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武唐第一佞臣 > 第六十四章 复国梦想终破灭

武唐第一佞臣 第六十四章 复国梦想终破灭

作者:宝珠道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0:10: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冬十月十五,戌时三更天。

百济任存山南麓,熊津道中军大帐,武康发布攻城令。军令快速传递,沙吒相如和孙仁师,将兵七千余众。在皎洁月光下,对山间任存城,发起最猛攻势。

鼓声震撼山谷,呐喊直冲云霄,辐射方圆数里。强弓劲弩压制,空中石弹纷飞,云梯架上城头。卫士迎着滚木,煮沸的金汁汤,流矢和石头雨,以生命为代价,发起死亡冲锋。

如此浩大场面,吸引守军注意,只为声东击西。黑齿率敢死队,手臂缠着白布,攀爬任存山北崖。他们小心翼翼,互相交叉掩护,悄无声息靠进,目标任存北城。

这里背靠悬崖,防御力量最弱,是最好攻击点。突袭很快展开,黑齿身先士卒,只用了半刻钟,首个登上北墙。控城头开城门,五百敢死队员,犹如神兵天降。

城内的精锐守军,全部前往南城,北城兵力空虚。大概有千余人,都是老弱残兵,猝不及防之下,溃败随之而来。敢死队大开杀戒,右臂没缠白布的,全部格杀勿论。

黑齿带着队员,趁着城中混乱,按照心中记忆,突袭任存仓库。进展异常顺利,不费吹灰之力,格杀守库散兵,防火焚烧粮仓。一时火光冲突,开始浑水摸鱼,到处兴风作浪。

熊津道指挥部内,全部行军将领,聚精会神看沙盘,不停的拔插军旗。武康笔直矗立,手指弹敲大腿,凝望任存北山。仰角超过六十,到处悬崖峭壁,荆棘灌木密布,蛇虫鼠蚁遍地,还有乌烟瘴气。

若不熟悉地形,想从此山突袭,就是痴人说梦。黑齿和沙吒,曾盘踞任存山,称得上地头蛇,也都擅长夜战。五百敢死队员,是精锐老兵,也熟悉地形。估计只有他们,才能绕过丛林,飞夺任存孤城。

传令兵匆匆来报,得知城内起火,众人喜形于色。刘仁愿握拳,咬牙切齿道:“邓艾偷渡阴平,奇兵灭亡蜀国,堪称经典战例。黑齿偷渡北崖,如同锋利尖刀,直插敌人心脏,其才不输邓公。”

这个评价很高,袁公瑜附和道:“这个黑齿常之,不仅勇武过人,胸中也有谋略。离开任存山四年,还能牢记地形,绝对聪慧过人。如此智勇兼备,又善于夜战,大将之才呀。”

刘仁轨感叹:“恐怕不仅如此,黑齿最擅长的,是收人心抚士卒。昔年百济覆灭,他盘踞在任存山,不到半月时间,收拢三万余人。不到月余时间,开始围攻泗沘,统帅力如此强,令人刮目相看。”

众人无声点头,武康怡然自得,你们总结的对。百济刚灭亡时,军心士气全无,他能短时间内,拉起数万人马。没有真才实学,没有治军手腕,根本不可能做到。

按照史书记载,他在降唐以后,沙场屡建奇功。纵横吐蕃,所向披靡,数破突厥,威震天下,进爵燕国公。李敬业叛乱,也是他平的,绝对的大将之才。

不过很可惜,受酷吏周兴诬陷,含冤自缢而死。想到这扯冷笑,既然知道历史,那就保下黑齿。以后媚娘掌权,对于我的担保,应该会给面子。保下黑齿常之,兴许武唐的外战,会有很大改观。

战斗持续一夜,众人彻夜未眠,精神高度紧张。黎明时得到消息,已经攻破任存城,卫士正在巷战,预计午时左右,就能肃清抵抗。众人狂笑欢呼,无不精神抖擞,胸中这可恶气,终于能发泄了。

