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之铁骑南下 > 第一百六十章公孙三败

三国之铁骑南下 第一百六十章公孙三败

作者:妙时尊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8:25: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战场上的局势,向来都是瞬息万变的。

若作为一名合格的将军,总是会抓住那转瞬即逝的战机,从而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

鞠义,就是这么一个善于抓住战机的优秀将军。

当韩浩率领的奋武军骑兵将单经的公孙瓒军击败后,便像一朵飘过的‘云彩’一样,不留任何痕迹的撤走了。

鞠义便立即率领手下的冀州军军士,迅速地收割了此战的战利品—将近四千多人的俘虏。

虽然这军功,鞠义拿的不是很心安理得;但是鞠义还是毫无犹豫地拿下了。

这四千多俘虏的庞大军功,不仅能让最近一直坐‘冷板凳’的鞠义扬眉吐气;而且会让鞠义在军中的威望再上一升一个高度。

而这时,已经退到狐奴县城中的单经,看着城外的鞠义大军。

想战,却又不敢;想不战,却又不甘。

只能看着冀州军的士兵,不断地收缴着自己曾经手下的士兵们的兵器,然后将这些士兵们聚到一起,当做俘虏对待。

“这些士兵原来都是我的,可是现在,成了冀州军的了。”

此时的单经心如刀割,却又无能为力,还带着强烈的后悔感。

“自己嘚瑟什么,为什么要出去对战,好好地据守城池不‘香’吗?”

鞠义收编了降卒,知道若此时攻打狐奴县,损失惨重的单经定然拼死抵抗。

于是乎,鞠义将大军重整一番后,便直奔安乐县和徐无县而去。

这两县的守将公孙续,公孙范正和乌桓族骑兵以及鲜卑族骑兵打的难舍难分。

忽然得到了鞠义率领大军到来的消息, 便一边退回到城池中固守,一边派人向鲍丘的公孙瓒求救。

鞠义见两县守将据城不出,也无良策,只好让士兵将这两县团团围住,看看能否施“围城打援”之策。

在鲍丘的公孙瓒得到了公孙续和公孙范的求救消息,却没有出兵相救。

并不是因为公孙瓒看出了鞠义的“围城打援”之策,而是因为公孙瓒的薄情寡义。

因为公孙瓒得到消息后,便通告全军:“安乐县和徐无县的守将皆是我公孙瓒的家人,但我不去救他们。

因为我只要救了他们两个的其中一人,那么以后我手下的众将领被敌军围困时,只会等待救兵来救而不肯勇猛作战。

不仅有损我公孙瓒的威名,而且会丧失斗志,必然是一个失败的局面。

但是现在我不去救他们,他们定会自我勉励,奋勇杀敌,这才是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的唯一道路。”

这番话,说出了公孙瓒的薄情寡义,是公孙瓒的第一个失败的原因。

......

公孙瓒以为凭借自己在军中的威望,说出这番话后,士兵们必然会士气振奋,奋勇杀敌。

却不想,众士兵听到公孙瓒的这番话后,大多数人都是心中不安,士气全无。

自己的家人都见死不救,当我们这些非亲非故的士兵遇到困境时,怎么可能指望的上呢?

阎柔见公孙瓒军的士兵们大都萎靡不振,便知道这正是到了出兵致胜的好时机,率领手下大军朝着公孙瓒军杀去。

公孙瓒军不敌,被阎柔击败,斩杀了五千多人,投降者也超过两万余人。

公孙瓒仅仅带着不到三千余人的兵马逃回到渔阳县。

鲍丘之战的结局,不出三日便传遍了整个幽州。

公孙瓒所占领的广阳郡、上谷郡、右北平郡等郡县中的世家大族,纷纷起兵,杀了公孙瓒所设置的太守县令。

想通过‘落井下石’的方法表达出对公孙瓒统治的不满。

阎柔每到一城,当地的世家大族都会将阎柔的人马迎进城中,好生犒劳一番。

公孙瓒已失幽民心,自此之后,公孙瓒屡战屡败,最后只能率领自己的亲信,逃到易县坚守不出。

公孙瓒毕竟是威震北方多年的大将,久战沙场,眼光独到。之所以坚守易县是因为这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易县地理位置优越,特别适合防守。

易县南有易水,北有巨马水,两水环绕。

既可以防守来自南面袁绍的进攻,又可以防守来自北面阎柔的进攻。

与此同时,易县的地势低洼,周边的河流众多,除了易水和巨马水以外,还有顺水、卢水、泒水、圣水等多条河流流经易县。

这么多的河流,像是一道道的‘绊马绳’,将和公孙瓒有仇的且作战凶猛的乌桓族骑兵和鲜卑族骑兵阻挡在易县之外。

第二个是公孙瓒是朝廷册封的名正言顺的易候,领地正是易县。

在易县中,公孙瓒说一不二,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易县中的百姓,对易候公孙瓒也是十分信服的。

