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灵异 > 山河诡事:回到过去挖隧道 > 第33章 挖一个避难所

山河诡事:回到过去挖隧道 第33章 挖一个避难所

作者:胭脂小扣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05 12:05:20 来源:平板电子书

现在是1929年3月份的山河村,我大致算了一下时间,距离7月份的中东铁路事件引发的战争还有四个月。

再根据我查阅的各种历史资料,当时这个事件中所发生的几次战争都距离山河村比较近,但是山河村到底有没有受到波及却没有一点记载。

山河村这个名字或者相关资料,在近现代的历史事件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根据这个事件中,沙俄曾集结军队在这里进行了大大小小几十次骚扰和随意游弋,张学良带领东北军与沙俄对抗,但是因为对国内外局势认识不清,此战大败,东北部分地区受到战争的严重影响。

根据大大小小战役发生的地区范围,我大致可以猜测出来,山河村的百姓也不会好过。

现在天气开始回暖,冻土也都融化了一些,之前的计划也可以付诸实践了——我要在这山河村挖一个避难所,以便在战争中能让村民有个地方保命。

起始点就选择在这浮生粮行后院的地窖。

这个地窖的入口大概两米见方,三米深,应该是存储蔬菜的,地窖口有粗麻绳软梯,我蹲在窖口看了半天,然后沿着这软梯慢慢爬下去。

梯子已经很陈旧了,我下到一半就后悔了,我这一百六七十斤的重量压在这梯子上,梯子都快变形了,踏脚的木头也腐朽不堪,有两块被我一踩,直接就碎了从绳子上脱落了下去。

越往下,感觉面前的空气越浑浊,带着一股发霉的味道。

好不容易下到底,只感觉眼前一片漆黑,等了半天眼睛才慢慢适应这黑暗。

菜窖底部有很大的存储空间,还分隔成了两个各有五平米左右,高不到一米的小室。这两个小室就是存放蔬菜粮食的地方了,但是太矮了,如果要进里面的话,我这身材要弯腰九十度,甚至要蹲在地上一点点往里挪。

地上还留存着一些烂菜叶子和烂土豆,这浑浊的空气应该就是这些东西腐烂造成的。

此时是三月份,地面的温度还很低,但是这菜窖底下却还蛮暖和的。

地窖足有三米深,挖到这个深度是挺不容易的了,而且里面又挖了这么大的空间,看来这原房主的家底的确不少啊。

再看看这脚下的土也很干,没有那种地下洞穴的潮湿感,所以如果再继续下挖个半米到一米,应该也不会挖到地下水。

那么现在的计划就是在洞口下一米左右的地方,向侧面开挖,加大下面的宽度和高度,使人能够站着通过,跟在房间里活动一样,这样的话如果外面形势不好,在里面长期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至于这软梯,我觉得这东西实在是不安全,人踩上去晃晃悠悠的,要是用这个玩意,如果紧急情况来了的话,估计老弱病残的下去一个得十分钟。

这地窖是九十度垂直向下去的,最理想的状态是能有一点坡度,然后在斜坡上做出台阶,这样上下的人就省事很多。

我回了一趟家,买了一套挖掘工具:铁锹、铁镐、空水泥桶、人字梯、手套,此外,还买了个手持的电动挖坑打桩机,将电充满带了来,其实我从没用过这东西,完全是被五金店老板忽悠了。

带着这些,我又迅速回来开始了我的避难所挖掘大业。

我先将人字梯放下去,根据这地窖的深度,我专门选了这款能伸到3.5米高的梯子,然后带着铁锹,下到一米左右的位置开始向侧面和下面挖。

一铲子下去,我就知道了这活不好干了:土很干很硬,且站在这梯子上向下挖根本就使不上劲,挖了几下就磨得手生疼,而挖坑打桩机基本上派不上什么用处,这东西打洞还行,但是要挖地窖完全不够用。

不过实在挖不动时也可以用打桩机打几个洞,让土层变松软一点,然后再换铁镐,用铁镐沿着打桩机打出的洞刨开,将土刨松,然后再用铁铲清理。

但是这样爬上趴下地不停转换工具还是太麻烦了,看来挖洞这个活还真是不好干,甚至我所计划的那种规模的避难所,可能真的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另外,站在梯子上向侧面挖,根本无法将土接住弄出洞外,这样挖一会儿我还要带着水泥桶下去,装了土运到地面。

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我累得有点傻了,尤其是做这个彭于晏之四十年代京都分晏,我就卸不掉这长袍,我尝试用这黑太极镜换一下服装,结果左换右换都是长衫,真是麻了。

现在这洞口以下一米往下的位置,已经被我又加宽了半米左右,并且都挖到了底,清空了土,但是我的体力基本已经耗尽了,我粗略地算了一下,如果照着这个速度,把这下面的空间扩展到我需要的宽度的话,估计一年都不够。

得找几个帮手啊。

“神仙老爷?”

