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 第二百五十二章 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著名?还有什么意义!

上一次的解组所对应的引力制造技术,已经被航空集团、航天局以及军方部门接受,并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进行技术应用研究。

比如,引力飞行器,就是航空集团和军方联合组建的项目组。

好多实验和应用研究,也以其技术为基础,制造了很多固定参数设备。

所谓固定参数设备,是以物理性材料搭建出来的,也就是参数不可调整。

这些设备只能用于上一个解组对应参数的应用和研究。

舆论上曝光的引力飞行器,核心部件就应用的固定参数设备,固定参数设备,有一个优势是安全性非常高,几乎不会出现问题。

如果新解组是可实现的,因为其制造出的引力强度略低于地球引力,应用范围可能会更广一些,拟定的应用以及研究计划,,肯定会使用新的参数解组。

那么很多的固定参数设备就要被淘汰了。

这些设备都是很昂贵的,因为使用的是物理性材料,改造成本也非常的高。

“不只是应用科技的研究。”

薛凤超跟着说道,“航空集团和航天局,已经计划联合建造一座大型的引力场。”

“这个计划拟定初期投入就有50个亿,主要用于拓展引力应用范围的技术性研究。”

“他们大概要考虑更改了。”

薛凤超是科技处派驻的研究员,也是科技处小组代表,他知道的消息还是很多的。

实验组人员都跟着感慨一番,他们不断说着研究速度快的苦恼,实际上,研究速度快当然很好,至于其他投入的损耗,相比来说,根本就无关紧要。

他们的心情都很好,也对于实验非常的期待。

在确定了消息以后,各部门机构的代表也把消息传了回去,也就是让那些正准备投入制造的计划先暂停一下。

很多部门机构也知道了消息,第二天的时候,科技处的王老师就带队来到了理论中心。

实验准备速度是很快的。

现在的实验组早就不是以前了,实验人员包括设备都扩大了好几倍,检测装置也都非常的先进,基础的参数调节实验并不需要准备太久,大部分工作就是对主要设备进行运行调试而已。

实验室内部还引入了很多先进的设备。

比如,直接用于测定引力场强度数值的引力测定设备。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引力测定设备就可以直接显示制造出来的引力强度数值。

这个数值是以地球引力为单位做评估的。

王老师来到了理论中心以后,马上就见到了张硕,并询问起有关新实验的问题。

“我们要测定一组参数。”

张硕谈到实验表现的很淡然,“进行的只是常规实验,能成功就最好了,那么就掌握了一种全新的引力制造参数组。”

王老师侧着头,凝眉问道,“是新的参数组,对吧?”

张硕点头。

王老师不由得深吸一口气,即便已经知道了消息,得到确认还是感到很惊讶。

现在引力制造技术在高层已经不是秘密,王老师不了解理论内容,但对于实现方式还是知道的。

关于引力制造技术,王老师也和好几个专家学者讨论过,他听到最多的就是‘电磁力、引力的关联模型非常复杂’。

“如果要对其进行求解,需要大量的基础实验完善参数,基础实验层面投入就很大,但不一定是有用的。”

“即便是完善的参数,并碰运气似的找出了一组解,也不一定能够投入应用,甚至说,概率很小。”

这就像是一条直线,就只有单个坐标取值0~1,才具有科技应用价值。

随机在直线上找一个点,取值0~1的概率自然是非常低的。

换句话说,大量基础实验支持下,靠运气似的找出一组解,极大概率不具有应用价值。

这就是王老师惊讶的原因。

大部分了解引力制造技术基础的学者都认为,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里,也不会再找出第二个可应用的解组。

结果……

这才过去多久?

张硕又找到了一组可应用的解,速度之快让人无法理解。

王老师还知道一个消息,欧洲那边组建了一个大型的科研团队,专门来研究引力制造技术,名字叫做‘欧洲联合引力组织’,简称‘联合引力组’。

联合引力组非常庞大,成立之初就有几百个科学家、过千的工程师参与,初期募集的科研资金就高达30亿欧元,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做基础实验。

上个月的时候,联合引力组有理想研究成果,他们的理论组依托基础实验,求出了一组模型参数解组,他们还把成果公开了。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所研究出的模型解组根本无法进行应用,甚至无法进行实验。

其参数需求中,稳定的磁场强度就高达18T。

媒介材料单质锂元素的活跃度,要求也很高,具体是把锂元素加热到两千万摄氏度以上才可以。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惊讶过后,王老师对张硕的天才感慨万分,也关心了一下新实验的参数。

0.89倍地球引力。

这是最重要的参数,其数值小于地球引力,并且接近地球引力的90%,那么可拓展应用的范围就更大一些。

在引力飞行器的制造方面,高于地球引力的参数当然更好,,可以直接以引力强度提供自身的加速度,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上,高于地球引力的数值并不好,而越是接近地球引力,应用范围就会越广。

最基础的,可以制造模拟宇宙失重环境的空间。

另外,新的参数解组需求降低,磁场强度的需求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媒介材料粒子活跃度需求降低,就大大降低了技术实现难度。

王老师和张硕在新的节奏上聊了一下,然后问了一个很感兴趣的问题,“依托现在的两个解组,是不是能够研究一种调节引力场强度的技术。”

他的意思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对于引力强度进行调节。

这样的话,可控性就非常高了,应用也会范围也会更广。

张硕思考了一下说道,“如果只是在小范围进行调节,比如说偏差百分之二十以内,是可能的。”

他解释道,“常规来说,媒介材料的密度、状态、范围,都能够影响到最终制造引力场的范围和强度。”

