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我看到了一切 > 第三百五十一章 气候改变

我看到了一切 第三百五十一章 气候改变

作者:岭南仨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1:38: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月份的华北平原,正处于白雪皑皑的苍白之中。

齐鲁省的泉城。

经过一年多的加班加点,黄河泉城大坝终于在这个月的28号正式竣工。

高达50米的大型重力坝,还有两座大型三级船闸,就耸立在奔腾不息的黄河河道之中。

与此同时,黄河中上游下来的泥沙,则通过挖泥船和运输飞艇,源源不断输向沿海低洼地区,用于堆高沿海有被海水淹没的高风险地区。

站在泉城大坝刚刚对外开放的观景台上,可以看到泉城大坝以下的黄河河道,宽度比以前扩大不下于3倍,有些河段的河面宽度甚至比以前扩大了近五六倍。

沿岸大量低洼平原被黄河河水淹没了,形成大片的浅滩。

不过这些被淹没的浅滩,并没有被放任不管,而是通过抽沙设备,将这些淹没区的泥沙抽到两岸,用于增加两岸的海拔高度。

从观景台上,就可以看到不在少数的抽沙船在浅滩区作业。

哪怕此时一部分河面布满了浮冰,仍然没有遮挡承包企业的施工。

当然,这也和各种新技术的不断落地有关系。

现在很多工程设备,其实都是高度自动化、智能化了,工作人员根本不需要亲自上船操作,而是在岸边搭建一个临时控制中心,就可以实现远程办公。

中科院的气候研究员白声远,正带着两个博士生,站在观景台上,拿着望远镜观察着眼前这一片“新黄河”。

其实泉城附近的黄河河面,其面积也就扩大5倍左右,真正变化比较大的河段,是靠近黄河入海口那边。

现在黄河入海口向上,逆流100公里左右,这也使一段河道的河面面积几乎扩大50倍左右,已经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湖泊”。

从齐鲁省最新更新的官方地图上,黄河入海口附近已经被标称为“东营湖”,水域面积为5741平方公里,比青海湖还大。

看着眼前布满浮冰,流动速度不快的河面,白声远摇了摇头:“看来要尽快启动几条备用河道,不然东营湖的面积还会继续扩大。”

“老师,黄河水利委员会那边应该有计划吧?”博士生李晓峰提了提眼镜。

另一个博士生侯康则不太关心这一点,他平静地说道:“晓峰,别操心这种事情,其实现在华北平原被掩埋一部分,对于咱们国内也影响不大。”

李晓峰随即驳斥道:“怎么没有关系?华北平原可是国内的粮食核心产区,如果面积继续减少,那以后如何保证国内和亚洲联合体的粮食安全?”

“你最近没有看网上的新闻吧?”

“啥?难道又出什么新技术了?”李晓峰有些不确定地反问起来。

侯康指了指大坝不远处的泉城新区:“那些二十层高的大厦,都是中铁集团建设的农业大楼,最近被淹没的低洼地区农民,可以选择去西北和漠南,也可以选择租用这些农业大楼里面的室内农场。”

“室内农场?这成本也太高了吧?就算是国内水电费便宜,也禁不住这样玩吧?”

对于两个学生的讨论,白声远并没有插嘴,而是默默观察着黄河的河面。

侯康提了一句:“江院士前段时间发布了一个新技术。”

“江院士?江淼院士?他又研发出什么了?”李晓峰顿时来了兴趣,毕竟江淼在国内生物和农业学界的名声太响了。

“你自己用手机查一下不就知道了?我解释不清楚,不过你也够拼的,这几个月真不问外面的事情呀!”

