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 第一百二十章 我还是个小学生,已经实现了四大刊大满贯!

《美国数学会杂志》编辑部确定了论文的发表日期。

张硕也收到了杂志社发来的邮件,他给了个礼貌性的回复,随后就关闭了邮箱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高等数学研究院的人,都很关心张硕投稿论文的情况,毕竟是一口气投三篇四大刊。

当天,谭友铭就特别过过来问了一下,张硕说了《美国数学会杂志》的论文会在下一期发表。

谭友铭听罢赞叹道,“下一期,就是插队发表了。看来你投《美国数学会杂志》的论文,成果也很显著啊。”

数学四大刊上能插队发表的论文,都是影响力很大以及非常重要的研究。

“恭喜你了!”

王辉满是羡慕的说了一句。

他恭喜的不只是四大刊发表论文,还是张硕完成了‘四大刊大满贯’的成就。

对于大部分数学方向的学者来说,能在四大刊发布论文已经很了不起,‘四大刊大满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张硕年纪轻轻,就已经达到了别人一辈子追求不到的顶峰。

王辉羡慕的说完,还提醒的补充一句,“你也要注意一下舆论,最近好多人都在说你,还讨论你是不是国内计算数学第一人……”

他说着摇头道,“这些人,就是喜欢比来比去。”

媒体舆论上有关张硕的话题,主要还是炒作起来的。

之前有个博主说张硕在计算数学领域的成就无人可比,就引起了大量的议论,话题的热度渐渐降低以后,又有好多个博主站出来表示说,张硕还‘远远达不到国内计算数学第一人’的程度。

“他只发布过两篇计算数学的研究论文,一篇是方法论,另一篇是方法的应用,所以也可以算作是一篇论文。”

“二阶PDE的通用算法,确实是很了不起的研究,应用价值非常高,但只是一个研究根本无法说明问题。”

“想在计算数学领域走的更远,他还需要更多的积累、更多的研究……”

“和顶尖的计算数学学者相比,他还差一些……”

有的博主还举例般说了几個国内的计算数学领域权威专家,包括专家们完成的成果,发布过多少篇的论文,拿到过什么国内外数学奖项,等等。

话题流量高,就是因为存在争议。

有好多人都支持张硕,他们马上反驳说,“谁能在四大刊一口气发布两篇论文?”

“张硕才多大年纪?论文数量少不是很正常?”

“数学是年轻人的天下,拿老院士和张硕比成果数量?这公平吗!”

“张硕还有很多其他的成果,你都不说?杰波夫猜想,就直接碾压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文无第一’。

当‘第一’说出来的时候,必定会引起一大堆的议论,好多人无脑支持张硕也引起了不少的反感,导致张硕的形象都有些受损,感觉成了粉/圈文化推出来的学术明星。

张硕没有想到会发生这种情况,他看着网络上的讨论,也干脆发了个调侃的消息说,“谢谢大家的支持!

在计算数学领域,我还只是个小学生。

但我还要多多学习!”

这个消息发出来,让舆论风格变得有些怪异,“我还是个小学生,博士一年毕业担任研究员。”

“我还是个小学生,能在四大刊**文!”

“我还是个小学生,拿了钟家庆数学奖!”

“我还是个小学生,一年发了N篇顶刊论文……”

……

一周后。

《美国数学会杂志》发布了新一期内容。

张硕的《NS方程的计算模拟》被放在了最后一篇,但排在最后和研究重要性无关,主要是因为篇幅太多,长达六十页的论文让人翻着都感觉头皮发麻。

张硕并没有太在意,他的工作还是很忙的,有时间就看看资料、做做研究,还要正准备cp组的新实验方向工作。

他担任了cp组的‘特聘顾问’,工作内容就是指导实验方向。

在正式进行实验之前,还要准备立项的问题,实验是要对设备进行改造,先期要进行一定的设计才行,还要申请立项并在物理中心的会议上通过。

这是要准备很多资料做说明的。

谭友铭忽然找上门来,他是和王辉一起来的,两人从一楼直接冲到了二楼。

在一楼大办公室,他们才注意到《美国数学会杂志》新一期内容,也知道了张硕的论文已经发布。

“这一期就发了?”

谭友铭表现的非常惊讶。

张硕疑惑问道,“我不是说过了吗?下一期就有。”

“你是说过,但没说是这一期啊!”

王辉苦笑。

他们知道论文会发布在‘下一期’,下意识认为‘下一期’会错开本期,也就是在一个多月后发布。

一般插队发表原则也是这样的。

他们说发布时间的时候,距离新一期只剩下一个星期,那个时间点上,常规来说已经定稿了。

定稿,再修改,再发布新一期?

不可想象!

谭友铭惊讶了好久,再次叹道,“还真是大成果啊!竟然能在这一期就发表……”

只有了解情况的人才知道,一个星期时间插队发表是什么概念!

各个学术期刊在一个星期时间点上已经定稿,一般定稿后就不会在修改,接下来合作工厂就要开始刊印了。

谭友铭也发过几篇四大刊论文,其中也有插队发布的时候,但即便是插队发布也要多等上一期。

只等一期,速度已经很快了。

现在《美国数学会杂志》赶在工厂刊印前,特别修改了刊印内容,就足以见得对论文有多重视了,也说明研究必定很重要。

谭友铭感叹后迫不及待的说道,“把论文发我一份,我也看看。”

“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让《美国数学会杂志》这么迫切的发布……”

过不多久,苏东大学宣传部也知道了消息。

宣传部办公室的人都讨论起来,“又是张硕教授,又是数学四大刊论文?《美国数学会杂志》?”

