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我看到了一切 > 第三百六十四章 优势与威胁

我看到了一切 第三百六十四章 优势与威胁

作者:岭南仨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1:38: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二天。

天微微亮。

在蝉鸣声中,十几辆磐石汽车从海陆丰集团总部的地下车库出口鱼贯而出。

不过这些汽车并没有一起走,而是分为四个车组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前往海丰县,另一个车组则前往红海湾的捷胜镇。

江淼就在其中一辆车上。

他闭目养神,靠着座椅上,思考着一些事情。

一个多小时后。

他的车队来到了捷胜镇的一处医学研究基地。

捷胜镇医学研究中心就是这个研究基地的名称,基地建设在一旁榴莲种植园中间的小山中。

车队并没有停在基地外面,而是直接进入了基地的地下停车场,然后从地下停车场搭乘电梯上去。

其实这个基地表面的建筑设施,确实是研究普通医学的地方,而真正的机密区,则是建设在小山内部。

他搭乘电梯上去的区域,就是机密区的范围。

一出电梯,他就看到了昨天刚刚到汕美的王砺锋等人,还有这个机密区的科研负责人李秋荣。

“江院士!”

“老板!”

“大家早呀!”江淼向众人微微点头:“里面聊吧!”

“好。”王砺锋和江淼并排而走。

来到一间实验室外面的走廊,江淼停下脚步,透过实验室的观察窗口,他看到了里面的一些情况。

李秋荣在一旁小声介绍起来:“老板,这是第一基因编辑实验室,专门做克隆眼球的基因编辑工作。”

“现在可以实现多少种功能?”

听到老板的询问,李秋荣如实回答:“目前只能分别实现红外眼、磁场眼、望远眼,没有办法进行集成。”

对此江淼并没有感到意外:“克隆眼的信号传递呢?”

“这方面目前的研究进度还没有太大的成果,主要是人类的视觉神经系统和这些人造眼球不太匹配,几个参与测试的受试者,在测试过程中,都出现了视觉丢失或者画面不同步的情况。”

这个基地的受试者,都是王砺锋那边提供的,一共有100人。

当然,这种实验测试的安全性还是比较好的,并没有对受试者进行人体改造之类,而是采用了纳米管传感器,植入受试者的头部神经系统之中。

这些植入的纳米管传感器,通过电子设备进行信号的转变和传递,让克隆眼球看到的画面信号,可以传递给人类的大脑,从而实现外置眼球的设想。

而这些植入的纳米管传感器是可以移除的,并不是植入之后不能移除,而且移除难度并不算困难,也不会对受试者造成不可逆的生理性损伤。

毕竟江淼一开始,就给这个33号项目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外置生物辅助系统。

顾名思义,就知道这个外置生物辅助系统,并不需要直接改造人类的身体,至少不需要大改。

而江淼设想中的生物飞升,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实验数据,就急匆匆对人类的基因进行改造,那其中的风险将难以避免。

“这个方向就这样吧!”江淼没有说什么赶时间之类的话,因为他们还有备份计划:

“变色细胞薄膜项目呢?”

李秋荣随即回道:“这个项目进度还可以,目前已经编辑出可以按照特定神经信号,改变颜色的定制变色细胞薄膜。”

“去看看。”

在李秋荣带路下,一行人来到另一个实验室的走廊外面。

很快他们就看到了所谓的变色细胞薄膜。

这东西将如同一片检查色盲的色块图案,看起来五彩斑斓。

几个研究员将这种薄膜,接入模拟的神经信号设备之后,很快这些薄膜表面就开始出现各种变化。

首先是单色调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然后就是各种色彩组合的图案。

随着研究员们的调节,这些图案越来越精细,最后出现了类似于微缩的镜头画面。

“不错,不过要结合那些克隆眼球进行测试。”

李秋荣微微点头:“我们计划下个月开始进行结合实验。”

