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大国院士 >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徐川:拿那么多的诺奖也没什么用~

“导师。”

看到两位教授,徐川满脸笑容的打了个招呼。

不得不说,在学术上,这两位导师是他人生中两辈子最重要的人之一了。

从爱德华·威腾身上他学到物理,从皮埃尔·德利涅身上他学到了数学,两者融合,才有了重生后如此辉煌的成就。

门口,目光落在眼前这个学生的身上,无论是威腾还是德利涅,脸上都充满了激动和感慨。

尤其是威腾教授,那双褐绿色的眼眸中更是情绪无比复杂。

诺贝尔奖啊!

这可是他一生的梦想,原本以为今生已经注定拿不到了,却没想到峰回路转,靠着十年前首先的学生‘蹭’到了这份荣誉。

是的,在威腾的心里,他和德利涅都属于是蹭着徐川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毕竟和强电统一理论相关的研究他们到底有多少贡献,两人心里都很清楚的。

如果是将两人的成果分离出来单独发出去,毫无疑问不可能拿到诺贝尔奖。

当然,学术上的成果往往不能这么计算,尤其是面对强电统一理论这种前沿领域的伟大领域,中间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无法单独拆分的。

或许他们两个的成果并不足以拿到诺奖,但有了强电统一理论的加持,重要性同样得到了提升。

就像是你上大学的时候考上的是一所专科院校,但在你毕业的时候,你的母校荣升成了本科一样,那么在你的毕业证上,拿到的同样是本科毕业的证明。

一荣俱荣,这是对他们两人的研究成果与强电统一理论最好的映照了。

或者说,因为强电统一理论,他们两人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升华,拥有了触碰诺奖的能力。

.......

泡上了一壶热茶后,三人坐在酒店房间的沙发上闲聊着。

“没想到威腾这家伙这辈子居然能拿到诺奖。”

看着眼前这个样貌似乎和普林斯顿时期并没有太多变化的学生,皮埃尔·德利涅教授感慨着说道。

在徐川出现之前,他的这位好友无疑是整个学术界最有希望同时拿到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的学者。

当然,说是最有希望,其实也可以说是最没有希望。

在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前沿领域耕耘近50年的威腾最出名的成果毫无疑问是弦理论。

但弦论从创始至今已经近七十年,理论中的东西却没有一项能被验证。

早期物理学界对此理论还有很高的期望,但事到如今,现在物理学界对弦理论已经不抱有什么太大的希望了。

因为无论是弦理论还是m理论,亦或者是其他的弦理论,所预言的项目始终是纸上谈兵,无法在现在得到证实。

而想要依靠弦理论拿到诺奖,除非威腾能够证明他完成至少对m理论中的一项重大猜测成果证实。

否则他想要拿到诺贝尔奖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是,谁也没想到的是,威腾居然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拿到了这一枚人生中最为渴望的奖章。

听到德利涅教授的话,徐川笑着开口道:“恭喜两位导师获得诺贝尔奖。”

闻言,威腾笑着轻轻的摇了摇头,道:“这话应该我们对你说才对,毕竟能拿到这枚诺奖,也是蹭了你的荣誉才拿到的。”

略微停顿了一下,他看向徐川,继续道:“事实上我原本以为这一次获奖的成果可能会是暗物质粒子中的ct粒子,毕竟相对比强电统一理论来说,暗物质ct粒子的发现与确认,比标准模型的完善更加的重要。”

听到这话,一旁的德利涅笑着道:“或许接下来几年的诺奖都被他包揽了也说不定。”

“毕竟要说成果的话,还有常温超导材料、高温\/室温超导机理相关的理论、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这些成果每一项单独拿出来,都足够获得诺奖。”

“甚至可以说诺贝尔奖选择它们是诺奖的荣耀,而不是这些成果的荣誉。”

“或许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点,他们才将这次的成果颁发给了强电统一理论?”

