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 第三百四十三章 令人绝望的现实!赶超?做梦一样!

张硕对于新一次的源点论国际学术会议非常重视。

提前三天时间,他就来到了首都。

鲨鱼号飞船成为国际舆论甚至学术焦点的背景下,大量的学者都对于源点科技非常感兴趣。

他们关注的更多是科技,而不是理论,但理论支持科技研发,他们也希望能在会议上知道更多最前沿的理论内容。

当然,科技更吸引人。

现今很多学者都是在已有理论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的是电磁力和引力的关系,研究的是电磁力和强力的关系。

两种理论关联的基础之上,再去研发拓展相关的科技内容。

这种研究是没有问题的。

虽然已经有了引力技术,强力的研究也衍生出一些不可思议的科技,比如黄金制造、离子炮等,但新物理科技方向的应用范围还是很狭窄的。

即便是底层的理论也并不完善,只能说主体框架已经没有问题,而在框架内部还能填充很多东西,也能以此研发出很多东西。

但以此进行的研发都是技术性的发展,而不是技术性的革命。

张硕所追求的是基础理论的发展,追求的是大框架的完善,而不单单是技术性的提升。

他希望能够在基础上冲到更高的位置。

在会议开始前两天,举办地周边学者云集。

这次会议规模很庞大,参与学者数量超过2000,相对于物理理论会议来说,规模都有些不可思议。

即便有几百人参加,都算是大型学术会议了。

现在会议的规模都可以和国际数学家会议相比,参与学者的数量和质量,可能还要高上一筹。

其中国内的学者占据一半左右,剩下的就都是国外学者了。

有很多非常知名的物理学家都来到了会场,还有很多数学家参与,其中包括一些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得主。

但在新物理方向上,诺贝尔奖似乎就不能说明问题了。

诺贝尔奖获得者并没有受到追逐,因为新物理方向上他们并没有太大的贡献。

另外一些非常年轻的学者,原来可以说是默默无闻,却在新物理方向上有了理论或技术上的突破,顿时就变得非常有名气,会场内也成为了受到关注的角色。

张硕也来到了现场,他和混乱力场项目组的人在一起,还和廖振宇、于飞等人,找到主办方的人谈了一下会议安排。

张硕是受邀学者,他会参与报告的评审工作。

在开幕式过程中,他也会代表源点论研究中心发表讲话。

混乱力场项目组也是最受关注的机构,廖振宇则代表项目组发表讲话,讲亦一下混乱力场实验的进展以及研究问题。

于飞和蒂斯戈-约翰逊,则会代表混乱力场项目组,进行常规实验和国际合作组工作成果报告。

会议开始前一天,张硕和廖振宇等人坐在一起谈起混乱力场设备改造相关的工作,周围则是围了一大群学者。

混乱力场项目组,是国际混乱力场研究的核心机构,也是源点论学术会议最大的参与团队,有近两百人都来首都参加会议。

其中国际合作组成员就超过百人,其他则都是高能所派来的理论以及实验学者。

当张硕和廖振宇等人说着的时候,周边还有好多学者拍照,因为见到张硕的机会可不多。

现在不同以往。

一般人是很难见到张硕的,他也不会参与普通的学术会议,除了一些大型研发项目外,他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苏东的。

在谈到未来混乱力场研究工作时,张硕明确的说道,“我们的新工作就是测定量子纠缠。”

“通过测定量子纠缠,来打通量子物理和源点物理之间的桥梁。另外,也通过实验发现,来研究其底层的弱力关联……”

这方面的内容,张硕不是第一次说起了。

廖振宇、于飞等人都听过了,其他学者倒是听的津津有味,因为他们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论调,量子纠缠测定?

弱力关联?

这些内容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好多人也对于混乱力场实验方向有了了解。

在谈笑期间,于飞倒是开启了新话题,“张院士,你在超导实验室研究那个材料很了不起啊!”

“临界温度以及电流载力,都创造纪录的122材料,让我们的实验设备改造工作都轻松很多。”

“本来的设计很复杂,有了这种材料以后,改造得到了简化,性能还得到了增强,到时候,实验也会更加清晰……”

其他人听罢也说了起来,“确实没想到122材料能达到这种程度。”

“直接替代了铌钛合金,以后都用不到液氯了。”

“我们实验室的研究也简单了,超导是最麻烦的,新材料让超导简化,成本还降低了,就是想多买一点不容易……”

“生产速度太慢了,暂时还供不上所有的实验室,不过等下一批产出来就没问题了。”

在讨论中,廖振宇也问了句,“张院士,你对超导怎么看?能研究出可应用的常温超导材料吗?”

“这个……不好说。”

张硕好笑道,“要说提升一些临界温度,倒也没什么,常温就太难了、太难了,这是属于让人类实现科技革命的技术。”

“我个人认为,单一方向上想要达到理想高度,其难度远高于新技术的覆盖。”

“历史上,大部分技术都是如此,比如说,可控核聚变,控制需求实在是太高,成本也很高,我们就用新核能源覆盖。”

“与其专注于常温超导材料研发,还不如去研究一些新技术,比如,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对于材料进行改造,使其电阻大大降低……”

张硕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他说常温超导研发困难,可不是基于研发本身,还因为研究相关的材料连任务都无法建立,他早就试过了,根本就行不通。

要么就是研发难度太高,或者是底层理论和技术积累不足,要么就是完全无法实现。

周围人都认真听着。

有些人觉得张硕的想法不靠谱,通过对材料改造让电阻变低?

