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 第一百六十九章 这会是非常非常伟大的研究!

张硕走下台以后就坐了回去,艾萨德-里斯的研究议题到此结束。

不少学者都是心情复杂。

他们都觉得‘未知现象是cp破坏’是个大命题,以此为基础展开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结果到现在都成了无用功,因为里斯的研究被证明是没意义的。

在心情郁闷的同时,也怒骂起了艾萨德-里斯,“假命题的研究,竟然还投稿在了《科学》杂志!”

“《科学-物理》还给发表了?”

“国外有名气的学者、有名气的期刊也不能相信啊!”

“一个物理新发现,国外的学者发文更容易,也没有办法……”

同等程度的研究,因为有影响力的期刊都是国外的,国内的学者发文要求就比较高。

一方面是语言问题,另一方面也是评审差异。

当给同样的期刊投稿,一些有影响力的国外学者,只要进行投稿,内容没有太大问题就会给通过,对国内的评审可能会更加严格。

语言,也是大问题。

如果是投中文期刊,语言根本就不是问题,把研究的内容写出来就可以投稿了。

英文,毕竟不是常用语言。

即便是数学论文,论文中的一些表述、解析,还是需要仔细斟酌修改。

当出现一个全新的物理内容时,有很多物理方向的学者会进行研究,研究都是同样的起点,但因为论文、评审、投稿等综合问题,就导致短期内国内学者发文数量较少。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国内纯理论物理方向学者的人数相对少一些。

这是一个很小众的领域。

在张硕否定了艾萨德-里斯的研究以后,会议留出了一段时间的讨论休息,之后就开始邀请参会学者上台做研究报告。

这是讨论会,不是学术会议,报告并不会给予评审,只是上台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就可以。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做了准备,比如针对自己的想法做一些数学的基础研究。

针对高能所计算中心发布的偏差分析数据,很多人还是有想法的,而且是不同领域方向的想法。

比如,弦理论。

比如,粒子标准模型领域的解析。

其他也有新奇的想法。

有个首都科技大学的年轻副教授刘明昆,就以张硕塑造的基础力关系模型为基础,对于计算中心发布的数据进行解析,以数学方式阐述了‘力场混乱’现象。

“张硕教授塑造的基础力关系模型,可研究的方向非常多,我是以基础框架为模板进行数据的填充,发现其是有一定关联的。”

“模拟偏差,很可能是基础力中找到了共通性,换句话说……”

刘明昆是以基础力关系模型为基础进行的研究,进行一定的分析以后,发现了数学上的一些相关性。

这个角度进行研究,肯定会和基础力产生关联。

张硕非常感兴趣的听着,刘明昆说了一些新颖的东西,也是他没有想到的内容。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

张硕已经发现自己在研究方面的缺点,尤其是源点论相关的研究,前世大量相关的知识记忆充实在脑海,也就限制了在某些方向的想法,需要拓展新颖的内容就很不容易。

这其实是对单领域创造力的限制。

当单领域的知识有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内容思考一下,就出现了一大堆相关的知识,思维就会受到知识体系的限制。

其他人可没有这些知识,他们就需要从其他方向进行思考,就会出现一些新颖的想法。

当然,两者也没有什么好和不好。

有些角度张硕也能够想到,但他不会去那么做,因为他有更简单直接的方法,但其他人的想法也能给他带来很大的帮助。

比如,研究进度有增长。

刘明昆的一个报告让‘电磁力和引力的理论关联’进度增加了近1.3%,说明其内容的创新思路确实对于研究理论研究有帮助。

‘电磁力和引力的理论关联’也是A级难度研究,每一个进度需要‘30’点科研币,进度能增加1%以上,已经是相当高了。

……

上午的后续时间,都是在一个个学者上台做报告中结束了。

物理中心举办的讨论会很自由,并不是一直让学者上去做报告,下午还安排了两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学者们或者可以休息,或者可以到小的会议室、其他房间,去分别做学术交流。

等到了三点的时候,众人也重新回到大会议室,感兴趣的人可以继续听报告,不感兴趣的也可以继续讨论。

讨论会不会去审核报告,发言就很随意了。

张硕一直和严明、杨海峰等几人坐在一起,他听了几个人对于高能所计算中心发表的数据的看法。

严明是弦理论方向的学者,他的研究总是和那些晦涩的数学分不开。

杨海峰则是倾向于以粒子标准模型、量子物理的方向去做解析,他希望能够把未知物理现象归在粒子标准模型中,或者说,扩大粒子标准模型的覆盖范围。

粒子标准模型,并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个非常大的微观框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杨-米尔斯方程也是粒子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

从这个角度去做分析,就是希望以现有的理论找到模拟偏差的原因。

这种研究当然很难有结果,但其中的数学内容还是很有意思的。

在不断的交流中,张硕一直没有开口,他只是听着其他人的看法,或者是做个点评,或者是针对研究方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等等。

下午三点半,没有学者再主动上台做报告了。

严明顿时问向张硕,“张硕教授,你要不要上去说几句?你的基础力关系模型得到了威腾先生的肯定,这个新的理论方向还支持了cp组的实验,你应该对模拟偏差数据问题也有研究吧。”

张硕轻轻点了点头,他左右扫了一眼,发现确实没有能再上台了,干脆道,“行吧,本来我想明天再发表自己的研究,那就现在吧。”

他说完拿出了一些资料,随后朝着台上走去。

当看到张硕走向台上的时候,会场顿时变得安静了一些。

很多人对张硕的看法都很期待。

高能所计算中心的粒子对撞实验偏差分析算法就是张硕的研究,他所塑造的基础力关系模型又支持了cp组的实验,才发现了粒子运动偏差的现象。

有些人猜测道,“张硕教授的研究应该和基础的关系模型有关吧?”

