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千禧年半导体生存指南 > 第二百九十一章 试探底线

千禧年半导体生存指南 第二百九十一章 试探底线

作者:乌鸦一号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2:05:1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是最好的时代,04到07这段时间对华国乃至全球经济形势来说都是绝对的黄金时期。

资本市场刚刚从萧条中走出来,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都远超预期,金融危机连影子都没有,主要经济体更是进入了快速增长轨道,跨国直接投资日趋活跃。

跨国直接投资在2000年的时候创下历史记录,达1.39万亿美元,随后随着互联网泡沫一路走低,跌到2003年的5600亿美元,而从2004年开始直线复苏,增长超过百分之十。

周新对当下的宏观环境是有感知的,NewPay过去一年在全球范围内扩张迅速,后台显示NewPay的辐射范围已经覆盖了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地区。

在这过程中,NewPay也经历了好几轮的融资,吸纳了来自不同国家的资本,欧盟、霓虹、高丽等等,周新在NewPay的持股比例首度降低到了25%以下,这也是周新旗下企业股份占比最低的一家。

当然得益于A/B股的股权结构,NewPay的控制权依然牢牢被周新掌握在手里。

这里为什么没有华国,是因为华国和NewPay的合作模式截然不同,华国的国有资本和NewPay联手成立了NewPay华国,NewPay华国和NewPay无论在股权还是在管理上都是隔离的。

周新认为现在这段时间得益于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阿美利肯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中*东和国内选举上,没有精力管华国,更别提他了,因此还能在阿美利肯呆一年。

“教授,我们有没有可能收购日本国际电气。

我在想,我们之前尝试收购Cyber没有获得商务部的许可,这次我们把目标转向日本国际电气公司,有没有机会?”

日本国际电气,英文名是Kokusai Electric Corporation,名字和日本电气很像,但是其实是两家公司。

日本电气的英文简称是NEC,在半导体领域主要做存储芯片的,和华虹半导体在国内成立了华虹NEC,在存储芯片领域被三星打的找不着北,后来NEC的存储部门被剥离出来和其他几家公司合资成立了尔必达,尔必达也被三星打的找不着北,最终宣告破产。

尔必达创始人坂本幸雄后来在75岁高龄加入了华国企业紫光集团,尔必达属于奇梦达的那部分遗产再后来被长江存储给吃了下去。

日本国际电气则是做半导体设备的,主要做薄膜沉积设备。

胡正明此时在旧金山休假,休假的过程中周新找他聊工作,胡正明倒也没有什么排斥情绪。因为无论是对他来说,还是对周新来说,没有休息时间才是常态,他们没办法把工作和生活分开。

他们聊天是在胡正明家里,在书房只有周新和胡正明两个人,倒也不太担心被别人听到。

胡正明摇摇头,“难,阿美利肯不会同意,霓虹方面也未必会同意。

新芯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给霓虹的压力很大,在130nm光刻机领域,我们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A**L,霓虹的半导体产业研究会去年年底的时候专门出了一篇文章,大致内容是要重视来自新芯的威胁。

霓虹的产业研究会背后多少有大藏省的影子,他们的态度不太正面。

再加上日本国际电气在薄膜沉积设备上处于领先地位,要完成这笔交易,我们需要获得欧盟、霓虹、阿美利肯、华国、高丽甚至是弯弯的同意,这非常难。”

按照国际贸易反垄断法,新芯要想收购日本国际电气,需要获得该企业业务涉及的国家批准,后世阿美利肯的应用材料在收购日本国际电气的时候,爱尔兰、以色列、霓虹、高丽和弯弯都同意了,就是华国没有同意。

导致即便价格谈妥了,这笔交易依然中止了。

阿美利肯企业收购霓虹企业尚且无法成功,更别提华国企业收购霓虹企业了。

周新说:“如果是以新芯去收购,几乎不可能,但是如果我们和应用材料联合收购呢?”

老实说周新从来没想过,能凭借自己收购日本国际电气,因为这不现实,这是前所未有的阻力。

但是应用材料是有可能的,在未来他们收购日本国际电气,获得了除华国外所有国家的同意,而有新芯参与进来,那么获得华国同意也不成问题。

胡正明在思考,“有那么一点可能,应用材料的话,阻力不会那么大。

至少高丽和霓虹不敢明面上投反对票。

但是如果是新芯主导的话,还是难。”

周新说:“主导权可以给应用材料,甚至我们只要一部分股份,应用材料可以获得这个市场,但是日本国际电气的设备制造产线要陆续搬迁到华国,搬迁到张江。

我们在很多芯片领域都在追赶,但是在半导体设备领域没有太大气色,除了新芯光刻机。”

后世华国被卡主要是光刻机,所以光刻机的知名度比较高,实际上华国在半导体设备领域几乎是全线落后,半导体制造也远不止光刻机这一种设备。

半导体制造设备大致分七类:扩散炉,光刻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薄膜沉积设备,抛光机和清洗机。

这些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国外生产厂商们不会把生产放在华国,他们的生产都是在本国,华国的分公司主要负责销售、售后服务之类的工作。

因此周新想做的事情是开这个头,让半导体设备生产商把这部分生产放到华国。

“教授,我知道这同样有难度,但是我认为这件事是有可能的。

如果是应用材料自己原本涉及到的领域,像化学气相沉积设备,他们肯定不愿意,因为涉及到的面太多。

收购日本国际电气则不同,应用材料收购日本国际电气最看重的是经济效益,要让他们的财务报表好看,巩固自己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的地位。

因此他们把生产线搬到华国毫无心理负担,而且搬起来不需要任何其他理由,降低成本,扩大华国市场就是最好的理由。”

