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 第二百五十章 消息曝光,这是外星科技!

“这到底是什么东西?竟然能让卫星成为残骸!”

“好像是发生了化学反应,卫星像是整体燃烧了一样,但那么多金属怎么会燃烧?”

“能量团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相比来说,能量团的发射方式都不重要了,能量团的质量很低,若是能达到一定的速度,从地面发射到太空并不存在技术难题。

换句话说,只要知道能量团是什么,就能以此反推破解发射打击方式。

但是,不知道。

这就非常可怕了!

当今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技术多么高端的武器,而是完全不了解的武器,不了解也就完全找不到应对方法。

同时,也没办法制造出同样的武器来进行反制。

比如,核武器、洲际导弹。

核武器是非常可怕的,再配合上几乎无法防御的洲际导弹,可以对于地球上任何位置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但是,核武器和洲际导弹的基础原理很明确,只牵扯到技术高端与否以及研究、制造成本等问题。

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技术基础以及经济支持,自然就可以进行研发、制造。

所以超级大国们都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武器技术。

虽然洲际导弹依旧是无法防御的,但最少可以制造同样的洲际导弹来进行反制。

现在看到的能量团完全不一样,能量团的质量非常低,以极快速度打到卫星上,都不会造成明显的物理性冲击。

同时,能量团却能让卫星在短时间内发生看不懂的反应并变成一团残骸。

这根本无法进行解释。

当连反应都看不懂的时候,自然也没有办法进行反制性制造了。

军事决策层商议一下以后马上就找来了各种专家,包括化学家、物理学家、核物理专家等等。

他们希望各领域的顶尖学者们,凑在一起能够对于视频上的反应做出解释。

一大群的专家就看起跟踪卫星拍摄的视频以及一大堆的卫星残骸图像。

在看过了视频和图片以后,专家们就热烈的讨论了起来,他们也是感觉非常惊讶和兴奋,因为感觉是看到了一种全新的物理,一种根本看不懂的反应。

他们不断讨论着,把会议完全当成了学术讨论会。

结果……

自然是没有结果的。

有人认为是化学反应,但一团高热能量能引起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更不用说,1000公里高度的太空,空气稀薄到可以忽略不计,没有空气参与的化学反应,怎么冒出那么多的烟雾?

而且反应还如此的剧烈,甚至侵蚀了整个的卫星。

这根本解释不通。

有人则提出可能是核反应,但也当即被否定了,“肯定不是核反应,不管是核聚变和裂变都达不到条件。”

“核聚变,温度不足,而且也没有基础材料。”

“核裂变,卫星上会有什么放射性元素?还是说,那个能量团本身,就足够产生这么大的裂变反应?”

会议上有一大堆的争议,但没有任何一个想法能得到支持。

这也是军方决策层没有想到的,他们找来这么多的专家,一起讨论个视频画面,竟然还说不清楚发生了什么?

他们唯一确定的是,“从热感画面以及其他信息来看,那是一个高热离子团。”

“如果是从地面上打到太空,离子团依旧保持高热,就说明内部反应是持续进行的。”

这是确定的结论。

但也没什么用,即便没有专家学者,军方决策层也能自行判断。

就像是乔希-阿博特,见到卫星拍摄的视频以后,马上就认为是离子团,他还谈到了另一种可能,也就是粒子团。

但实际上,粒子团根本是说不通的,因为粒子团太过于微小,即便每个粒子都携带很高的能量,也根本无法检测到。

换句话说,只要能被摄像机拍到,就一定不是粒子团。

会议最终也没有结论。

军方决策层感觉非常的无奈,甚至都产生了焦虑情绪。

里斯曼-彭特,决策层高级人物之一,他拧着眉头说道,“看来,这真是一项新式技术。”

“不止技术是新式的,也许在底层的基础也是新式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物理化学反应。”

“布莱特,你觉得会不会和张硕有关?”

里斯曼已经想到了张硕。

近年来,新物理发现闹得沸沸扬扬,前一段时间还爆出‘人为制造引力’技术,他们所得到的情报显示,种花家掌握了一种引力制造技术,并以此制造了飞行器,唯一不确定的是,飞行器是否能够常规使用。

后面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像是磁悬浮技术支持的飞行装置,说起来确实非常的高端,但真正想大规模制造应用,却感觉是天方夜谭。

一则是成本极高,二则是持续性很短,而且性能不佳。

哪怕拥有磁悬浮支持制造飞行器的技术,也根本是个鸡肋,完全看不到大规模普及的希望。

他们希望所谓的‘引力制造技术’也是如此,因为目前来说,技术只掌握在种花家手里。

当然,里斯曼说的不是这个,他强调的是张硕研究的物理,就能支持出现新式技术。

“应该不可能吧?我也想到了,但是他的研究是引力。”

“而且,有情报显示,张硕正在研究可控核聚变,还研究出了一种技术,能够提升托卡马克装置的控制稳定性。”

“这和我们所看到的离子团,似乎也没什么关联。”

本-布莱特-奥威尔说着摇了摇头,“不管怎么样,单靠我们自己也不可能弄明白了,还是要从其他方面想办法。”

“唉。”

里斯曼也叹了口气,苦笑道,“他们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已经进入到新物理的层面。”

“而我们,好像还原地不动。”