根本行不通!

电阻最低的就是单质金属材料,比如,铜、银等,无论化合物、合金、复合材料,电阻只会比单质材料高。

问题是,单质材料还怎么改造?

另外一些人则觉得张硕说的有道理,因为他们了解的信息更多,比如,引力隔层技术。

引力隔层技术能在分子层面甚至是原子层面对材料产生作用,通过某种特定的技术手段,自然就可能对材料产生效果,来研究出电阻超低的材料。

……

会议当天上午,张硕早早的就来到了会场。

这时候,会场外的广场已经有很多人了,也有记者来到现场进行采访。

当见到张硕的时候,周围好几个记者都围了过来。

张硕看了一下时间,还是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马上做了提问,“混乱力场实验,对源点物理有什么作用?”

这种问题有些外行了。

张硕还是简单的说了两句,“混乱力场实验是源点物理理论研究的基础,基础力关注最初始就是混乱力场。”

有记者马上追问道,“混乱力场实验关系到基础理论研究,那么能以此研究出技术基础吗?比如,引力技术、原子核核力拆分,等。”

提问的是个国外记者。

张硕直接听笑了,他当然知道国外更关注新物理科技,随后摇头笑道,“你的提问很外行啊,没有学者会这么说。”

“理论是理论,技术是技术,理论和技术是不同的研究。”

“实际上,理论都是公开的,包括电磁力和引力、强力的关联,技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做的研究。”

他简单说了几句。

周围其他的学者也是认同的,因为理论确实是公开的,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实验团队,就是在公开理论的基础上做的研究,只不过一些研究是非常困难的。

引力技术相对还好一些。

强力相关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很大的风险,而技术上要实现突破,就必须要有一些凑巧的新发现。

这方面,感觉和材料的研究非常类似。

即便是有基础的理论,但要研究出技术就有些‘凑巧’。

各个研究技术的技术的团队之所以不断有突破,主要就是因为实验好做,而且实验风险相对比较小,强力的研究不同,实验风险很高,要突破就非常困难。

其实还是基础的积累,引力实验做上百个,强力实验也不一定能有一个。

记者继续提问,张硕也很耐心的回答。

有记者还问起了鲨鱼号飞船,他们清楚张硕肯定知道鲨鱼号飞船的技术。

张硕只是笑着摇了摇头,“飞船的性能很好,我也看到了。”

“不过那不是我的研究……”

其他就不用多说了。

很快到了八点半,学者们都聚集到了主会场。

会议开幕式先是进行了颁奖,有两个国内学者和一个国外学者获奖,他们都是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为完善源点论基础力关系模型框架做出了贡献。

之后就是主办方发表讲话,说了一些会议流程之类的内容。

下一个发言的是科学院代表,说明了源点理论的重要性,说明其引导新物理科技革命之类。

下一个就是张硕了。

张硕是代表源点论研究中心发表讲话,但实际上,他个人的影响力更大。

当张硕要发表讲话,所有人都认真起来。

他首先回顾了源点论的发展历程,还谈到了一些科技性的内容,随后就转到了源点论主体框架的完善上。

“源点论从出现到现在,发展时间并不长,但实际上,我个人感觉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研究已经进入了瓶颈期。”

“最近一年,甚至是两年,基础理论和科技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就是源点论乃至源点科技,进入到一个长时间积累的阶段……”

“这是物理学以及科技发展的正常规律。”

“当一项理论和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出现瓶颈,但我希望能够打破瓶颈,才能够让理论和科技更快的发展,让人类能够站在新的视角,去解析更高一层的物理规律……”

张硕说的内容还是很吸引人的,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话题,甚至说,是站在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进行发言。

理论和科技的瓶颈?

在会议开始之前,根本没有人会想什么瓶颈问题,因为源点物理出现以及发展到现在,都根本没有多长时间。

相对于全新的物理和科技,十年、二十年都是非常短暂的。

瓶颈?

怎么可能啊!

现在源点物理方向上,不管是理论还是科技,可研究的内容实在太多了,而且各个方向都很容易有突破,大部分人看来,新物理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根本没发现什么瓶颈问题。

但是,仔细想想也正常。

张硕的视角和他们不一样,他开创了源点论,构造了基础力关系模型,以此完善了主体理论并研究出一项项高端科技。

近两年时间,确实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即便是理论上,也没有什么大的研究,说理论研究进入瓶颈也是有道理的。

国内学者对于张硕的言论还是能接受的。

尤其是混乱力场项目组,他们进行的是最前沿的实验,也希望能在研究上取得突破,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到时候,也许就能突破所谓的‘瓶颈’,从而实现新一轮的理论和科技发展。

绝大部分国外学者则是另一种看法,他们感觉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因为瓶颈什么的和他们根本没有关系。

在新物理科技研发上,他们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各类新物理科技,他们的团队都没有能完全掌握,更不用谈什么瓶颈了。

这种感觉很不好。

国内都已经追逐更高的科技,而他们连已有的科技都没有掌握,差距已经大到不可想象的地步,甚至连追逐的希望都没有。

那些寄希望于通过会议了解更多的理论,再进行技术研发的学者,就更是感到绝望,“那些政-客还在谈什么技术赶超?”

“这根本不可能实现!”

“现在有这么大的差距,对方都开始讨论更深层次的理论和技术,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赶上,都不可能,超越……做梦一样!”

“最少这一代,肯定没希望了。”

这就是令人绝望的现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