兵败如山倒,叛军大量投降,城内零星抵抗,午时前被肃清。不过非常可惜,在迟受信的府邸,只找到老弱妇孺。经过审问得知,他已抛妻弃子,向北逃亡高句丽。

百济最后的抵抗,已被彻底消灭,百济复国运动,彻底宣告失败。这个坚韧王朝,历时六百多年,在唐朝的打击下,终于沦为历史。不作死就不会死,你若亲近大唐,就没灭国之祸。

接下来的日子,与刘仁轨交接,准备凯旋事宜。宣读朝廷制书,留下万余卫士,镇守百济故地。带方州刺史仁轨,检校熊津大都督,全权处理军政务。

宣读完诏书,两人彻夜长谈,关于百济问题,互相交流看法。几年战火的荼毒,此刻百济故地,放眼满目疮痍。到处断壁残垣,尸体满地遍野,犹如人间地狱。

战后重建工作,成为当务之急。因为灭国目的,是做军事基地,并以此为跳板,灭北方高句丽。只有恢复秩序,才能体现价值,才能谋求利益。

武康提出意见:掩埋骸骨,登记户口,梳理村落,任命官员。疏通道路,修建桥梁,修补堤堰,修复陂塘,奖励耕桑。赈济贫苦,优待孤老,立大唐社稷,颁正朔庙讳。规划屯田,储蓄钱粮,训练士卒。

仁轨认真聆听,接受上述建议,提出自己见解。会谈和谐顺利,等谈到尾声时,他拿出个布包,言辞陈恳道:“我镇海东四年,发现很多问题,特意整理造册,请将军转交朝廷。” 武康没接手,和颜悦色道:“听刘都督说,你有治世之才,所以我来问你。昔日调动府兵,百姓纷纷应募,争先恐后从军,兵员士气高昂。年前到百济时,发现留守卫士,疲羸多勇健少,士气也低迷,是什么原因?”

仁轨连连自谦,叹口气回话:“我与卫士闲聊,也理出些。往日卫士出征,如果战死沙场,朝廷派人吊祭,追赠官爵勋级。若死者有官爵,转授他的兄弟。凡是渡辽海者,皆赐勋级一转。”

武康不禁苦笑,还是那个问题,勋赏制度崩塌。破百济战平壤时,朝廷许以勋官,百姓纷纷从军。等到战事结束,由于种种原因,诸如冒名顶替,官员阳奉阴违,许诺并未兑现。

从显庆年间起,烈士没人过问,赐勋沦为空文。武康屡次出征,能明显觉察到,兵员身体素质,以及精神面貌,正在逐年降低。特别此次出征,卫士偏瘦偏老,相比上次渡海,差距太过明显。

仁轨继续道:“显庆五年之后,情况再次恶化。州县每次征兵,身体强壮的富人,都行贿折冲府,以此逃避出征。为了凑够兵员,穷人家的老弱,也被强征入伍。”

短暂的沉默后,仁轨继续讲述,武康听的心惊。穷苦人也不傻,战功不得勋赏,自然不肯出征。富人可以行贿,他们只能逃亡,为了躲避兵役,甚至自断手脚。

深思熟虑许久,收起那份奏疏,武康下逐客令:“我已经明白了,你希望朝廷派人,轮换留守卫士。奏疏我会带到,今日你我谈话,也会如实上报。若没其他事,回去休息吧,我想安静片刻。”

仁轨起身告辞,武康盯着奏疏,久久不能回神。大唐的府兵制度,正在走下坡路,军队的战斗力,也会越来越弱。以后丢失西域,大吃吐蕃败仗,丢失朝鲜半岛,都是因此而起。

这个问题太大,如果强行改革,会动别人的蛋糕。考虑到三更天,还是一筹莫展,果断放弃思考。我只是个将军,没有参与朝政,把奏疏递上去,让宰相门解决吧。

接下来的日子,准备班师回国,忙的焦头烂额。首先确定人数,除了刘仁轨以外,其余大小将领,诸如袁公瑜、刘仁愿,孙仁师和杜爽等。熊津道的卫士,部分留守卫士,共计三万余人。

