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爷爷是神罗皇帝 > 第51章 谁说农业国就不进口粮食了

我爷爷是神罗皇帝 第51章 谁说农业国就不进口粮食了

作者:何庆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5:24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最后在帕麦斯顿的坚持下,新任首相罗伯特·皮尔同意了他的提案。这位新首相虽然是位托利党人(保守党),但是骨子里却奉行自由主义和对外扩张。

800万吨粮食其实早就超过了埃及人口所需的量,但帕麦斯顿想当然的以为是阿里的埃及政府在囤积粮食。毕竟这种落后的小国,有粮食就能招来士兵,有兵就有权。

没有任何一个统治者会嫌自己的兵太多,权利太大的。阿里在土埃战争之后声望一落千丈,国内的矛盾加剧,起义此起彼伏,正是需要兵和粮的时候,囤积些粮食也是合情合理。

小麦可以存放5年左右,按这样计算800万吨正好是埃及5年的量。理论上讲此后埃及市场只有且只能有英国粮食,但现实果真会如此吗?

当然不可能之前英国人送来的300万吨粮食,甚至不够法奥两家分的。法国的农业基础并不弱,有大量优良的耕地和适宜的气候,以及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可由于复辟王朝的影响,贵族对农民继续保持着封建剥削,甚至还可以对农民征收十一税。直到拿破仑三世上台才完全取消了这项权利。

但对农民实行地租、分成制剥削,有的地区分成制甚至要农民年收益的50%以上。每户农民都要背负沉重的赔偿金,用以弥补贵族和王朝的损失。

大量的农民不堪重负,成了帮工和流浪汉。但也间接为法国工业的起飞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让法国工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优势。

奥尔良王朝(1830-1848)对农业的不重视,甚至可以说是忽视,导致法国的农业机械发展缓慢,也极难推广。

而在奥尔良王朝的一系列骚操作之下,法国的土地被分割的越来越严重,导致大型农业机械根本无用武之地,也难以进行农业改革,远远落后于英国和普鲁士,甚至不如奥地利跟撒丁王国,堪堪比俄国略强一线。

再加上基佐同志上台之后,政府愈加**,贪官污吏横行。土地税越来越重,官员们甚至明目张胆地方高利贷,农民伯伯苦不堪言。

各种税务的总和甚至超过农民年收入的三分之二,再加上之前提到的分成制度。也就是一个农民种一年地,还要倒贴16%。

这种情况下,法国农民是怎么活下来的呢?当然是靠借贷,有一项统计在奥尔良王朝被推翻前,法国农民的抵押债务总额高达80亿法郎。

80亿法郎是什么概念呢?此时奥地利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1.6亿莱茵盾(约合2.4亿法郎),也就是要33年才能还清这笔钱。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又出台了《谷物法》导致法国国内的粮价奇高,农民们见到粮食价格居高不下纷纷加入种粮大军,甜菜产业一蹶不振,牧草更是无人播种。

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粮食产量非但没有增加,制糖产业却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海外殖民地的维护成本越来越高,殖民地不得不从外国进口粮食。

法国的殖民地并不受《谷物法》的限制,所以可以放心大胆地进口粮食。所以基佐得到英国人在埃及倾销粮食的第一时间,就选择了大量买入。

从埃及1.2磅/百公斤购得的粮食,再以2.4磅的价格卖到殖民地去。就算是扣除运费和其他费用,每吨也能赚到1英镑。

这种只赚不赔的买卖当然越多越好,只不过法国殖民地的吞吐能力有限。最多只能消化400万吨的粮食,要不然他们真想搬空英国的粮库。

法国人吃干抹净溜了,该轮到奥地利人了。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十分疑惑,奥地利这个粮食出口国怎么也加入买粮大军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奥地利太穷了。拿破仑战争之后奥地利就背上了巨额债务,各地粮仓其实都是空的。好在这些年风调雨顺没有大灾大难,要不然奥地利政府连救济粮都发不出来。

正好趁着这波跳楼大甩卖,狠狠地补一下仓。弗兰茨更是清楚之后的风暴之年里,足够的后备粮将为奥地利帝国保留一条和平解决之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