胡正明听完后眼前一亮,因为周新说的确实有可能。

周新说:“而且有了开头,后续很有可能日本国际电气的生产条线全部搬到华国,其他半导体制造商,也会陆续在华国设生产基地,这样的话,华国的一些半导体材料厂商会有更大的市场。

整个上下游将更加繁荣。”

胡正明听完后,频频点头:“从逻辑上来说没有问题,根据我的消息,应用材料也确实一直有收购日本国际电气的想法。

但是这轮收购新芯不能出手,我们是民间资本,没有任何理由,让华国方面出手。

无论是华虹还是华晶都可以,让他们去和应用材料谈,把生产线转移一部分到华国,这个要求他们提合情合理,我们提不合适。

之前收购Cymer只是纯粹的商业收购,没有任何要干涉Cymer经营的协议,商务部都不同意,如果我们再去提这种要求,是非常危险的事。

反而华国的国企去提,只是搬部分生产线的话,更加合理,从招商引资的角度出发,从丰富张江产业生态的角度出发,都合情合理。

我们不能做申海甚至是华国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可以提醒华国要怎么做合适,但是不应该是我们代替他做。

就像之前你把陈进公开处刑,老实说对陈进的这种做法很解气,年轻人意气风发,锐气十足,我很羡慕你。

但是站在我的角度,这种行为其实是不合适的,你去获得了你不应该有的权限,不过在华国做了也就做了,他们有求于你,不会拿你怎么样。

在阿美利肯则不同,别露破绽,这件事新芯去做就是破绽,现在也许不会怎么样,未来可能要命。

让华虹去,甚至让申海的科投公司去更好,把它包装成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

至于怎么包装我有办法。”

周新听完后感慨姜还是老的辣,在这方面自己的敏锐度确实不如胡正明。

当战略定下来之后,只需要执行,对华国来说这件事有百利而无一害。

周新想趁着自己还在硅谷的时候,进一步试探底线到底在哪里,我收购Cymer不行,那我和应用材料合资收购日本国际电气行不行。

胡正明给出更好解决方案后,周新提出新的问题:“教授,你认为新芯目前的瓶颈在哪里?

我们很久没有在一起聊过新芯的战略规划,可能因为这两年靠着技术垄断走的太顺,我又隔的太远,我们难得有机会面对面交流一下观点和看法。”

胡正明说:“最大的瓶颈还是在先进技术上受限制,在很多领域瓦森纳协定的限制太严重了。

新芯(淡马锡)今年3月投产,90nm制程的两条最先进制程生产线。如果华国可以引进90nm生产线,我们至少早启动半年时间,时间就是金钱。

芯片生产、半导体设备、芯片原材料,几乎所有领域都有天然屏障。

这是最大的瓶颈,另外像是什么太顺利导致内部人员没有斗志、大家待遇太好导致没有激情、没有危机感,老实说这都是臆想出来的理由。

我知道可能你回华国,华国那边有大量类似意见,认为我们的待遇太好,员工都没有斗志,缺乏奋斗精神。

半导体领域永远是长跑,经验比什么都重要,在一家公司干了20年的工程师都是宝贵的财富,激情、斗志、奋斗精神这些玩意对于新芯来说不重要,我们已经到了一个上限,这个上限不是靠这些主观的东西能打破的。

用更直白的话来说就是,瓦森纳协定构建的技术壁垒不是靠人力能打破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利用现有技术实现更好的良品率,设计出性能更好的芯片,提升利润和效率,这些只需要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如何实现这种坚持,需要让员工把家庭先照顾好,他们才能坚持下来。”

作为跑过华国大量地方,后来在华国创办新芯又大量调研了同行业企业,胡正明很了解华国的劳动环境,他担心周新也有类似的想法:不能让员工过的太舒服。

这种想法一旦开始实践,那将会让新芯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新芯在华国是不折不扣的龙头,因此新芯的员工被很多国内国外企业盯上,而一旦新芯降低待遇,很容易被挖人,然后重新培养人才,这会严重影响到稳定性和公司发展,半导体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不同,没有什么35岁壁垒,谁来都能干。

同样的设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良品率就是更高,同样的研发,经验丰富的研发人员就是能靠经验避开很多雷。

周新听完后点头:“教授,这你放心,我们之前说过的,我不会干涉新芯科技的具体经营,我只会在战略上给想法。

而且你作为新芯的管理者,你判断新芯的薪酬体系足够健康,那我就认为没有问题。

在我们的承受范围内,也能给股东创造足够的利益,他们有什么不满意,你该拒绝就拒绝。

我知道华虹提过很多次,希望降低员工待遇,减少研发投入,提高分红比例,你觉得不行可以直接一些驳回,甚至都不用和他们解释。

控制权在我们手里,他们只有分红和监督的权力。”

华虹也挺奇葩的,靠政策吃了大量国家红利,拿了大量财政拨款,发展不如新芯科技,在成立之初就一直想着靠NEC。

结果NEC自身难保,他们榜上了新芯还不满足,想获得更多。

后世华虹在大A上市募集到了220亿现金,把这些现金拿去理财一点也不奇怪。

胡正明说:“我明白,和华虹解释是不想和申海闹的太僵,毕竟华虹是申海的亲儿子。

但是他们现在日子也不好过,中芯发展比华虹更快,感觉亲儿子快变成中芯了。

对了,华虹现在想把他们所有的生产条线都扔给我们代管。

之前我们只管了华虹最先进的两条生产线,现在他们其他生产线也想以资产的方式打包给我们管。”

华虹上市那段时间,乌鸦打新中了华勤技术,结果开盘当天就暴跌十多个点,把鸦给亏麻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