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我看到了一切 > 第三百八十八章 测试之中

我看到了一切 第三百八十八章 测试之中

作者:岭南仨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1:38: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2031年,10月9日。

金星实验8号宇宙飞船将搭载着1上百吨科学设备的五艘专属实验飞艇投放到金星大气层中。

这些实验飞艇既是飞艇,也是实验室。

不到两天时间,这些实验飞艇便在乌云狂风之中,找到了金星的起源城。

这些飞艇在起源城上方缓缓着陆,然后对接到预定的位置上,专门设计的卡槽和机械锁,将实验飞艇牢牢固定在起源城上面。

此时,金星的近地轨道上,密布着68颗人造卫星。

有专门用来通信的通信中继卫星。

有专门用来探测金星大气层的大气监测卫星。

有专门用来探测金星地表的地质遥感卫星和地质磁场卫星。

还有用来定位的全球定位卫星。

这些人造卫星共同组成来金星人造卫星集群,前面抵达金星的实验飞船中,2号飞船、4号飞船,就是专门投送这些人造卫星的载具。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人造卫星的存在,才为后续起源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如果没有这些提前布置的人造卫星,要快速安全的建设起源城,难度会提升一个等级。

为什么这样说?

原因就在于金星大气层的浓密二氧化碳云、二氧化硫云。

这些浓密的大气气体,会严重干扰通信,加上常年不息的狂风,进一步加剧了飞艇在金星大气层中的移动难度。

倒不是无法飞行,而是影响飞艇之间的对接。

毕竟在无风环境下的对接,自然不会太难,可如果是在八级大风中对接,只要气流一混乱,就会导致对接失败。

之前的金星5号实验飞船,就测试了8种对接模式,其中一大半常见的对接方式都失败了,但也测试出一种比较好合适的对接方案。

这种对接方案有点像航母甲板上所有的阻拦索系统,先让其中一艘飞艇使用捕网捕获另一艘飞艇,然后将两者拉近靠拢。

当两艘飞艇靠拢在一起之后,就可以启动对接程序,这个时候,飞艇就会完成连接。

为了保证连接的成功率,这些飞艇一般会设计成两个款式。

一款是正常甜甜圈型。

一款则是外凹甜甜圈型。

通常情况下,一个外凹甜甜圈型飞艇,周围可以连接四个正常甜甜圈型的飞艇。

同理,一个正常甜甜圈型飞艇,外面也可以连接四个外凹甜甜圈型飞艇。

这些甜甜圈型飞艇,除了可以水平面排列组合,还可以上下堆迭,一层层堆迭起来,这样就可以组成一座浮空城市。

那五艘专业的实验飞艇,也是差不多的甜甜圈型,只不过它们的中心区域不是中空的,而是被改造成为一个实验舱。

甜甜圈型飞艇的设计初衷之一,就是为了留下一定的改造空间,而中间的中空区域,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地方。

这个中间的中空区域,除了可以作为实验舱、工作舱、生产舱、生活舱等,也可以可以作为交通通道。

如果不这样设计,那其他类型的舱室,就有点不符合金星大气层的环境。

为什么不符合?

答案就在于金星大气层的乌云狂风。

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固定翼飞机、旋翼飞机这两类的飞行器,面对金星大气层有点水土不服。

