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武唐第一佞臣 > 第五十五章 小事扳倒大人物

武唐第一佞臣 第五十五章 小事扳倒大人物

作者:宝珠道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0:10: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夏六月二十,辰时三刻。

长安城太极宫,太极殿延明门内,有东台办公坊院。正北方的政事堂,李九正襟危坐,俊脸面沉似水,目光锁定文件。如果仔细观察,他的呼吸略急,气场散发愠怒。

书台的左前方,武康挺拔如松,眼观鼻鼻观心。身穿明光战甲,后背千牛御刀,腰挂环首横刀。左手握住刀柄,右手执偃月刀,酷似影视剧里,关羽的青龙刀。

报请李九批准,刘审礼开小灶,将作监中校署,打造十二把刀。武康手中这把,重约十二斤半。他没关羽牛逼,八十斤青龙刀,真的驾驭不了。若是在战场上,没砍几个敌兵,先把自己累死。

此刀长相威猛,侍卫用它站岗,彰显皇家威严。李九非常喜欢,先打造五百把,三百作为礼器,装备左右奉辰卫。其余两百把,全部送给武康,装备婺营亲卫,检验实战效果。

在武康看来,这些偃月大刀,用来替代陌刀,只能用作奇兵。两军短兵相接,关刀队齐劈砍,快速打开局面。或战局不利时,派关刀队出击,尽快扭转局面。

等部队占据上风,槊兵、跳荡迎敌,他们才是主力。毕竟十二斤武器,超过臂力范畴,就算军中精锐,也不能持续作战。武康做过实验,仗着身强体壮,最多劈砍百次,累的气喘吁吁。

政事堂东边,许敬宗端坐,现在是右相,等同于中书令。他闭目养神,悠闲捋胡子,老神在在的。在他的对面,坐着李义府,也怡然自得。官拜司列太常伯,就是吏部尚书;同东西台三品,就是大唐宰相。

中间站着个人,身穿紫色官袍,方脸棱角分明。他就是许圉师,今年五月下旬,被任命为左相。所谓的左相,是东台的长官,等同门下省侍中。

许自然踩田案,此刻上达天听,李九手中拿的,是匿名举报信。圉师身为其父,准备接受质询,彰显凛然正气。说起来这件事,是武康推动的,剧情颇为曲折。

这个月的初五,带着元姊武顺,郊游小林山谷。许自然带着部曲,在小林山狩猎,纵马踩踏粟地。与田主起冲突,许二恼羞成怒,竟然箭射田主。其实只是吓唬,射出的长羽箭,飞过田主头顶。

本来是件小事,武康却有兴趣,心思电转之间,诡计涌入脑海。于是着手布局,利用小事件,扳倒当朝摘下。许圉师是大人物,浸淫官场多年,经历太多风浪,绝对的老油条。

大是大非面前,知道如何选择,不会授人以柄。可这些大人物,面对区区小事,往往不屑一顾。如果失去警惕,就会露出破绽。所以古往今来,想扳倒大人物,须从小事着手。

慢慢的滚雪球,猝不及防之下,就会阴沟翻船。武康擅长这个,昔日扳倒无忌,做的十分完美。洛阳书生李奉节,蝼蚁般的存在,因为科举落第,被他勾引入局:状告监察御史李巢,太子洗马韦季方,秘密结党营私。

然后利用白杨,教唆到许敬宗,牵涉长孙无忌,制造谋反大案。不断推波助澜,雪球越滚越大,导致无忌被杀,关陇系被清算。最后牵连甚广,无数无辜的人,或斩首或流放。

之前被他算计,武康睚眦必报,准备再玩一把。先进行第一步,通过小人小事,抓住圉师把柄。拿出官私两印,派人知会田主,去宪台告状吧,我做你的后盾。

后盾厚的很,奉辰卫大将军,皇后的从父弟,绝对的大粗。田主感恩戴德,按照武康安排,先跑到弘文馆,找杨炯拿状纸。去司宪台起诉,大司宪杨德裔,受圉师举荐之恩,竟然没有受理。