第三个原因,竟然是因为谣言。

在公孙瓒选择坚守地区之时,幽州内,不知从哪里传出一则童谣:“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

易县位于幽州和冀州的交界之处,正属于童谣中的“燕南垂,赵北际”。

又因易县位于平原的中央,应了“中央”之语;其地势低洼,四周河流众多,应了“不合大如砺”之语。

于是乎,公孙瓒自然而然的相信了易县就是童谣中说的“惟有此中可避世”的好地方。

便率领大军,固守易县。

威震北方的公孙瓒不仅在攻击方面得心应手,就连防守方面,也玩的炉火纯青。

公孙瓒进了易县之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修筑多层围堑,号称“千重之地”;

在围堑中心用土堆成的高达五六丈的高台,称之为“京”,这也就是“易京”的由来;

又在‘易京’上建高数十丈的‘楼’,称之为“易京楼”。

“易京楼”用铁做门,里面居住的只有公孙瓒和他的妻妾们,七岁以上的男人是不准进入的。

公孙瓒又训练妇人大声喊叫,让声音能传出数百步的距离;

军中的文书靠绳子系上‘易京楼’,公孙瓒也正是依靠这种方法向属下传递命令。

同时,公孙瓒又在“易京”中囤积了三百万石粮食,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公孙瓒对他自己所设计的“易京”十分满意,对着身边的众人说道:

“如今天下,各方诸侯都在抓紧时间抢占地盘,他袁绍能在我的‘易京’下守几年?

我的‘易京’在防御方面独步天下,不仅武器众多,而且粮草充足,就算数十年,也是不愁的。他袁绍能拿我怎么样?”

直到这时,公孙瓒手下众将才发现:到了‘易京’之后的公孙瓒,再也不是心怀天下,敢于雄霸一方的公孙瓒了。

怪不得后世人王勃写文章评论道:“琐琐伯珪,谓保易京之业。”

虽然公孙瓒在‘易京楼’里固步自封,幻想着靠着固守拖垮袁绍。

但在袁绍尚未找到破解之法时,这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

此后的一年中,袁绍派遣大将鞠义率领大军围困易县。

公孙瓒在易县中准备充分,而鞠义军却出现了粮草用尽,士卒饥困的现象。

故鞠义只好率领人马撤退,但被乘势出击的公孙瓒,狠狠地追杀了一番。

又过了一年,袁绍手下的能人异士想出了破解“易京”之法。

袁绍先是让大将率领士兵不断地蚕食公孙瓒在“易京”的外围势力。

因为公孙瓒的薄情寡义,诸将在面临袁绍的冀州军的大举进攻之时,便知道公孙瓒必不能来相救。要么望风而降了;要么顺风而逃了。

其实‘易京’中有‘楼’数百座,围堑数千重。

若能相互应援,形成完善的防御系统,袁绍是很难攻克的。

但公孙瓒恰恰自断根基,为了让每个将领各自奋勇作战,故不支援,从而给了袁绍军一可趁之机。

待外围的势力清剿结束之后,袁绍率军到达了“易京”的中心位置。

于是,袁绍便令士兵挖掘地道,一直挖到公孙瓒部队固守的城楼下,使用木柱撑住,不让其倒塌。

待估摸着挖到城楼的一半之时,便纵火烧毁木柱,城楼因为失去支持而倒塌。

袁绍用这种方法逐渐攻到公孙瓒所住的“易京楼”下。

这是公孙瓒第二个失败的原因,对待事实不实事求是,却大多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

公孙瓒虽然固守易京,但是骨子里是不甘心的。

他曾打算亲自带领所剩不多的骑兵,迂回进入腹地空虚的冀州,切断袁绍后路,逼袁绍退兵。

这一计划虽然有些冒险,但总比困守一城一地要好得多啊。

然而,长史关靖对公孙瓒说:“如今主公的部下将士们,都有离散之心。

他们之所以还能坚守,一是因为顾念全家老少都在这里,二是依赖将军在此主持大局。

继续坚守,继续拖延下去,袁绍定能知难自退。

如果将军舍弃他们,率兵出城,后方则无人作主,易京的陷落,便指日可待了。”公孙瓒听信了关靖的话后,觉得关靖说的很有道理,遂不敢出兵。

这是公孙瓒第三个失败的原因,听信谗言。

......

再此三大失败的条件下,公孙瓒手中仅仅剩下“易京楼”了。

公孙瓒料知自己必定不能幸免,就杀死自己的姊妹、妻子儿女,然后放火**了。

一代枭雄,从此之后,烟消云散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