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 第二百八十八章 国际会议!必须合作,科技落后代价高昂!

新一次源点论国际会议,是在东港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临近会议一个星期,已经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集聚东港,其中有好多都是物理领域颇有影响力的人物。

来参会的实验团队,主要是三大混乱力场实验团队——核子组织、漂亮国联合团队以及混乱力场项目国际组织。

漂亮国联合团队,是以费米实验室为首,再加上好多高校机构学者的联合团体。

混乱力场项目国际组织,则是以高能所混乱力场研究组为首,新成立的国际联合研究组。

虽然说是有三大实验团队,但前两者受到大型事故的影响,原有的设备都已经损毁,短时间根本无法进行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没有设备的支持,当然就无法继续了。

核子组织、费米实验室,都已经有重新建造设备的计划,还已经筹集到了足够多的资金。

问题就在于,设备建造方案迟迟无法确定下来。

这依旧是实验事故的影响。

没有应对实验风险的技术前提下,即便是建造了新的设备,也可能在未来的实验中再次损毁,也依旧会发生重大事故。

所以,两个团队都非常看重源点论国际会议,不止是派出了核心学者,还有政-治人物和官员陪同一起到来。

他们希望能在会议过程中解决这个问题。

两大团队中,有一些学者参与了上一次的混乱力场实验,并加入了混乱力场项目国际组织。

不止是学者加入,背后还有国家和机构,对国内大型混乱力场实验基地建造资助,甚至是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资金和技术支持,换取的自然是参与实验的机会。

来参加源点论国际会议,他们也希望能和相关人士接触,谈和混乱力场研究组的直接合作,希望后者能在设备建造、安全防护上给予技术上的支持。

这种背景下,混乱力场项目国际组织才是绝对的核心。

他们是唯一能进行混乱力场实验研究的团队,也是拥有‘特异转化点安全防护’技术的团队。

其他两个实验团队都需要依仗混乱力场项目国际组织,才能够继续设备建造的计划。

会议之外也是谈判。

混乱力场项目国际组织不可能无条件的给其他两个团队进行技术支持。

技术,能交换的是资金、其他技术,甚至是其他可交换的筹码。

谈判,也会是高层人士的接触。

不管怎么样,任何一个实验机构,包括核子组织、包括费米实验室,都非常迫切的希望能达成合作,因为他们看准的是混乱力场实验中所蕴含的新型核反应,也就是原子核核力拆分反应。

原子核核力拆分反应实在太重要了。

以此为基础,国内已经研发出三大影响重大的科技——

黄金制造!

离子对空武器!

可替代核聚变制造无限能源的新型能源技术!

三大科技,每一项的影响都非常深远,发展起来足以影响金融、工业、能源、军事等各个领域。

在来东港之前,能源部的官员就郑重说道,“只有掌握新型核反应技术,才能有机会在未来和国内竞争。”

“否则,连机会都没有!”

“科技落后的代价是高昂的,不管在各个技术领域,都会全面落后……”

“世界格局,也会因此而发生重大变化,一切都会以国内为中心……”

这是不能接受的。

漂亮国团队也是带着任务而来,但实际上,他们不知道的是混乱力场实验,和新型核反应制造技术关系很小。

其中牵扯到基础力的‘瞬时转变和非瞬时转变’问题。

原子核核力拆分反应支持的技术,都是发生的瞬时转变,也就是电磁力一瞬间变成了强力。

混乱力场实验,主要研究对象是混乱力场,而混乱力场的转变是多方向的。

即便是在特异点,也就是转变强力的点,所发生的也是‘非瞬时转变’。

转变,需要实验、存在过程。

这也是研究主体。

从循序渐进的转变过程,来研究混乱力场的特性,从而了解更多基础物理内容。

两者的区别可以举例来说明。

混乱力场实验发生的强力转变,可以看做是自然界中的风,有团队要研究风的特性,就去找一个经常出现风的地域,不断去测定风力强度,积累大量数据以后,得到的结论多和气象变化有关,最多也就是多了解风的特性。

不管怎么去研究,都和人工制造风力技术无关。

原子核核力拆分反应,则是直接制造出‘超大吹风机’,本身就是风力制造技术,研究方向是改进内部技术以及风力的各种运用。

两者不存在直接关联。

张硕对此研究的非常透彻,首都会议的时候特别说过,还特别提交过报告说明。

针对东港举办的源点论国际会议,不管是实验合作、技术交换,又或者是其他工作,他就完全不参与了。

不过还是知道,合作一定会达成的。

一部分原因是,合作是互利性质的。

另外,实验相关技术信息不可能完全保密。

混乱力场实验本身是国际合作的公开基础物理实验,而不是完全保密性质的研究。

国际合作的实验,有很多国际学者参与,进行过多次实验后,只是从实验数据都能推断出一定信息,更不用说,采用其他手段了。

另外,实验安全技术的保密也没有意义,非瞬时转变混乱力场的研究,研究团队自然是越多越好,有更多的研究才能有更多的发现,而基础的发现都是公开的。

现在进行的源点论国际会议,张硕也同样不参与任何的事务,他只是以受邀学者的身份来参会,并担任一部分学术报告评审工作。

以张硕的影响力来说,当然不会只是受邀担任评审,只不过其他工作都推掉了。

会议本身就是源点论研究中心发起的,会议中的学术论文则都会发表在《源点物理》期刊上。

这些已经是很大收获,参与其他的工作没有多大意义。

各类的学术报告,对张硕来说就是最大的收获。

上一次的混乱力场实验,发现了对比实验数据出现的波动偏差,同样的实验、同样的强度,硬件没有出问题的情况下,波动出现极大偏差就是一种全新的发现。

那些参与实验的团队、学者知道消息,国际物理界自然也都知道了消息。

国际舆论的讨论就很少了,主要是因为内容太专业。

就像是粒子对撞实验,即便是有什么大的发现,也很难在公共舆论中看到。

现在新物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源点物理、混乱力场实验,都已经出现很长时间,新鲜感没有了,除非有什么超大的发现,否则公众舆论也不会感兴趣。

