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气吞大明 > 第一百七十二章 无易事

气吞大明 第一百七十二章 无易事

作者:官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20: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杨鹤的一句话说完,张瑞图班房里瞬间十分安静。

温体仁,周延儒惶惶不安,张瑞图想的也有点多:为什么?杨鹤要在我这里说这些话?是宫里在敲打我吗?

张瑞图,开始不安起来。

很快,杨鹤,周延儒,温体仁三人就出了张瑞图的班房,相继出宫。

周延儒被放逐了,心头一片冰冷,感觉不到头上的雪,感觉不到身体的冷,只有透心寒。

“怎么办?怎么办?”周延儒脸色苍白,双眼无神的喃喃自语。

他野心勃勃,一直想步入内阁,成为辅国大臣,但他得罪了皇帝,这位皇帝,才十七岁!

若是不能挽回圣心,他这辈子怕是都没有机会了!

周延儒惶惶,心里苦思对策,居然迎面撞上了一个人。

这是一个挑泔水的汉子,连忙放下担子,瞪着周延儒道:“你这人怎么回事?喊你半天没反应,要是撒你身上,我可不赔银子。”

周延儒即便是这样,还是恍惚,抬头看了汉子一眼,就绕过他,继续向前走。

挑泔水的汉子一身味,所有人都避之不及,见周延儒没什么反应,嘟囔着道:“这人是有病吧……”

要是以往,这汉子肯定得倒大霉,但周延儒根本没听见,眨动着干涩双眼,继续往前走。

另一边,出了宫的温体仁,并没有去吏部,转头直奔韩癀的府邸。

韩癀在京城新购了一处院子,以他的身份,自必须是三进三出的大院。

温体仁急匆匆的来到韩癀的书房,顾不得其他,直接就将‘一千万’前前后后的详细说给了韩癀听。

坐在椅子上的韩癀,一直静静的听着,到了最后,他面沉如水,死死的拧着眉头,嘴巴开合几次,欲言又止。

温体仁向来镇定,可哪怕经过这一路,还是心惊胆跳,难以冷静,看着韩癀道:“学生现在六神无主,无法自持,还请老师指教。”

韩癀拧着的眉头松开,脸上凝色不减,道:“你说说你的看法。”

温体仁没了孤傲,在韩癀面前不假掩饰慌乱,道:“从学生的所见所闻来看,这银子是小,其实是陛下测试我与周延儒的忠心,周延儒的一百万两没让陛下满意,我对一千万的犹豫,也引起了陛下的不满。”

韩癀看着他,道:“其实,你刚才说的对,很有可能,在陛下心里,我们与阉党,是没有区别的。陛下或许认为,魏忠贤认捐了两三千万,我们同样应该如此。现在,你一千万犹豫了,就会让陛下觉得,我们还不如阉党。”

温体仁道:“这正是学生担心的。如果在陛下眼里,我们与阉党没有区别,那朝廷里,将不会有我们的位置……”

韩癀神色凝重,默默点头。

他对于温体仁今天的遭遇,心里是大为吃惊。

他原本以为,之所以他与东林人没能复起,是那一千两银子的缘故,却不曾想到,是那位年轻陛下,对他们东林党人,打心底就没有好感。

居然是与阉党一样!

这个发现,令他不可置信,心头震动如山倒。

温体仁脑子混沌,无法思考太多,看着韩癀道:“老师,现在,学生该怎么办?”

相比于温体仁这个当事人,韩癀稍微冷静一些,默默盘算许久,道:“这其实不是银子的事,是要陛下的心意。我所不能理解的是,我们东林人持身守正,忠君为国,殚精竭虑的为朝廷做事,为什么在陛下眼里,我们会与阉党一样?”

这一点,温体仁也不明白,道:“老师说的是,我等东林人,向来刚直,宁死不屈,多少人死在诏狱里,从不肯低头,怎么会与那些阉党小人一样?”

韩癀轻吐一口气,道:“算了,现在不是探究这些的时候,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挽回圣心,否则,我等将再无机会进入朝堂。朝廷要是一直这般乌烟瘴气,我大明只怕,气数将尽……”

温体仁倒是没有这么悲观,追问道:“老师,您觉得,学生现在该怎么?”