之前的金星3号实验飞船上,顾麟羽团队就送了一批固定翼无人机、旋翼无人机过来金星,在测试过程中,这些飞机进入金星大气层之后,都没有办法维持太久。

要么就是电量消耗殆尽,由于无法飞回外太空,只能无奈“硬着陆”金星地表。

要么就是被狂风打得无法维持飞行姿势,失控坠落金星地表。

要么就是在相互对接过程中,因为狂风袭扰,导致机体相互碰撞,双双领盒饭。

这也是为什么要将实验舱布置在甜甜圈型飞艇的中间,因为这样做可以保护中间的舱室,避免发生碰撞的过程中,将中间的舱室给弄出故障来。

飞艇之间的碰撞,由于气囊缓冲,导致它们之后弹开,而不是硬碰硬的互相伤害。

而方型甜甜圈设计,由于有菱角存在,有可能导致结合错位之类的问题,因此被舍弃了。

球型飞艇的设计,虽然有利于缓冲和结合,但是其内部的舱室要互通,需要做好相关设计,而且不利于堆迭,故此也被淘汰了。

思来想去,还是甜甜圈型最适合。

至于地球比较常见的雪茄型飞艇,现阶段并不适合金星使用。

毕竟根据计划,蓝鲸航天未来只会在金星大气层建设一座浮空城市,或者说只建设一片浮空大陆。

其浮空大陆内部的交通,自然是管道型的轨道交通为主。

而外部交通方面,浮空大陆和外太空的交通,会使用浮空塔和电磁弹射。

和金星地表的交通,目前还没有考虑好。

主要是金星海拔50公里一下的大气层中,密布着一层硫酸喷砂地狱,这对飞行器、建筑物都有极大的威胁,蓝鲸航天目前也感到棘手。

如果材料技术没有新突破,那么人类只能通过蚂蚁搬家的方式,一点点消耗掉金星大气层的气体,通过这种方式消磨掉金星大气层,然后才可以考虑彻底殖民金星地表。

而这种蚂蚁搬家的方式,需要的时间太漫长了。

要知道金星大气层的浓度厚度,都远远超过地球大气层,要将这么多气体消耗,或者说固定下来,技术没有问题,但工程量却是一个天文数字。

其实人类应该感谢金星有如此浓密的大气层,因为这个大气层的存在,为了人类殖民金星,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比如此时,实验飞艇1号舱内。

飞艇内部自带的科研人工智能,在飞艇和起源城完成对接工作之后,便按照系统设定好的任务指令,开始执行科研任务。

1号实验舱的科研设备,都是关于如何合成碳纤维的设备。

科研人工智能根据任务指令,启动了抽气设备,从周围的大气中抽入气体,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设备内部,然后经过快速除杂,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分离,然后将杂质气体排出。

剩下的高纯度二氧化碳,通过专门设计的工艺,将二氧化碳变成氧气和纯碳粉末。

紧接着将纯碳粉末合成碳纤维丝线。

这些飞艇的实验舱,都自带了核电池装置,可以提供稳定的电源。

除此之外,3号实验舱就是一个专门测试风力发电系统的实验舱。

之所以不使用太阳能,主要是金星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浓度太高,导致太阳光很难抵达海拔75公里附近的飞艇表面。

毕竟二氧化碳对阳光的吸收效果比较好,特别是高浓度二氧化碳,其保暖效果更是杠杠滴。

其实蓝鲸航天有金星光伏项目,但并不是在大气层内部,而是在金星近地轨道。

未来蓝鲸航天会在金星近地轨道建设一条环绕金星一圈的光伏环型太空城,然后使用微波输电的方式,尝试向金星的浮空城市输电。

而金星浮空城市,则只能使用风力发电、核电了。

此时的3号实验舱,向上伸出一台一个无扇叶型风力发电机,在金星大气层的狂风中,这台风力发电机的发电效率非常高,正源源不断向实验舱内部的储能系统输送电能。

然后还有一部分电力,则被输向隔壁另一个实验舱中。

这个实验舱是4号,其测试的项目是特种储能系统。

由于金星大气层很难生产有机电池,因此必须研究适合金星环境的高效储能技术。

第一个测试的储能技术,是一种二氧化碳储能设备。

该技术是海陆丰集团漠南分公司的实验室研发出来的,其原理非常简单,那就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化合物,制造出一种可以储存二氧化碳的固体。

只需要使用压力,就可以将二氧化碳气体压入这种化合物构成的纳米容器之中,让二氧化碳以一种稳定的亚固态长期储存。

但是需要的时候,通过特定的温度和微电流刺激,可以让处于亚固态的二氧化碳迅速升华成为气体。

在这个过程中,固态二氧化碳变成气态二氧化碳,其体积会迅速膨胀,同时吸收周围的热量。

研究团队就是利用了固态变气态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快速膨胀的原理,让其推动汽轮机转动发电。