他是这样想的,小人物告宰相,基本上诉无门。只要不加理会,就会石沉大海,最后不了了之。圉师也这样想,得到德裔汇报,抽自然八十鞭,罚他思过半年。最后冷处理,也没有上报。

这个可以理解,亲生儿子犯事,都会想方设法,包庇他的罪过。那些大义灭亲,以法为天的官,影视剧里才有。估计在他看来,纵马踩踏农田,根本不是个事。已经教训过了,也不是我踩的,肯定安然无恙。

武康得到消息,差点笑出猪声:“许圉师和杨德裔,知情不报的把柄,已经被我抓住。顺子你知道吗,是人都会犯错,关键要看错误,会被何人利用。这两个老油条,面对鸡毛蒜皮,果然丧失警惕。”

你们也不想想,一个平头百姓,因为一件小事,竟敢不依不饶。直接来到宪台,投递一纸诉状,告宰相家二代。他哪来的勇气,又哪来的自信,不怕宰相报复?

稍微动动脑筋,就能勘破端倪。当事田主身后,必有强大靠山,且能叫板宰相。不过非常可惜,你们失去警惕,没有深入思考。我准备的考卷,你们审题出错,接下来都是错。

钱顺小声回话:“第一步已完成,该进行第二步,继续推波助澜,把雪球滚起来。不过属下以为,大佬不要出面,你们俩有过节,圣人肯定知道。如果你来举报,恐怕适得其反。”

武康笑而不语,只要团成雪球,就会有人推动,静观其变就行。等到六月初十,上诉无门的田主,遇见了热心人。西台舍人、司宪大夫袁公瑜,派人询问过程,然后改名换姓,举报给了李九。

说起袁公瑜,武康十分佩服。他博学多才,得太宗赏识,升大理司直。等李九登基,升大理寺丞。断案有理有据,量刑公正合理,他处理的案件,从来没人上诉。李九也很赏识,身兼两个官职,就是最好证明。

品行十分端正,眼里不揉沙子,同时嫉恶如仇,所以主动出手,帮助平头百姓。将来过世之后,葬在洛阳邙山。武康在上辈子,读过他的墓志铭,由狄仁杰书写。大忠臣狄仁杰,对他很高评价,也都符合事实。

然而搞笑的是,正史中的袁公瑜,不是忠良之臣,而是陷害忠良,坏成狗的奸臣。新唐书奸臣传,也有他的名字,与许敬宗、李义府,以及武康的岳父,已过世的崔义玄,并称为四大金刚,武则天的四走狗。

这个可以理解,典型的一刀切,早就司空见惯。满朝文武百官,无论做过什么,无论品德如何,只要支持武媚,就是头号奸臣。只要反对武媚,不管什么原因,都是忠臣良将。

正史上的许圉师,被吹出了天际,响当当的忠臣。武康处心积虑,摆局收拾圉师,肯定是个奸臣。你为百姓出头,只要伤害忠臣,那你就是奸臣。不过无所谓的,生前的骂名,死后的诋毁,全都去他老母。

前两步已完成,雪球滚的够大,收尾即将开始。此次李九问话,就是最后机会,你若应对不好,我就达成目的。你会卷铺盖走人,大司宪杨德裔,也会被你牵连。雪球融化成水,还是凝结成冰,在你一念之间。

李九轻咳几声,盯着他淡淡道:“圉师身为宰相,竟然教子无方。自然踩踏农田,发生口角之后,鸣镝以射百姓。你却隐瞒不报,岂不是滥用权,岂不是作威福?”

