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 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硕:这才是超越的机会!

刘明昆接到张硕的邀请以后,表现的非常激动,他在办公室里就大嗓门的喊着,“张硕邀请我加入他的团队!”

“是张硕!”

“我以后要和他一起工作了,一起做同一个研究,同一个项目……”

这对他来说有些不可思议。

他就是一个首都科技大学平平无奇的副教授,每天还在为研究经费发愁,个人放在学术圈里,完全没什么影响力可言。

张硕是谁?

那可是未来会获得菲尔兹奖的大人物,放在国际上都是非常有名的数学家,理论物理领域能构建出一个全新理论构架的天才。

另外,张硕才刚刚26岁。

即便把范围缩小在学术圈,两人也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面对张硕的邀请,刘明昆根本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他激动到马上订了去苏东的机票,恨不得马上就到苏东大学签协议。

他和其他人解释说,“万一去晚了,张硕教授改了主意怎么办?”

“……有道理。”

那确实是个问题。

所以第二天早上七点半,张硕就在高院楼门口碰到了顶着黑眼圈的刘明昆。

“张硕教授,我来了!昨天你邀请我加入团队,什么时候签合同?”刘明昆迫不及待的说道。

“额~~~”

张硕的一声惊愕顿时让刘明昆紧张了。

他也发现了对方的紧张,赶紧说道,“刘教授,不要着急,先进来,去休息一下,我是真心邀请你的。”

“合同,我马上让人准备。”

学者加入项目要签保密协议,还有一些合作相关的条款,包括经费分配、成果分配等等,协议还是比较复杂的,必须要专业的人来准备。

行政副主任钟静芬就能做这个,但她八点半才会正式上班。

张硕带着刘明昆参观了一下高院楼,知道他没吃早饭,又带着去了一趟食堂,再回来终于等到了钟静芬。

钟静芬帮忙准备了协议。

张硕和刘明昆针对条款商议了一下,实际上,就是张硕询问刘明昆的意见,刘明昆都是直接同意的。

这倒不是追星之类的,因为对他来说,加入到张硕的团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比如,能分配到经费。

比如,能找到明确的研究方向,并分享一些研究成果。

同时,他觉得自己也是弱势的一方,就干脆什么都同意。

在正式签了协议以后,张硕又带着刘明昆去了源点论研究办公室,认识了团队的其他两个人--汤海益和郭平。

“我们的团队就正式成立了!”

“四个人应该也够了,现在主要的方向就是研究电磁力引力的理论关联,刘明昆教授,你在首都科技大学,我们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讨论问题。”

团队,正式确定下来。

刘明昆留在苏东大学一天时间,第二天才乘坐飞机返回首都。

研究也正式开始了。

张硕全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针对团队来说,他会给大家分配研究任务,碰到难点的时候,就让所有人想同一个方向,然后一起进行讨论。

有任务系统指引的正确方向,研究的内容会很明确,进展也就非常顺利。

有句话说的好,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

汤海益、郭平,再加上刘明昆,三个理论物理方向的年轻博士,每一个都是聪明人中的聪明人,他们三个加在一起,再加上明确的研究方向,碰到的问题大部分都是有解决方案的。

所以研究就显得非常顺利。

当然,也会碰到很难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到研究关键点的时候,他们会讨论下一步的论证方向。

这时候,就要氪币解决了。

张硕一直希望能‘氪币’到1000,就能开启新的任务了,新的任务还是很重要的,以后有实验之类的任务,可能就会长期占据任务栏。

现在没有实验类任务,也有两个任务栏被占据,只能空出一个出来。

多一个任务栏,就能多一项同步进行的研究。

每一次氪币,都能够让研究进度有很大提升,也能指引下一步的论证方向,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

在多数学者看来,研究工作是很苦恼的,但是,张硕团队的几个人都很享受,因为感觉研究一直都有进展,没有碰到被卡住的问题。

每当遇到难点的时候,张硕就会站出来解决问题,然后就进入下一步的论证工作。

汤海益、郭平都是新人,他们都是刚参加工作,也是第一次加入正式的科研团队。

他们就感觉感慨着张硕的水平以及团队工作的重要性,“张硕教授水平真是太高,碰到难点,很快就能想到解决方案。”

