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 第三百三十二章 新型引力飞船--鲨鱼号!

《源点物理》新一期发布后,受到了国际学术界乃至于公众舆论的广泛关注。

后者的关注,主要是因为有著名学者公开感叹论文的难度,声称能完全看懂论文,足以在顶尖高校中担任物理学科的终身教授。

好多人看到新闻,感兴趣的关注了下论文,发现连标题都看不懂。

《强力转化中量子纠缠影响的扩大效应》。

“每一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完全看不懂了?”

别说是普通人了,即便专业的物理学家看到这个标题都有些发懵,只在看了介绍内容以后,才了解到是一篇阐述混乱力场实验中,转化强力受到量子纠缠干涉的理论论文。

当真正去看内容的时候,他们就发现其中的底层数学逻辑晦涩难懂。

所有看论文的人都有同样的感觉。

论文的主体内容有二十三页,听起来似乎不是太多,但其中每一个部分的表达、每一个步骤的推导,都涉及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而且是跨领域的专业知识,其逻辑关系也非常难以理解。

能理解一部分的学者,大多都是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们中好多都研究粒子标准模型或是弦理论、宇宙论等,后来又转到源点物理领域。

“哪怕基础知识足够丰厚,因为论文中涉及到很多抽象的转化,想理解也非常困难。”

核子组织的理事、珐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挨布朗特-罗宾森说道,“其中有很多跨学科的转化,这些转化非常关键,有的涉及到两种物理之间的连通,有些则是描述力场传导又或者是基础力关系模型中的力场连接、转化,还有的是物理最小表达,也就是量子之间的关联。”

“每一个部分想要理解都必须是研究的非常深入,还需要了解其物理背景,同时,也要对于源点物理、混乱力场实验有足够多的了解。”

记者当即问布朗特-罗宾森理解了多少。

“我理解了一部分,但并不多,有时候碰到不理解的内容就直接跳过。”

“我希望能全都弄明白,不是要检验论文的对错,而是希望理解其中的内容。”

“张硕教授是源点物理的开创者,他的理论研究在新物理领域影响深入,是21世纪到目前为止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他的理论、他的研究、他的表达,对于新物理的探索,对于未来科技发展非常重要,并且,我相信会影响深远……”

“所以,我现在最希望听到的消息是,张硕教授决定做一场学术报告,只是这个论文,不管是哪里,哪怕是南极举办我也会去。”

布朗特-罗宾森的话说到了很多人的心里。

那些从事新物理方向研究的物理学家,都希望能够弄懂论文的内容,但想依靠自己去理解太难了。

张硕的理论研究也非常重要。

现在公认人类科技处在突破性变革的时代,而想要在变革时代不掉队,就必须要掌握最前沿的知识,也包括物理学的理论知识。

这个新时代里,很多人已经落后了。

比如,一些从事粒子标准模型、弦理论等方向研究的学者。

他们继续原来的研究,拒绝新物理方向的内容,其结果就是连研究项目都申请不到。

好多高校内年纪大一些的学者,都干脆放弃了科研,只能专注于教学工作了。

他们就是被新时代淘汰的群体。

其中有些人放在十年前还是国际顶尖的学者,有的还拿到过国际级别的奖项,但伴随着新物理的崛起,拒绝拥抱新物理的群体只能被淘汰。

所以很多追逐时代的学者,都希望能听张硕讲一下论文,让他们更好的去理解内容。

这些人可不止是国外学者,也有很多的国内学者。

不少和张硕认识的国内学者,就干脆主动发邮件或打电话过来询问。

科学院物理所的朱鹏也是其中之一,他就问张硕是不是要做个报告讲一下论文。

“我们整个组都在研究这个,好多人也问我。”

朱鹏说着满心苦闷,“实在是弄不懂啊,张院士,你有做学术报告的计划吗?或者抽空给我们讲一下……”

“学术报告?”

张硕一听就感觉很麻烦。

做学术报告要专门去举办会议,又或者到专门的机构去面对一大堆的学者。

这种报告费时费力。

最关键的是论文内容很复杂,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每一个部分都要讲,想讲清楚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两、三个小时?

不可能!

张硕可不想花费好几天时间专门去在给其他人讲论文内容。

他个人来说,早已经过了做学术报告来追求研究被认可的阶段。

论文已经发布了。

对论文感兴趣就可以看一看,不想看就算了,至于对内容怎么看都没关系。

他不在乎。

不过仔细想一想,理论的推广确实很重要,新方向研究才刚刚开始。

有更多的人理解理论内容,更多的人参与新方向的研究,包括理论,包括技术,也会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有很多新奇的想法。

这些还是非常重要的。

绝大部分人都看不懂论文,就会影响到理论的推广,影响到未来的研究。

比如,混乱力场项目组还是需要有很多人懂理论的,否则未来实验都无法设计。

“这样吧。”

张说仔细琢磨着,说了个方法,“到时候,拍上几个视频传上去。”

“视频?”

朱鹏听的有点儿发懵,他一时间没想明白,但马上反应过来,“拍讲论文内容的视频?”

“对。”

张硕点了点头,继续说起自己的想法,“反正都是讲解,不一定要做学术报告。”

“我让我们组的人,分别做各个部分的讲解,然后拍摄视频传到网上。”

“到时候,就是公开的,谁想弄明白内容,看一下就好了。”

“额~~”

朱鹏还是第一次知道还能有这种方法,但他觉得非常有道理。

其他人完成了新研究,都是迫不及待的做学术报告,是希望更多专业领域的学者认可研究内容。

张硕根本不需要其他人认可,他的目的在于讲解论文的内容,也就不需要做什么学术报告,拍视频做讲解反倒是很不错的办法。

有视频,讲解的会比较清晰,而不像学术报告会那么乱、那么杂。

另外,视频还可以来回播放,有听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的听、反复的琢磨。

“张院士,还是你脑子好啊,年轻,也跟得上潮流,这个方法太好了。”

“那我们就等着视频了!”