江淼想了想,便提醒道:“如果复合功能的克隆眼球难以实现,可以考虑多眼球并用的方案,反正克隆眼球可以做得比较小,将几种克隆眼球集成起来,然后通过切换模式的方式,说不定可以尽快拿出一个实用产品。”

他这样说,当然不是因为自己内心着急,而是考虑到王砺锋那边的压力,毕竟对方推动这个项目,之前可是遇到了不少阻力,尽快拿出一个实用成果,可以减少一下王砺锋受到的压力。

李秋荣信心满满地保证道:“老板,请您放心,我们有信心在今年年底拿出一个有实用性的成果。”

对于这一点,江淼倒是没有怀疑。

主要是不需要植入人体这一点,就减少了很大的难度。

这让研究人员可以尽情地改造生物,并不需要担心出现伦理问题。

目前的第一版方案。

就是设计一个头盔型的生物辅助系统,其功能也比较简单。

头盔的骨骼由高强度硅泡沫材料制造,然后填充高能量利用率的人造植物细胞、能量储存细胞,这些设计的功能是防护、光合供能、生物储能。

然后头盔还带有专门的定制生物器官,比如多功能眼镜。

多功能眼镜的骨架是硅泡沫材料,上面集成多种功能的克隆眼球,每一个眼球大概就比苍蝇大一点,可以将多个红外眼、磁场眼、望远眼集成在上面,然后通过神经系统连接变色细胞薄膜制造的镜片上。

这样一来,植物细胞通过光合作用供应能量,功能器官则提供各种功能,让这一套生物辅助系统设备,初步具备实用性。

一旁的王砺锋这几个月,也一直在关注着研究进度。

他从实验室的报告之中,可以总结出生物辅助系统的几个优点。

其一,那就是高度自持能力,如果只是单纯考虑一些低能耗的辅助功能,比如红外眼、磁场眼之类,这套生物设备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提供额外的能源补充。

其二,生物辅助系统的使用寿命非常漫长,可以达到十几年。

其三,则是抗电磁干扰。

其四,生物设备容易小型化。

其五,容易生产。

这个最后的容易生产,是一种相对概念。

生物设备的容易生产,主要体现在可以在持有母本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克隆的方式大量复制,而其原材料就是各种蛋白质、糖、淀粉、纤维素、油脂、维生素和矿物质。

以目前海陆丰集团掌握的生物技术,生产生物设备的各种原材料,都可以通过室内农场进行生产。

这比起电子设备、机械设备的生产,其生产链条缩短了很多。

比如电子设备,其全套生产流程太复杂了,还需要非常多精密仪器和高净度的无尘车间,各种原材料的要求也非常苛刻。

电子设备的生产一旦哪一个环节出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进行补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来讲,生物设备是一种生产条件相对比较低的设备,比较符合核战环境下使用,也适合在末日环境下使用。

生物辅助头盔只是捷胜镇医学研究中心的第一个产品,以后肯定会研究其他生物辅助设备。

但生物辅助头盔比较容易研究,各种技术也都差不多凑齐了,这也是江淼一开始选择该方向的原因。

其实生物辅助设备还另一个优点,那就是生物有很多功能,是目前机械无法替代的。

比如生物辅助头盔的磁场眼。

这东西的灵感来自于鸟类的眼睛,一部分鸟类的眼睛,是可以看到磁感线的。

也就是说,不少鸟类其实是可以看到磁场的。

比如鸽子、燕子、大雁之类,这些有远距离迁徙的鸟类,它们之所以可以年复一年的跨越几千公里进行迁徙,这不仅仅靠基因遗传的下来生物记忆,还有可以依靠磁场进行定位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人类本身是不掌握的。

同时人类目前的各种机器,也很难进行复刻。

虽然人类可以通过外太空的人造卫星,探测到地球的磁场,但人造卫星探测到的磁场数据,通过各种分析之后,才勉强可以作为科研参考,很难用在日常工作上。

更何况人造卫星的磁场数据,如果要发送给个人使用,需要经过通信系统的传递,这就存在被干扰和屏蔽的风险。

就算是可以使用,其随身携带的设备也很难做得很小。

生物设备在小型化方面,和特殊功能上,确实拥有先天性优势。

比如在信息素探测方面,生物方向的设备和机械方向的设备,两者的大小和精度,有可能存在好几个量级的差别。

在李秋荣带领下,江淼和王砺锋在基地内逛了一圈。

然后几人在基地的一间办公室坐下来。

“老王,上一次我提的那个问题,你们讨论得怎样?”

