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我看到了一切 > 第三百二十七章 巨大加成

我看到了一切 第三百二十七章 巨大加成

作者:岭南仨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1:38: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就在江淼夫妻俩一边陪家人旅游,一边考察分公司产业的时候。

民勤县附近的天空之城项目。

经过了蓝鲸飞艇公司孜孜不倦的完善,整个天空之城终于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蓝鲸飞艇的总经理万高峰,首席技术执行官候鑫等。

还有蓝鲸航天公司总经理戴云飞,首席技术执行官洪添胜。

此时都在天空之城的控制中心内部。

天空之城中心区域的航天发射场,其中一个发射位上,正陈列着一枚运载火箭。

如果是熟悉国内运载火箭家族的航天爱好者,哪怕这枚运载火箭的涂装改为了蓝鲸航天的蓝灰色和白色,仍然可以轻而易举认出它本来的名字:长征11。

比起其他民营航天企业,蓝鲸航天并没有搞什么液氧煤油、液氧甲烷、液氧液氢、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之类液态燃料。

而是挑选了一个比较偏门,但国内储备量非常大的固态燃料运载火箭,即长征11号。

之所以选择长征11号。

蓝鲸航天也是经过综合考虑之后,才做出的性价比之选。

一方面,长征11号国内库存庞大,价格相对便宜

另一方面,则是长征11号的重量比较小,其最大起飞重量只有58吨左右,比起动辄几百吨起步,而且还需要现场填充液态燃料的其他运载火箭,长征11号在重量方面有优势。

毕竟天空之城目前可以用在航天项目的有效载荷,大概只有2000到2500吨左右,这还是天空之城不断扩大下,才获得的有效载荷。

除此之外。

那就天空之城发射场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极度节约燃料。

比起在近地面发射,在1.2万米高空发射,可以有效节约运载火箭10%到15%左右的燃料。

根据之前的测试,长征11号改造的蓝星1号运载火箭,在天空之城发射场发射时,可以节约大约12.7%的燃料。

要知道,长征11号的近地轨道最大有效载荷为1吨;太阳同步轨道最大有效载荷则为0.7吨。

改为在天空之城发射场发射之后,其近地轨道最大有效载荷为4.8吨,其太阳同步轨道最大有效载荷为4吨。

这有效载荷,几乎可以和最大起飞重量458吨的长征3号相提并论了。

而发射成本方面,一枚改进版本的蓝星1号(不含载荷),整体发射成本为3.5亿华元左右。

如果是近地轨道,差不多就是每吨有效载荷成本7200万华元;如果是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那就是每吨有效载荷成本1.14亿华元。

这个成本是什么水平?

大灾变之前的SpaceX公司,他们在据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SpaceX的每吨有效载荷发射成本,发射到近地轨道的成本降至890万美元,折合每吨6300万华元左右。

看起来这还比不上SpaceX公司。

但实际上,蓝星1号仅仅是初步尝试而已。

因为该项目还在继续改进之中。

洪添胜就负责下一步的改进工作,采用全新外壳材料之后,整体有效载荷还可以再提升。

如果是发射到近地轨道500公里以内的高度,其最大有效载荷预计可以达到惊人的6.5吨左右。

这就是天空之城发射场的巨大优势。

之所以可以实现如此强大的加成效果。

原因就在于天空之城的空气稀薄,空气阻力比较小,而且距离外太空更近,可以有效节约运载火箭的燃料。

“倒计时开始…十…”

“九…”

“…”

“一…”

“点火!”

蓝鲸1号底部的火箭燃料被点燃,固态燃料和液态燃料不太一样,其发动机也有很大的不同。

炙热的尾焰,从底部的孔洞喷涌而出,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着运载火箭脱离发射架。

很快蓝星1号就一飞冲天,在跟踪监控画面中,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视线之中。

不过监控雷达系统,还是牢牢监测着蓝星1号的雷达信号。

随着根据地球自转偏向力调整飞行轨迹之后,蓝星1号就迅速脱离了大气层的束缚,冲出卡门线的界限,进入了广阔无垠的外太空之中。

“报告,一级二级火箭主体分离成功…”

