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仙侠玄幻 > 我有一个小世界 > 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复杂难懂的中医

中医为什么那样的难学,难精?其实这里面和中医的来源有着很深的关系,相比起西医那科学明朗的理论而言,中医的理论真的是很复杂,很难懂。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运气学说: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

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

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用来推算、预测来年的天象、气候、疾病发生流行的规律。并提供预防、养生的方法。

精气学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邓氏的现代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阴阳”的上位属概念。阴阳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下位种概念。

阴-阳是互不相容又紧密联系的两个对立面的一对-性-态或属性。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的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

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外延的和或并。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中两个不同性态,属性的一对哲学或逻辑范畴的概括,就是两事物或一事物即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对并列的种概念。

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由阴-阳二部分组成,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阴。

因而阴-阳存在两个对立面。在阴-阳消长和对立统一作用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相互变化中构成世界万物。

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

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

五行学说中以五脏配五行即:肝与木、心与火、脾与土、金与肺、水与肾。

五脏与五行相生相克应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和谐相处。如果五脏与五行发生失调,出现太过、不及或反侮,也会致疾病的发生,这对于推断疾病的好转和恶变,治疗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据。

中医主要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

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生-理-上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

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就变化不止,没有这口气就完了。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它的生理作用。血在脉中循环运行,内至腑脏。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对全身各腑脏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津液是指各腑脏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和液的性状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并能渗注于血脉,起着滋润的作用。液是指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流注于骨节、腑脏、脑髓等组织,起着濡养作用。

气血津液都是机体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气血津液又依赖于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气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主要是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

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榖产生的水榖之气。合称为“后天之气”。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

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经络学说参见:针灸学及腧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经脉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相互关系密切的学说。经络被定义为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起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病因学说:《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

近代则将病因分为五类: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

发病邪气与正气交战,决定发病及疾病的发展变化。又称为“正邪分争”。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指人-体的自我修复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体质、情志、地域、气候等。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又称“病理”。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

内生五邪,包括: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等;

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等;

最后还有中医学说里面最为神秘的元气学说:中医认为,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由先天之肾所藏,后天脾胃来濡养,借三焦和经络流行分布并弥散全身。

中医和西医一样,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主要特点有: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

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二、辩证论治

1.概念: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2.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的,而证则是疾病过程中典型的反应状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辩病又辩证,并通过辩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例如感冒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

只有辩别清楚是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恰当有效的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见热退热”“头痛医头”的局部对症方法。

三、相似观念=现代分形观----中医的三个哲学观,是取象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

分形是上个世纪米国人创立的,但分形即--相似的观念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如著名的阴-阳,五行就是最古老的分形观,上个世纪邓宇等的新发现。

是取象比类、象数学、取数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即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

ps:注:谢谢金桂冠非礼、谢志修两位大大的打赏支持,谢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