而在俘虏方面,倭国的全部带走,包括川岛兄妹,所有倭国士兵。百济叛军的骨干,上至扶余忠胜、忠志,下到小小百夫长,全部带回大唐。叛军普通士兵,挑几百死硬分子,其余交给刘仁轨。

百济故国遗民,一个都不带走,留着重建家园。东渡队伍庞大,武康初步统计,超过了五万人。最终无奈决定,倭国百济战船,全部编入舰队。只带渡海口粮,其余全部辎重,留给驻守卫士。

腊月初二辰时,全体人员登船,舰队杨帆起锚。武康率领部将,站在船舷旁边,与刘仁轨告别。众多留守卫士,沿着白江东岸,跑步追逐战船。有的挥手告别,有的放声呐喊,有的热泪盈眶,他们也想回家。

不知什么时候,没有告别声,只剩痛哭声。之前的留守卫士,此刻身在船上,心态全部爆炸,都在放声痛哭。这些血性汉子,踏上回家的路,哭的像个孩子。

从显庆五年,到龙朔三年,整整四年时间。远征异国他乡,吃不好穿不暖,且随时可会丧命。思念父母妻儿,渴望西归家乡,如此双重折磨,早已身心俱疲。

武康喟然长叹,心里也不是滋味,转身回到船舱。转念仔细想想,认为他们很幸运。两次渡海远征,数以千计的卫士,战死在沙场上,长眠于朝鲜半岛。你们受的苦难,比起阵亡烈士,又算得了什么?

舰队驶入熊津江,千桨百橹击水,满帆向西航行。到了黄昏时分,离开朝鲜半岛,进入茫茫黄海。随着夜幕降临,舰队开始停泊,放铁锚和锤舟石,小船捆在大船上。

所谓的锤舟石,大石头凿出圆孔,穿上麻绳长索。沉入水底,依靠重量,使船停泊。大型楼船斗舰,多用四爪铁锚,靠着抓力停泊。眼下铁锚没用,因为水深百余米,铁锚只有八十米。

武康爬上楼顶,观望整个舰队,只见点点渔火。腊月天气干冷,呼吸出的空气,凝成道道水雾。仰头四十五度,缓缓闭上双眼,感受水波荡漾。良久扯出微笑,小声吩咐亲卫:“我想听俚曲,唱黄海之夜吧。”

钱顺点头应诺,带着二十亲卫,双手捂成喇叭,扯着嗓门咆哮:黄海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

哎哟我的老天,瞬间笑出猪声。跑调可以接受,可把柔和夜曲,吼成热血战歌,你们太厉害了。然而吼完两遍,两侧的护卫斗舰,响起整齐回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武康快笑哭了,咱们凯旋班师,不是出征在即,这都热血沸腾了。还是先撤吧,这些厮杀汉,唱不出温柔缠绵。等回到长安,听妻妾们合唱,才能原汁原味。

从楼顶下甲板,回到二楼卧舱,见刘仁愿在门口。客气打招呼,请进舱说话,两人对面坐,武康打趣道:“我说老刘头,是被嚎叫吵醒,来兴师问罪吗。若真是这样,我向你道歉,喝杯茶赶紧走。”

明日香斟完茶,坐在武康身边,小模样很乖巧。仁愿视线微瞟,笑意满是邪恶:“不是爱美妇吗,何时换了口味,喜欢小嫩羊了?你要怜香惜玉,她这小身板,不能多做运动。”

此乃老流氓,武康懒得理他,悠闲的品香茗。仁愿也不在意,煞有介事道:“你的胆子真大,她是我军战俘,又是倭国公主,不能轻易招惹。要是被人举报,会惹祸上身,宪台狱的牢饭,还没吃够吗?”

