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武唐第一佞臣 > 婺州刺史 第四十三章 三童村武公生祠

显庆元年,三月十三,卯时一刻。

婺州勇康县同林乡,宽阔平整的官道,有马队向南行。十三匹马开路,三十骑兵断后,中间三辆牛车。头两车装载粮袋,袋中白花花稻米;第三辆装载玉帛,白色蚕丝布匹。

年初立李弘为太子,改元显庆元年,李九送出福利:大赦天下,死刑以下赦免;民酺三日,允许百姓喝酒三天;八十以上粟帛,年龄超过八十的,赐两斛米和两匹帛。

正月份的政令,因为距离遥远,三天前才到婺州。朝廷给的福利,必须贯彻落实,昨天召开碰头会,长史长孙诠缺席。据钱顺汇报,初八那天开始,他整天宿醉不醒。武康表示理解,任何男人戴绿帽,心情都会糟糕。

婺州官员到齐,司户参军张柬之,会上作统计报告。婺州共有耆老九十,勇康县最多,有三十五人。其中二十一人,在同林乡三童村,也是有名的长寿村。

唐朝的老人,福利相当好:庶人超过八十岁,可以拄拐入朝堂,见皇帝不行礼。每逢春节,地方官员来拜年,送米一斛、绢一匹。每逢朝廷大喜,诸如册立太子、新皇登基、年号改元等,也有丰厚福利。

唐朝养老制度,非常完善:庶人超过八十岁,官府分配一名官奴;超过九十岁,分配两名官奴服侍;超过一百岁,分配五名官奴服侍。常年住家中,照顾生活起居,不收取任何费用。

官员养老更完善,拿武康来,兼任三个职位,年薪接近千贯。若现在退休,退休金是年薪的一半,甚至拿到全额。怪不得天师钟馗,做梦都想把妹妹,嫁给九品官,终身衣食无忧啊。

任刺史四年,因为种种原因,没给耆老拜过年。现在有机会,又身在婺州,决定去长寿村,弥补这个遗憾。五更天出发,带上大米和玉帛,由录参、户参和法参陪同,前往勇康县三童村。

道路两边,无尽稻田,无数百姓,辛勤劳碌。恰逢插秧,秧马上场,一人坐马上,不断扭腰身,插颗颗秧苗。插完这片,双脚蹬地,秧马后退,省时省力。

宋朝的秧马,被武康搬运。因为制作简单,制作成本低廉,经过两年推广,基本普及婺州。感觉很欣慰,洋洋自得道:“秧马普及,婺州幸事,三位兄长,居功至伟。婺州农业大发展,经济中心会逐渐南移,你们名垂青史啊。”

大佬的马屁很受用,狄仁杰笑的开心,张柬之自谦:“功劳最大的,是怀英和观光,就不要提我啦。怀英起草告示,数次下乡推广;观光的《秧马歌》,妙笔生花,通俗易懂,起决定性作用。”

两人自谦,马屁送回,商业互吹后,都开怀大笑。当初创作秧马歌,为了让百姓听懂,骆宾王数易其稿。每次改完后,念给母亲听,直到母亲听懂了,再找狄仁杰点评。

武康竖拇指点赞:“大俗即大雅,写文章的目的,不是卖弄文笔,而是服务百姓。当初在长安,圣人、皇后读秧马歌,不吝赞美之词。圣人当时拍板,任命观光兄,为婺州司法参军。先历练两年,以后定有大用。”

又是爽朗笑声,老狄和老张恭喜,老骆抱拳道谢。四人有有笑,渐渐靠近村庄。村北有座庙,是最高的建筑,应该是土地庙。走到庙前,瞠目结舌,武康当场懵逼。

祠堂丈许高,两丈宽,朱红门,黑牌匾,上书“武公生祠”。所谓的生祠,是给活人建祠庙,并加以奉祀,对象都是官员。看牌匾所书,生祠主人姓武,不会就是我吧?