混乱力场的实验研究也限制在了学术领域。

当然,并不影响研究的重要性。

混乱力场实验就是国际物理界的重中之重,实验结束后,好多没参与实验的机构和学者都申请查看数据,有些甚至不惜做一些交换。

如此多的学者、机构参与研究,仅仅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已经出现大量的研究成果。

源点论研究会议上,也出现了好多篇相关的理论报告。

《混乱力场实验:量子纠缠带来的影响》。

《波动偏差:奇异分析》。

《α、β射线带来的强力减弱效应》。

《技术弱化控制带来的偏差影响》。

一份又一份的研究,一个又一个的报告。

其中大部分内容基础都是错误的,但有些还是有可取性的,比如谈到说量子纠缠的影响,谈到粒子发生裂变反应的影响。

α、β射线,是以基础费米子方向来论证,更是让人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如此多的学者投入到研究中,主要还是因为波动偏差是新发现,而且是没有被破解的新发现。

很多学者希望能从理论方向出**证问题所在,就出现了一个个与之相关的研究。

基础力关系模型、能量力场规范理论、粒子对撞实验偏差联系粒子标准模型、量子物理……

其中甚至还有弦理论的解析。

等等。

一大堆的理论论文,同时研究一个实验发现问题,听起来就很有意思。

其中高能所物理中心的研究很出彩,他们贡献了几篇弱力带来波动偏差的影响。

廖振宇是第一个做‘弱力影响’报告。

当提出‘弱力影响’的时候,明显可以看出在座学者眼前一亮,都忍不住纷纷讨论起来,“弱力,确实有可能啊!”

“原子核核力拆分,是一种核裂变反应,超子衰变也有弱力的作用,弱力造成影响很正常。”

“到现在,弱力的研究还是很少,波动偏差也许真是一种弱力带来的影响。”

“这个研究很有意思,从弱力角度出发,认为弱力带来‘不确定’影响,比其他几份报告可信的多……”

会议上,张硕是担任评审工作的。

他看了会议时间表,到各个厅去听波动偏差相关的报告,过程中收获也非常大。

S级任务进度,也能体现出收获了。

【任务一,进度 0.154%。】

【任务一,进度 0.219%。】

【任务一,进度 0.340……】

【任务一……】

不断的听报告,任务进度不断的提升。

张硕很享受这个过程,感觉每一个报告,即便研究基础是错误的,都能带来很大的收获。

会议报告持续了三天时间,听了最后一次报告,才发现任务已经有了巨大的提升。

准确的说,是‘11.26%’。

这个数值是非常惊人的,因为任务是S级难度,需求科研币高达12000点。

每一点,就相当于120个科研币。

换句话说,只是听听报告,就提升了1320以上科研币的进度,都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

不过情况也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波动偏差才刚刚发现,国际众多学者都很感兴趣,才会出现如此多的研究论文。

后续国际上肯定还会有新的论文出现,拿过来读一读也许还能继续提升任务进度。

但是,只靠读论文,肯定不能完成研究。

这样的提升是有上限的,而到了上限就不得不‘氪币’继续后续的研究。

在学术会议结束以后,张硕感觉自己收获的不只是任务进度,还有对于源点论研究的整体想法。

源点论的完善,归根究底还是要解析混乱力场,研究四大力的相互关联。

每一种基础力和基础力之间的关联,都是非常复杂的。

混乱力场则更加复杂,想要探索起物理特性,就像是在研究神灵的力量。

以人类的脑思维能力,最终能够理解吗?

张硕不清楚。

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部分的研究都非常难,而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则可以帮助自己完善‘大方向’研究,也会让进度加快。

所以碰到一些小的发现时,也许不应该直接解决,而是把机会留给其他人。

这样一来,就会有很多的研究出现。

他可以不断查看别人的研究,综合在一起提升主要研究的进度,来更好、更快的完善理论。

“要保持平稳的心态,不要在乎一些小的研究。”

“给别人机会也很重要……”

问题,就在这里。

他个人的影响力太大了,但有一个小发现的时候,自己说的话已经成为了权威,成了标准答案。

就像是高能所物理中心,他说波动偏差和弱力相关,结果拿出的研究报告都和弱力相关联。

如果当时没有说起弱力的影响,他们可能会有很多其他想法,思维也不会局限在弱力范围了。

即便研究基础是错误的,但基础的错误并不表示研究没有意义。

一些牵扯到其他方向的论证,也能够有很重大的意义。

“以后理论方向上,还是要做大研究,最少也要达到A级难度。”

“那些小研究、小发现,可以交给其他人来做,甚至是开放给全世界。”

“除非是技术性的,理论方向一点点进展,根本无足轻重……”

“就像是谭友铭院士说的,要沉下心,专注做一项研究,慢慢积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