……

在漂亮国的决策层苦恼的时候,国内已经公开发布了反卫星武器实验的信息。

这次发布公开信息,就是说明进行了反卫星武器实验,也同时发布了打击目标,也就是FA-107,一颗三十年前的气象卫星。

公开信息发布出去以后,顿时引起了舆论的巨大声音。

这主要是因为卫星的高度,以及反卫星武器的打击方式。

虽然公开信息上并没有明确说明打击方式,但目标卫星就挂在太空上,一些精准度高的商业卫星都能够拍到画面。

那些画面也有清晰度高的,能看到卫星已经变成了一团残骸,连太阳能电池板都看不出来。

同时,有人立刻联想到了上一次‘反导实验画面’,马上确定卫星打击和反导实验非常类似。

没有导弹,就直接打到了卫星,大概率是从地面进行的打击。

这条信息再联系1000公里以上的高度,就让对军事有研究的人非常惊讶了。

有些国家实验过反卫星武器,当然也包括种花家,但一般反卫星武器,实验打击高度也只刚超过200公里而已。

如果是针对1000公里高度以上的卫星,就必须使用最高端的反卫星武器。

高端的反卫星武器,国际上是有相关技术信息的,像是国内拥有的动能系列,原理是发射一颗类似于卫星的武器。

这种武器在太空上先伪装成卫星,也和常规的卫星一样会环绕地球飞行,直到轨道接近目标卫星,再以启动自身能源去进行打击。

以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对于一千公里,甚至是36000公里高度的卫星进行有效打击。

这就是常规的反卫星手段。

如果是使用常规导弹打击,即便导弹能打出足够的高度,但精准和动力都是个大问题,太空上好多能源是用不了的,高速飞行的导弹,想要利用自身性能直接命中卫星,难度实在太高、太高了。

现在的情况是,直接在地面进行打击,并且没有发现导弹的痕迹,而且是两次命中一千公里高度的卫星,说明精准度相当不错。

怎么做到的?

是什么技术原理?

国内舆论顿时爆了,“这个技术也太高端了吧,地面上直接打击一千公里以上的卫星,而且是两次命中,看来在反卫星武器上,我们已经遥遥领先了啊!”

“这绝对是遥遥领先,漂亮国绝对做不到!”

“看国外的消息说,他们连打击方式都不知道,当然,我们也不知道,所以才更厉害啊……”

“未知,才可怕啊,我感觉像是外星科技!”

“据说,上个世纪漂亮国就得到了外星科技,才制造出那么多超时代的武器,现在轮到我们了!”

国际舆论也非常火爆,好多人都在谈论反卫星武器实验,也都在讨论具体是什么样的技术。

当然,讨论完全没有结果,只是有更多商业卫星拍到的画面流出来,也大大增加了舆论的热度。

同时,国际上也出现了一些政制性的言论,主要是因为,一种新式技术支持的反卫星武器,让很多国家感到担心,甚至是恐慌。

高热离子团、卫星残骸、地面打击命中……

几个关键词放在一起,现有的军事体系根本无法应对。

这种反卫星武器速度极快、检测不到、无法预警、无法防御,当然也想不到应对方式。

政制性言论也就出现了,“抗议发展新型太空武器!”

“抗议发展恐怖性武器!这是对太空的威胁,是对于人类科技发展的威胁,是对于整个世界的威胁!”

“督促有关国家应该公开新式武器信息,只有增加军事方面的相互了解,才能构建整个世界的和平体系。”

“相关国家应该开放技术,为人类科学进步贡献力量,而不是以此研究新式武器……”

这些言论当然没什么意义。

国内也针对舆论进行了回答,“国际上没有任何条例规定,应该公开新式武器技术。”

“我们做武器技术研发只是为了国家防卫,并一直为国际和平而努力。”

“新式技术的研发和其他国家无关。”

“我们只是进行常规的武器实验,实验也不会损害太空环境,并不会对于太空安全造成威胁……”

国内外舆论也只是打打嘴仗而已。

接下来的做法就是继续实验,甚至可以说是公开进行实验,因为跟踪拍摄卫星残骸的,已经不止是漂亮国,还有其他国家也同样派出了跟踪卫星。

同时,一大堆的卫星都对准了残骸的卫星。

所以只要对于残骸卫星继续进行打击,就一定会第一时间被国际知晓。

但是,实验还是必须要做的。

现在不断的试射实验,会积累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数据,也会为离子炮走向技术成熟铺路。

技术成熟以后,下一步就是大规模制造和服役。

国内决策层已经开始讨论了。

张硕是和王老师一行人一起离开的离子炮实验基地,他回到苏东市待了有半个月,就又乘坐飞机去往了首都。

他是去参加决策性会议的。

这次召开的是国家能源会议,实际上,是‘原子核核子拆分’技术会议,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一个就是吴晓东团队的能源技术组,他们是以‘原子核核力拆分’技术为基础,来研究一种能持续供能的高效清洁能源技术。

另一个就是离子炮。

离子炮是主题,因为相关技术已经趋近于完善,剩下的就是不断测试并让技术成熟了。

一大堆的老师和专家参加了会议,并确定了后续的发展方向,还制定了时间表。

一年之内,实现技术的完善,并进入到制造阶段。

两年内,实现第一台离子炮设备的服役。

这个速度是相当快的,也给了实验组很大的压力,因为一项新的技术支持的武器,实验和标准生产之间存在一个大跨度。

想要实现标准生产就必须保证安全稳定,并实现标准化制造问题,同时,还要注重生产过程的保密性问题。

在明确了方向以后,离子炮项目组肯定会扩大,一些制造生产以及军事相关的专家会进入项目组,也会加快离子炮实验测试、技术完善等方向的研究过程。

新型能源技术方面,吴晓东做了一下研究进度,他们的研究并没有无法突破的技术难点,主核心还是不断测试各类单元素物质以及解决反应稳定性问题。

其技术上要攻克的问题,还是反应的持续、稳定,因为反应速度很快,反映过程要持续不断的添加原材料。

就像是棉花燃烧一样,棉花燃烧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如果放了很多的棉花,一下子就能全部烧掉,自然就失去了稳定性,想要棉花一直燃烧,就需要慢慢的添加材料,才能保证持续性。

这是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