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我看到了一切 > 第三百七十六章 归途

我看到了一切 第三百七十六章 归途

作者:岭南仨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1:38: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南洋各地逛了两个多月的江淼夫妇,终于准备返回赛里斯。

他们去南洋的路线,是在本土的岭南地区出发,第一站是吕宋群岛,紧接着就是去婆罗洲的海陆丰医院分院顺路看望何幼薇,再转道前往香料群岛、伊利安岛、所罗门群岛、大堡礁、新西兰、澳洲。

再从澳洲东南部前往西澳,紧接着转向北澳,跨越海峡前往帝汶岛、爪哇岛、苏门答腊岛。

目前一行人已经跨越马六甲海峡,来到了星岛。

星岛作为南洋最发达的城市。

哪怕是在亚洲联合体时代,仍然没有像香江那样衰败下去,反而维持了经济领先的实力。

其实很多人都下意识认为星岛是阿美丽卡的狗。

但这是一种片面的将地区势力拟人化了。

实际上,很多地区势力往往是复杂的。

星岛这种几乎处于夹缝之中的小势力,可以实现如此发达的经济,其实要得利于其创始人的左右逢源,这也是小势力的生存之道。

那种大丈夫岂能郁郁久居人下的主角逆袭版本,根本不是适合星岛这种小势力。

因为星岛曾经的经济高速发展,究其根本是依赖于阿美丽卡主导的全球自由贸易,在那个时代,给阿美丽卡当狗,对于小势力而言,就是跟着吃肉的捷径。

但以全球自由贸易为标志之一的黄金时代,在2028年彻底结束了。

这对于星岛而言,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但星岛的转变速度非常快,面对赛里斯几乎是光速下跪。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他们距离赛里斯太近了,在阿美丽卡全面退出亚太地区之后,作为小势力的星岛必须给自己找一个靠山,或者说难听一点,就是找一个新爸爸。

这个时候,赛里斯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江淼看着窗外。

马六甲海峡遥遥在望。

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正横列着两条银灰色的“巨龙”,那是马六甲海峡第一跨海大桥(即星岛东海桥),以及马六甲海峡第二跨海大桥(即星岛西海桥)。

这两条跨海大桥,连接了星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

书雅给他倒了一杯椰子水:“看什么呢?”

“只是感叹这潮起潮落的马六甲海峡,见证了多少霸主的兴衰,从大明王朝的郑和下西洋,再到海上马车夫远渡重洋,大不列颠的日不落帝国,东瀛的昙花一现,阿美丽卡的世界警察,再到今天的赛里斯,历史真是一个轮回。”江淼拿起椰子水轻抿了一口。

书雅坐在窗前:“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或许我们也看不到下一次霸主更替的那一天。”

“那可不一定。”江淼轻声低语,目光远眺那海天一线的波涛尽头,仿佛要目囊一切。

书雅若有所思:“是生命实验室那边的报告?”

“嗯!”江淼微微点头。

这里是海陆丰集团自己的员工酒店,保密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哪怕是那种可以靠读取窗户玻璃震动频率,获取室内人员谈话内容的设备,对于这种保密专属房间,也是没有用的。

因为这十几套专属房间的玻璃,都内置了反读取装置,可以通过玻璃窗内部发出的细微震动,扰乱外界读取。

因此两人才会在这里聊一些敏感内容。

当然,这也是江淼提前通过鉴定面板,对员工酒店周围进行过一次勘察,确保没有问题之后,他才入住这里。

书雅手指摩挲着香木囊:“我看过生命实验室的研究报告,脑部神经元修复特效药和无排异器官的结合,确实有很大的希望延长人类的寿命。”

正如书雅所言。

目前的各种技术结合起来,确实有很大的有可能,让人类的寿命大幅度增加。

毕竟除了大脑之外的器官,正在以一种非常快的速度,实现人工替换。

也就是说,现阶段束缚人类寿命提升的短板,就是那一部分不可以替换的器官。

大脑和脊柱,就是少数不可以替换的人体器官。

因为人类的神经系统,往往代表了一个人的“意志和人格”。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互联网上,对于老年痴呆患者的全新疗法,存在一些非议的根本原因。