闻言,威腾笑着调侃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一个人拿到的诺奖可能要超过两位数了。”

沙发上,徐川耸了耸肩,笑着道:“拿那么多的诺奖也没什么用,这一次要不是来欧洲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说不定我都不会来这边。”

听到这话,爱德华·威腾和皮埃尔·德利涅的嘴角都不自然的抽搐了几下。

即便是他们,都有点想骂人了。

拿那么多的诺奖也没什么用?

听听,这是人话吗?

尤其是对于威腾来说,这扎心的程度,简直无敌了......

他梦寐以求了一辈子的奖章,到了他这个学生的口中反而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甚至会嫌麻烦而不来领奖。

深吸了口气,不想看自己这个学生装逼,努力的控制着自己先跳起来打人的手的威腾跳转了话题,看向徐川好奇的问道:“你说你这次来是还有其他的事情?”

“嗯。”

徐川点了点头,收拢了一下脸上的笑容,开口说道:“去英格兰那边祭拜一下希格斯教授。”

听到这个名字,房间里面的气氛稍稍沉寂了一些。

一位举世闻名的学者离世,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对了,你的虚空场论,有进展了吗?”

气氛沉默了一会后,威腾教授抬起头看向徐川,想到了什么开口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有些不好意思的摇了摇头,道:“暂时还没有什么进展,毕竟去年下半年我实在太忙了。”

下半年的时候,航天领域的事情就占据了他大半的时间,尤其是火星生命的发现以及感染危机,更是让他几乎抽不出多少时间来做其他的事情。

略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不过明年我应该有时间重回cRhpc机构那边,届时会针对虚空场论中的一些特定结构及预言进行探测。”

威腾点了点头,倒也没催徐川。

这两年他这个学生的情况他一直都有关注,再加上cRhpc机构就在华国,他现在呆华国的时间比呆普林斯顿那边的还要多。

一旁,德利涅教授好奇的问道:“说起来关于火星生命感染的事情,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听说这种细菌可能是人工改造的?这是真的吗?”

虽然说他是一名数学家,通常对纯数学领域之外的东西并不是太关心。

但首次发现地外生命这种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无比重大的事情,他还是会了解的

不过他知道的信息不多,尤其是里面的一些具体情况。

偶尔听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中的一些研究员说,似乎这种能够感染人的火星细菌是外星人制造的。

如果是从其他地方传出来的这个消息,他肯定会嗤之以鼻。

但这个消息是从眼前他这个学生率领的载人登火工程传出来的,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是真实的了。

听到德利涅的询问,威腾也好奇的将目光投了过来。

相对比德利涅来说,他在华国这边参与cRhpc的对撞工作,了解的情况会更多一些,但对于这份传言也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也没有藏着掖着,笑着点了点头,承认了这个事实:“是的。”

“这种火星枯石菌,从目前我们对它的分析数据来看,的确和另一个有着高智慧的外星文明有关系。”

“与其说它是被改造过的生命,不如说它就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生命。”

事实上,对于参与了火星生命研究的各国来说,这并不是什么秘密。

只不过相关的消息目前还仅在一个相对的小圈子里面流行,并没有大范围的传播开来而已。

毕竟对于各国政府来说,在整个人类社会大范围的传播高智慧的外星文明除了带来混乱和增添各种麻烦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好处。

如果是促进人类文明在航天上的发展,那么火星生命的发现也已经足够了。

.......

闲聊了一会后,乘坐了数个小时航班早就已经有些疲倦了的德利涅和威腾也准备起身离开。

正在这时,威腾教授似乎想起了什么,扭头看向徐川,快速的开口道:“哦,对了,还有一件事。”

“什么?”徐川看了过去。

“关于cRhpc机构那边的,就在大概两个多月前,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那边的一支研究团队在对75tev能级的中等质量暗物质粒子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听凯西教授说,他们的研究好像和空间曲率有关系,不过具体的情况暂时还不太清楚,需要等他们完成数据分析发表论文后才能知道。”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们的论文应该就在这两天会公开,你可以留意一下。”

“空间曲率吗?”

