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大国院士 > 第九百七十一章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三年的时间,追上主流的高端硅基芯片。

这对于刚刚起步发展的碳基芯片来说,已经无法用‘厉害’两个字来形容了。

尽管这其中离不开碳基芯片本身优越的性能和不可限量的潜力,但国内已经逐渐完善的芯片体系,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助力。

虽然说在高端芯片及相关的制造技术上华国还欠缺了许多,比如EUV紫外光刻机、光刻胶等等顶尖的设备和材料他们都造不出来。

但中低端的芯片制备,华国是拥有相对完整的技术和工业链的。

比如中芯国际、华威海思、华润微电子、海光信息等等企业,在中低端处理器、加速器等计算芯片产品和系统的研究、开发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了。

只不过中低端的产品利润不高,往往很容易被人忽视,所以并不怎么显眼而已。

再加上西方利益集团在硅基芯片上布局了几十年,长时间的技术发展更新换代也不容小觑。

无论是技术差距还是专利壁垒,都是华国很难在高端尖端芯片产业难以追上的原因。

而高端的芯片之所以重要,主要因为它们在多个领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比如信息技术和通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处理等等。

前者是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基础,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电脑、服务器等设备中。

后者则对计算能力和效率有极高要求。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芯片是科技时代的重要生产力。

它就像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内燃机,其决定着一个时代生产力的强弱。

进入科技时代,无论是人们常用的手机、电脑及数码产品;还是企业应用的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工业机器人,都离不开芯片的支撑。

就拿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手机为例来说。

比如手机的指纹识别功能和脸部识别功能,是需要对应的芯片提供相应的计算力支持的。

还有人和手机进行交互的时候,手机需要处理指令数据就需要中央处理芯片,屏幕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图片,文字需要屏幕驱动芯片等等。

而除了手机外,无论是电脑、汽车、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等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产业,行业,几乎都离不开芯片的控制。

越是高端的芯片,计算能力也就越强,生产力也就越强。

这是华国一直谋求芯片突破的核心原因,也是西方利益集团一直卡住相关领域发展,不让其他国家进入这一领域的原因。

......

捏着手中的芯片,徐川细细的打量了一会后将其重新放回了保护盒中。

“我记得你刚刚说这种芯片已经能够小规模的批量生产了对吧?”

闻言,赵光贵点了点头,笑着回道:“嗯,碳基芯片的研发和工业化是同步推进的,金陵市那边在栖霞郊区规划了一片工业园区,用于开辟一个半导体芯片产业园。”

“虽然目前还在修建中,但相关的设备和技术,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

“按照当下的进度,我们距离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最多只需要一年的时间。”

“当然,前提是我们能够在这一年之内完成且固定一款碳基芯片的样本。”

徐川点了点头,一年的时间内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对于这点他倒是没太多的疑问。

因为碳基芯片的工业化园区建造早就开始了。

发展碳基芯片,开辟碳基半导体芯片产业群,推动碳基芯片取代硅基芯片成为新一轮时代核心就是他自己提出来的。

在制备出来了每平方毫米千万颗碳纳米管的碳基衬底,解决了碳基芯片技术中的最大的难题后,他就亲自向上面写了封信件,做了相关的提议。

而在那个时候,高层就已经开始做相关的资源整合与布局了。

思索了一下,他晃了晃手中的碳基芯片,看向赵光贵开口问道:“基于目前的这种雄芯芯片,能不能制造出实用的计算机或设备?”

“能!”

赵光贵点点头,接着道:“能肯定能,这个完全没问题,它本身就是一枚完整的服务器类型芯片。”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只不过基于雄芯05号芯片制造出来的计算机或设备性能不高。”

“按照目前我们的测试结果来看,它也就和英特尔至强系列E5-1600或酷睿I7五代左右的水准相当。

“虽然的确算得上中端级别的芯片了,但这距离我们想要推出的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碳基芯片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是碳基芯片项目早就订好了的目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既然碳基芯片他们已经做到了突破,那么自然就要做到更好!

雄芯05号系列虽然已经很不错了,一款刚研发出来的产品就足够媲美英特尔研发了数代的成熟产品,但对比现在的半导体发展,还远远不够。

光是推出一款雄芯05,远远达不到抢占市场对抗硅基芯片的地步。

要做,他们就做好!

趁着硅基芯片领域的那些西方利益集团没有反应过来之前,直接一次性推出高中低三段产品。

或许在最高端碳基芯片还难以和最顶尖的硅基芯片相比,但顶端之下的市场,他们是有足够的竞争能力的。

他们要让全世界都看到碳基芯片的潜力,看到碳基芯片才是未来的大势所在!

徐川笑了笑,道:“没事,不着急,慢慢来,这次你们真的是立下了大功啊!”

听到徐川这句话,赵光贵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谦虚的说道:“其实我并没有做什么,最关键的碳纳米管排列问题是您亲手解决的,而碳基芯片的研发和制备主力是海思和中芯那边,我只不过是在中间对接一下而已。”

“要说真正的大功,还得是您亲手解决的碳纳米管排列难题。解决不了这个世纪难题,我们也不可能做出什么碳基晶体管,更不可能攻下碳基芯片这个难关。”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行了,这种马屁就没必要拍了。碳基芯片作为材料研究所的第一个S级研究项目,价值毋庸置疑,你在其中做出的贡献也毋庸置疑。”

“另外,关于雄芯05号芯片,麻烦你这边和海思、中芯那边的项目组负责人沟通一下,整理一份详细的资料给我,从各项指标到相关的成果性能,写详细点。”

听完徐川的安排之后,赵光贵认真点了点头,说道:“好的,徐院士,这些东西我会准备好的,大概什么时候要?”

