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之铁骑南下 > 第一卷并州风云 第六十三章初十朝会

王家会客厅

沮授再次将那套要粮的说辞搬了出来,王伟听后,即没有古春的冷淡,也没有白枫的热情,只是平静的问了一句:“敢问长史,白家是怎么做的?”

沮授听到王伟的话,看了外表忠厚老实的王伟一眼,心道:

“这阴馆县两大家族的家主,没有一个是等闲之辈。

白家家主白枫待人处事老练,颇有一套;

而这王家家主王伟,表面上看似忠厚老实,实则狡猾的很。

事事紧跟跟着白家的步伐,这样的阴馆县,会始终保持着两大家族啊。”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阴馆县两大家族之事,和奋武军暂时没有太大的关系,自己不好说话。

沮授收起心思后,说道:“白家主答应提供五千石粮食,作南匈奴军队退兵之用。”

王伟听到这里,毫不犹豫地当即表态道:“我王家也出五千石。

不过,我估计现在白家也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粮食,不足的部分,我王家可否用黄金代替?”

王伟知道自己家族在三大家族中,势力低弱,而自己的能力又不比不上白枫和古春,

所以做每一件大事都谨遵一个原则—“只要白家做的,王家就做;跟着白家不吃亏。”

沮授听后,微微一笑,主公安排的事,完成三分之二了。说道:“当然可以。”

然后又和王伟闲聊几句,便起身告辞,回平城县禀告韩成拜访三大家族后的结果。

王伟亲自将沮授送至阴馆县城外,待看不到沮授的队伍后,才转身回去,但没有直接回王家府邸,而是直奔白家府邸而去。

王伟心道:“奋武军摆明了要粮食,借口太过于牵强,自己都不信,白家的白枫怎么可能信?

白家突然拿出五千石粮食给奋武军,定有其原因。我要上门去问问,到底为什么要花这笔钱?”

沮授回到平城县之时,已经过了戌时。

虽说晚上不好打扰主公休息,但主公刚刚派人来传信:让自己回到平城县就立即来汇报。

故沮授回到平城县官衙就直奔韩成居住的屋子而去。

一个下人站在门口,看到沮授,便迎上前说道:“太守大人吩咐,若长史归来,直接去餐房会见即可。”

沮授一边跟着下人往餐房走去,一边喃喃道:“去餐房汇报?不会是主公等着我吃饭吧?”

进了餐房一看,一大桌子的美酒佳肴摆在面前,主公韩成坐在主位上,正等着自己吃饭。

韩成见沮授到来,赶紧说道:“长史辛苦了,还没吃饭,一起吃吧。”

沮授行了一礼,说道:“谢主公厚爱,沮授听令行事即可。”

沮授也不客气,毕竟见一桌子的美酒佳肴,肚子中早就‘咕噜咕噜’的抗议无数次了。

沮授就坐,韩成举杯,说道:“这里只有我与你两人,你放开了吃就行。来,我先敬你一杯。”

一杯酒下肚后,沮授毫不客气的开始夹菜,刚将菜放到口中,没想到菜稍微有点凉,真的是主公在等着自己吃饭。

沮授心中顿时充满感激之情,古家古春所带来的愤懑之怒,瞬间烟消云散了。

刚准备开口说话,却听韩成说道:

“长史先吃饭,拜访之事,饭后再说。”

沮授感到韩成无微不至的关心,说道:“谢主公关心之情,沮授受之有愧啊。”

韩成听到沮授这么说,便说道:“长史可不要把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在古家发生的事情,我都知道了。

长史为我办事,却受此待遇,这是对我韩成的不满,长史替我受罪了,我在此敬长史一杯。

我答应长史,不出半年,古家定会付出代价。”

沮授见自己什么都没说,主公想着却都是自己,跪拜在地说道:“主公对属下的维护之情,沮授唯有以死相报了。”

韩成说道:“长史又说胡话。”

赶紧扶起沮授,接着说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们是军中的兄弟,兄弟受辱,我必为兄弟找回。”

沮授眼中含着感激的泪水,不知道说什么好。

韩成看着沮授的样子,心中暗暗下定决心:“定让娄烦县古家消失在雁门郡。”

......