那就是新疗法有可能会导致老年痴呆患者在完成治疗之后,彻底变成一个“全新”的人,这会让患者亲属感到不安、困惑、排斥。

可这也是当前治疗老年痴呆的最佳技术。

利弊之间,就只能靠患者家属权衡了,作为技术开发主体和应用主体的海陆丰集团,在这一点上,也会事先提醒患者家属。

不过这个缺陷,未来说不定可以得到解决。

因为已经有科研团队在研究,通过脑控技术、眼球生物信息储存器,来保证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可以保留绝大部分的记忆,从而让其性格、思想尽可能和原来贴近。

另外一个方案,则是预防方案。

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建议,让那些年龄超过50周岁的人群,每年定期注射脑部神经元修复特效药,同时植入脑部人造淋巴液分泌机,达到让大脑长期保持年轻状态。

这样一来,就避免了老年痴呆的出现,也就不需要担心大脑被格式化了。

正是因为这个建议,让生命实验室得到了启发。

毕竟脑部的极限寿命可以达到120年到150年左右。

只要可以保证各种激素的分泌,一直维持在年轻时的水平,再使用各种人造器官替换掉老化坏死的器官,那人类的生命极限,基本就是大脑寿命的极限。

江淼浏览过生命实验室的第一阶段目标,就是使用各种人造器官、人造激素分泌机,让人体的各种激素分泌水平,保持在30岁的阶段。

这不仅仅可以延长寿命,还可以让人的皮肤老化得延缓。

毕竟没有人愿意以**十老头老太太的面貌,活多五六十年。

如果以老态的面貌,活多五六十年,那还不如早一点驾鹤西去,这样反而不会那么痛苦。

书雅突然眉头一挑:“话说回来,如果未来的人类寿命可以达到150岁,那会不会出现很多伦理问题?”

江淼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摇摇头:“你的担心,确实有可能出现,不过也不需要太担心,因为人造器官中的生殖系统,我并不打算让其具备真正的生殖功能,仅仅作为激素分泌器官来使用。”

这个时候,书雅也开玩笑起来:“也是,毕竟人造器官的基因是固定版本,如果真的具备产生生殖细胞的功能,估计很多心里面会非常膈应。”

“说起人造器官的基因问题,这件事我回去之后,打算让科研事业部那边,要扩大人造器官的基因库,至少每一个器官,要储备三个基因版本。”

书雅一听就知道江淼的想法:“你是担心未来会出现基因武器吧?”

“嗯!”江淼脸上浮现出一丝严肃:“哪怕没有基因武器,也要考虑自然界突变出来的微生物,如果人造器官的基因库太单一,一旦出现针对性的微生物,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人体内的人造器官出现问题。”

“有道理,这一点确实要做好预防工作。”书雅作为微生物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自然清楚微生物对于基因库单一的物种,很容易出现短时间内团灭的惨剧。

比如曾经的大麦克香蕉,就是被巴拿马病差一点团灭,最后只剩下暹罗境内的几棵大麦克苟延残喘。

如果不是江淼出手,大麦克香蕉的味道,人类或许只能通过老版本的香蕉糖,才可以体验到了。

一种农作物尚且如此。

而作为一种大规模应用的人造器官技术,其基因库如果太单一,肯定不是一个好兆头。

书雅拿起椰子水喝了一大口:“对了,我回去之后,打算研究一下外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下,食用菌的培育技术。”

江淼并没有反对:“你向科研事业部那边打报告就可以,集团明年在近地轨道会布置一个科研用途的空间站,到时候你的项目可以跟着上太空。”

书雅也说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未来的太空农业方面,金星那边倒是不需要操心,但是其他星球和星际空间中,太空农业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

