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仙侠玄幻 > 踏渊录 > 第27章 朝堂议事(三)

踏渊录 第27章 朝堂议事(三)

作者:羊村小二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3 23:41:5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皇四子缓步出列。

温润少年,俯首行礼,然后神色郑重:“儿臣以为,此事不妥。”

陈悬静望着台下这个最小的儿子,他目光肃穆,皱着眉语气严厉道:“有何不妥?”

陈元清声音稍显稚嫩,十分慎重地思忖一番,最终说道:“儿臣听闻那佛国之法无君无父,讲究三涂往生,六道轮回,世间之人,无论善恶,凡一心入他沙门者皆可赦既往之罪,口诵梵言便可窥将来之福,儿臣以为此乃天大之荒谬。”

陈悬静并未开口打断四皇子,盯着少年那英俊面庞,眼神别有深意。

四皇子似是得到老人鼓励,接着说道:“世间万物生老病死,本诸自然,况且人本万物之灵长,自鸿蒙初开,上有人皇开明治世,律法公断,下有圣人开蒙教化,以礼正身。”

“儿臣听闻在大周之外,虽多有山上仙人行走世间,可这些仙人并不会过多干涉人间之事,况且我大周高祖以武立国,功盖千秋,世人传言高祖当年以力正道,一身玄功不输仙佛,他老人家悟透世间万物之本质,参尽生死轮回祸福,却对那长生之道未有半丝贪妒,对那仙佛之说更是嗤之以鼻。”

“儿臣还听说高祖并未以自身之力对抗天地,强自超脱生死轮回,他甚至看透生死之道,顺其自然。”

“而今日,若真按三哥所言贴出皇榜,广招天下名僧在长安城开一场空前盛大的水陆大会,先不说劳财伤民,实则此举乃是夷犯我大周,欺辱我大周高祖之英灵,有失我大周之国体,所以儿臣以为此事不妥!”

翩翩少年,侃侃而谈,振聋发聩。

满朝皆静。

只有老皇帝陈悬静突然双目寒芒毕露,疾言厉色道:“那你可有解决的办法?”

陈元清微微点头,接着说道:“儿臣以为南川之地,应着重从三点入手。”

众所周知,大周皇帝陈悬静以往对四皇子的态度,始终都是不冷不热。

这一点,众臣皆是看在眼中,所以这些年不管是庙堂之上,还是后宫内廷,上到朝堂大臣,下到宫女太监,这些人从未将这个小皇子看在眼中,放在心里。

今日四皇子首次参议朝事,言辞犀利,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所言所讲,颇有道理,甚至有点一鸣惊人的味道。

众臣纷纷侧目,偷偷瞄向四皇子,内心震撼不已。

高台之上,老皇帝陈悬静对这个小儿子更是有些刮目相看,他的神色虽然依旧冷淡,可还是微微颔首,表示认同,并沉声问道:“说来听听,有那三点?”

四皇子沉思片刻,接着轻声回道:“南川之地天灾瘟祸愈演愈烈,之前赦免灾区百姓赋税并无过错,可是朝廷虽赦免了灾民赋税,但百姓仍旧流离失所,大量难民逃荒涌入其他郡县,这使得其他郡县百姓人口瞬间暴涨,奈何各地郡县粮田有限,如此一来各地郡县既要周济难民又要上缴赋税,导致负担加重,长此以往,各郡县自然也就不愿再接收逃荒难民,这才是造成南川尸骸遍野,灾民无人救济的主要原因。”

这话不用陈元清说,就是这朝堂之上,随便拉出个人都能想到,只是从未有人提起过。

老皇帝陈悬静紧紧盯着四皇子,他要他必须将接下来的话说出口,于是冷声道:“那该如何解决?”

陈元清轻声回道:“儿臣认为,凡与南川地域相接郡县都应根据受灾情况不同,在不同程度上赦免赋税,同时还要严令告知各郡县府衙妥善安置南川灾民,这为其一。”

此言一出。

台下众臣议论纷纷。

这些问题他们不是没有想到过,可是南川之地何其广袤,附近与其地域相接郡县至少要有一十八郡,这其中所涉及到的官员,甚至官员背后那盘根错节的背景关系何其复杂,所以至今无人敢提出此等政策。

四皇子陈元清身世背景薄浅,而且他一直身居后宫,不曾与朝中大臣有过勾连,更不用在意庙堂当中的那些弯弯绕绕,所以由他提出这条建议恰到好处。

只不过陈元清毕竟年幼,再加上他不与百官交好,此言一出,当场就有人站出反对。

高台之上,陈悬静不给那人反驳的机会,立马开口说道:“言之有理,准了!”

