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灵异 > 民国诡闻实录 > 第一千零六十六章:和阗高台

民国诡闻实录 第一千零六十六章:和阗高台

作者:漆奥峤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05 11:58:0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岳观潮他们站的位置还算高,可以一眼看到墨玉县城的布局,这座墨玉县城分为两个部分,高台老城和墨玉老县,二者靠近喀什河西岸,互相衔接形成如今的墨玉城。

仔细看,喀什河蜿蜒流淌牵连远方绿洲,在西岸多出一块几十米高、数百米长的巨大土崖,就好像是在绿洲之上形成的高大堤坝,呈半月形沿河隆起,要说高度,完全不能和南岸的昆仑山诸峰相比,不是特别高,但在平坦的绿洲地带,却也是个极好的制高点。

这土崖上承载的,就是墨玉老县的高台城!

何为高台城?

高台城也叫高台民居,是疆地百姓因地制宜发展出的独特民居建筑,就好像是西南的吊脚楼、岭南的客家土楼、陕甘的地坑院,具有很鲜明的地方标志和地理特色。

这些高台城多是建立在土崖或者土台之上,充分利用了断崖土台地势较高的特点,第一层房屋依崖壁边缘而建。

修建时会准备大量的泥巴和杨木,泥巴会混合茅草、草根这样的东西,既能增加泥巴坚硬度,也能让泥巴尽快干燥。

至于杨木,充当的是构件作用,村民多是会将杨木完全削去外皮,做简单的木构件处理,使得他们能承载大重量,放置在墙壁上形成屋顶、棚梁、架木、阳台、廊道。

修建成之后,屋子要么是夯土黄色,要么会涂上混有药粉的白石膏、红石膏或者灰蓝橘黄石膏,以此来保护墙体,同时防止虫蛀鼠钻。

由于百姓多是祖辈混居,随着家族人口不断增多,他们往往是在土楼的顶部另外加盖,以此类推,无论产生了几代人,都以这种顶楼加盖的方式产生新的屋舍。

再加上整个土崖不会只有一户人家,通常是几百户人家共同使用,大量的屋舍土楼会很快将土崖壁外缘完全铺满,经历近百年后,土台上的屋舍楼栋就好像是依附于石头上的野草竹笋,将土台完全占满,形成房摞房、楼连楼、院套院、崖靠崖的屋舍奇观。

这些土楼民居并无标准式样,布局外形很是灵活,都是根据百姓家族的需求而定,既没有中原那种必须四平八方、中轴对称的建筑概念,也没有必须建造平地或者风水宝地的空间意识,在地形和空间中不追求任何形式和美感,只达到物尽其用。

在极度自由的理念下,院落楼栋各异,小者只有平房院落,中者高二三层,大者高四五层,最高的土楼,依据土崖的地势,在崖下修建四层、崖上修建三层,形成上下七层的土楼景观。

这种灵活松散的结构既然追求自由,那就注定要丧失统一性,整个土崖的房屋全无任何章法,上下落差、高低错落、前后连通、左右通廊、层叠繁复,到处都是风格独特的临街楼、过街楼、跨街楼、悬空院、高台院,越是在高处,就越是能见到如同空中楼阁式的院落。

若走进其中,随便放眼一看,最多的就是屋舍连楼之间的走廊、栈道、巷道、阶梯、阳台,它们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弯回绕、上下急转、甚至有可能还要钻桥过洞,若非是有熟人牵引带路,生人压根就没法完全走通,很可能走了几个时辰,还在原地兜圈子。

粗略一看,房屋整体杂乱堆积,看起来确实松松垮垮,不成章法,但是它们在修建时既然追求高屋楼厦,就已经做好了打算!

这些屋舍夯土严实,混有当地独有的岩粉,极为坚硬,只要风干水分,就是拿刀口去碾压,也只能碾出许多碎土,只要是已经成型的高台村落,往往是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甚至近千年,足以可见这些高台楼屋的坚固耐用。

屋舍建筑的风格,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关,这种高台城的出现,和绿洲的环境密不可分。

和田绿洲所在的位置,在古代属于东西方关口,往西可以到欧洲中亚、往东可以前往河西走廊,甚至往南还能进入藏地,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得和田绿洲成为东西方交往的咽喉之地,说是东方的西大门也不为过。

换言之,只要控制住了和田绿洲,也就控制住了西域对外贸易的关口,和平时这里是四方繁荣的丝路商国,战乱时,这里就成了三方必争之地!