“我们的研究进展也很快,感觉每天都有进步。”

“我都不敢相信,这些是我们做出来的,论证太精妙了,其中的数学内容太精彩了。”

“原来团队的科研是这样的,有个团队真是太好了,我以前个人做研究,每次碰到问题,想的头都大了也没办法解决,就感觉很无助。”

“是啊,一个团队,我们几个人一起想,集思广益,你想不到我能想到,怪不得大家都参与团队工作……”

首都科技大学的刘明昆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之前都是自己做项目,自己做研究。

每当碰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卡很久。

他还是第一次知道团队做科研原来这么好,有方向、有经费,再有个出色的带头人,研究一直都非常的顺利,进展也非常惊人。

“那些加入团队的同事,还吐槽什么羡慕个人研究团队不好之类的……”

“都是骗子!”

“有团队真是太好了,集合大家的智慧一起研究,每天都有进步……”

“张硕教授水平也确实高,总是能想到关键点……”

在张硕的团队沉浸于研究中的时候,《高能物理学杂志》发布了新一期。

第二篇就是张硕的论文——《能量与力场规范理论》。

《能量与力场规范理论》的发布,引起了国际物理界的广泛关注。

这个理论用一组方程,描述粒子对撞实验中各参数的关系,并解析了参与、未知物理现象与能量损耗的关系。

所有看了论文的物理学家都非常的惊讶,他们只看结论就知道研究的重要性,因为方程组中每一个参数都很重要,背后蕴含着很多的物理意义。

如果针对方程组进行研究,就可以推导出很多的内容。

所以研究已经不只是一项研究,里面也蕴含着很大的后续研究潜力,他们仿佛看到理论物理的宝藏之门,已经可以见得里面金光闪闪。

当然,前提是研究的正确性。

一些机构以及科研团队迫不及待的对方程组进行了验证,验证需要高能所计算中心发布的数据支持,把各个参数带入方程组以后,就发现结果的误差非常小。

这种误差,可以认为是检测、分析以及统计原因。

当然到此还并不能确定正确性,因为高能所计算中心发布的大型实验偏差分析数据还很少,准确的说,只有五次实验分析数据。

这主要是因为算法复杂,涉及的计算量非常庞大。

第二就是每一次计算都需要数据整理工作,涉及到大型实验偏差分析的数据,工作量还是非常庞大的。

很多科研机构、团队,就开始等待高能所计算中心发布的下一次数据,也就是刚刚完成的实验分析数据。

有些学者干脆直接去询问计算中心,想知道发布下一次实验数据的准确时间。

同时,也想知道什么时候能针对核子组织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

核子组织数据中心都特别致电询问了一下,他们已经给高能所共享了数据,但因为数据量非常庞大,分析验证工作就相对很迟缓。

当所做的工作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同领域顶级机构都特别打电话来催促,正常情况下,也就证明工作的成功了。

可计算中心知道原因以后,好多人的心情都很复杂,曹孟波就对鲍贺星说道,“所以我讨厌数学家、讨厌物理学家。”

“我们的数据分析工作还在继续,结果他们已经提前计算出了参数关系?”

“等于是他们都提前预判了?”

“我们发布的数据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是按照预想的流程,就像是核子组织粒子对撞实验工作,每一次实验过后,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们参与数据分析、研究工作,然后完成一个个的研究成果。

现在则是参数关系提前被‘预判’了。

等于说,他们再发布数据,其他人就是利用数据分析出参数,然后再去验证‘预判的研究’。

曹孟波感觉计算中心偏差分析组就成了‘工具团队’,一大群人所做的庞大工作,就是为了验证一项‘预判性的研究’?

讲不讲道理?

哪怕‘预判性的研究’是张硕完成……

“好吧!”

