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九百五十二章 执念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九百五十二章 执念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先生如何问起此事来?”朱慎锥笑了起来,孙承宗平日很少过问政务,作为教习堂的总师傅他并没在朝廷有其他官职,所以也不必上朝。而王晋武入阁一事外面闹得沸沸扬扬,但孙承宗却从没表态过,今天却突然问起了这件事。

孙承宗道:“内阁变动乃国家大事,老臣虽不过问政务,但人在京中却也听到外界多有非议,近日来,还有不少人登门老臣府上,意图说服老臣劝阻陛下……。”

“先生今天可是要说服朕?”朱慎锥反问。

“非也!”孙承宗正色道:“今日老臣并非要劝陛下收回成命,而是希望陛下坚持下去,内阁制度变动以老臣来看陛下这步棋走的深思熟虑,是一着妙棋,老臣为官多年,也曾在内阁任职,对于朝中弊端深有体会。在内阁中设置军方一员为阁臣,并无不妥之处,反而有军方在内阁能避免内阁首辅、次辅、阁老不知兵,或纸上谈兵之事发生。”

“老臣虽为文臣,不过老臣也算勉强知兵,更亲历亲行在辽东多年,自然懂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道理。但道理明白容易,要做到却难,我大明知兵文臣虽多,但真正文武双全有能力者却泛泛,诸多所谓知兵只不过一知半解罢了,这样的人一旦领兵为帅,或为国家决策,并非好事。”

“自英宗朝后,我大明文贵武贱,其本意是压制武将,避免魏晋南北朝至唐后五代十国的武人乱国,军镇割裂局面出现。以文驭武,虽有略有不妥,但在太平年间却是最好的选择。武将非读书人出身,大多只懂争强好斗,目光短浅,利益为上,不知忠良爱国为何物。可此一时彼一时,国家乱局渐生,武将逐渐抬头,这时候如再一味压制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调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先生心胸非常人可比,目光更是卓远,更看得透彻。”朱慎锥点头赞道,他也没想孙承宗居然会是这样的观点,仅此就比许多人强太多了,更为能得到孙承宗的理解而有些心喜。

孙承宗淡淡一笑,继续道:“其实文武之别原本并不存在,无论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还是后来的两汉,为臣者上马为将,下马为相者不计其数,所谓文武只不过是官职不同罢了。”

“但之后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才渐渐有了文武之分,等到汉末天下大乱,曹魏立九品中正制,文武之分这才彻底形成。历经千年,演化成今日这番模样,不能说是遗憾。”

孙承宗的话让朱慎锥极为赞同,孙承宗说的没错,以前哪里来什么文武区别?贵族和大臣们哪个不是文武双全的?将相只不过是职务上的不同,为将还是为相仅仅是国君和当时情况的需求罢了。

远的暂且不说,就说近些的吧,汉初的窦婴不就是这样?他曾先为丞相,后为大将军,协助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而之后的曹操、刘备、孙权、袁绍、袁术等人哪个不是文武双全之辈?既能治理国家,也能带兵打仗,至于臣子就更多了,诸葛三兄弟是,周瑜、鲁肃也是,就连名气臭到了极点的司马懿父子同样也是。

文武之别是在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后来更因为儒家的脱颖而出使得这种情况越发严重,等到了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为患已成了共识,这才有后来宋朝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而当时为军将者不仅地位不高,还要额头刺字为辱,这也是所谓“贼配军”的由来。

大明开国后,朱元璋大杀功臣,不也是因为看到了那些开国武将们对皇权的威胁么?借此清理掉大部分,消除隐患以保证皇权延续的稳固。而英宗朝后,由于土木堡之变的缘故于谦通过兵部权利收掉了原本属于五军都督府的大部分职权,从而彻底扭转了大明文武格局,这才有后来文贵武贱的说法。

孙承宗继续道:“我大明文贵武贱来由就是如此,虽能避免武将尾大不掉,军镇割据之祸,但也有弊端。其中南北二宋的例子就在之前,南北二宋先有靖康之乱,后有蒙古人南下灭国,主要原因除去国力之外,就是文官压制的武将太狠了。”

“而我大明也有这样的情况,尤其是这数十年来更甚。武将无论官职高低都怕得罪文官,而文官不管是何等品级都能对武将指手画脚,这种情况在军中比比皆是,再加上不少文官贪腐成风,手段龌龊,使得我大明军队战斗力低下,不复以往。”

“老臣在辽东领军时就察觉到了这些弊端,为此老臣在辽东进行了多番整顿,此外对文官也加以约束,见效显著,辽军战力也多有提升。”孙承宗说到这叹了口气,摇头又道:“可惜老臣未能尽其功,最终功亏一篑。而老臣离开辽东后所托又非人,这才导致有后来皮岛之变,建奴入关之祸……。”

