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身为法师的我只想追求真理 > 第三百九十五章

身为法师的我只想追求真理 第三百九十五章

作者:乌鸦一号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2:04: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新时代的序幕

第一章 2020年的迷茫者们

2020年最后一周发行的纽约时报用二十个短语来定义了这一整年:

black lives matter

brain link all

blursday

magi

circuit breaker

tag

d

essential workers

flatten the curve

frontline workers

endorphins......

这些词语大多都围绕着两件事。

梅林的到来和covid-19的大流行。

现在也许不应该叫他梅林。

因为梅林大概率不是他的真名,谁在意呢,他不管叫什么,都在这十五年的时间里给整个蓝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无疑是迷茫的一年,脑机连接技术、超级续航的锂电池无疑在告诉着人们,科技上实现了全新的突破。

未来一片光明。

即便这些技术是一家华国企业研发的。

但是当时所有西方世界的民众们都充满信心,认为我们在这些技术上追赶上来异常容易。

然而具体到微观层面,活跃在大家周围更多的是永无止境的增长数字,以及随处可以听到医疗崩溃的消息。

在这时,还得知了魔法相关的信息。

即便距离magi体系被提出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的时间,但是我仍然搞不懂到底要怎么去计算宇宙坐标系。

哪怕是我脚下这颗星球的宇宙坐标系。

种种事情叠加之下,让当年的人们陷入了无比的迷茫当中。

根据2030年阿美利肯统计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20年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择gap一年的比例是最高的。

除了这项数据之外,当年的anp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十二个月下跌,即便再脑机连接手机上市的那一个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依然在下跌。

消费者信心指数在当年的年底触碰到了2013年3月的历史最低点。

阿美利肯股市更是从高点下跌了33%,要知道当时美联储还没有加息。

但是同时悲观中蕴含着乐观,在短短五个月时间里,阿美利肯的股市创下了历史新高。

五个月的复苏带来了164%的年回报。

消费端的缺乏信心,和投资端的触底反弹,两件事都在告诉我,2020年人们的迷茫。

2020年发生的事让我想起了德鲁·迪克森在亚马逊上写的一篇令人难以置信的文章,这篇文章里有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

想象一下,现在是 2007 年,一群研究分析师正在讨论亚马逊 2020 年的收入情况。其中一组分析师(我们称他们为“价值投资”组)认为亚马逊在 2020 年将有 270 亿美元的收入。

但另一组(我们称他们为“价值投机”组)认为亚马逊此时的收入将达到 370 亿美元。

两组几乎在所有事情上都存在分歧。他们对预期的 gdp 增长率、亚马逊的利润率以及亚马逊 2020 年的盈利情况有不同的假设。然而,尽管存在差异,但事实证明这两个群体都错了。

因为亚马逊的收入在 2020 年不是 270 亿美元或 370 亿美元,而是 3860 亿美元!

在2020年也是未来巨变的前夜,所有人都在迷茫,无法猜测也没有能力去推测未来会怎样。

从投资的角度出发,大家选择把票投给大公司,投给巨头们,让他们引领自己走出迷茫时期,相信这些曾经成功的企业在未来依旧会成功。

而从消费的角度出发,大家并不信任未来的自己会比现在的自己过得更好,选择节衣缩食来为自己储备未来的过冬粮食。

只是和所有人预计的都不一样,covid-19因为特效药的出现很快消失的无影无踪,而法师对蓝星的影响却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甚至深刻改变了现代人的所有生活方式。

包括我现在在写的这篇文章,如果是十五年前会有不下百万人看到,而现在一万人都没有。

第二章绕不开的科创生物

从信息化时代最早开始,我们提起巨头一定是提到阿美利肯的企业。从最早的贝尔电话公司,到后来的蓝色巨人ibm,再到个人pc时代的双雄微软和apple,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big4——google、amazon、apple和facebook。

这些企业让阿美利肯在全世界攫取利益的同时,更加让全世界的人们相信一件事,只有阿美利肯能够带领蓝星未来的发展,只有阿美利肯有能力推动蓝星科技的前进。

这一现象是什么时候被改变了呢?

科创生物一定是绕不开的企业。

同时它也是新时代前夜所无法绕开的企业。

作为法师在蓝星的一个抓手,法师在蓝星贯彻自己意志的具体实施企业。

科创生物享受到了太多科技降维打击所带来的红利。

以至于到了今天,蓝星可能会有人不知道梅林,不知道magi,不知道狮城的科学城,但是绝对不会有人不知道科创生物。

所有人都在使用科创生物的产品,在使用科创生物提供的服务。

科创生物是现在这个年代,ibm、微软、amazon、apple、facebook等所有企业的统称。

在科创生物的存在下,之前的巨头们就像落日的余晖消失在海平面上。

所有人不会再想到阿美利肯的科技企业,没有人再认为阿美利肯的科技企业们能够做到虚拟世界,能够做到生物计算机,能够做到生物通信。

哪怕是阿美利肯的资本家们,同样不相信我们能做到。

科创生物做出脑机连接手机的时候,华尔街争抢着给硅谷的脑机连接创业企业投资,基本上都是两千万美元起投。

哪怕你这家企业,昨天才在车库里成立,只有三个人,那我也是两千万美元投给你。

所有投资者们的投资热情高涨。

等到科创生物拿出脑机连接vr之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华尔街只会相信一些有成果的企业。