徐川想了想,道:“时间倒是不急,一周之内弄出来给就行。”

“不过要确保资料没有问题,这份资料,到时候是会送上去的。”

闻言,赵光贵精神一震,眼神中闪烁着明亮的光彩。

徐川笑了笑,他接着道:“另外,碳基芯片研发过程中相关的技术,也需要整理处理,该申请专利的申请专利,该保密的保密,这些东西都是出成果后你们升职加薪的功劳。”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赵光贵开口道:“其他的不说,今年的院士评选,研究院这边是可以推荐的,材料是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你的名字我报上去了,至于能否评上,那就要看评选结果了。”

赵光贵还是非常不错的,早在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的时候,就加入了第一壁材料的研究项目中,还单独负责过第一壁碳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

而后面的氧化锆碳复合第一壁材料,虽然说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但赵光贵也是其中研发的主力。

光是第一壁材料的研究工作,其实就足够他提名院士了。

不过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究期间,其他科研人员的光辉都被他压下去了而已。

但功劳和成果是实打实的,经历几年的沉淀,再加上如今赵光贵管理着星海研究院四大研究所之一的材料研究所,还参与了碳基芯片项目,带人完成了碳基芯片碳基衬底材料的研发,从成果、资格、名气等各方面来说都足够了。

作为研究院的负责人,这种能够给下属争取的事情,徐川还是会去做的。

与此同时,对于徐川来说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在赵光贵心中掀起了一阵惊天骇浪。

提名院士!

若要说国内学术领域的至高荣誉,那毫无疑问是两院院士了。

无论是科学院还是工程院,都标志着学术巅峰,提升声誉和影响力,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推动科技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

当选院士,在国内不仅仅是是一种学术界及科技界中非常高的荣誉和身份象征。

更意味着该人物在其专业领域内已经达到了卓越的成就,对科学技术或者工程技术发展做出了显着贡献。

不管是哪一行业,能够评上院士,甚至是有资格提名院士,都意味着这名学者至少是某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虽然说他在前两年的时候提名正式成为了一名‘长江学者’,具有‘小院士’的称号,也可以说得上是高层次的国家级人才了。

但长江学者距离院士,通常来说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跨过这道门槛。

甚至很多人熬了一辈子都没有跨过去这道门槛,毕竟每两年评选的一届院士当选的也不过是两位数而已。

对于长江学者来说,按照最近十年的统计数据,通常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长江特聘和国家杰青有机会成为院士。

而且就算是有机会,也需要慢慢的熬时间熬成果,需要更多的时间积累达到学术顶峰。

能够破格当选的,无一不是顶尖中的顶尖。

虽然早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的时候,他就有想过跟着这位未来应该会有机会摸一摸院士的门槛。

毕竟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中,他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赵光贵却从未想过这一天能来的如此之快,哪怕是提名,对于目前的他来说,这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

深呼吸了一口气,看着站在对面的徐川,赵光贵带着激动和感谢说道:“谢谢您的照顾和提拔!”

看着一脸激动和感动的赵光贵,徐川笑着摆了摆手,将手中的装有碳基芯片的保护盒递了过去,开口说道。

“这并非我的照顾和提拔,我所做的只不过是让有成绩和有成果的人去争取一个属于自己的荣誉而已。”

“以你的成绩,早已经足够提名院士了。”

“真要说,这是你自己通过努力和汗水争取而来的,感谢过去的自己吧,那曾经无数个在实验室中熬夜爆肝的日子,都是你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路。”

对于徐川来说,拉帮结派这种事情向来是他最不屑的。

学术就应该保持学术的纯净,尽管这很难做到,但他的确一直在为国内的学术界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而努力。

尤其是对于那些有潜力值得培养的科研人员或学者,亦或者是那些已经做出了一定成果的人才,他从来都不吝啬于投入资源和资金,更不会卡住对方上升的道路。

相反,很多时候能够帮忙推一把,让他们拿到自己应有的资源或荣誉的时候,他都会帮忙。

就像赵光贵,一开始只不过是985高校的正教授而已,尽管在材料领域的确有所成就,但要说如果继续在高校中做研究待下去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无论是可控核聚变研发阶段他单独带领一个项目组研究第一壁材料,还是后续掌控材料研究所进一步深入的扩展自己,都不是985高校能够提供的资源。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他自己足够的努力,且具有做科学研究的天赋。

如果没有这些,就算是将再多的资源塞到他怀里,那也无济于事。

身处当今学术界这个浮躁的大环境中,能够在管控一个研究所上千号人的同时,还不忘学习和科研上的深入自我挖掘与突破。

这种人才还是相当稀少。

他能给的,只不过是一个机会而已。

经历了几年时间的沉淀,徐川相信,即便是他成为了院士,也不会忘记学术研究才是自己的根本。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