公元一九二年正月初,韩成第二次给朝廷送的捷报上表终于到达了长安。

第一次上表因为正好到了过年的时间,处理国家大事的李儒已经写好了对韩成的封赏,准备等年后在进行封赏。

没想到不出半月,又来了一次大捷,李儒收到捷报后,思考了一番。

决定上报给董卓,将韩成之事,拿到正月初十召开的新年第一次朝会上进行封赏册封。

和董卓一起行抛砖引玉之计,告诉朝中的大臣,只要为董卓办事,都能得到厚厚的封赏。

做好事要留名一直是韩成的作风,自己在并州雁门关带领将士们那么出力的作战,最起码要让朝廷知道,赏赐一番,虽说可能没物质上的赏赐,但给自己升升官也行啊,毕竟韩成的很多官职都是自封的。

正月初十,第一次朝会。

将一系列新年的事务汇报处理结束之后,相国董卓对着众大臣说道:“韩成在并州北部抗击南匈奴的入侵,大家说说该如何封赏这个韩成啊?”

董卓自从来到长安后,比在洛阳更加的会享受生活了,所有的事务都交给女婿李儒处理,只有像册封州牧这样的重大事情,才会过问。

但今天,突然问到对于韩成的册封,大臣们措手不及,心中各有想法:董卓和这个韩成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在朝堂上这么正式的问?

毕竟对于韩成这种级别的册封,李儒自己就可以决定了,按道理来说不应该董卓在朝堂上发问大臣。

董卓说完这句话,心想:“这个韩成做的不错啊。虽然不是为了自己,但自己也能沾点光。

现在并州是自己的地盘,但自己从来没重视过。要不是李儒在前几日突然提到这个韩成,董卓还不知道南匈奴入侵并州的消息。

并州是自己的地方,虽然自己和韩成有仇,但韩成帮自己打败了南匈奴军队的入侵,这是事实。

自己若没点表示,其他各地的州牧太守怎么看待自己?别人还怎么帮助自己治理天下呢?人都是自私的,谁不为自己图点什么,要不瞎忙活什么啊?”

听到董卓的问话,朝中众臣皆保持一贯的作风—一句不说,这是士族们默认达成的共识。

因为在年前,李儒曾劝董卓要收服士族的心,董卓便大肆封赏士族,但士族并不买董卓的账。

董卓一气之下,性情大变,更加残暴好杀,只要士族的言语动作,稍有不顺董卓之意,便将其杀死,牵连甚广,导致士族皆仇视于董卓。

故在朝堂之上,无一人主动发言,一是害怕董卓,二是士族间的默契。

李儒早就想好了对韩成的封赏,刚准备出来发言,却见一人已经出列了,仔细一看,竟是侍中蔡邕。

蔡邕对着董卓行了一礼,说道:“韩成在雁门关大败南匈奴之军,保卫了我大汉朝的百姓,我认为应好好嘉奖此子,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韩成站出来,为大汉朝出力。”

听到蔡邕为韩成表功,朝堂上众人心思各异。

王允一直暗中积极组织和筹备反董卓的力量,朝中众臣皆以王允为首,看到蔡邕的举动。

王允心道:“这个蔡邕怎么了,过完年怎么帮董卓老贼说话?

董卓这么明显的抛出韩成,不过是为了厚厚的封赏一番做给天下人看。

蔡邕竟为韩成表功,看来蔡邕叛变了,今晚我要召开会议,让众人知道蔡邕的真面目。”

太尉马日磾一向和蔡邕交好,看到蔡邕出列,内心大叫一声:“不好,伯喈糊涂啊。”

虽然马日磾隐约知道蔡邕出列为韩成表功的原因,但现在这个时机,表功就是董卓一派,被士族所抛弃,仇视。即使蔡邕心中之事在着急,但也实在不宜现在出列啊。

李儒静静的看着出列的蔡邕,心道:“岳父董卓一向看重蔡邕的才学,十分喜欢蔡邕,每次设宴,都会让蔡邕弹琴并主持宴会。

自岳父入洛阳以来,只有蔡邕劝说岳父放弃乘坐青盖金华车,岳父听从了,改成“皂盖车”。今日,蔡邕又出列帮韩成表功,难道岳父说服蔡邕投靠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