殿内众臣一阵哗然,有心思缜密者立马有所察觉,众人各怀心思,暗自盘算。

那位出列大臣未能开口,自然有些不忿,可也无可奈何,只得悻悻退回到班列当中。

不过尚书令身为六部之首,身份不容小觑,他向来与二皇子关系交好,依旧出列说道:“圣上英明,臣以为此事还有待商榷。”

老皇帝看向楚言礼,神色恢复祥和,轻轻问道:“依尚书令的意思,你是有更好的对策了?”

楚言礼眉头一皱,顿时语塞,他愣在原地,突然有种引火烧身的感觉。

陈悬静也并不着急,朝后挪挪身子倚靠在龙椅之上,给了尚书令充分的思虑时间。

半晌过后,楚言礼仍旧哑口无言。

陈悬静终于开口说道:“既然尚书令没有更好的对策,那四皇子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朕准了。”

百官之首杜景瑞立刻率先出列,沉声道:“微臣附议。”

高台之下,众臣无奈,只得齐声回道:“臣等附议。”

陈悬静满意点头,当机立断,命司礼监秉笔太监协中书令陆谨修当庭草拟一道旨谕。

随后陈悬静再次看向四皇子,接着问道:“剩余两条,你不妨直接说吧。”

四皇子得到老人认可,并未得意忘形。

他在回话之前依旧不忘俯身行礼,这才接着说道:“南川有妖邪现世,鬼魅作祟,儿臣认为应贴出皇榜,传达圣谕至境内各郡县,然后倾全国武夫之力,凡能有将妖邪诛杀降服者皆可封受嘉赏,同时根据妖邪危害程度不同,嘉赏种类也可有所区分,同时还要派出我大周锐士,以镇妖司为首深入南川境内,将那妖邪一网打尽。”

老人闻言轻轻点头,很是赞同。

四皇子则接着说道:“大周境内,凡日月所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父皇之子民,南川百姓既处水深火热当中,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既是父皇之子民,应当情同手足,荣辱与共,所以儿臣建议各地郡县征收钱粮数目增加一成,用以赈灾救济。”

四皇子所提三条建议,中规中矩。

庙堂之上,百官并非不能想到,只是他们开不了这个口。

就如同此刻,四皇子话音未落。

二皇子突然站了出来,他不等陈悬静问话,直接开口说道:“儿臣以为,四弟所提三条建议实施起来怕是会有些难度。”

二皇子想说什么,陈悬静心知肚明。

他身为一国之君,大周现状,南川现状,没有人比他更清楚。

老人还是给足了二皇子脸面,借之口舌,开口问道:“有何难度?”

二皇子正色道:“南川十年大旱,往年朝廷不是没有过赈灾救济,但是天不遂人愿,十年来南川之地滴雨未下,颗粒无收,朝廷每年赈灾捐款不计其数,国库内帑早已空虚,户部更是捉襟见肘,所以儿臣认为四弟所提最后两条,恐怕无法实施。”

陈悬静闻声面露思虑。

他搓着拳,双目空洞的望着殿门,自言自语道:“派兵出征需要粮草,赈灾救济需要钱粮,就连赏赐江湖异士,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看情形的确难度很大。”

老人一直盯着殿门的方向,右手却不自觉的拿起桌上那第三本奏章。

陈元佶突然眯起双眼,看向那本奏章,不知为何内心生出一丝不安。

陈悬静则缓缓展开那本奏章。

他突然看向杜景瑞,开口问道:“敬亭,这折子是你呈上来的,眼下国库空虚,南川灾疫始终无法得到良好改善,你却在这档口,提出今年镇妖司应在坊间以及各司府衙门推举人选,朕想问问,你此举意欲何为。”

此言一出,反应最大的并非提出此条建议的杜景瑞,而是尚书令楚言礼以及二皇子陈元佶。

只因,时机不对。

这二人隐晦的对视一眼,纷纷察觉出一丝不对劲。

宰相杜景瑞也并未及时回话。

陈悬静则接着说道:“镇妖司成立于玄祖之时,几与我大周同岁,历代先王从未更改过选举制度,你既然有胆量提出更改祖制,那你可知道,这镇妖司对我大周的重要性。”

朝中众臣,互相对视一眼,皆是看出对方眼中幸灾乐祸神色。

而百官之前,二皇子脑中突然灵光一闪,随即脸色铁青。

他似是察觉到什么,可仍抱有一丝希冀,虽能及时忍住心中怒火,但不知不觉中,他浑身散发出一股寒意,眼神睥睨,看向杜景瑞的目光有些阴鸷。

回想早些时日,圣上回朝之前,四皇子曾找到过杜景瑞,两人有过一番言论,只是具体谈了些什么内容,外人并不知晓。

今日四皇子能在百官面前提出那三条建议,想必这其中少不了杜景瑞的点拨。

而杜景瑞身为西席少师,更不可能去坑害自己的门生。

联想到今日早朝,老皇帝陈悬静看似随意的拿出三本奏章,可这三本奏章的内容前后呼应,怎么看都觉得像是提前安排好一般。

此时此刻,二皇子与六部众臣,都似乎察觉到其中有些猫腻,不得不重视起这三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

果然,杜景瑞缓缓俯首,随后朗声道:“臣以为,此举恰恰能解南川燃眉之急!”

