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之铁骑南下 > 第二百章有点单薄

三国之铁骑南下 第二百章有点单薄

作者:妙时尊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8:25: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众谋士听到袁绍的话后,又前后联系袁绍刚刚的所作所为,便都一个个的都心知肚明了。

有人曾经说过:身为人主,可以知错、改错,但不能认错。

因为人主需要有自己的威严来震慑属下。

知错、改错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就够了;但认错这种事情,需要承认错误,对别人负责。

故而很少有人主主动认错,因为会降低自己的威严。

若按照这个人的说法,袁绍就更加厉害了,因为袁绍是知错、不改错、更不认错。

将田丰从邺城的大牢中放出来,确实表明了袁绍知错的态度。

但撤兵的行为,可不是其改错的行为。

是因为经过奋武军骑兵的一番夜袭之后,袁绍军的将士们士气全无,身为‘老大’的袁绍到了不得不撤兵的地步,和袁绍改不改错没什么关系。

至于袁绍曾经说过的:此次战败都是他的责任。

大家都知道,也就那么听听罢了,这主要是袁绍为其儿子袁尚找个推脱的理由罢了。

这像是认错的行为,但仅仅只限于‘像’字罢了。

按照这样算下来的话,袁绍的知错行为也不是真心的,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形势所逼。

因为一名真正的人主,对于此事绝对不会这样处理。

既然知错,就要大大方方的改错。

而不是悄悄的命令一个士兵,将大才之人—田丰从大牢中放出来,然后直接接进州牧府。

看似让人好生侍奉,实则不就是担心田丰出去乱说话,找个借口将其软禁吗?

这不是改错的做法。

至于认错,也就只是想想罢了。

袁绍军被奋武军趁着夜色偷袭了一番。

这不是统军主帅鞠义的过错,反而鞠义的处理方式,让人无可挑剔。

若仔细论的话,赵郡的袁尚知情不报,贻误战机的责任更大一些。

不能因为袁绍的偏爱,而将袁尚的错误一笔抹去。

在退一步讲,即使不舍得处置袁尚,也至少有个态度,让手底下的人知道,袁绍是赏罚分明的,而不是任人唯亲的。

可惜的是,袁绍没有这些。

因为对袁绍来说,能知错就已经很优秀了,至于改错,主要看心情;认错,那是瞎想。

众谋士也松了一口气,至少现在可以不用在继续沉默下去了,可以开口说话了。

一时间,众谋士对袁绍提出来的斩杀冀州境内烧粮草的一万奋武军的计划,都一致的表示十分赞同。

才思敏捷的许攸在几个呼吸间便整理好了语言,率先出列说道:“我们可以派遣重兵,将黑鸭山团团围住。

不出一个月,这万余名士兵的粮食就会消耗殆尽。

到时候,这万余人就像是砧板上的鱼肉,任由我们宰割了。”

许攸的‘老对头’辛评出奇的安静,并没有发出任何反对的意见。

这也是袁绍手下的众人,第一次心平气和的将出兵计划解决了。

第二日清晨,袁绍便令鞠义回到幽州涿郡驻守,张南带领三万大军驻守钜鹿郡西侧的县城,高览带领三万大军驻守中山郡南侧的县城。

并对此三人下了严格的军令:不可出城作战,必须严防死守,不让奋武军的大军越过防线一步。

三人接到这个严格的军令之后,便知道了:袁绍这是要下定决心,将偷袭粮草的这一万奋武军赶尽杀绝啊。

与此同时,袁绍也带领四万大军,直奔黑鸭山而去。

......

常山郡上艾县城中的议事厅

韩成让手下的众多谋士大将,先汇聚于此,准备一会一起研究下一步的战略计划。

其中,司马懿却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司马懿的计划,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但结果和司马懿想象的并不一样。

这是司马懿学成以后的第一次出谋划策。

本以为可以像兵书上讲的那样:己方大军趁夜偷袭敌军,使敌军混乱不堪,然后我军大获全胜,斩杀敌军多少多少人,敌军首领仅带领几千或者几百人逃离回自己的大本营,然后从此一蹶不振。

出此计划的谋士也功成名就,从此之后,名留青史。

但实际上呢,己方大军确实趁夜偷袭敌军了,也确实使敌军混乱不堪了,然后我军也确实大获全胜了。

前面的做法都一样,在斩杀敌军的时候,便打了折扣。

经过了一番拼杀之后,仅仅消灭了大约袁绍十分之一的军事力量。

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是书上写错了吗?