“你的想法是什么?”韩癀道。

温体仁神色犹豫,道:“学生出宫后的想法,就是,以退为进,找个理由辞官,或者调出京城,坐观风向。”

这是大明朝臣惯用的手段,温体仁之前面对气势汹汹的阉党已经用过一次。

韩癀却摇头,道:“不可。陛下已然对你不满,这种时候,你若是退走,陛下只会笃定你别有用心,并非直臣。一旦退走,归来之日将遥遥无期。”

“那,学生该怎么办?”温体仁问道。他现在没办法理智的想清楚,脑海里纷杂不堪,让他无法冷静。

韩癀倒是想了不少,脸上的凝重变成了严肃,沉声道:“那一千万两银子,我来为你想办法,既然是借,走动一番,应该能借到。最为关键的,还是陛下让你做的事情,这件事如果能做好,或能挽回圣心,徐徐图谋,如果做不好……我们东林,怕是会与阉党一样……”

阉党,在他们之前的判断是迟早要败亡!

温体仁神情微变,暗暗吸了口气,强撑着僵硬的身体,故作思索的低着头。

他内心,还是倾向于‘以退为进’,崇祯交给他的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得罪太多人不说,也未必能挽回圣心。

韩癀自顾的说着,道:“事情还没那么难做,周旋一番,总能稳下来,只要是注意,不要被其他人抢了风头。至于黄立极,张瑞图,你不用担心,他们这些天启旧臣,一样不得圣心。等那王永光等人坐稳了,必然会顺势入阁,按我的估计,时间最迟不超过今年年底……”

温体仁听着,心里顿时挣扎起来。

内阁现在空了三,黄立极等人再走的话,那空的就更多,以他现在的地位,是完全有资格入阁的。

这么一个机会,他又不想错过!

韩癀看出来了,肃色道:“长卿,这件事,你须仔细思量。”

温体仁坐直身体,绷直脸,与韩癀对视道:“学生明白。”

这是关乎与他的前程,他必须要想清楚。

……

这时,周延儒被外派去偏远贵州的消息,已经在京城里传开。

很多人对这个‘放逐’感到疑惑,但将周延儒归入东林党的阉党就很高兴了。

崔呈秀很高兴,他带着笑容进了兵部。

李邦华将崔阁老迎进去,两人在后堂,对着几道公文说话。

崔呈秀拿着一道在手里,道:“将所谓卫所整合、裁撤,我是不反对。但现在我大明处处用兵,领兵之人错综复杂,需要妥善解决,以免引发哗变。”

大明领军之人的名目繁多,各省剿匪、平乱是多不胜数,很多事情,朝廷已经难以完全控制。

他们的兵是自行招募的,军饷是自行筹集的,最多,就是朝廷给个官职。一旦出现丝丝变故,兵变、哗变、闹饷是时有发生。

李邦华脸上一片肃然,道:“阁老说的是。十三省设十三卫,南京设一大营与长江水师。京畿,除了京营之外,四周,将部署三大营,作为拱卫京畿的常备兵力。另外……”

李邦华说到这里,顿了下,看着崔呈秀道:“除了锦衣卫等少数之外,上直十二卫等,将只保留其三,作为天子亲卫,授予总兵官。该三卫,与其他不同,不受兵部辖制,由陛下直隶……”

崔呈秀神色微变,直直的盯着李邦华。

对于裁并卫所,他本就艰难同意,现在,又搞出这些,完全突破祖制,别说他了,要是传出去,必然朝野哗然,不知道会掀起多大的风波!

崔呈秀不敢答应,否则他会被吐沫星子给淹死,眉头一沉,道:“李尚书当初为了维护光宗,维护国本,宁死不退!今天,是要坏我大明祖制吗?这也是国本!”

李邦华坚毅的脸上,都是平淡冷静之色,道:“阁老,您清楚我大明的现状,这是不得已的权宜之举,待事态平稳,一切都会归于祖制,这是陛下的亲口之言。”

崔呈秀目光坚定,道:“即便陛下如此说,我也不能答应。凡事必须依照规矩办事,这是陛下的金口玉言!李尚书,此事非同小可,本阁希望谨慎!”

李邦华有些意外了,片刻,道:“崔阁老,我听说,您还反对户部那边的‘商税改制第一案’?”