狄仁杰捋山羊胡,拍大佬马屁:“汉景帝时,栾布为燕相,燕齐之民,为其立社,称为栾公社;汉武帝时,石庆为齐相,齐人立石相祠,是立生祠之始。万万没想到,勇康县百姓,给大佬立生祠,肯定传为佳话。”

张柬之不甘示弱:“汉光武帝时,任延是九真太守,九真郡百姓,为其立生祠;汉顺帝时,王堂任巴郡太守,韦义任广都长,民皆为立生祠。上述先贤,深得民心,下官为武公贺。”

读书人的马屁,拍的真舒服,武康假惺惺谦虚:“两位兄台谬赞,有生祠的官员,未必深得民心。下级官员阿谀奉承,给上级官员立祠,犹如过江之鲫。”

老狄和老张鄙视,大佬您就装吧,瞧把您乐的,眼珠子都没了。直男骆宾王,翻身下马,进生祠参观。三人相视而笑,纷纷下马跟随,也去一探究竟。

见到供奉的雕像,武康眉开眼笑,可不就是我嘛。身躯伟岸挺拔,穿官袍戴官帽,金鱼带挂横刀。左手按刀鞘,右手持秧苗,左脚踩山峦,右脚踏硕鼠,真的很形象。

美中不足的是,脸颊刀疤太眨眼,不要这么写实嘛。香炉里装满香灰,有未燃尽的清香,看来香火很旺。听骆宾王招呼,三人到功德碑前。密密麻麻的文字,阐述武公的政绩,强调占城稻和萤石矿。

建祠单位,勇康县三童村;建祠时间,永徽六年九月;建祠人很多,估计全村有份,石碑刻满名字;出资者两人,孙耆老和王耆老。还真是凑巧,发福利的对象。

看完碑文介绍,老骆心服口服,抱拳鞠躬到底。武康搀他起来,惺惺作态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分内之事。这种风气不好,就算有些功劳,记心里就行,形式主义要不得。”

得了便宜还卖乖,老狄、老张表示鄙夷。老骆表示认可,一番慷慨激昂,绝对直男癌晚期。武康见耽搁已久,呵呵笑道:“咱们立刻进村,发放完福利,返回婺州城。”

四人离开祠堂,带队伍进村,武康有些感动。回想过往几年,经历太多风浪,干过不少好事。即将卸任进京,能收到生祠礼,婺州刺史之任,没有遗憾喽。

进入三童村,见很多新瓦房,青砖砌的院墙。农村标配篱笆墙、柴扉,本村寥寥无几,村民挺富裕嘛。武康来了兴趣,随口了句:“看来三童村民,生活相当不错。”

狄仁杰回话:“大佬有所不知,村南五里开外,就是三童萤石山。萤石随处可见,埋藏的很浅,有色萤石很多,成色也很好。彩虹桥镇纸,以及七色念珠,都出自此山。”

原来如此啊,靠近大矿山,想不富都难。张柬之收起文书,指着前方篱笆门:“大佬您看,那是孙耆老家,高龄八十五,身体非常好。户衙分配的官婢,被他打发走了,理由是不需要。”

有点儿意思,保姆都不要,身体应该不错。想到武公祠铭文,应该是出资者,必须先去拜访。沉吟片刻开始行动,带队伍到门口,缰绳交给钱顺,吩咐众人下马。

院子里摆满石头,三间破旧堂屋,两间东西厢房。耍木刀的孩童,见大批陌生人,吓的跑进屋。不到半分钟,妇人探出脑袋,心翼翼张望。

武康抱拳行礼,挂和煦微笑:“婺州刺史武康,录事参军事狄,司户参军事张,司法参军事骆,前来探望孙老先生。带着朝廷赏赐,还请娘子通报,我等感激不尽。”

脑袋唰的消失,感觉很尴尬,妹子好羞涩呦。不到半分钟,妹子再次出现,搀扶白发老叟。老人见紫色官袍,以及脸颊刀疤,瞬间眉开眼笑。甩开妇人的搀扶,一路跑迎上来:“刺史大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诸位快快有请。”

篱笆门打开,武康再次行礼,却被握住双手,便颜悦色道:“婺州刺史武康,携数位同僚,给老先生见礼。去年腊月,武昭仪荣登皇后;今年正月,代王立为皇太子,耆老之上,皆有重赏。”

孙老闻言,神色庄重,面朝长安。恭敬三鞠躬,礼数做足,嘴里振振有词:“庶民孙正茂,屡沐皇恩,受之有愧。拜谢陛下圣恩,拜谢皇后赏赐,太子殿下万寿。”