“启动电磁粒子发动机。”

“方位…”

进入近地轨道之后。

蓝星1号一二级主体已经彻底分离,此时二级主体部分,并不是固态燃料发动机,也不是液氧煤油发动机,而是电磁粒子发动机。

这个发动机还是民勤集团的技术,其采用了镀银碳化硅纳米管,这种纳米管道不仅仅耐高温,而且可以高效喷射出带电的磁性金属粒子。

其可以产生的动力,比一般的霍尔发动机、离子发动机强,而且结构更加简单。

在进入外太空的近地轨道之后,蓝星1号的二级部分,就迅速展开了太阳能光伏薄膜翼,利用太阳能产生的电能,给电磁粒子发动机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如果说普通霍尔发动机,只能推动小型卫星改变运行轨迹,那电磁粒子发动机的动力,则可以轻松推动十吨左右的飞行器,在外太空变轨。

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动力区别。

主要是因为电磁粒子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几乎和电磁轨道炮如出一辙,而且是高效率的电磁轨道炮。

由于纳米管道是纳米尺寸下的电磁加速管道,因此很多宏观磁性表现不佳的金属粒子,在纳米尺寸下,仍然可以被作为电磁加速的推进剂材料。

比如半导体的硅、碳之类,或者是比较常见的金属粒子。

而蓝星1号的电磁推进剂材料,就是地球非常常见的金属:钠。

当然,蓝星1号除了钠之外,其他的硅纳米粉、碳纳米粉、铝纳米粉之类,一样可以作为推进剂使用。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控制中心内部的工作人员也屏住呼吸,投入了工作之中,直到蓝星1号进入到预定轨道,成为一颗运行在地球近地轨道的人造卫星,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呼…”

“成功了!”

啪啪啪啪…

控制中心内,所有人不约而同鼓掌起来。

万高峰、戴云飞相视一笑。

“恭喜你们了。”

“同喜同喜!”

候鑫勾肩搭背着洪添胜,笑着开玩笑起来:“老洪,今天晚上你可要请我吃大餐。”

“呵呵,少不了你小子。”洪添胜脸上的笑容根本压不住。

众人离开控制中心,管理层们集中在天空之城的娱乐区这边聚餐。

天空之城的娱乐区距离航天区比较远,大约有5公里左右的距离,虽然现在还是春节期间,但过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不在少数。

