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超能:我在十一维空间轮回 > 第215章 认知理解 上

超能:我在十一维空间轮回 第215章 认知理解 上

作者:落笔生苏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1:56:30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本章提醒:下面有点干,建议速度不要太快,或者直接跳过!

————

虽然萧易寒销声匿迹了将近两年。

但是李寻醉毕竟是情报局出身的,找个他熟悉的人,还是很容易找得出来的。

在临沧分局,帮助华坪女高的陈法羽将手头上的案子,特别是需要用到李寻醉的神秘系精神类的特殊能力来审问的案子,李寻醉都给梳理了一遍。

然后,他就跟陈法羽她们告别了。

华坪女高的负责人陈法羽也知道,李寻醉这样的特殊人物,不是一个小小的临沧分局可以留得住的。

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李寻醉这个特殊人才终究是要离开的,他属于广阔的灵力者世界。

于是,在临沧分局的事情告一段落后,李寻醉就开始了他的计划。

第一步:找到昔日的红莲骑士队的队长萧易寒。

李寻醉先是经过各种途径收集,然后通过信息比对,最后再定点摸查发现,萧易寒竟然留在了海伦大学,在那里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老老实实地在上学。

李寻醉和萧易寒他们本来就是海伦大学生命科学系的学生,萧易寒也只是离开了一年,回去后算是留了一级,重新入学而已。

天讯联系不到萧易寒,李寻醉只好亲自赶往海伦大学了。

时隔数年,李寻醉再次来到这个他本应在此学习生活四年的海伦大学。

李寻醉发现,海伦大学的人文气息更加浓厚了。

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海伦大学某个教室里,一位三年级的学生正准备上讲台讲解他最近的论文。

教室里,除了第一排坐着位老师,其他位置都坐满了学生。

本系高一级的,低一级的,以及其它系的女同学,都纷纷涌入了这个教室。

因为,上台讲解的这位学生,是海伦大学的校草。

停了一年学,再次入学后,两年时间里,他都是单身。

这位儒雅绝伦、带着丝丝忧郁气息的大帅哥,海伦大学的女学生们无一不为之痴迷。

虽然这位大帅哥跟海伦大学的校花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但是在各种场合,以及各路消息上来看,大帅哥跟校花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们应该只是朋友关系。

虽然校花不想只是做朋友怎么简单。

当获知大帅哥今天会上台讲解论文,所有收到消息的女同学们,第一时间约了这一节课的名额,没有约到的,甚至不惜在门外观看。

那位校草没有理会心怀其他心思的女同学,上台后打开本子就开始他的讲解:

“我接下来要分享的内容,可能会比较枯燥,但是你认真地把下面的内容听进去,这些将会成为你思维上的武器。”

所以,请专注,别走神。

我在各种场合,注意到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有些同学总是会习惯性地说这么一句话:这不就是xxxx吗?

说白了就是xxxx。

这跟xxxx有什么区别?

这里的 xxxx,往往是他们已经知道的某个知识点。他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每当接触到一个新事物,总是会从已经知道的旧事物里面,去找到一个最接近的对象,然后把两者等同到一起。

我把它叫做「知道的幻觉」。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这种习惯的本质是什么呢?是把两个看起来相似的事物,抹去它们的差异,放大它们的相似性,然后告诉大脑:它们实际上是一样东西。

久而久之,它的后果就是:你会在大脑里堆积下一系列「似是而非」的结论和观念,看起来煞有介事,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你会疑惑地发现:

这个方法在别人那里很好用,但为什么到了我手上就不灵了?

这个道理看起来很简单啊,为什么他们能思考得这么深刻?

同样接触过这些东西,为什么别人能举一反三,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我就完全想不到?