套路走完,再拉武康手,使劲往里拽,吩咐身边妇人:“通知大郎和二郎,把礼物拿过来。准备最好的酒,准备糕点和红枣,再去村正家,求最好的茶饼。”

妇人应诺离开,武康赶忙客套:“老先生不必麻烦,我等公务在身,不便过多打扰。您看这样如何,等拜访完诸耆老,我们再来您这里,讨两杯水酒喝。”

脑袋摇成拨浪鼓,孙老二话不,一个劲往屋里拽。盛情难却无计可施,和老狄对视,跟着他进堂屋。狄仁杰安排工作,四保镖抬两袋米,张柬之和骆宾王,每人抱匹布,搬进院子里。

房间摆设简单,些许必备家具,摆满各种萤石。西边工作台,摆各种刻刀,无数雕刻作品。原来这老先生,还是雕刻大师。佛像惟妙惟肖,花瓶晶莹剔透,堪称艺术品。

分宾主落座,握着手不松,孙老情绪激动:“老夫盼您到来,整整三年啦。总想去婺州拜访,可那两个孩子,担心我的身体,死活不让去。”

应该是客套话,武康不放心上,微笑着回话:“两位郎君做得对,此地距离婺州,至少九十里地。您老高寿八十五,经不起长途奔波,呆在家里最好。”

老孙摇头,继续道:“我身体很好,腰不酸腿不疼,还能下地干活。记得三年前,俩孩子带回二十鸡,是刺史扶农鸡。养成十九只,县衙收两只。从那个时候起,盼望您能过来。去年大丰收,每亩多收五斗,当时老夫...”

声音略哽咽,眼里有泪光:“不怕刺史笑话,去年夏收时,老夫泣不成声,很多百姓痛哭。老夫想去州衙拜见,孩子们跪着哀求,还是没去成。当时我在想,若见不到武刺史,不能当面道谢,死不瞑目啊。”

这话的重,武康赶紧开导,咱这么大年纪,别学人家追星。握住老人双手,温言软语安慰:“孙老言重了,此乃本官分内事,当不得感激。来很惭愧,早想来长寿村,可惜公务缠身。”

安慰没效果,转移话题:“您是大匠师,有雕刻手艺,收入应该很高,生活肯定不错。村里都盖新房,拉起青砖院墙,为何您这个院落,还是篱笆院啊?”

孙老有了笑容,语气颇为自豪:“手艺祖传的,给珠宝行供货,每月挣六百多文。仅仅两年功夫,给我两个孩子,盖两所砖瓦房。明年曾孙成亲,先给他盖新房,老屋放到最后。”

众人被震撼,八十五岁高龄,年入十五贯,非常了不得。武康刚想点赞,外面传来争吵,苍老声音在训斥:你们不是婺州兵,婺兵不会阻拦百姓,都给老夫让开,老夫要面见武刺史...

村民和保安冲突,狄仁杰赶紧离开,老孙哈哈大笑:“村里的王耆老,也是个老府兵,数次随太宗出征,脾气古怪的狠。当初建武公生祠,田舍翁非得出钱,讨厌的狠。”

原来是老兵,必须亲自迎接,武康搀他起来。刚出门愣住了,篱笆外站满人,八个白发老人,无数村民百姓。狄仁杰赔笑,张柬之安慰,钱顺训斥保安。

众人见武刺史,很快安静下来,王耆老脸色潮红,两人搀着往这边走。武康立刻迎上,毕恭毕敬行礼:“王老先生恕罪,部下不懂事儿,我会惩罚他们。”

王老连连摇头,握着他的手:“武刺史言重,老夫打了一辈子仗,能看得出来,他们都是精兵。阻止我等进来,也是职责所在,可不能随便惩罚。”

您老好眼力,武康赔着笑,和诸耆老见礼。孙老逐个介绍,越介绍人越多,其余耆老得知消息,也都匆匆过来。有两个瘫痪的,被家人抬过来,情绪都很激动。

感觉有些懵逼,我自认是佞臣,为何受百姓爱戴。王耆老从青年手中,抱起紫色雕像,举到胸前,声如洪钟:“这是送给刺史的,老夫雕琢半年,不比孙匹夫手艺差。”