高台城的出现,刚好满足了绿洲地区百姓的需求。

首先,高台城依山据崖,修建在高处,可以直接俯瞰一马平川的绿洲,战争时最难打的就是以低打高,百姓借助土崖本身的高度,再站在堡楼之上,可以轻易看到远处的动静战况,形成对下的有利优势。

再一个,土崖也能保证建筑不被水冲垮,绿洲地区临近昆仑山北麓,雪山融水丰富,在雪山融水充沛的时节,绿洲很容易淤积洪水,当大的湖泊无法再承载蓄水时,喀什河道就会大面积涨水,很可能会冲垮某些绿洲中的村落城镇。

如果是在土崖上,这些土崖至少高几十米,完全可以抵挡平时的洪水淹没,在绿洲洪水泛滥时,可以免遭生命财产损失,再进一步说,如果连土台之上都已经蔓延洪水,那这个地方就成了无法生存的泽国,也能让他们尽早收拾家当,搬迁区更易居的绿洲。

总体来说,土台民居既是战乱时的抵抗堡垒,也是和平时的避水高台,可以防止大部分洪涝危害,若再往后说一点,那就是高台占据绿洲最高视野,站在土崖之上,可以俯瞰喀什河两岸,绿洲风光,雪原高山,尽收眼底!

克力看着这些人,指着喀什河东岸的西北方向:“以前,整个和田绿洲都是于阗国的领土,于阗王都就位于喀什河东岸,现在这片位置已经被农田淹没,成了绿洲上的高台田。”

说到这一点,他顿了顿继续解释道:“从位置来看,喀什河东西岸同时都有一段长数百米高几十米的沿河土台,这里大概就是千年前的于阗国都旧址,西城的位置包括现在的墨玉与和阗,我们所见到的两座土台,以前应该是于阗国的王城旧址,他们应该是把王城修建在了土台上,才会在喀什河岸堆积出两座高台土原。”

后来,于阗国在宋朝时期被喀喇汗王朝所灭,这里就此成为喀喇汗王朝的行省,近千年时间过去,绿洲中的小国政权不计其数,无论是什么族群,只要来到喀什河岸,就能看出这里地势高耸优于其他地区,在这里筑城修寨也属于自然而然。

说罢了高台城,他们把目光集中在墨玉老县。

县区的大致边界,完全没有超过喀什河西岸的巨大土台,这座县城以南北为顶点,牵连出近乎夯土黄的高大城墙,连带着形如弯月的土台,刚好形成四方椭圆的城墙形态。

在这城墙之上,可以看到跺台、高堡垒、高耸塔尖、盔顶城门、还有朝内延伸,随处可见的走马道、了望塔。

从土台上延伸出来的民居房屋,也多是夯土黄褐色,平房楼院居多,再有就是一些二层三层的层叠土楼,受限于地形,很少有像土台那样五六层高的层叠楼栋,唯有县城中心的白塔,还算是比较高耸,以鹤立鸡群之态,出现在周围低矮混沌的土楼民居。

墨玉县整体看上去,就好像是个以高耸白塔为中心的花朵,城中各处搭起遮阳布棚,可见五颜六色的绸缎随风飘扬,再加上城中随意行走的疆地面孔,颇有种异域风情。

汽车驶入墨玉县后,带着他们穿梭进主路,最终在城中的白色巨塔边停了下来。

根据宋思媛的话说,她找的这些汽车运输队,来和田有两个目的,一是收散玉,二,是做紧俏货的生意。

他们从敦煌出发,沿着长廊要走过将近两千里,才能到沙漠西岸来,为了不浪费车队行程,还会在汽车上装满紧俏货,和阗绿洲的百姓最缺少什么,他们就会拉来什么,也能在沙漠南岸大赚一笔。

这次来和阗,这些车上拉的都是些内地上好的茶叶、丝绸、瓷器、金银器具、手工艺术品,只要沿着和田绿洲转一趟,就把货品给全卖出去了,同时,也能趁着转悠车队,在附近的城镇低价收取农人牧民手里散玉,只要能让他们运出疆地,总能借着“和田玉”的名头,在文玩市场大赚一笔。

他们和汽车队道谢后,跟着克力沿着白塔往东走,去往高台城附近。

一路上,周围的和阗百姓可能是没见过那么多汉地生面孔,频频侧目偷看,眼中倒也没什么敌意,就跟家中来了客人一般,透着好奇和疏离。

走动间,和阗的集市也如画卷舒展眼前,如今的墨玉县仍旧算是东西方关口,只是随着海上贸易的发达、丝路没落,远没有千年前那么繁荣,有种英雄迟暮的颓唐感,到处都是扬起的风尘,显得灰扑扑有些脏乱。

不过,有句老话叫瘦死骆驼比马大,这里纵然是有些没落,也还是维持着南疆繁荣,随处可见沿街铺子,集市叫卖更是此起彼伏,东西方货品琳琅满目,叫人目不暇接。

行走到某个过街楼时,附近就已经开始拥堵起来,周围被围得水泄不通,全是汉胡杂乱的面孔,甚至,还有人从过街楼上推开窗户,伸着脑袋朝下看,看这情况,估计一时半会是走不过去的。

他们决定停下,看看人群簇拥的,到底是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