“先生不必自责,这些事怪不得先生,以先生的职权当时能做到这一步很是不易了。而且这天下人心最难预测,先生也无法猜到有些人的心思,人无完人,这也难免。”朱慎锥开口安慰道,孙承宗心里最过不去的就是错信了袁崇焕,他当年是把袁崇焕当继承人培养的,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而他离职辽东之前更是对袁崇焕多有嘱托,委以重任,可后来发生的一切却让孙承宗大失所望。

孙承宗苦笑摇摇头,错就是错了,他这一生就错了这么一回,而且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把这件事抛到一旁,孙承宗正色对朱慎锥道:“陛下调整内阁,让军方入阁在眼下是件好事。如大明依旧文贵武贱并非正途,朝堂之上需要平衡,陛下显然是想到了这步,而且入阁武将勋贵仅一人,陛下又立了规矩不得为首辅,这也避免了未来武将独大的可能。”

“以老臣看来,这一步是极好的,但陛下承受的压力也是极大。老臣就担心陛下承受不住,如功亏一篑收回成命的话,那么这样的情况就再也没改变的可能了。故此,臣恳请陛下坚持决定,改变内阁格局,老臣虽年迈无法再为陛下效力,但老臣可为陛下奔走促成此事,至于那些夸夸其谈,甚至借此邀名之辈,陛下不必理会,该如何就如何处置,还请陛下放宽心。”

孙承宗这番话让朱慎锥大喜过望,虽然朱慎锥做了一系列的准备,也拉拢了不少人,可毕竟这件事实在是太大了,目前朝堂上反对者依旧不少,而且这些人中不乏有官位高名气大的臣子,如果朱慎锥一意推行坚持倒不是做不到,但强压下去说不定未来还有反复。而现在孙承宗如此表态,等于坚决站到了朱慎锥这边,成为了在这件事上的有力支持者。

孙承宗的威望不用说,而他在朝野内外的门生故吏更是数不胜数,再加上孙承宗还曾经是东林党的元老,虽然现在东林党经江南案后一蹶不振,内部更是分裂,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东林党的实力和能力依旧不容小觑,但有着孙承宗的表态,东林党内部会有不少人转变立场,从而支持这个做法。

此外孙承宗还是中间派的代表人物,他可以拉拢一大群中间派转而支持皇帝的改革,哪怕做不到全部,仅仅只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就足够了,这不仅增强了朱慎锥这边的力量,更能让那些反对者有所忌惮,从而消停下去。

孙承宗对朱慎锥欣喜并没表露出其他表情,对他来说这样做不仅是对个人,而是对国家,对大明做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罢了。

此外,孙承宗询问朱慎锥接下来对辽东的战局看法,自长城之战和锦州之战两场大战之后,辽东目前的局势已经稳定了下来,连续两仗都未能达到目的,建奴已没了最初进攻大明的底气,而随着皇太极的突然驾崩,小皇帝顺治登基后建奴内部的情况发生了大变,接下来皇帝究竟打算怎么安排辽东的战事,又如何解决辽东的问题,这是孙承宗极为关心的。

孙承宗对于辽东的感情极其复杂,或者说辽东已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他这一生最辉煌就是在辽东,当初的他临危受命前往辽东担任蓟辽督师,在大明几乎把山海关以东的地盘全部丢掉的情况下孙承宗稳扎稳打拿回了辽西走廊,还依托辽西的地形设置了宁锦防线,从而稳住了辽东战局。

可惜孙承宗最终没能做到最后一步,正当他利用军事和经济双重手段步步紧逼,压制得努尔哈赤透不过气来的时候,由于朝政和党争的缘故孙承宗被撤去了蓟辽督师的职务,无奈离开了辽东。

原本他寄希望于袁崇焕,希望袁崇焕能按照他制定好的战略部署继续围困建奴,最终解决辽东问题。可惜他看错了接班人,等袁崇焕继任蓟辽督师后不仅推翻了他的所有部署,而且还擅杀了毛文龙,从而使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死灰复燃,短短数年辽东局势大变,原本占据上风的明军反而被建奴压制,最终还被建奴直接领兵打破长城,杀到了京师。

这是孙承宗一辈子都不能释怀的事件,更是他直到今天都无法原谅自己的原因。

孙承宗知道以自己的年龄已不可能再去辽东为国效力了,而且他也不可能再带领明军收复辽东了。孙承宗只期望能在自己离开人世之前,能够看见建奴的覆灭,看到大明彻底收复辽东,如能做到这点,他死而无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