李晓峰苦笑起来:“侯哥,我不比你脑子灵活,如果不专心一点,项目可能没有办法按时完成。”

他随即拿出手机,快速搜索了一下江淼这几个月的各种信息,很快就知道侯康说的那个技术是什么了。

“…突破天然光合作用能量利用率,真不愧是江院士,生物技术还真是可怕,这一下子,几乎可以颠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了。”

“现在你还认为国内没有办法办法保证粮食安全?”侯康打开保温杯,喝了一口热奶茶

“我信,毕竟这是江院士的成果。”

放下望远镜的白声远,淡淡提醒道:“未来华北平原的气候可能将出现半永久性的改变,你们的课题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分析,如果你们努力一点,说不定可以出几篇高质量论文。”

“研究华北平原气候改变吗?这确实是一个好方向。”李晓峰微微点头。

“那晓峰你就研究这个方向吧!侯子,你呢?有什么打算?”白声远看向另一个学生。

侯康笑着拧保温瓶,然后胸有成竹地说道:“我打算研究华北平原的生态转变,随着华北平原的淡水水域面积不断扩大,未来华北平原的生态必然会出现改变,而且随着各种工程改造,可能我们将看到一个全新的生态小系统。”

白声远先肯定这个方向,又询问起侯康的职业规划:“不错,不过侯子,你这个项目至少需要五六年潜心研究,你有这个耐心吗?”

“老师,我家里的情况你也是清楚的,反正我家公司的继承人肯定轮不到我,还不如将精力留给学术研究。”侯康无奈地说道。

白声远和李晓峰随即明白了对方的想法,他们听侯康说过家里面的情况。

他家是开连锁超市的,但是侯康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这些兄弟姐妹都不是什么谦恭派,每一个都紧盯着那十几家超市的家产。

侯康并不想和兄弟姐妹争斗,其实他父亲也看出他的性格,因此给他购买了房子之后,又给了他一笔钱,让他自己看着办。

这也是侯康变得佛系的原因。

“老白,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回酒店?”

中科院的水利研究员邓文奎在不远处走过来。

白声远拍了拍身上的一些雪花,然后看了看手表:“现在还早着呢,还没有到四点钟,吃晚饭又太早,再考察一个小时可以吗?”

邓文奎看了一下时间,也觉得现在太早了一点,便点头同意了:“也好,待会五点钟左右,在大坝管理大楼的停车场集合。”

“没问题。”

邓文奎刚想说什么,一阵悠长的汽笛声,就在附近的河面上回荡不息。

卟卟卟…

只见一艘万吨级的电动集装箱船,从下游河面缓缓行驶而来,然后这艘集装箱船在引水员的指挥下,进入了其中一座大型船闸之中。

从观景台上,可以一览无余地俯瞰这艘集装箱船。

邓文奎笑着说道:“这有史以来,第一艘进入黄河的万吨船。”

一旁的白声远拿下防雪盲的墨镜擦了擦:“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多,不过老邓,现在万吨船可以开到哪里?”

邓文奎想了想脑海中的一些资料:“嗯…现在可以开到豫南省的商都市码头,商都码头以上的黄河河道,目前只能通行5000吨级船舶,到壶口瀑布以上的黄河河道,则只能通行2000吨级船舶。”

“这也不错了,以前黄河几乎不能通航,现在中下游的通航能力都不比长江弱多少了。”

“比不了长江。”邓文奎摇摇头:“长江未来会持续进行升级改造,江城以下的河道,会升级到可以通行3万吨级别的船舶。”

白声远有些惊讶:“那岂不是很多桥梁要拆除重建?”

“其实长江上的一部分大桥,现在不重建也不行了,毕竟当时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现在的情况。”

闻言,白声远苦笑起来:“谁能想到不到五六年时间,全世界就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也不怪当时的设计人员没有考虑现在的情况。”

“这也没有什么,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

“那倒也是。”

几人交谈的时候。

万吨集装箱船已经通过一道船闸,进入了第二道船闸的闸道之中。

白声远想起来一件事,小声问道:“老邓,听说黄河水利委员会那边计划开辟多几条黄河河道?”