紫色人物雕像,造型和生祠类似,刀疤有些扎眼。武康恭敬接过,乐的不断道谢。孙老不乐意,也呈上礼物:萤石雕刻的坛子,通体金黄色,坛身刻“万户坛”三字。

被这三个字感动,当初拍老崔马屁,启动扶贫鸡计划,受益者送一粒米。四年不断坚持,婺州万户坛,尽装万户米。孙老的意思,用这个坛子装万户米,可以相得益彰。

致以诚挚谢意,把雕像和万户坛,交给钱顺保管。狄仁杰三个被感动,不禁扪心自问:什么时候,也能像大佬这样,被百姓立生祠,心安理得接受礼物?

寒暄过后,狄仁杰发号施令。所有人行动,村民和保安配合,分发诸耆老礼物。张柬之和骆宾王,负责统计工作,请他们签字画押。福利发放完毕,村民搬来椅子,安排众人入座。

中间两张长桌,摆各种吃食,诸如干枣、杏仁、米糕、豆饼等。武康也不客气,招呼老狄他们,大伙儿开茶话会。咬口米糕,竖拇指点赞:“婺州米糕,又香又甜,碾压全国稻米。”

百姓轰然叫好,王耆老抹把泪:“托武刺史的福,找到占城稻,再也不担心饿肚子。之前许多村民,拿不到百亩地,粮食勉强吃饱。自从武刺史上任,能领到足够田地,地里的收成够吃了,还经常吃荤腥嘞。”

百姓随声附和,赵耆老接话:“王老兄的队,之前逢年过节,才能吃荤腥。几个孩子孝顺,天天给我煮鸡蛋,都快吃腻了。三童山开矿,孩子们有钱,家家盖新房。十里八村的娘子,争着往三童村嫁,都是托武刺史的福。”

座谈会变表彰会,武康感觉羞涩,不断谦虚着:“乡亲们谬赞,武康些许寸功,比不得圣人和皇后。引进占城稻,圣人力排众议;在婺州推广,皇后强烈建议。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圣人和皇后,乡亲们是不是?”

百姓无不称是,气氛达到**。狄仁杰撇嘴,大佬自诩女儿奴,我看还是姐姐奴,无论啥好处,都往皇后身上加。张柬之深以为然,骆宾王表示不屑,她一个女人家,如何能参政?

等现场安静,武康问王老:“刚才先生,拿不到百亩地,到底怎么回事?按照朝廷制度,每个男丁,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亩数不够吗?”

王耆老摇头,唉声叹气:“前任勇康县令,是个糊涂官,户籍记录不明。孩子到年纪,拿不到田地;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数量固定,很难分够数;那些大户人家,想方设法买田,我们手里的田,越来越少。”

武康眉头微皱,王耆老的话,是均田制崩塌的前兆。土地兼并,人口增长,逃户众多。这种问题,是封建社会的通病,相当棘手。沉吟片刻,吩咐张柬之:“户籍统计,不能掉以轻心,孟将兄切记。”

张柬之应诺,不禁暗自苦笑,婺州也有逃户。大佬在豪州遇险,莫名谷的贼人,都是逃户人家。气氛有些沉,王耆老补救:“现在好多了,不是老夫吹,就凭三童山萤石,没有田也能活。”

这话的违心,大多数人不表态,只有少数青年赞同。武康瞳孔微缩,觉的很有道理,拿孙耆老来,年入十五贯,就算不种地,也能生活富裕。

回想后世社会,工商业的发展,能遏制土地兼并。模糊想法萦绕,渐渐露出微笑:“我们工作没做好,感觉很惭愧。请乡亲们放心,婺州会竭尽全力,处理好田地问题。”

假大空的话,再次赢得喝彩,孙耆老笑道:“自从有了占城稻,我们拥有的田地,等于翻了一番。武刺史难得过来,留下来吃顿饭,三童村要全村招待。”

武康赶紧推辞,任务已经完成,要尽快赶回婺州。乡亲们不乐意,脾气暴躁的老王,直接攥紧他的手,啥也得留饭。老孙也发话,不仅留饭,还得喝酒,乡亲们杀猪宰羊。

这就无奈了,看向狄仁杰,众人表示无奈,今晚得留宿了...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看,聊人生,寻知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