不是的,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袁绍军的反应。

‘先登营’不愧是袁绍军中一等一的精锐之军,反应太过于迅速。

虽然‘先登营’最后全数被玄武军歼灭了,但他们堵住大营门口,确实耽误了不少时间,没能让奋武军的骑兵迅速的冲进营中,展开攻击面。

导致奋武军的骑兵全数进入到袁绍大营的时候,袁绍的南大营和东大营已经稳住了混乱的局面。

二是因为双方势力悬殊,两者间的差距太大了。

三万与十一万,可整整是四倍的差距啊。

即使斩杀了西营中的三万多人,袁绍手中依旧还有八万多的军队,双方之间还是存在着三倍的差距。

若不见好就收,及时退去,冲营的骑兵会被已经安定下来的袁绍军全数围歼的。

沮授是过来人,明白司马懿此时的心思,便主动来到司马懿的身边,拍了拍司马懿的肩膀,并对其劝说道:“仲达,此战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很完美了。”

沮授顿了口气,便开始语重心长的说道:“战争,从来都没有天从人愿的,大多数的结果都是事与愿违的。

我们身为谋士,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多想一些,减少己方士兵们的伤亡,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此战的胜利。”

司马懿听完沮授的话之后,只在短短的几个呼吸间,就恍然大悟了,恭敬的对着沮授说道:“谢长史大人的教诲,仲达受教了。”

沮授见司马懿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明白了自己说的话的含义,不由地在心中赞道:“此人如此聪慧明事理,以后的成就不可限量啊!”

大约过了一盏茶的时间,主公韩成来了。

见众人都已经到齐了,韩成便不客气的坐了下来,然后轻松地说道:“此战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司马懿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

除此之外,赵云等武将也是功劳丰厚。

请大家放心,该升职的升职,该赏钱的赏钱,我韩成绝不吝啬。”

众人也收到了韩成这种轻松的心情的感染,皆行礼并大声呼道:“谢主公!”

韩成接着说道:“先别着急,此战尚未结束。

若我所料不假,此战过后,袁绍必然会选择退军,并会在我两方地盘的交接之处步下重兵。然后派遣大军,全力围剿赵孚将军率领的一万人马。”

韩成说到这里,便停了下来。

因为下面这种出谋划策的事情,就是谋士们的工作了。

身为长史的沮授,早就成竹在胸了。

司马懿的策略,确实不错,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应该可以说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了。

只是按照司马懿的策略进行,必然会出现袁绍兵败,然后率领大军兵围赵孚的情况。

这不是沮授能掐会算,提前知晓;而是因为沮授作战经验丰富,推算出来。

但当时沮授可不能说,一是因为事情没有发展到现在的这一步,存在着许多的变数。

二是因为沮授说出这番话,是要考虑司马懿以及主公韩成的感受了。

但现在可以了,因为主公已经替沮授定下了格局。

沮授对着韩成行了一礼,然后说道:“刚刚情报营传来的消息有两个,坏消息的是:袁绍此人,面子重于一切,大败于我们之手后,便带领军队直奔黑鸭山而去了。

这一万将士,皆是有功之人,我们必须要将他们救出来。

好消息是:这一万将士已经选好了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并备好了足够一个月的粮食和水源。我们还有很多时间。

钜鹿郡,位于冀州中心,四周都是袁绍的势力范围。

我们若强行进攻的话,不仅损失惨重,而且也很难在一个月之内攻到黑鸭山下,救下这一万将士。

不如采用声东击西的方法。”

韩成听后不解的问道:“怎么个声东击西法?”

沮授回道:“袁绍此番进军,留守邺城之人乃是袁尚。

袁尚是袁绍的第三个儿子,勇而无谋且好大喜功,但相貌英俊,故而袁绍十分喜欢他。

并想让他继承大统,导致袁绍手下的许多人对此不满。

此战中,又因为袁尚在赵郡贻误战机,不满之人便更多了。

若我们能令一支人马佯攻钜鹿郡,却暗令一支精兵火速行军,迅速攻到魏郡邺城下。

对袁尚的声望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同时也有利于袁绍麾下不同意袁尚继承大统的人和袁尚之间的矛盾加剧。

最重要的是若能将袁尚拿下的话,袁绍必然会投鼠忌器,放过赵孚将军等人,或者用赵孚将军等人的生机来换取袁尚的性命。

即使我们没能拿下袁尚,我们也可从占领的魏郡地盘中,北上钜鹿郡,从而救下黑鸭山下的赵孚将军。”

司马懿听后,心中赞叹:“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计划,将所有情况都分析到了。自己引以为傲的计划,在这个计划面前,显得有点单薄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