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百工匠心 > 第145章 移山填海

百工匠心 第145章 移山填海

作者:雅玩居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04:05:10 来源:蚂蚁文学

洗个热水澡,今天早点休息,养足精神,明天开始修复松石苍鹰图。

先去英古斋买几块精品印石,封门青和桃花冻好说,精品不在少数。田黄冻和大红袍百年难遇,但因为自己篆刻水平达到大师级别,刀法随心所欲,大大降低对石材的要求。

所以只要是上品田黄和鸡血石就行,相信百年老字号能满足要求,等四方印石到位,开始篆刻,完美重现齐白石四枚精品印章。

白鹿宣做旧完成,配合上汤安高超补色技术,可谓天衣无缝。笔墨纸砚,还有八宝印泥,都比当年原作有过之无不及,相信最后效果出来必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最后一块拼图也被补全,现在的鲁善工胸有成竹,无论绘画还是篆刻都达到大师水平,毫不夸张的说,自己一个人就相当于当年谭敬整个造假团队!

很快进入梦乡,第二天上午直奔英古斋,花八十多万买下四块上品印石,杨兰杰知道十钟山房被西泠印社交易成功,但亲眼见过极品大红袍以后,再也没有说什么。

鲁善工自然不能让人家白忙活,把全部十钟山房再次复印,送给英古斋算是答谢。杨兰杰喜出望外,原本还想着如何开口交换,结果人家如此大气,两人关系更进一步。

毕竟都是琉璃厂的老掌柜,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多个朋友多条路。就算相互抬轿子捧场,也需要人不是?

现在自己在琉璃厂的地位水涨船高,名声在外,圈子很小,任何风吹草动都瞒不过别人。这次得到十钟山房,成功打通西泠印社人脉,最后还成为高级会员,这对于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

西泠印社是什么地方?自古发展到现在,正式会员也没有超过五百人!

第一任社长是海派四家之首,吴昌硕,近现代影响力最大的大师。连齐白石和张大千都钦佩不已,甚至多年苦心临摹作品。

第二任是金石权威,后来故宫院长马衡,也就是当年国宝被迫南迁,舍命保护的大功臣,高风亮节,文人之表率。

然后历代会长都是鼎鼎大名,不光是篆刻水平令人折服,更重要的是人品修养,能服众才行。所以西泠印社经过百年发展,不但没有衰落,还蒸蒸日上,越发强大。

听方明山介绍,最年轻的普通会员也四十六岁,高级会员没有六十岁以下的人!

这次要不是他力排众议,加上大家亲眼看过鲁善工作品以后,才集体同意让这个二十出头的晚辈加入其中。

当然也考虑到他在琉璃厂的声望背景,甚至人脉关系,最重要是巨大潜力,如此天才岂能错过?

消息很快传出,圈里又是一阵热议,现在鲁善工上街,基本就是众人议论的焦点。特别是琉璃厂一些年轻伙计,简直如同偶像,恨不得上来要签名合照。

这些名利都是手艺带来的好处,鲁善工经过脱变,内心清清楚楚自己未来的路如何走。

既享受,又能冷静对待,沉下心继续提升手艺,这才是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开始!”

回到善工堂,拿出四方印石,经过英古斋处理直接可以篆刻。仔细研究完原版,闭上眼睛,用心揣摩,胸有成竹,开始下刀。

单刀直入!

大开大合!

出刀无悔!

霸气凌厉!

对于齐白石来说,鲁善工可谓烂熟于心,吸收过几十枚印章,加上对吴昌硕和赵之谦的寻根溯源,传承一脉之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刀法大成。

“搞定!”

看着眼前田黄白石印,拿起八宝印泥,轻轻按下,对比细节,丝毫不错,精气神完美融合。

方寸之间,大气磅礴,就算白石老人重生,也分不清真伪,甚至有可能把鲁善工当成自己的精品力作!

“再来!”

把白石印放好,让上面的印泥自然阴干,拿起封门青,篆刻第二方齐璜之印,有第一次经验,更加得心应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桃花冻,三百石印富翁!”

拿起巴林桃花冻,下刀明显感觉石质略脆,不如田黄和封门青有质感。三百石印富翁六个字,数量最多,最考量章法和布局。

“没问题!”

这些对于鲁善工来说轻而易举,很快完成,最后一块是人长寿,印文跟四联篆书遥相呼应,同种同源,需要气韵统一。

不到一个小时,四方印章全部出炉,对比原作,完美重现,天衣无缝。

站起身,休息片刻,看着松石图,现在只剩下重新揭裱,换命纸,接画意,全颜色,再次装裱,让古画得到重生。

“最大难题在这!”

鲁善工看着图上右下角,几处乱石位置,这里有两个大虫洞,直径三四厘米,画面基本被残缺,修复难度最大。

“只能移山填海!”

这是汤安的看家独门绝技,当年一幅明代书法家詹景凤的草书长卷,需要装裱,谭敬问能否改成数对四尺条幅。

看完后,说好,十天后,居然全部改成条幅,隔窗逆光查看,一丝痕迹也无!

挖补功夫,已至神出鬼没。任何破碎,人物、山石、亭子、均可迁东搬西,无丝毫破绽可循,此乃移山填海!

行话叫挖,即从宣纸上抠图。补,就是补全缺失之处。通过挖补,高手可以将一幅作品完全变样,甚至可以将一张作品变成两张甚至三张作品。

鲁善工检查完所有破损,确定没有问题,决定三天后开始正式揭裱。为什么不马上开始?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印章上的印泥需要一段时间阴干,毕竟是新印章,要模仿古意必须有这个过程。

第二明天就是华诚拍卖预展,两件何朝宗和一套玲珑瓷上拍,自己要去现场。

装裱过程不能被打扰,所以干脆再等几天,拍卖结束后全心身投入。拿出手机,最后一次把松石图原作细节全部拍摄下来,作为记录,跟装裱后的对比,这才能显出善工堂的妙手回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