身后传来赵东来的声音。

我回头一看,他正瞪大了眼睛盯着菜窖和地上的一大堆土。

“哦,赵东来,前面忙完了?”

“没呢,我过来问问您吃什么,我媳妇回家去做。”

“我不吃,你们吃就好了。”

想想赵东来来送饭时小心翼翼的样子,可能还要给我开个小灶,我就浑身不自在,还不如回去叫个外卖了。

“神仙老爷……”

“赵东来,你以后就叫我掌柜的吧,我姓罗,叫罗浮生,就是这粮行的名字。我也不是神仙,我跟你一样是人,我要是神仙,这东西还要我一下一下挖嘛!”

我擦了把汗,感觉身上的汗还在顺着脊背往下流。我对这“神仙老爷”四个字实在是感到有点过敏。

“是,是,掌柜的,您这是要扩菜窖吗?”

“是啊!”

“要扩多大啊,您等我晚上粮行打烊了,我来扩吧,我干过这活。”

“扩到里面能住五百个人。”

我这段时间调查了一下,这山河村大概有九十多户,人口近四百口,再考虑一下长远,像新生人口啊,结婚娶媳妇啊,放东西啊什么的,所以一步到位最好是有个能容纳五百人的避难所。

但是,我明显看到赵东来的脸抽搐了一下:

“掌柜的,那可就太大了,咱们没那么多粮食放啊。”

“我要用来住人的,五百个,你能扩?”

“掌柜的,我一个人扩不了,要不咱们雇许老三兄弟吧,他们兄弟是挖菜窖的好手呢,村里大半的菜窖都是他们兄弟挖的。”

哦?还有这种人才?

说实话我心动了,刚才这三个多小时的挖掘我真的是累得没脾气了,甚至都想放弃了,现在赵东来这一说,我心里也活泛了:花点银子雇人挖吧,要不避难所没挖出来呢,我先累毙在这了。

“你说那许老三兄弟,擅长挖洞?”

“可不是嘛,就是今天在咱店里空手套白狼那个大个子,最开始那一斗米还是跟咱佘的呢,他站在那人没挪窝就赚了咱们一斤多米……”

赵东来又来了,我苦笑着按了按太阳穴,听着赵东来喋喋不休。

现在距离1931年9月18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还有十七个月,再算上山河村距离战争发生的主要地点较远,大概在1932年2月份左右,山河村所处的位置也将彻底沦陷。

所以还有大概两年多的时间为我的计划做准备。

“掌柜的,今天一天,各种米面杂粮,一共赔掉了十九斤。”

“大概来了多少人?”

“后面传扬开了,来了五十多人。”

“五十多人才薅了十七斤?”

“我和媳妇都忙不过来,前面的人不走,后面的人挤不上,要不赔得更多,这以后,还不得天天这样啊。”

老百姓日子苦啊,为了几两一斤的粮食就愿意在这小店里挤上一天。

赵东来坚持要改掉这个大斗出小斗进的规矩,后来跟他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探讨商量之后,决定制定以下规则:

一、没有地的佃户,五十岁以上的每人每天可领一斤粗粮,五十岁以下领半斤,男女等同。可来借粮,无利息,秋后还。

二、有地者,二亩及二亩以下者,可来借粮,无利息,秋后还。

三、有欠高利贷者,可来借钱粮还债,无利息,秋后还。

四、免去大斗出小斗进规则。

五、招做工的,要佃户,不限制年龄,供饭外加每天两斤粗粮或半斤细粮,亦可折银。

商量好以后,赵东来找来红纸,研了墨,郑重其实地将这规则写在纸上,然后找来木板做了个牌子,准备明天立在门口。

牌子做好后,赵东来盯着那牌子看了一阵,眼圈突然红了:

“这都是为咱穷人着想呢,掌柜的,你还说你不是神仙老爷吗?”

“我真不是,神仙才不会管这事。赵东来,你没事就去问问那许老三兄弟,来给我扩这菜窖,具体怎么扩,等明天加上愿意做工的人都来齐了,我跟大家一起说。”

“掌柜的,我这就去。”

赵东来转身出去,我回到屋里,开始给这避难所画草图。

如果需要五百人在里面吃住,按照每人两平米的空间来算,至少要一千平米,如果再算上吃喝拉撒的活动空间,需要的地方就更大,看看这院子的面积,想必把这后院下面全都挖空了也不够。

如果五百人全都挤在一起,这也是个麻烦事,最好是能把空间都间隔开,然后再由通道连接……

足足想了一个晚上,我终于把初步的草图画了出来,只等着明天人都到了交代几句就开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