陈悬静表面平静如水,他等的便是这一刻。

老人双目一亮,故作惊喜,迫切问道:“此话怎讲。”

台上,台下。

两个老狐狸心照不宣,配合默契。

杜景瑞,那是当朝宰相,百官之首!

他庙堂沉浮数十载,又岂是泛泛之辈,哪怕风平浪静,他都能嗅到一丝异样。

圣上回宫从未召见过任何一位臣子,可杜景瑞偏偏就能凭借一本奏章与老皇帝达成共识。

杜景瑞不慌不忙。

他郎朗开口,声音嘹亮,响彻整座大殿。

“南川受灾,往年朝廷征银纳粮,何其困难,甚至有些偏远郡县,仗着交通不便导致上情而不可下达,耽误了赈济最佳时间,而今臣以为不如摒弃祖制,明码标价,在各郡县公开出售镇妖司名额,所收银钱填补国库,赈灾救民,同时出榜告知天下,凡江湖异士武道大家,有能前往南川镇压妖邪者,功高者同样可填补镇妖司空缺,如此一来,四皇子所提出的所有建议,其棘手之处便可迎刃而解。”

陈悬静要的就是这番话。

可自古以来,君不可无孝。

他陈悬静不好亲手打破祖制。

老人皱眉,故作沉思。

一旁的陈元佶脸色铁青,直到此时他终于确定心中所想,也终于明白当日杜景瑞为何会答应的如此爽快。

这老狐狸竟不顾自身子嗣安危,反而将计就计,只等今日在这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之面,他杜景瑞无形中狠狠地在他陈元佶脸上扇了一巴掌。

二皇子恼羞成怒,屈辱怒涌心头。

饶是他城府颇深,可仍旧忍不住瞪向杜景瑞。

杜景瑞仿佛不曾看到那阴鸷的目光,置若罔闻。

尚书令楚言礼与二皇子关系莫逆,陈元佶有什么计划他自然是一清二楚。

前些时日,二皇子用一粗鄙阳谋算计杜景瑞,这事楚言礼心知肚明,他二人本以为从此便将杜景瑞踩在脚下,哪曾想杜景瑞将计就计,二人一番算计终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楚言礼恶狠狠地望向杜景瑞,突然朝台上一拜,大声呵斥道:“臣有奏。”

老皇帝陈悬静眼底深处游过几丝寒芒,却不动声色,他一扫眉间忧虑,缓声问道:“尚书令有何话要说?”

楚言礼一甩袖袍,指着杜景瑞大声喝骂道:“臣要参那杜景瑞,此等贼子大逆不道,不仁不义,无君无父,实为狼子野心,衣冠禽兽,他堂堂一代南儒大师,竟敢朝堂之上教唆圣上违背祖制,并且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卖官鬻爵,此等行径简直就是离经叛道,斯文败类,臣请奏撤去杜景瑞宰相之职,以儆效尤,以正朝纲!”

楚言礼此言一出,六部文臣皆是跪伏于地,齐声高呼:“臣等请求圣上撤去杜景瑞宰相之位,以正朝纲!”

高台上,陈悬静望着殿内臣子,跪伏近半,他不由自主攥紧了双拳。

随堂太监终日服侍老人,他对这位老皇帝再了解不过,察言观色之下,知道老人已经处于爆发边缘。

老太监不愧是圣上身前红人,他未加思索,立马起身来到陈元佶的身前,朝二皇子猛使眼色。

陈元佶正怒视杜景瑞,此时视线被阻,突然回神。

他猛然惊醒,看到了老太监眼中的担忧,随即眯起双眼,侧头看向龙椅之上,发现陈悬静脸色越发平静,莫名中一股寒意涌上二皇子心头。

陈元佶暗自忍住内心屈辱,赶忙躬身俯首说道:“回父皇,儿臣以为尚书令楚言礼言论有失偏颇,眼下当务之急乃是赈济南川百姓,杜相此言不失为一条上策。”

陈元佶似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话音刚落,就感觉头晕目眩,浑身微微发抖。

尚书令楚言礼则猛然抬头,不可置信的望向二皇子。

陈元佶脸色微微有些苍白,递给楚言礼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