圉师面沉似水,偷瞟敬宗义府,回话不卑不亢:“臣是中枢宰相,怀着赤子之心,以正道事陛下。可惜众口难调,不能悉合众心,是以被人攻讦,臣请陛下明鉴。”

许敬宗李义府,都是置若罔闻,武康强忍笑意。直到此时此刻,你竟然不知道,究竟是谁害你。圉师啊圉师,不是我的局好,是你配合的好。最后破局希望,被你亲手葬送,等着倒大霉吧。

李九脸色难看,圉师继续辩解:“臣纵观历史,能作威福者,或手握强兵,或身居重镇。臣乃一介文官,侍奉圣明君主,只知闭门自守,何敢作威作福,望陛下明察。”

气场霎时沉寂,武康听力极好,身后呼吸更重。不禁扯出诡笑,圉师太过配合,已经大功告成。此局的第三步,是让局中主角,触碰权利神经,挑衅领导的权威。

纵马踩踏农田,鸣镝吓唬田主,本来是小案件。况且此案的主犯,也不是许圉师,李九不会在意。随便上纲上线,只要低头认错,李九最多申饬,然后小事化无。

但他面对指责,竟然选择抗辩,性质马上严重。道理显而易见,你的辩解若对,是不是意味着,皇帝指责是错?

皇权受到挑衅,绝对不能容忍,李九直接拍桌。手指着许圉师,疾言厉色质问:“你是在抱怨,手里没兵吗?不如这样吧,左右奉辰大将军,由你许圉师担任,左右金吾大将军,朕也让你兼任?”

李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帽子扣的太大,许圉师扛不住,直接瘫坐在地,豆大冷汗滑落。皇帝雷霆大怒,必须落井下石,敬宗果断出手:“人臣岂能如此,实在罪不容诛。”

义府不甘其后,只有把你踩死,左相才有可能,落在李某头上。于是起身行礼,开始连消带打:“圉师身备中枢,纵子作威作福,事后袒护包庇。大司宪杨德裔,竟然知情不报,罔顾陛下重托,同意尸位素餐。”

圉师呆若木鸡,李九怒不可遏:“敬宗起草诏书,圉师知情不报,即刻罢黜左相,押送宪台大狱。次子许自然,故意杀人未遂,流放江南虔州。长子许自遂,罢黜千牛备身,在家闭门思过。”

听到这种处罚,圉师全身哆嗦,不断磕头求饶,很快老泪纵横。武康有些懵圈,所谓江南虔州,就是江西赣州。半吊子许自然,固然罪有应得,但我部下许自遂,为何也被殃及?

李九彻底暴走,可怜的杨德裔,不经司法审理,直接流放庭州。庭州在金山都护府,里面名人不少,我师兄裴行俭,在那里做长史。老对手来济,贬为庭州刺史,会照顾德裔的。

诏书开始起草,武康神游天外,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设身处地,我也会护短的,毕竟是亲儿子。可平头百姓,竟然不怕宰相,还去宪台起诉,绝对有猫腻。

此刻要意识到,有通天的势力,在暗处算计我。许圉师掉以轻心,所以轻松入局。正确的处理办法,是防止事态扩大。果断大义灭亲,押着我的儿子,直接宪台自首,阻止雪球滚动。

先撇清关系,再背后运作,便完美解决。因为对方目标,不是我的儿子。其次找出对手,到底哪个孙子,暗处推波助澜。其实很好确定,就是政治对手。如果我倒台了,谁能得到好处,谁就是嫌疑人。

最重要的是,皇帝批评时,要低头承认,别出言辩解。别考虑其他人,李九的态度,才是最关键的。李九说没错,你就是没错,有错也没错。其余人的指责,都是无关紧要。

他不怕你犯错,却怕你不听话。拿李义府举例,肆意卖官鬻爵,朝堂乌烟瘴气。李九心知肚明,为什么不处理,就是因为听话,他是咬人的好狗。百官怨声载道,根本没有卵用。

如果开口辩解,触动权力神经,就是藐视领导,就是挑衅皇权,等着穿小鞋吧。武康窃以为,上策断臂自保,下策君前认罚,死路就是抗辩。可怜的许圉师,自己选择死路。

时间分秒流逝,诏书拟定完成,皇帝确认无误,御笔亲批“准”字。敬宗折叠诏书,李九淡淡说道:“左奉辰大将军,金华县公武康,押犯官许圉师,去司宪台候审。任你为传诏使,诏大司宪杨德裔。”

武康转身应诺,收起两份诏书,蹲在圉师跟前,放下免官诏书。来到政事堂外,关刀交给李洋,压低声音吩咐:“回坊起草文书,将许自遂除名,放在我办公桌上。怀恭领两队人,押圉师去宪台。”