“他的研究支持了cp组的实验,应该是cp组实验方向的理论研究来关联计算中心的数据吧?”

“这需要假设两个现象是一致的?”

“这个假设应该没问题吧?”

很多人都认为张硕会以cp组的实验方向为开端,再去关联高能所计算中心发布的数据。

这会是值得一听的内容。

张硕很轻松的走到台上,随后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顿时让会场沸腾起来——

能量和力场规范理论。

“能量与力场规范理论?这个标题看起来好大……”

“这应该不是个小研究吧?”

“感觉像是一个全新的庞大的理论的开端,但是应该不会吧,这样的会议上……而且计算中心的数据还没有发布太久……”

张硕转过身,轻松的开口道,“这是我最新的研究,本来是想明天发布的,但是刚才没有人上台,我就干脆上来了。”

会场重新安静下来。

张硕继续道,“能量和力场规范理论,是以计算中心发布的数据为基础,继续构建‘基础力关系模型’的理论。”

“源点论,大家应该听过这个名字,我一直希望能对于理论做进一步完善,最好是有底层的基础支持。”

“计算中心发布的时候就帮到了我,我在数据基础上做了研究,并找到了能量与力场的规范关系。”

这一句发言,再次让全场议论起来。

张硕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的论文以及爱德华-威腾的点评,让很多人都知道了‘基础力关系模型’,也就是‘源点论框架’。

现在他说希望能给理论找一个基础支持,然后利用计算中心的数据做研究,找到了能量和力场的关联?

这实在太惊人了吧!

张硕说完了基础以后,并没有多做解释,而是开始了数学论证。

论证是从计算中心发布的数据分析开始,关键的参数包括偏差度、能量损耗以及各类型的检测信号,数据做统计后做了一个图表,然后转化为函数分析。

这就是从统计被进入数学的关键。

即便只是在台下听着,甚至是有一些听不懂,也能看出张硕所塑造的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那些能听懂的人就一直沉默不言,他们根本没有时间说什么,就只是投入的去理解,唯恐晃一下神儿就再也听不明白。

同时,他们发现逻辑推导非常严密,一些解析也非常的精妙。

但是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

严明脑子里有疑惑,杨海峰也有,其他专业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学者都有。

这些推导似乎是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数学构架,但就只是继续丰富基础的关系模型构架吗?

应该不是的。

张硕最开始可是写了标题——能量和力场规范理论,一听就知道是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

“难道是规范能量和力场的关系?”

“能量和力场能有什么关系?两者也能够互通吗?这是不可能的吧。”

“这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还是说在能量环境的情况下,实现力场的转化?以计算中心的数据为基础……”

有些人继续思考着,晃个神继续认真听,就发现有些跟不上节奏了。

张硕继续讲解着。

他尽量把语速放慢,难理解的地方这会非常认真的讲解,但也知道不可能让所有人听得懂。

在场的学者们,很多并不是专业研究理论物理,他们要跟上复杂的理论思路是很困难的,所谓跨行如隔山,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即便只是不同的理论,数学基础内容也不同。

利普洛斯-帕米尔方程的塑造过程,牵扯到粒子对撞实验的方方面面,需要对实验本身有研究,又需要对理论物理有研究,理解的难度还是很高的。

张硕一讲就是一个小时。

研究内容其实并不多,资料也只有十几页,但因为每一部分涉及的数学都很复杂,逻辑转换关系也很晦涩,而最难理解的反倒是设定和分析。

设定和分析是理论的基础,必须要接受这些设定和分析,才能够接受理论本身。

再讲了一个小时以后,张硕休息了十五分钟,随后就又上台继续讲解。

在讲解的过程中,会场一直非常安静,能听懂的都认真听了,即便是听不懂也认真看。

很多人有种感觉。

这一刻的意义可能非常重大,因为一个全新的、严谨的理论就要出现了。

这个理论还是对于计算中心发布数据的解析,也是对于未知现象的解释。

具体是什么呢?

那些听不懂的人都在等待最后的结果。

他们没有等太长时间。

张硕在重新上台以后,只讲了十五分钟就构造出了一个方程组,方程组中的每一个参数和粒子对撞实验直接相关,并用特殊的参数描述了‘混乱力场’,也可以理解为‘基础力的集合’。

然后,关系很明显了。

张硕写完了全部的方程组以后,重新面向台下认真说道,“这是研究结果,能量和力场规范方程,描述了粒子对撞实验中能量损耗、偏差度以及其他参数,与混乱力场之间的关系。”

“其中有两个参数调整方程,而中间这一行是最核心的。”

“我暂且称之为,能量力场规范方程。”

张硕说完微笑看着台下。

会场安静了几秒钟,随后陷入了沸腾中,“能量力场规范方程?果然和我想的一样。”

“这应该不只是理论了吧?是直接研究出了粒子对状实验未知现象与实验参数的关系!”

“通过这个方程能做计算吗?”

“经过验证了吗?张硕教授就不怕计算出现错误吗?如果计算结果和实验不符,研究就会没有任何意义。”

“有没有一种可能,已经验证很多次了?”

“如果所有的粒子对撞实验,都符合方程的规范……那绝对是一项非常了不起,非常非常伟大的研究!”

“对,非常非常伟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