武康嗤之以鼻,放下茶杯冷笑:“感谢您老关心,但我不是禽兽,她只端茶倒水。十二岁的女娃,我下不去嘴,也不会留把柄。先说你的问题,留守百济四年,朝中已有流言,说你心怀不轨,图谋割据海东。”

剧烈的咳嗽声,仁愿瞠目结舌,貌似不可置信。武康点点头,颇为无奈道:“上次行军燕然,大司宪杨德裔,给我扣很多帽子。同时也举报你,图谋割据海东,已有不臣之心。”

仁愿勃然大怒,啪的拍了桌子:“这是谗言污蔑,老夫深受皇恩,岂能心生异心?海东苦寒之地,战局异常艰苦,穷途末路之时,我想奉诏撤军。可刘仁轨苦劝,最终留了下来,才有今日局面。”

说到这里,陷入沉思,良久说道:“刘仁轨有大才,断言叛军内讧,果然得到应验。如果当初撤军,百济会复国,之前全部努力,也会化为乌有。白江口海战后,他专程拜访我,自请留守百济,实在令人敬佩。”

武康不置可否,刘仁轨有才干,也是典型政客。他想留守百济,不是公忠体国,而是趋吉避凶。李义府要弄他,如果回到大唐,必有性命之忧。只有留在百济,义府鞭长莫及,才能保住性命。

仁愿唉声叹气,牙缝挤出声音:“宪台的御史,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好东西。我镇百济四年,就算没功劳,也有苦劳吧。他们如此诋毁,太令人寒心了。等回到京师,我要禀明圣人,找德裔讨公道。”

武康蹙眉头,压低声音说:“要注意言行,打击面别太广,朝廷那么多御史,总有几个好的。譬如说袁公瑜,我感觉就不错,为人嫉恶如仇,为官刚正不阿。你刚才的话,若被他听到,可就结梁子了。”

意识到失言,仁愿看向舱门,语气有些尴尬:“变之你也知道,我就这个性子,说话心直口快。也吃了不少亏,莫名其妙的,就把人得罪了。朝堂人缘不好,所以遭人诬陷。”

武康耐心劝导:“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谨言慎行。每次说话之前,先打三遍腹稿,不该说的别说。另外我告诉你,要住圣人的心,他若是信任你,别人诬陷没用。”

说教完毕,怪笑两声:“你想要的公道,我已帮你讨回,杨德裔被我搞了。当初略施小计,扳倒了许圉师,成功牵连到他。圉师贬虔州刺史,德裔流配庭州,他们罪有应得。”

仁愿再次被呛,死死盯着武康,久久说不出话。良久之后,小声说道:“变之好手段,能扳倒宰相,我心服口服。咱们是忘年交,说话从不外气,有些肺腑之言,还请变之聆听。”

武康微笑点头,仁愿小声说:“你心狠手辣,先有长孙无忌,再有圉师德裔,都被你打倒了。天山征讨铁勒,坑杀十三万众,白江口海战,你与孙仁师,以杀戮为乐。上天有好生之德,如果杀戮过盛,怕会遭受...”

话语戛然而止,武康也不接茬,知道他想说什么。杀戮有损阴德,如果老天怪罪,你会遭报应的。其实我也不想,十七岁开始杀人,短短十年不到,双手沾满血腥。

直接被杀的,间接受死的,已不计其数。我也仔细想过,好像每次出手,都有某种理由。不禁嗤笑出声,放下手中茶杯,半真半假道:“我的大多杀戮,都被形势所逼,表示无可奈何。”

抬头看仁愿,满不在乎道:“李淳风也说,我是武曲下凡,终生都在杀戮。还说我这样的人,难逃因果报应,不会有好下场。这么多年了,我也习惯了,只要家人无恙,其他爱咋咋地。”

刘仁愿更尴尬,果断转移话题:“我听许相公说,你和新城公主,有段非凡的交往。她唯一的女儿,是你的私生女,是不是真的呀?如果是真的,咱们就定个亲,给我家做儿媳吧。”

武康呵呵怪笑,本想打趣几句,忽然心脏绞痛。不到半分钟,眉心凝成疙瘩,冷汗沁出额头。强烈的不祥预感,瞬间充满心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