众人应诺行事,李洋抱刀离开,怀恭领人进殿。两个备身侍卫,强行驾着圉师,拖到政事堂外。走出左延明门,武康温言道:“许公能走吗,搀着你挺累的。”

圉师面如死灰,沉默了两分钟,扯开侍卫的手。脸上摆出倔强,缓缓跟在身后,脚步略显蹒跚。侍卫层层包围,武康放慢脚步,离开太极宫门,直奔宫外宪台。

来到宪台大门,杜怀恭突然呵斥,武康停步转身,和颜悦色的说:“许公不必担心,等圣人气消了,事也就过去了。上次我进台狱,罪名比你更大,也是安然无恙。”

许圉师盯着他,逐渐扯出冷笑:“此次幕后黑手,不是义府敬宗。长孙家的覆灭,我一直以为,许敬宗是主谋。老夫看走眼了,你岁不到而立,城府深不见底。以小搏大,果决狠辣,老夫心服。”

武康笑而不语,我本最强王者,你却视为青铜,自然阴沟翻船。于是收起笑脸,装傻卖萌道:“许公什么意思,请恕武康愚钝,不明其中之意。你别胡思乱想,司宪大夫公瑜,与我忘年之交,他会照顾你的。”

圉师笑容更冷,近乎咬牙切齿:“先有长孙家族,再有圉师今日,小事扳倒大人物,你使的炉火纯青。而事发当日,你也在小林谷,可我没在意。义府口蜜腹剑,你是猫脸猛虎,这笔账我记下。”

那就走着瞧呗,能搞你第一次,就能搞第二次。武康继续装傻,算袋拿出诏书,煞有介事说:“我还要找杨公,还请行个方便,咱们来日方长。”

圉师呵呵冷笑,迈步走进大门,众人紧随其后。怀恭头前报讯,大概有半刻钟,大批御史迎接,以杨德裔为首。武康宣读诏书,御史立刻忙碌,带圉师办手续,先吃几天牢饭。

德裔脸色难看,武康嘴角含笑,拿出《罢杨德裔诏》,不紧不慢宣读:大司宪杨德裔,缘兹小技,累升显地。尘露之益,未表于铨流;公廉之誉,有紊于彝典。

徇一己之私,鬻宠授之朝恩;枉国家之法,欺民生之多艰。尸禄素餐,罔顾重托,结党营私,实玷衣冠,稔恶嫉贤,载亏政道。特以任使多年,未忍加其重罚,宜从遐弃,以肃朝伦,除名配流庭州。

德裔如遭雷击,老躯摇摇欲坠,众人赶紧闪开。武康伸手搀扶,语气带着焦急:“杨公别激动,一时的沉浮,不代表什么。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我劝杨公心坚强。”

约莫半刻钟,德裔回过神,瞪着死鱼眼,哆嗦着嘴唇。武康打开算袋,拿出两片金叶,温言软语安慰:“这个你拿着,用来打点解差。我师兄裴守约,是都护府长史,我会修书给他,请他多加照顾。”

不知过了多久,德裔老泪纵横,握着手中金叶,几乎泣不成声:“昔日变之落难,老朽故意刁难,只给糟糠吃食。今日老朽落难,变之慷慨相助,我心中有愧啊...”

说着失声痛哭,众人也跟着劝,看向武康的视线,多少带着敬意。唯独袁公瑜,表情似笑非笑,目光带着鄙夷。老夫心如明镜,他们两个倒台,是你推波助澜,不要猫哭耗子。

安排好杨德裔,公瑜过来见礼,两人散步闲聊。走到僻静之处,公瑜压低声音:“变之的手段,老夫很佩服。没有许圉师,此次挂帅东征,已经尘埃落定。只是老夫不解,你对海东三国,为何此执着?”

武康懒得回答,于是转移话题:“估计我的阿姊,会在下月生产,你的镇痛药,借给我几剂。也请叔父放心,你对武家的好,包括这次相助,我都铭记于心。”

公瑜停下脚步,两人相视而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