徐川念叨了一下,点点头,笑道:“我知道了,我会让人关注一下的。”

.......

深冬的斯德哥尔摩,夜晚来的很快。

这里是靠近北极圈的城市,下午不到三点,天色就已经迅速暗淡了下来。

漫天飞舞的大雪落在银茫茫的大地上,给厚厚的积雪又添加了一点高度。

不过对于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来说,早已经习以为常,黑夜与大雪并没有驱散居民与游客的热情,大街上依旧有着不少的人活动。

特别是现在,斯德哥尔摩整座城市中都洋溢着‘节日’一般的气息,灯光驱散了黑暗,来来往往的人群在大街上游荡,领略着这特殊的氛围。

毕竟对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而言,能够主持有着全世界最高荣誉奖项的颁奖仪式,都是绝对的荣誉与自豪。

翌日,下午三点时分,在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厅外面的街道上,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以及瑞典的居民和自费前来参加诺贝尔颁奖典礼的游客。

这些记者或肩扛摄像机或手持话筒,望向酒店大门,他们在等待着,等待着一个时机,等待着诺贝尔奖获得者从酒店中出来。

而这其中,来自华国的ctV媒体记者,早已占据了最前排的位置,正语气激昂的对着镜头解说,在镜头后面,是数千万人的观看。

“大家好,我ctV本台记者孙雨彤,今天是12月10日,我所在的前方就是世界着名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

“这里是历届举办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地方,可以看到这里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除了其它媒体的记者之外,还有很多在瑞典的华侨同胞们,以及斯德哥尔摩当地的市民,大家一起参加了这场盛会.....”

配合记者小姐姐的解说,扛着摄像小哥肩上的镜头也随着旋转了一下,现场气氛火热,人山人海。

正在这时,摄像小哥眼角注意到了什么,眼前蓦然一亮,扛着的镜头快速的转向了另一边。

在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厅的广场前,一支迎宾车队正在缓慢的驶来。

而伴随着这支车队的缓缓驶入,瑞典皇家科学院特意从华国浏阳那边空运过来的烟花在梅拉伦湖畔袅袅升起。

一颗颗璀璨的烟花如同绚烂的星辰在高空绽放,将墨色的天幕装点得五彩斑斓。

每一朵烟花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从微小的火星瞬间膨胀为盛大的花朵,红如火、绿似玉、蓝像海,交相辉映留下一串串悠长的回响和无尽的遐想。

与此同时,在市政厅那宽敞的大殿内,数十人的交响乐团,在世界顶尖的歌唱家马琳·拜斯特罗姆和维也纳交响乐团指挥彼得·波佩尔卡的引导下拉开序幕的音乐。

伴随着交响乐的升起,市政厅的大门口,无数的物理学公式、无数的化学原子、璀璨的生命之光以及繁华的文明,通过布置在广场上的光影装置和动态投影设备笼罩了整个现场。

这是一场科学与艺术交融的视觉的盛宴。

也代表着这一届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经济学奖获奖者的成就。

而站在所有科学符号中心的,是这一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每一个人都被不同的光影所笼罩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诺贝尔奖设有和平奖,但和平奖的颁奖典礼并不在这,而是在挪威的首都奥斯陆举行。

至于原因,则是诺贝尔先生的意愿,他在遗嘱中特意将和平奖的颁发权交给了挪威议会,希望瑞典和挪威能够保持和平。

只不过一百多年的时光过去,诺贝尔和平奖已经全然成为了政客们的工具。

但幸运的是,阴差阳错之下,受诺贝尔先生遗愿的影响,和平奖与其他奖项的分开反而保留了其他几项诺奖的权威性。

不得不说这简直是来自地狱的笑话。

......

pS:月初求月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