朱鹏说完放下了电话,他觉得张硕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新时代,新办法啊!

现在不是要让论文内容得到其他人的认可,而是其他人希望能弄懂论文内容。

做学术报告就没什么意义了。

反倒是做个视频,认真的讲,每个人分开的讲,有视频还能反复的看。

这个办法实在太好了。

张硕放下电话以后就去了理论办公室,他和刘明昆,郭华等人说了一下。

其他人一听也有点发懵。

做学术报告倒是没什么,大会做讲话也没什么,但拍视频讲论文内容?

没经历过啊!

现在论文的影响这么大,视频发布出去以后,肯定有很多学者会看,甚至有很多是普通人会点开看。

当然,绝大部分领域外的人,也不可能耐心的看完所有的视频,但不管怎么说也是出镜了,也许还有很多媒体会对于视频的画面做报道。

刘明昆、郭华等人,想想忽然感觉紧张了。

张硕简单说了一下,也就给他们进行了分工,每个人都要参与,各自负责自己研究的部分。

有一些非常关键的内容,尤其涉及到理解的难点,还是他自己来讲。

这样就可以了。

等视频拍摄好以后就直接发布到网络上。

张硕本来是想发布到苏东大学以及源点论研究中心的网站上,但朱鹏似乎是大嘴把他传了出去,好多学者都知道张硕要拍视频讲论文。

有好几家网络大媒体找上门谈合作,就是希望他们把网站发布到自家的平台。

这件事就是专门人员来负责了。

最终,他们还是找了一家大媒体发布,一则是因为担心流量冲击,大学的网站承载不了太大的流量,另外,媒体还提供合作经费。

虽然是公开发布、免费观看,拿到手的经费并不多,但总归能多一些资金,也可以给办公室的人员发一笔商务收入的奖金。

在工作交代完以后,张硕就比较轻松了,他就负责讲解最难的几个部分,大概两个多小时就能搞定。

其他部分都有专门人员负责。

理论办公室的人也是忙的热火朝天,每个人又是打理自己的个人形象,又是准备PPT,又是草拟讲解内容,其他部门的人知道消息也过来帮忙,还有人主动负责拍摄,提供专业的拍摄建议,等等。

张硕发现偶尔进行一下类似的活动也不错,大家工作积极性好像都变高了。

……

除了拍摄视频,讲解论文内容的工作外,张硕主要关注的就是混乱力场研究团队下一步工作--量子纠缠的检测。

混乱力场实验中出现的量子纠缠,想要进行高精度的测定是非常困难的。

很多人都知道量子纠缠,但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

主要明确量子的概念。

量子,即一个物理量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则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并把最小单位称为量子。

量子化,指其物理量的数值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地任意取值,例如,在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可量子化的。

在微观领域,包括能量、包括粒子都可以进行量子化定义。

量子纠缠,都是发生微观领域的一种量子耦合现象。

当几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由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已综合成为整体性质,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的性质,只能描述整体系统的性质,则称这现象为量子缠结或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是一种纯粹发生于量子系统的现象。

在微观领域,存在大量的量子纠缠现象,可以理解为只要是存在粒子之间的作用,就可能会发生量子纠缠。

所以各类实验、物理现象,微观角度来看,都会存在粒子耦合现象,也就是存在量子纠缠。

当张硕提出量子纠缠扩大化影响的时候,其他人疑惑的并不是实验中是否存在量子纠缠,而是量子纠缠如何会影响到混乱力场到强力的转化。

在原来的物理理论中,量子纠缠现象本身并不会影响到微观或宏观的实验结果。

当然,研究进行到这一步,重要的是怎么样对于实验中发生的量子纠缠现象做精确的测定。

这是非常困难的工作。

最大难点在于,实验持续时间非常短暂,而且内部存在一定的热反应,就无法进行量子方面的测定。

实验设计上,有好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但不管困难再大,技术问题必须要攻克,引入量子纠缠扩大影响的概念以后,所有人都知道研究的重要性。

这项研究会联通量子物理、粒子物理以及新物理,更进一步实现物理学的统一。

在关注混乱力场团队工作的同时,张硕也受到了来自其他团队的消息。

刘志文团队带来一个好消息,他们所研究的新一代引力飞行器,已经准备进入到试飞阶段。

“如果不出意外,下个月就可以试飞。”

刘志文的话音带着兴奋和激动。

他们的研发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从敲定新型飞行器的方案,到制造样机只用了几个月时间。

如果消息公布出去,肯定会引起巨大的议论。

这种研发制造速度简直不可想象,但仔细想想也正常。

新型引力飞行器,主核心就只有两个技术,一个是引力技术,一个是氢弹电池。

氢弹电池提供能源,引力技术本身就是动力。

两个技术放在一起,再对驾驶舱以及飞行器外观进行设计,就可以直接制造试飞了。

新型飞行器,最终被命名为‘白鲨号’,最开始的‘飞豚’被取缔了。

一方面,‘飞豚’的名字不够霸气。

另一方面,飞行器研究制造过程中,外形设计进行了一定的修改,结果‘海豚’就变成了‘鲨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