“那哪来的小道消息?”邓文奎一脸诧异。

“你忘了,我这边也可以接触一部分机密内容,毕竟增加下游的河道数量,肯定需要进行相关论证,他们将一部分内容交给我们这边论证,具体内容就是增加河道之后,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邓文奎点了点头:“你猜得没有错,黄河水利委员会确实有这方面的计划。”

白声远叹息道:“看来沿海大坝修建之后,一部分河道的排水不畅,已经开始出现问题了。”

“凡事有利有弊,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有问题就解决问题,等未来陆地和海洋水系再次形成动态平衡之后,这些问题自然可以解决。”

“那你知道要增加多少条河道吗?”

邓文奎倒是没有隐瞒,而是将自己知道的一部分内容告诉了对方:“目前是打算先增加一条人工河道,从冀省的南部通过,优先考虑淹没低洼地区,同时尽可能实现河道的航运价值、气候调节价值。”

“对了,长江那边好像也有动作,不过他们好像是打算将一部分长江水通过汉江,再建设一条新运河接入黄河。”

邓文奎摇摇头:“呵呵,项目我听说了,不过好像被否了,主要是工程量太大,建设周期太长,没有办法在十年内完成。”

“那还真是可惜了。”

“可惜什么?黄河现在连自己的水域增量都没有办法解决,哪来的底气去承接长江的水?”

“是呀!没有想到,短短五六年时间,华北平原的用水问题就出现逆转。”

正如几人所说的那样,现在华北平原的用水问题,不再是水资源不够用,而是水资源增量太大,导致黄河下游水域面积不断扩大。

造成现在这个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一方面是全球气候改变,导致华北平原的整体降水量逐年增加。

比如大名鼎鼎的400毫米降水量线,现在已经和老版地图标注的不一样了,其线路向西向北,移动了近100公里到300公里。

另一方面,则是全球海平面上升,赛里斯不断建设防海大坝,这导致黄河等河流的入海口被堵住,大量上游下来的河水,不断堆积在下游的河口三角洲附近,并向上逆向扩张水域面积。

加上为了缓解下游河道不断扩大的水域,在黄河下游沿途,选择低洼地区建设的大型人工湖。

这些在华北平原不断扩大的水域面积,导致当地的水蒸发量飙升,现在华北平原一点都不干,反而变得和淮河流域一样湿润。

如果用气候改变来描述,那就是华北平原原本的温带季风气候,其北部变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则变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

即冀省变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而豫南省、齐鲁省则变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种半永久性的气候改变。

既有全球气温上升的因素,也有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同时也和赛里斯的工程改造息息相关,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华北平原的气候改变。

而原来西北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湿润化改变。

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地区,当属腾格里沙漠。

这里之前虽然种植了大量的仙豆大豆,让其沙漠面积不断减少,但随着2030年的到来,当地的年降水量,已经变得和关中平原差不多了。

因此之前李晓峰担心的海平面上升,导致国内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

主要是西北、漠南、漠北三地,因为气候改变,带来的耕地增量,比海平面上升淹没的减量还多。

加上江淼搞出来的新型农作物,可以让室内农场的农产品产能提升至少四倍以上。

因此亚洲联合体内部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产能,不仅仅不会减少,反而会不断飙升。

现在国内不断加大力度推广新型室内农场,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减少城乡之间之间的资源差距。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气候危机带来的潜在风险。

虽然国内的粮食储备足够多,但这并不是疏忽大意的理由。

毕竟谁也不知道地球的气候接下来会如何改变,特别是随着南极洲光伏系统的建设进度不断增加,中科院的气候研究所,已经发现不少问题。

至少现阶段,人类还是没有办法百分百控制全球气候,除非使用飞艇,布置起一个类似于猴版戴森球的结构,才有可能实现对全球气候的全面调控。

显然要建设这种猴版戴森球,不是亚洲联合体在技术上做不到,而是当前全球割裂的局面,让这个工程很难实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