对于创业企业,哪怕他们的团队全部是mit、斯坦福、普林斯顿这些一流顶尖院校毕业的相关专业博士甚至是教授,资本也不会投太多钱给他们。

在这个时期,马斯克的neuralink还能享受300亿美元的估值,而其他脑机连接的创业公司,两千万的估值都享受不到了。

再到虚拟现实设备未来发布后,只要是科创生物涉足的领域,或者说,只要是法师涉及的领域,所有资本对这个领域全部投放弃票。

摩根在neuralink上前后投了有二三十亿美元,最后他们哪怕亏本也要把neuralink 的股票全部出售。

并且再也不进入脑机连接领域。

其他的投资机构也同样如此,整个脑机连接领域、vr领域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一片萧条。

用华国的话来说,就是一鲸生而万物落。

科创生物就像是鲸鱼,把整个生态圈的营养掠夺一空。

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阿美利肯的企业,同时还包括华国的企业。

华国的互联网企业和阿美利肯的互联网企业,不管是起家的方式,还是上市前后的资本运作,以及在虚拟世界影响下选择的退路都具有高度相似性。

我猜这和他们都是华尔街资本孵化出来的有关。

华国的互联网巨头被称为bat,bat和阿美利肯的互联网巨头一样,都保留少部分人维持主业的正常运作,大部分精力都转向了金融行业。

安卓苹果均可。】

互联网业务早已不盈利了,还能从他们的年报利润来源中看出他们是互联网巨头的,只有蓝星二号的利润分成。

科创生物从一家实缴资本不足一千万美元的企业,成为世界的唯一的巨头,仅仅花了不到二十年时间。

达成了所有互联网企业都想做到,但是没有做到的目标:

那就是让所有用户都生存在自己提供的生态里。

谷歌想做,从e浏览器、youtube到谷歌搜索、谷歌地图、谷歌应用商店再到android系统。

微软同样想做,从操作系统到桌面娱乐xbox再到大手笔收购暴雪。

apple就更不用说了,苹果全家桶,从软件到硬件的全方位一体化产品构建。

只是这些企业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做到,让用户只使用他们的产品,但是科创生物做到了。

借助虚拟世界这一在蓝星上只有概念而无实物的载体,让人们在虚拟世界里就能够满足现实世界里的绝大多数需求。

在蓝星二号里,构建了一个接近真实的蓝星世界,同时提供的服务比真实世界的服务价格低不止十倍。

我都不记得我有多久没有在现实世界中开过车了。

在蓝星二号里,你可以出现在蓝星的任何一条街道任何一个路段,选择任何一辆历史上存在过的车辆,把油门踩到你希望的角度。

哪怕撞得车毁人亡,也不过是重新载入。

我知道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会觉得我有问题,这样的生活不是挺好吗?

会觉得我作为纽约时报的主编,即便在现实世界里也能享受到和虚拟世界相差无几的生活质量,而对大多数挣扎在温饱线附近的人来说,虚拟世界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

我并不是讨厌虚拟世界,我只是不喜欢这种所有人都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的感觉。

虽然我这篇文章是在虚拟世界的电脑前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敲下的。

回到科创生物,科创生物让人们见识到了科技的力量,科技的伟力一览无余。

科技才是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最有力的护城河。

以至于现实世界中,投资需求极端萎缩,所有的产业资本在投资之前,都会问一个问题:你的技术壁垒在哪里?

技术成为当代所有投资人都关注的问题。

第三章食品行业的大洗牌

在虚拟世界出来之后,所有行业都很悲观。

认为需求会萎缩,人们在虚拟世界里得到满足之后,还会需要在现实世界里的满足吗?

只有食品行业很乐观。

认为虚拟世界依然无法为现实世界的人提供足够的能量补充。

大家觉得外卖行业和餐饮行业的春天要来了。

本来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外卖的普及,越来越少的人选择自己做饭。

即便在纽约,一份外卖的送餐费在10美元上下浮动,但是外卖行业依然以每年50%的速度在飞速发展。

但是没想到的是蓝星二号在开始投入使用之后,再配合大规模铺开的生物通信网络。

最先被洗牌的是食品行业。

存在上百年的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这些在当年出现史无前例的巨额亏损。

同时在两年后星巴克成为食品行业里首家倒下的巨头。

虚拟世界带来的是口味的繁复化,只要你能够把味道复现出来,那么就能够把味道在虚拟世界里复刻。

比如说现实世界里,我们研发了一道菜,我很难知道大家是否会喜欢它的口味。

但是在虚拟世界里,我可以给无数的人品尝,得到对方的反馈。

如果好评足够多,那么我就可以把这道菜正式纳入我现实世界中的菜单中,为用户提供。

人们很早之前就知道,地域、人种、成长环境是会对一个人的口味造成差异化的。

虚拟世界让餐饮集团能够定制化口味,包括炸鸡这种看似一个配方可以用上百年的产品,依然会被更加定制化的口味打败。

至于为什么星巴克是第一家倒下的巨头,那是因为你的竞争对手们能够针对用户提供他想要的口味。

而用户可以线上充分品尝数十种的咖啡味道,同时不会让他摄入任何的咖啡因。

用户在选定自己希望的口味之后,再去线下取餐就好了。

利用这一策略的瑞幸咖啡,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就把星巴克逼得倒闭了。

至于为什么星巴克不采用相同的策略,我想你应该去问问霍华德。

不过我猜测是没有谈好价格,瑞幸选择把很大一部分股份出让给阿狸,以换取蓝星二号感知录入的权限。

而星巴克迟迟就价格无法和这些有权限的互联网巨头们谈好。

不过好消息是apple收购了已经破产的星巴克,我们能够在不久的未来看到星巴克的重生。

除了餐饮业利用感觉录入,然后把这种感觉提供给用户,让用户确定他最希望的口味,确定之后现实世界里再提供给对方之外。

还有一些行业试图借助虚拟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

marijuana。

meta就和marijuana集团合作,为阿美利肯的虚拟世界用户提供各种口味的marijuana。

82中文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