“但在强度上,可调整的阙值范围是有限的。”

“这方面就是技术性的了,可以让专门的技术组,去针对单一参数解组实验进行研究。”

张硕对于技术研究不感兴趣,尤其是单一参数解组的技术拓展问题,就更加不感兴趣了。

他感兴趣的还是研究出新的技术或者完善理论。

至于技术提升,其他人也可以做研究,有了实验基础后,分支性技术研究,就不需要他来做了。

……

第二天的实验非常顺利,顺利,当然有些意想不到。

这主要是因为设备已经更新换代,各类的检测,再包括配套设施也很完善。

还有,研究人员数量增加,水平也都是很高的。

有了参数解组的数值,他们只需要把设备参数经调整,就可以完成一次实验。

整个实验过程中,每个人都非常的从容。

最终,实验成功了。

在实验过程中,好多人就注意到引力测定装置已经显示出了理论解组对应的数值,也就是0.89倍地球引力。

这和理论数值几乎一致。

实验成功以后,每个人都感到非常的兴奋,他们又完成了一项引力制造技术的实验研究。

王老师是在信息室观看的实验,他也和张硕一起进行了庆祝。

张硕的反应则相对平淡,因为他早就知道能成功,对他来说,实验也只不过验证了一组新参数而已。

如果让其他机构或团队知道张硕的想法,大概就只能用吐血来应对了,他们想研究个模型的参数解组实在太难了,更不用说什么可应用的参数解组。

现在很多机构或团队,已经对电磁力引力关联模型的求解难度有了深刻理解。

这个模型想求任何一组解,都需要大量基础实验的投入。

好多机构或团队也开始了投入性研究,他们的研究也是有成果的,包括联合引力组公开的理论参数解组成果。

伴随着更多机构、团队以及科学家加入到研究中,国际上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

一个月后,联合引力组公开了新的成果。

这一次是很难得的实验成果,而且意义非常重大。

法国科学家蒂恩-法比亚诺,代表联合引力组宣布,他们利用超高强度的磁场成功测定到了引力信号。

“11.39T。”

“这个强度的磁场环境下,我们利用超高活跃度的媒介材料,测定到了引力信号。”

“后续检测评估,我们认为置信度超过五个西格玛。”

“也就是说,研究已经确定了,源点论基础是真的,电磁力、引力之间存在确定的关联,我们可以依靠电磁力制造出引力。”

这是已经公开的消息,也是得到国际认可的,但真正得到其他团队的验证还是第一次,自然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

国际上大量的媒体进行了报道,也出现大量舆论信息科普研究成果的重要性。

但舆论中出现最多的名字不是蒂恩-法比亚诺,而是张硕。

张硕团队早就宣布测定到了引力信号,还公开了一些实验相关的数据,只不过当时没有多少人相信。

后来神秘飞行器曝光,并确定为一种引力场制造技术,源点论才被重视起来。

到现在,联合引力组测定到了引力信号,才确定源点论基础的正确性。

自此,可以说源点论真正成为了源点物理,并被国际所接受。

那些一直宣称不接受源点论、不相信源点论,甚至认为新物理是阴谋的人,再去说什么也不会有人相信了。

实际上,联合引力组所测定的引力信号也只是一个波段区间信号,是不可持续的。

这个成果也只代表实验中测定到了电磁力和引力之间存在关联,并确定可以进行相互转化。

但实验成果,并不能转化为技术,两者存在根本性的差距。

这就像是测定到宇宙射线和制造宇宙射线,测定到可不代表能够制造。

想要真正制造出引力场,最正统的方法就是进行模型求解,并根据求解结果进行实验。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大量的实验碰运气似的测定到引力场,那么就不需要进行理论求解,只需要在引力场所对应参数范围内进行大量实验就可以了。

这个难度自然是非常高的,因为每一个参数调节,都代表一次全新的实验,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时间以及精力。

联合引力组所测定的引力信号,似乎是国际研究引力技术并产生成果的开始。

在短短半个月以后,费米实验室新组建的引力技术团队,也宣布测定到了引力信号。

之后,加州理工大学和军方合作的团队,也宣布测定到了引力信号。

好几个团队宣布测定到了引力信号,更进一步确定了电磁力和引力的关联。

这也助推源点论以及张硕本人成为舆论焦点。

源点论,就是张硕提出的理论。

源点论被确定下来,也就是理论得到了验证,也助推张硕的名气更进一步。

现在世界范围内,说张硕是最有名气的科学家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媒体上有大量的报道,张硕的名气可以说人人皆知。

哪怕一些不关心学术,甚至没上过学的人,都听说过引力技术,也知道了张硕的名字。

同时,一些特别的机构也考虑新的问题。

比如,是否给张硕颁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就在考虑这个问题。

之前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为源点论颁奖,因为国际上有很多不认可的声音,而实验成果也只有中国团队才有。

现在源点论基础被好几个团队验证,其重要性说值‘十个诺贝尔奖’也不为过。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马上就联系了张硕,他们给张硕的私人邮件发了信息,询问他是否会到瑞典领取奖项。

然后,被直接拒绝了。

诺贝尔奖评选区别于其他奖项的规则是,需要询问候选人是否接受奖项。

如果接受,评选后就要去参加颁奖典礼。

张硕的研究涉及到好多军用层面的技术,还有很多保密性的研究,显然不可能参加颁奖典礼。

这也让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很苦恼。

他们在考虑一个问题——

一个名字注定会写进物理发展史、其研究必定引导人类科技发展,同时也是国际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都不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项的含金量会不会因此大大降低?

甚至说,所谓‘最著名的物理奖项’,还有什么意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