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千禧年半导体生存指南 > 第一百四十八章 给自己挖坑

产学研同样是一个很老的话题,华国对于产学研从863计划开始到其他的重点专项计划,给高校拨的科研经费也不在少数。

从百分比来看不是一笔小数目。

虽然华国互联网上存在部分言论,认为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和转化价值。

实际上华国在制造业上能够实现突破,和这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分不开关系的。

可以说中间的转化效率差,资金利用效率差,很多资金被浪费在没有意义的地方,这套申请课题的机制有大量可以优化的地方都没有问题。

以华国的新能源产业为例,在01年的时候科技部启动了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计划,当时定下了发展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实施新能源汽车发展“三纵三横”的技术路线。

该计划中被拆解成一个个细分的课题分散在各个高校,其中申海交大化工学院的第一个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正来源于这个计划中的一个项目。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后来交大持续在该领域进行研发,包括06年的863项目是“全氟离子交换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应用”,该技术在山东东岳集团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后续在该领域16年的时候和比亚迪、中聚电池联合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关键技术也顺利实现了产业化。

从交大化工学院在锂电池领域的研发成果可以很明显看出,产学研是有成果产出的。

因此说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和转化价值就纯属张口就来了。

只是区别在于,阿美利肯的高度金融化,让他们的高校研发成果很容易找到投资,进一步实现产业化,科技推动的作用更加明显和直接。

而华国的这套玩法,则需要国家层面把项目分配下去,分配下去后,高校科研人员即便有成果,对他本身的激励和阿美利肯相比远远不足。

真正一线的研发人员和成果产出方享受到的相关红利太少,周新在和国内博士同学交流时,他们普遍反应的问题。

“先生,关于产学研,我是这样考虑的,如果半导体产业园最后定在申海,那么我们以申海高校为试验区,探索一套更加完善和合理的产学研结构。

在我看来,良性的产学研结构,一定是能够让科研人员充分享受到他本人科技成果带来的好处。

如果只讲荣誉,荣誉又无法带来物质世界的好处,那么这种激励手段在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下,很难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现阶段的环境决定了,政府层面要做的事情太多,而钱太少,因此我们很难一次性把一线科研人员的待遇提高到位。

因为包括科研人员、公务员、没有自己盈利能力的国企央企,这些靠财政拨款的薪酬体系,如果打破这一体系,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所以之前的各种人士下海经商潮,我同样是鼓励的,去市场中去闯一闯没有什么不好的。

只是我希望科研人员是发挥他们在科研上的能力,获得财富作为回报,现实情况里下海的科研人员们极少是靠科研成果。

关于这一块我的思考是,进一步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对于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做好蛋糕的分配。

企业和学校共同研发了某项专利,该专利市场化运营后,能够为企业每年带来一千万的收入,这一千万收入企业和学校平分。

那么该项目的主要研发人员,可以以某个价格买断该成果。

我知道买断成果的不一定是研发人员,有可能是企业借助研发人员的名义去买断专利,但是他们需要借助研发人员的手,同样需要给研发人员好处。

该机制运营之后,在信息流通下,高校的教授们会意识到专利卖给公司他们亏了,他们会尝试着自己买断专利,然后和企业一起运营,同时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站在我的角度,我只需要把规则制定好,在规则下给一线科研人员更多的蛋糕和空间,针对具体的运行情况做好动态调整,市场会自动达成平衡。

只是我要处理的事情太多,我不太可能随时都盯着这一块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只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或者很不好的效果,才会传到我的耳朵里来。

有的时候身处高位有好处也有坏处,当年我在电子工业部的时候,反而觉得自己能够做一些实事。

越往上走,感觉整个人越务虚,即便知道这样不好,位置决定了现在很难去一线做一些事。

所以我能给你的也只有政策优惠了,其他的我也给不了你什么。”

“政策优惠已经够了,而且刚刚我想有的政策优惠也是对于半导体企业们争取的政策优惠。

这些优惠不仅仅是我能够享受到,我相信有了这些政策,华国的半导体产业同样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进展。”

华国的半导体产业和其他制造业类似,都凸显一个大而不强。

加上半导体行业属于电子工业中的一部分,而且是难度最大的一部分,时间、人才、资金、产业循环缺一不可。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的新兴投资,未来十年内,至少是一百亿美元的规模投入到华国的半导体产业中。

所以接下来的要求是我个人的要求,那就是我希望打造一套系统,能够监测接受我投资的企业,他的资金往来情况。

我希望我投资的钱,能够最大程度的不被乱用,能够花在该花的地方。

这个很难做到,需要银行的配合,我希望获得这方面的支持。

当然不是我想监测企业资金往来就可以做到,我在投资这家企业之前,这是和他们商量好的投资协议中的一部分,对方签订协议,同意相关条款,银行才会把这家企业的资金往来信息和我共享。”

周新深知现在属于草莽年代,尤其是在半导体这种精密制造业,你很难保证自己投资的钱真正用在了企业经营上。

周新钱多,并且靠着来自未来的眼光,财富规模能够不断增长,所以对周新来说投出去的钱只要有效果他都能接受。

但是周新还是希望尽可能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而且搞了这种系统还有很大的一个好处在于,这同样属于带点特许经营的权力。

只有周新能够监测到他投资企业的资金经营情况,也就意味着跟着周新投资,至少钱知道花在哪里了。

现在还看不出太多效果,当半导体产业的收益上规模,整个产业形成正向循环,有更多资本涌入之后,其他投资机构会优先考虑周新投资的半导体企业。

因为这些半导体企业的资金是透明的。

当然等到那时候,新的半导体企业可能不愿意接受这个条款,也只有当下,半导体企业没资金进来,他们不得已之下才愿意接受这个条件。

周新提的条件很刁钻,从明面上来看,确实是出于好心。

只监测资金用途,被投资的企业在拿钱之前要签协议同意他们的资金被监管,只从银行端获取数据。

他能够很快意识到这样做的好处,但问题是,类似的条件从来没有人向他提出来。

甚至类似的方案都没有人向他提过。

“我想问问伱打算怎么做?因为我对你说的这个很感兴趣,一直以来国企管理也是很大的难题。

我们既对国企有效益的要求,又要求他们不能违反规定,和市场化的民营企业相比,国企太不灵活了。

简单来说国企有两慢一难,做决策慢,做事情慢,实现盈利难。

我刚刚听了你的思路之后,你这一套可以用在国企管理上,我们如果也通过银行数据集成,来监控国企的资金往来呢,能不能有效遏制一部分现在国企层出不穷的问题呢?

曾主任,关于这一块你好好记录下来,下来以后让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财政口的资产管理司联合认真研究一下这件事,必要的话让央行的同志也参与进来。

另外关于如何优化产学研结构,把更多的蛋糕分给一线研发人员,由计委的科学技术司负责认真研究。

小同志,你继续说。”

周新感觉这是大坑,他怎么聊都会给自己留坑,如果真的搞了类似的资金监测系统去管理国企,那得罪的人真的海了去了。

这套玩法可是20年后都没做到的玩法,一直到20年后,国企给监管机构也是报数据,而不是数据直接对接。

周新想了想,得罪就得罪吧,得罪了他们也不敢拿他怎么样。

“我认为这套机制肯定是有效的,通过银行数据,来监管国企的资金往来,只监管不做限制。

每年的审计过程中,电子审计结合传统审计,能够有效避免大部分问题的产生。

只是技术上可能会有一些难点,这方面可能需要做一下可行性研究。”

从今天起,早晚各一章,然后对话明天早上那章写完就结束了。

这里面的内容,会影响到未来很多年,不写详细一点实在不行。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