王砺锋先是一愣,随即便想起来江淼说的那件事,只见他眉头一皱:“江院士,你之前的提醒,我们研究之后,确实觉得其中的风险非常大,但我们内部的分歧也非常大。”

李秋荣默不作声地给两人倒茶,并没有开口插话。

“人工智能的风险,我想你们应该非常清楚,现在的AI技术进步太快了,很多AI已经到了中级人工智能的范畴。”

王砺锋头疼地解释道:“我对此也是非常担忧,但有人觉得不能因噎废食。”

“不能因噎废食,不代表放任不管,比如现在很多私营企业都在搞AI,我们很难把握他们的具体进度,一旦他们搞出强人工智能,又控制不住,让强人工智能逃入互联网中,后果将不堪设想。”

“您的意思是?”

江淼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要对于所有参与AI技术研发的企业、研究机构,进行全面监管,如果中级人工智能可以满足生产生活的要求,那就尽可能不推动高级人工智能的研发。”

“这样吗?这可以考虑。”王砺锋思考着。

“另外,我建议从现在开始,要开始进行物理隔离的准备,虽然我这样提议有点逆潮流,但是我们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强人工智能不会诞生上,而是要以一旦强人工智能诞生了,并且失控了,进行全面的准备。”

王砺锋从江淼的言语中,听出了浓烈的不安和提防,他眉头紧锁着问道:“江院士您的意思是未来出现强人工智能的概率非常大?”

“老王,你知道今年亚洲联合体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是多少钱吗?”

“…”王砺锋回忆了一下,突然他额头上冷汗直冒。

“看来你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

王砺锋站起来,在两人面前来回走动着,脸上越发纠结和凝重。

他被江淼这一提醒,才惊醒过来。

要知道白金时代和黄金时代的科研投入,差别实在是太多了,虽然这么多资金资源的投入,不一定都可以结出成果,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项目获得成果,那都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数量。

也就是说,现在亚洲联合体已经处于科技大爆发的前夜。

那些资金资源被科研人员转化为相关成果,大概只需要五到十五年左右。

从2028年开始计算,今年就是白金时代的第三年,距离出现成果井喷的五年之期,也就只剩两年半左右。

王砺锋和其他同事在讨论人工智能威胁的时候,其代入的科技发展速度,其实黄金时代后期的数据,这和白金时代的数据存在天壤之别。

当他将目前的科研资金投入数据,代入到相关模型之后,发现以前预估的强人工智能出现时间预测点,可能要提前二十年左右。

之前他们预测强人工智能可能会在2060年前后诞生。

现在这个时间点,则是2040年前后。

而今年是2030年,只剩下不到10年。

这下子,王砺锋真的坐不住了。

此时此刻他甚至比江淼还警惕人工智能的威胁。

他郑重其事地看向江淼:“江院士,非常感谢您的提醒,我会尽快回去重新研究这件事。”

江淼目光深邃地凝视着王砺锋:“不用客气,我虽然是一个科学家,但是首先我也是一个人类,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太快了,我也不想看到有一天人类被自己的造物毁灭。”

王砺锋沉重地握紧拳头:“现在的人工智能非常有必要进行限制,同时非常有必要采用物理隔离手段,类似于电网系统、工业生产场所、交通系统,不能继续推动联网了,要是万一出现不可控因素,我们可能会被打得措手不及。”

两人讨论了一会。

王砺锋便急匆匆告辞,然后马不停蹄赶回京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