目前在地球的实验室测试中,该系统的电能储存时间可以达到15个月左右,其电能再发电效率为83.6%,这比传统的抽水储能、重力储能高不少。

虽然并不是海绵电池的91%电能再利用率,但其成本低、维护难度小、储存规模可以快速扩大的优点,仍然让其成为这一次送到金星的实验项目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个技术。

因为该技术的那一种化合物,是一种硫碳高分子化合物,其材料在金星大气层很容易获得。

这比起需要从地球输原材料的海绵电池、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的抽水储能、需要使用大量钢材的重力储能和飞轮储能,硫碳高分子储气材料可以就地取材的优点,就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点。

果然,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测试中,其他储能技术要么表现不佳,要么受限于材料获取难度,一一被淘汰出局。

而风力发电机实验测试项目中,无扇叶风力发电机同样脱颖而出。

其他八种类型的风力发电机,在金星大气层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

少数没有问题的类型,也因为材料获取难度,打不过无扇叶风力发电机。

各种测试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而相关实验数据也通过通信中继卫星,源源不断发送回地球指挥中心,然后这些数据再次被分门别类打包,送到各个相关的实验室去。

在逐日城指挥中心的周希夷,看完一份报告,还没有喘口气,就听到背后传来熟悉的声音。

“老周,辛苦你了。”

他转动椅子,看向同样满脸疲态的顾麟羽:“你那边搞定了?”

“搞定了,我这两个星期都在开会调整各个项目,说得我嗓子都快冒烟了。”顾麟羽拿出一盒人参,往嘴里含上两颗。

周希夷拿过盒子,也倒出一颗人参扔嘴里:“我这边还好,各个实验测试项目都比较顺利。”

“哦,那还真是好消息。”顾麟羽脸上露出一丝喜色。

“你可以看一下。”

接过文件,顾麟羽一边嚼,一边仔细浏览着上面的内容:“2号实验舱的农业设备测试都符合预期吗?”

“那还用说?金星重力和地球差不多,只需要微调一下,一般都可以在金星无缝衔接,反倒是地球近地轨道的农业设备实验中,问题那是一大堆。”

顾麟羽微微点头:“也是,这在意料之中。”

当初江淼挑选金星作为人类的第一个殖民地外行星,就是看中了金星的重力条件。

和地球高度相似的重力条件,不仅仅有利于人类在金星长期生活工作,也利于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

从目前测试的各个项目中,反馈回来的数据来看,顾麟羽非常清楚的看到,各种设备在金星大气层中的运行流畅度都比较好。

这比他们在新天宫空间站2号的测试,难度减少了一个量级。

在地球近地轨道上,无论是农业模拟生产、医疗治疗模拟测试,还是工业模拟生产,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很多时候,那不仅仅是改良技术那么简单,而是相当于要重新研发一套技术,这才加大了难度。

顾麟羽估计,人类要完成各种生产技术在低重力环境下的二次复刻,时间至少需要15年到20年左右。

但金星大气层的生产技术二次复刻,难度却只需要几年左右,这还是考虑到金星大气层没有金属矿物,以及水资源储量有限的情况下。

如果火星重力也和地球差不多,那江淼大概率会选择火星作为人类的首颗殖民星。

可惜火星重力和地球差别太大了。

人类只能选择金星。

一切的选择都有利有弊。

关键是在于权衡。

顾麟羽也不得不佩服江淼的长远目光,亚联选择金星作为首颗殖民星,这一步棋非常重要,因为这让亚联殖民外星球的时间,至少提前了10年左右。

所谓一步先,步步先。

当北联还在纠结月球、火星、金星的时候,亚联已经完成内部的方向统一,这非常重要。

毕竟集中力量和分散力量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哪怕是财大气粗、技术高超的亚联,也很难同时支撑月球、火星、金星三个殖民开拓项目,必须有所取舍。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