户部对于商税的改革,还在不断的试验,磨合,只是出台了一个草案,正在六部共议,征求意见的阶段。

崔呈秀直接道:“最高的税收竟高达七成,南直隶的普遍商税超过三成,还要独立于地方官府之外,另外,我还听说,户部的商税细则中有些是故意在针对士绅大户?”

户部的商税改革,自然不会向下,而是向上,对大户、大商人采取了重税,对中小商人是阶梯薄税。

李邦华见崔呈秀丝毫不避讳,便道:“恕下官直言,这些改制,内阁大体是同意的,您执意反对也不能阻挡。”

崔呈秀知晓内阁的情况,张瑞图,周道登,杨景辰等人是不会,也不敢反对的,除此之外,就是他,周应秋,以及首辅黄立极。

以他对黄立极的了解,这位多半会默认。

是以,内阁里,只有他反对,外加周应秋态度不明。

但他必须要反对!

崔呈秀脸角动了动,站起来,沉声道:“关于这些,我会与陛下面呈,即便内阁全部同意,我仍旧反对,祖制决不可轻动!”

李邦华见崔呈秀的态度坚决的过分,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猫腻,跟着站起来,神情思忖。

这些变革引发反对声并不意外,只是崔呈秀反对的有些过于执着了。

而他之所以找崔呈秀商谈再三,是出于崇祯‘朝廷团结,政见一致’的要求,是以他得说服崔呈秀同意兵部的改革。

这位是前任兵部尚书,现在的阁臣,他同意了能堵住很多人的嘴。

李邦华心里转着念,抬起手道:“阁老,不是下官多嘴,若是凡事都到御前,劳烦圣驾,那是我等臣子的失职。关于您的反对,兵部与户部可以再做讨论,终归可以找出大家都能接受的新法。”

崔呈秀见李邦华没有绕开他,强行推动的意思,态度始终十分温和,这不是李邦华的脾性,心里暗自诧异,语气变得和缓起来,道:“李堂官,并非是我为难于你,是兵部的改革……着实令人难以接受,相信你也知道,若是传出去,必然天下震动,朝野哗然,那时,兵部再做退让,就有损兵部威严与朝廷颜面了。”

李邦华微笑,道:“阁老说的是。那这样,天子亲卫的事,暂缓,归入兵部直辖,列为六大营,至于其他的,兵部再做完善,过几天,呈送阁老览视。”

崔呈秀越发意外了,李邦华向来刚直,宁折不弯,尤其对他这个‘仇人’,态度居然这般的‘谦逊’,不见丝毫火气。

‘这里面,是有什么陷阱吗?’

崔呈秀心头起疑,李邦华,曹于汴等人对他虎视眈眈,或明或暗不间断的收集他罪证的事,他是清楚的。

“好。那我就走了。”

既然起疑,崔呈秀就没有继续,转身就走了。

李邦华没有送他,目送他出了门。

崔呈秀一走,曹于汴从后面的屏风绕过来,满脸冷意,哼了一声,语气充满嘲讽的道:“这位,扮起忠直之士了!”

曹于汴,李邦华都曾是崔呈秀构陷入狱,削籍的人。

相比于李邦华,曹于汴的怨恨就没有掩饰过,都察院对崔呈秀的暗中调查,更是没有停止半刻。

李邦华一直看着门外,道:“看来,他是打定主意反对了,得另想办法。”

曹于汴脸角鼓动了一下,恨声道:“若非冯铨刚刚问罪,不宜再动阁臣,不然这崔呈秀……”

李邦华余光瞥了他一眼,道:“好了。都察院那边的事,周道登都同意了?”

曹于汴跟他并肩,看着门外的雪花,道:“这么多年,我就没有听过他有什么意见。”

李邦华微微点头,目光闪动,道:“我这边,问题应该不大,吏部,工部,刑部,礼部都好说,就剩下户部了。”

曹于汴闻言,开始拧眉,道:“盐政的事还没有结束,我听说,河东转运司不太平,很多盐场被堵住,出不来盐,地方官府似在刻意纵容。山西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都是从盐政起家,他们这种态度,怕是里面多半还有其他问题。”

盐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情,虽然崇祯用霸道手段,强行整顿,接管了过来。但盐政不是孤立的,动这样一大块蛋糕,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各种掣肘手段纷至沓来,是早有预料,没有意外的事。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