这些游客也有幸看到了蓝星1号的发射场面。

通过这些游客的视频,国内互联网上,也很快有了相关的消息传播。

当然,蓝鲸航天的官方号也在第一时间向全国的观众朋友告知了这个好消息。

比如音符平台上。

蓝鲸航天的官方号发布了蓝星1号,成功将宇宙观测者1号科学卫星送上近地轨道的视频公告。

视频评论区,大量评论快速激增着。

银河航天:【恭喜蓝鲸航天,旗开得胜。】

蓝箭航天:【(ω)求合作!】

星际荣耀:【说好一起玩液态燃料,_你们怎么偷偷发射固态火箭了?】

星河动力:【戴总!带兄弟一个,我也是玩固发的!天空之城的发射场租借吗?】

九州云箭:【靠!58吨起飞重量,近地轨道有效载荷4.8吨?牛批!真要起飞呀!】

深蓝航天:【戴总!液发可以上天空之城吗?】

人类高质量韭菜:【呵呵,浪费了天空之城的优势,减少了这么多燃料的情况下,每吨有效载荷成本还是比SpaceX高几千万。】

科学求知:【@人类高质量韭菜,只会看公开信息,你该不会以为这就是蓝鲸航天的上限吧?蓝星1号只是初步尝试的产品,后期蓝鲸航天肯定会进一步改进。】

渡边新一:【如果将天空之城建设在东南亚的赤道上空,应该可以进一步节约发射燃料吧?】

新手钓鱼人:【@渡边新一,确实可以,不过这应该看蓝鲸航天的需要,以海陆丰系的财大气粗,在东南亚赤道建多一个天空之城,也没有什么问题。】

研究珊瑚礁的小明:【刚刚在现场看发射,那场面就和走入未来一样。】

农果冻师傅:【@研究珊瑚礁的小明,票价多少钱?】

研究珊瑚礁的小明:【@农果冻师傅,我是公司福利,包吃包住包机票,3000块钱。你们可以询问天空之城的官方号,那边应该有报价。】

月球广寒宫人:【上面不用问了,我刚才去问了,直接去民勤县,然后报天空之城一天游,包吃包住1500块钱。】

皇帝的金马桶:【靠!抢钱呀!一天1500块钱?】

香料沙虫:【感觉1500块钱还可以接受,毕竟包吃包住,就是不知道上面有什么项目?】

研究珊瑚礁的小明:【上面有很多项目,包括观星台看星星、坐天空电梯、天空蹦极、科幻主题虚拟游戏厅、未来都市购物街、新概念美食街、独立生态圈,至于航天发射场那边是不开放的,如果想看发射,就要提前查看蓝鲸航天的官方公告了。】

快乐的领航员:【机票已订!下个星期就去。】

马六甲引水员:【国内技术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吗?】

新手钓鱼人:【嘎嘎嘎!羡慕吧!我刚刚遇到了蓝鲸航天的首席技术执行官洪添胜博士,要到了一个签名,附带合影(可展开)】

西天取经:【恭喜蓝鲸航天!】

洪添胜放下手机,笑着摇摇头,拿起一瓶苏打水喝了一口:“嗝…”

“老洪,接下来你们有什么打算?”万高峰点好了饭菜,随口问道。

放下苏打水,洪添胜信心满满地回道:“下一步当然是改进固体燃料火箭,同时确定好第一代固发运载火箭的型号。”

戴云飞也跟着附和道:“确定好型号,确实非常重要,毕竟我们如果要降低成本,就必须大规模生产同一类型的运载火箭。”

对于这一点,万高峰自然是认同的。

对于任何一个工业品而言,大规模量产都或多或少可以压缩整体成本,压缩幅度多与少的区别,取决于这种产品的各种情况。

比如蓝星1号的原型是长征11号,这款运载火箭本来就具备大规模量产的基础。

至于SpaceX的可复用运载火箭技术,戴云飞等人并没有太过于执着。

之所以不重视运载火箭的复用技术,主要原因是固体燃料火箭的发动机,和液态燃料火箭的发动机不太一样,固体燃料火箭都是考虑一次性用途的产品,很少会考虑复用。

而戴云飞他们思来想去,也觉得在固发上搞复用,简直是本末倒置,还不如搞更加便宜的固发火箭,加上天空之城的优势,反而可以更加快速的降低成本。

更何况,固发也好,液发也罢,在蓝鲸航天的技术规划路线上,都只是前期的过渡技术而已。

蓝鲸航天第二阶段的技术路线,其实是电磁弹射。

就是在天空之城中,利用飞艇浮空的优势,建设一条和地球自转偏向力同方向的斜向上电磁加速轨道,然后建设一种专门的航天飞船,直接将航天飞船弹射到卡门线上方的近地轨道。

通过这种电磁加速轨道进行弹射起飞,可以进一步节约飞船的起步燃料,同时增加飞船的整体有效载荷。

只要可以实现这个设想,那后期肯定不需要固发了,而是采用电磁粒子发动机和液体燃料发动机。

现阶段使用固发,那是因为固发有利于生产和保存,方便进行大规模量产。

如果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蓝星1号的整体发射成本,很快会下降到2亿华元一枚,而且有效载荷可以继续提升。

成本到了这个阶段,每吨有效载荷的成本也只剩下大约3300万到4200万华元左右。

这比SpaceX的发射成本还低了近三分之一,已经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的条件。

而一旦完成电磁弹射技术的研发,那每吨有效载荷的发射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到每吨500万华元以下。

在滇南的江淼,同样看到了蓝星1号的相关新闻,对此他并没有感到惊讶,毕竟海陆丰公司投资了这么多钱,加上各种技术的支持,可以获得这个成果,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不过他还是通过公司内部的通信渠道,向蓝鲸航天公司的全体员工,发了一封慰问信。

与此同时,世界的另一边,近期也出现了一件大事。

只是那件事还在暗中发酵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