这也是江淼一开始,就毫不犹豫盯上金星的原因之一。

毕竟金星的星球重力和地球高度相似,这意味着在金星开展室内农业的难度,几乎和地球总部大同小异。

但如果是月球、火星、星际空间,要在这些地方发展农业,重力就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

差异太大的重力环境,不仅仅会导致农作物生长混乱、无法正常发育等问题,其农业生产之中的其他环节,也和地球存在不同。

就比如喷淋装置。

在地球上可以正常使用的喷淋装置,不代表在近地轨道、月球、火星,也可以正常使用。

因此除了金星之外,在其他星球和星际空间发展农业,一整套农业技术都需要进行调整,哪怕是在白金时代的大背景下,没有十几年也搞不定。

金星就没有这种烦恼。

只要金星的浮空城市建设完成,里面的农业设施,就会和地球的室内农业差不多,不需要进行大改,就可以保证高效的生产。

这对于星际移民前期,将大量人口迁移到金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毕竟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是氧气、第二要素是水,第三要素就是食物,其他东西都是次要的。

金星的重力环境,不仅仅利于植物种植,也利于养殖业的发展。

如果在近地轨道,就算是可以种植农作物,也很困难维持大型养殖场。

单单一个微重力环境,就可以让绝大部分养殖产业绝产。

没有办法,微重力环境下,普通动物很容易骨质疏松,也很容易被自己的排泄物堵住呼吸系统。

总不能给每一只白羽鸡安排一套特制宇航服吧?

这不现实,而且白羽鸡之类的禽畜也很难适应。

如果是在金星养殖,由于其重力和地球差不多,因此禽畜很快就可以适应。

太空农业可不是就太空两个字,挂在农业前面,就可以实现的农业。

这至少需要一代人的努力,才可以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农业。

江淼挑选金星作为海陆丰集团的太空发展核心,其实是取巧了,可以在前期保证星际移民的食物来源。

当然,未来在其他星球的农业,肯定需要发展,人类不可能局限于地球和金星,太阳系的其他星球和星际空间,也是人类需要征服的区域。

一旦前往其他星球,以当前的宇宙飞船飞行速度,基本很难快速往返地球获得补给,大概率只能靠宇宙飞船在目的地自给自足。

这也是为什么,江淼会认为太空探索公司的火星殖民计划不靠谱。

你还真以为火星可以种土豆?

别开玩笑了,火星低重力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大,而且水资源获得困难,如果是让几个宇航员过去执行任务,那倒是可以勉强做得到。

一旦大规模移民火星,在几乎一去不复返的情况下,长期生活在低重力环境下的人类,绝大部分都会出现低重力病,更别提低重力环境对繁殖的致命影响了。

或许昆虫可以凭借其高迭代率,在十几年内完成对火星环境的重力适应,但作为寿命比较长的人类,绝对不可能在十几年内适应火星,并完成基因的进化。

移民火星对于现阶段的人类而言,几乎就是一个空想。

还不如在外太空建设一个环型太空城,利用旋转形成的离心力来模拟地球重力。

这种设想在白金时代的技术条件下,反而更加容易实现,安全性也更加高。

只要人类不能快速适应不同星球重力的副作用,那人类就没有办法长期在重力差异太大的星球生存。

除非有人想赌命,而且是用几百万人去赌,通过几百万人在火星长期生存,进行残酷的一代一代优胜劣汰,在几百年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应火星重力的火星人。

但这又有什么意义?

一旦这种适应完成,也意味着火星人和地球人彻底成为两个物种,两者的生理、文化、基因都会出现极大差异。

真的有人愿意去火星赌命吗?

这可比当年从欧洲去美洲的风险大几万倍以上,几乎就是去当小白鼠。

重力才是限制人类翱翔星际的第一大因素。

江淼站起来,伸了伸懒腰。

“走吧!”

两人已经收拾好行李,走集团的秘密渠道,在悄无声息间,来到了星岛北面的飞艇空港。

被包下来的客运飞艇缓缓起飞,向赛里斯本土的方向飞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