原因无他:因为你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学会」和「掌握」过它们。

当你脱口而出这句话的时候,你实际上就已经放弃了思考。

其实,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习惯,就是「过度简化」。

什么意思呢?当我们接收到一段复杂的信息时,为了节省储存空间,大脑往往会做一件事情:提取这段信息最重要的特征,抹去其它细节,用这个特征来代表这段信息,把它储存起来。

举个例子。

比如我最近读了一篇论文,它的主要结论是:

正念冥想,比起什么都不做,能够改善焦虑、压力和负面情绪。但这种效果比起其他常见的方法(比如锻炼)并没有显著的优势,并且相比之下它的效果更不稳定,更加因人而异。

这个结论并不复杂,但它缺少一个什么东西呢?明确的态度。因此,大脑不知道该把它放在哪个位置,它对大脑来说是模糊的,需要大脑耗费更多的资源去记住。

所以,对于未经训练的人,就特别容易把这个信息在脑子里转化成「正念是有效的」或「正念是无效的」来记忆和储存。

但这两个态度全面吗?其实都是不全面的。它们分别都只是这个结论的一部分而已。

这就是过度简化。

「知道的幻觉」也是一种过度简化。当我们接收到一个新事物、新知识时,大脑正在忙着「理解」它,这时,大脑就会进入一个高耗能的状态。

这个状态对大脑来说是不舒服的。为了从高耗能返回到低耗能状态,大脑就会倾向于给它下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从而告诉自己:我已经知道它是什么了,不需要再浪费资源去想了。

进一步来讲:我们所有接收到的信息,都会成为我们「心智世界」的一部分。大脑正是凭借着心智世界,来理解外部的真实世界。

那么,当我们接触到一个全新的信息时,当它跟心智世界产生冲突时,大脑就会怎么样呢?

从一个「已知」的稳定状态,进入到一个「未知」的不稳定状态。

稳定和节能,是大脑的基本需求。因此,大脑为了摆脱这种状态,就会倾向于把它用「心智世界中已有的信息」来进行解释。

这种做法,可以避免大脑陷入混乱,减少外部信息对我们心智世界的冲击。

因此,「知道的幻觉」和过度简化,本质上,是大脑为了节能和保护自己,而产生的一种防卫机制。

当然,反过来,「关注新鲜刺激」也是大脑的另一种特性。

因为,新鲜的刺激往往意味着超出预期的收获,因而,它会调动起大脑的定向功能,让我们进入「好奇心驱动」的状态。

也就是说:节能和定向,它们是两个方向相反的动力,都是由大脑的基本需求所决定的。而何者占优,就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一个人对新鲜事物的认知和处理习惯。

那么,如何决定何者占优呢?主要由两个变量决定。一个是新鲜刺激的强度和新异程度,另一个就是日常习惯使用的思维方式。

关于后者,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认知风格理论,把人认知和加工事物的方式,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中有一个经典的维度,叫做「钝化和锐化」(Leveling and Sharpening)。

什么意思呢?当你面对一个新信息时,钝化,意味着你更喜欢放大它跟旧信息的相似性,把它归为旧信息的一类;而锐化,意味着你更容易关注到它的差异性,更喜欢把它从相似的事物里面区分出来。

心理学家 Harry Morgan发现:跟习惯钝化的人相比,锐化的人对新知识往往会有更准确的理解,并且能够更好地把新信息跟旧信息联系起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编码和储存更有序。

反过来,习惯钝化的人,往往把知识的特征杂乱无章地混合在一起,对知识的储存更无序。他们通常过度简化了知识的关键特征,忽略相似但不相同的事物的区别,这导致他们在提取知识时会非常模糊。

所以,我才说,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它本质上是低效的,不利于你学习新知识、吸收新知识。

但是,如同我在以前的分享中所说,大脑是可以训练的。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为,都是在训练自己的大脑。

如果你有这样的习惯,不妨从现在开始,试着纠正自己,让自己面对新的知识,能保持更充足的好奇心和关注度。

不要让这个习惯,继续阻碍自己的学习。

很多有这种习惯的同学,往往还会有一个观念,他们认为:能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是一种能力,也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因此,他们会很排斥「复杂」和「陌生」,会认为:既然能够简单化,那为什么还要用陌生、复杂的语言和概念去描述呢?

这种观念也是错的。

我们要追求的,从来都不是「把复杂事物简单化」,而是「把复杂事物讲清楚」。

为什么?

因为复杂的事物,本质上是无法被「简单化」的。

「简单化」这件事情本质上就意味着什么呢?

信息的丢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