“反正偏差分析算法也是张硕的,至少我们收获了全世界的关注,比之前强的多。”

“唉~~~”

……

在国际物理界的关注下,计算中心新一次实验的偏差分析数据终于发布出来。

数据发布过后十二个小时内,就有几个相关研究团队宣布,他们对于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并验证了‘能量与力场规范方程’,误差依旧是‘极小范围’。

这也就代表,新一次实验偏差数据依旧支持‘能量与力场规范方程’。

‘能量与力场规范方程’,再一次被确定。

这条消息还登上了媒体板块,《今日新闻》报道称,“张硕的最新研究《能量与力场规范理论》,引起了国际物理界的广泛关注,并吸引了很多团队以及物理学家进行研究。”

“加州理工大学教授,著名的高能物理学家威尔-布朗评价认为,能量与力场规范理论,是可比拟杨-米尔斯规范场的研究,其价值意义非凡。”

“研究发表在《高能物理学杂志》上,而高能所新一次的粒子对撞实验,再次证明了‘能量与力场规范方程’的正确性。”

高能所所长吴建宁为此接受了采访,他对于张硕的研究成果与实验的关系进行了说明。

他说道,“这个研究是正确的,也就代表粒子对撞实验中的未知现象是一种混乱力场。”

“混乱力场,也就是不确定力学特征的力场,可以认为是四大基础力的集合体,也可能是某种单一的力场。”

“这个研究为高能物理研究开拓了新方向。”

“在之前,物理研究都着眼于物质和能量,而研究则着眼于力场,从力场再去联系物质和能量……”

“这是一种很新奇的视角,很新奇的研究方向,张硕为高能物理、理论物理开拓了新领域、新方向,我相信后续肯定会有很多的物理学家参与研究……”

最近一段时间,吴建宁可以说是意气风发,因为高能所的工作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他们的实验以及新发现都成为了焦点。

这样的成就,也得到了上级的关注,包括科学院、科技处、科技工程局,都有领导关注过高能所的工作。

同时,吴建宁也正在考虑扩大研究范围。

直白来说,就是申请更大型的项目,来进行更大规模的高能物理研究。

比如,建造超大型的粒子对撞机。

国内大型粒子对撞机一直都在论证中,已经论证了十几年时间都没有任何的进展,主要还是因为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需求经费太高。

作为高能所来说,他们当然会支持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有了大型的设备设施进行实验,才能有更多的研究发现,这也是核子组织能引领国际高能物理研究的原因。

吴建宁也希望高能所的研究能够有更大的发展,所以他决定召开视频会议。

视频会议邀请了十几个人。

其中高能所一方的代表包括吴建宁、曹孟波、高洪利、于飞,其他还包括院长王长利、科技工程局的李明老师等领导,当然也少不了张硕。

视频会议讨论的是高能所的下一步发展方向,议题包括物理组、cp组以及计算中心的工作,也包括建造大型科研设备的方向。

张硕受邀参加视频会议,他就只是坐在电脑前听着其他人的发言和讨论。

当涉及到物理中心、计算中心、cp组的工作,说的主要都是经费、实验、人员相关的问题。

其他参与视频会议的领导也都只是听听。

等高能所内部项目组工作说完,就到了重点问题--大型科研、大型设备建造。

院长王长利开口,问了张硕一个问题,“张硕教授,你是否支持国内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

其他人都认真听着。

包括吴建宁、包括高洪利,都非常支持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物理中心就可以做强度更高的实验,还会吸引更多知名学者参与工作,实验研究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吴建宁非常希望张硕能够同意,很多人心中,张硕的地位很高,他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

张硕直接摇头道,“我反对。”

“为什么?”王长利明显有些意外。

在他看来,张硕和高能所是‘一条心’,怎么会反对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

张硕解释道,“因为,落后了,核子组织已经有超大型粒子对撞机,他们升级设备以后进行了几次实验,也没有什么新发现。”

“我们建造更大型的对撞机,也不一定会有新发现,即便是有可能也只是一些小发现。”

“另外,我认为现在不着急做决策,而是要等。”

“等?”

王长利有些不理解。

吴建宁、高洪利、曹孟波、于飞,包括其他参会的领导也都认真听着。

张硕点头继续道,“对,就是等。”

“我们已经有两个未知发现,包括粒子对撞实验分析,包括cp组,两个发现的投入都不高,而新的现象可能会代表新的物理方向。”

“新的物理方向,需求不一定是强度更高的粒子对撞实验。”

“所以我们要等,等更多的理论成果、更多的实验发现,新的物理方向明确下来,到时候,有什么需求就可以建造什么设备。”

“新的方向,全世界是从零开始,我们能确定对的方向,然后再开始建造设备进行实验研究。”

“这才是超越的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