“NS方程相关的研究,真了不起啊!”

“《美国数学会杂志》,应该是第一次吧?看看之前,已经有了《数学学报》、《数学新进展》和《数学年刊》……”

“张硕教授,这是大满贯了啊,数学四大刊大满贯!”

“好了,新闻就围绕这个写吧!”

很快宣传部写好了新闻稿件,并发布在了学校官方网站的科研栏里。

苏东大学的微博账号也同步发出了消息,“祝贺我校高院研究员张硕,完成NS方程计算模拟的研究,论文发布在顶级期刊《美国数学会杂志》上。

张硕教授已经在《数学学报》、《数学新进展》和《数学年刊》发过论文,他实现了‘数学四大刊’的大满贯,也就是在数学四大刊都发表过论文。

新的研究简化了NS方程数值模拟的计算量,还解决了数值模拟会遇到的混沌理论问题……”

消息一发布,再次引起了广泛热议。

一周前的话题还是历历在目。

张硕调侃自己是个小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现在又是一篇计算数学论文,依旧发表在数学四大刊上,同时,还实现了‘数学四大刊大满贯’。

外行人也只是觉得很有意思。

内行人才知道实现‘数学四大刊大满贯’有多难。

数学四大刊,每年总计的发布论文数量也只有100多篇。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三十年时间里,国内学者或研究机构在数学四大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在100篇左右。

三十年一百篇,平均到每年只有三篇、四篇。

东港数学科学中心成立十几年时间,四大刊发文数量总计也不过十篇出头。

追溯百年时间,国内学者实现‘四大刊大满贯’的就只有女数学家朱良璧一人,还已经是民国时期出生的人物了。

张硕成为了‘历史第二人’,他还是在一年之内实现的。

这简直不敢想象!

一大堆的媒体争相转发苏东大学发布的消息,“张硕成为国内数学史‘第二人’,一年内实现‘四大刊大满贯’!”

“25岁,拿到四大刊大满贯,创造了国际四大刊论文新纪录!”

“不敢说是不是计算数学第一人,但他肯定是最年轻的‘四大刊大满贯’得主!”

在大量的媒体报道中,有一句话成为了网络调侃热句——

我只是个小学生,已经实现了数学四大刊大满贯!

……

媒体舆论上都在讨论**文的问题,因为普通人根本不关心论文具体内容。

重要的是,看不懂。

数学圈子的更关心论文内容,尤其是计算数学领域的学者们,看到论文的标题就知道是个非常重磅的研究成果。

‘不可压缩流体’是一个非常大的研究领域,关系到的每一个工程应用方向,都可以算作是一个小的领域。

这个方向的论文数量非常多,但能登上顶级期刊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

同时,也很少有论文标题会挂上‘NS方程’,大多写的都是‘不可压缩流体’。

‘NS方程’、‘计算模拟’、‘《美国数学会杂志》’,三个关键词放在一起,就让人知道绝对是重磅成果。

有些学者已经拿到了论文。

在看到论文第一页介绍时,他们就知道成果有多重大了。

那是布雷苏和卡普斯汀的点评。

两人认为新算法已经可以顶替DNS方法,并且解决了DNS方法中的一些问题,包括计算量更低、准确度更高,而且不会产生混沌理论问题。

DNS方法有诸多问题,但是研究应用还是有很多的,包括被物理学家们用来佐证湍流理论,甚至应用数学家们也偶尔用来研究像是欧拉方程的finite-time-singularity的问题。

同时,其他很多高维动力系统也需要仰赖大量的数值试验。

新算法能顶替DNS方法,也就能顶替这些应用场景,并且会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水木大学,数学科学中心。

邱成文也和几个计算数学领域的教授,一起研究分析了《NS方程的计算模拟》论文。

他们对论文的评价都很高,“和卡普斯汀的点评一样,这种计算模拟算法已经能顶替DNS方法了。”

“以后各类的工程研究、数值分析以及湍流预测,都可以用新方法。”

“尤其是湍流预测,因为其计算原理,不会产生多方向的混沌理论影响,也就是不会有第二种结果,这很重要!”

“不愧是张硕,真是了不起!”

“前段时间,有人说他是国内计算数学第一人,我还觉得有些好笑,但这篇论文一出……”

“谁还能和他比?”

邱成文也有颇多感慨,他做过研究以后,正常出门准备回家,路上碰到了几个记者。

这种情况经常会遇到。

在国际数学界,邱成文可以说是名声赫赫,总会有记者想过来采访。

他一般是不理会记者。

有记者不断招手,喊了一个问题,“邱院士,你能不能点评一下张硕的NS方程论文?”

邱成文愣了一下,还是带着微笑走过来,说了一句,“我们刚研究分析了那篇论文,很了不起!其中的方法能顶替DNS方法,数学方向上意义很大,应用前景很广泛。”

记者追问道,“能不能说的具体一点?比如,是什么级别的研究?够得上获奖吗?”

“我说的还不够具体吗?”

邱成文小声嘟囔了一句,还是笑道,“获奖……这个很难说,如果让我来评价,无论是重要性还是应用价值,已经足以提名国际数学三大奖项了。”

这句话足够了。

记者当即满意的离开,也马上写了新闻报道发布出来——

《邱成文:张硕凭借最新研究能获得国际数学三大奖!》

报道发布出来引起的热议不提。

当天晚上,邱成文正准备睡觉的时候,忽然注意到谭友铭发来的信息。

信息只有一句话,“邱院士,伱点评张硕的论文,点评的有点太早了。”

邱成文没看懂,他问道,“什么意思?”

谭友铭没有多做解释,而是发过来一句,“很快你就知道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