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仙侠玄幻 > 踏渊录 > 第25章 朝堂议事(一)

踏渊录 第25章 朝堂议事(一)

作者:羊村小二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3 23:41:5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下元节,圣上回朝。

朝堂之上,一连七日风平浪静。

大周皇帝陈悬静自回宫以后身居宫闱。

这七日里即不上朝,也不召见众位大臣。

朝野之内人心惶惶,皆不知道这位老人心里打的什么算盘,众臣谨小慎微,不敢有丝毫动作。

然则昨日。

内廷司礼监随堂太监突然宣召,圣上明日临朝,有事找众臣商议。

一众大臣听到消息后各怀心思,虽说不知要廷议何事,但有那心思聪敏之人,细思极恐多少已经猜出几分。

明日早朝所谈之事,无非就是“南巡”二字。

奈何京都长安距离南川之地路途遥远,圣上南巡,这一路上所见所闻,到底是悲是喜,无人知晓。

至于这位老皇帝的心情到底如何,更是令人无法琢磨。

第二日。

卯时刚过,由于时处初冬日头还未升起,屋外天色依旧昏暗,众大臣便照往常一般,一大早来到泰和殿内,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站好。

殿内灯火通明,鸦雀无声,众臣文左武右。

在那高台之下,众臣之首。

站着四位年轻男子,身姿挺拔,眉清目秀,年长者不过而立,最幼者已达志学。

这四人便是当今大周四位皇子,其中二皇子陈元佶已被加封为王,所以朝服装饰与其他三位皇子自然有所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大周皇帝陈悬静二十八岁登基为帝,在位已三十四年,奈何自他荣登大宝以来,后宫正统皇后并未给他生下半个子嗣,所以眼前这四个年轻人皆是庶出。

四人身后,则站着几位老臣。

这几位老臣分别是大周宰相陈景瑞,上书房辅政大臣尚书令楚言礼以及中书令陆谨修,再其后便是一众文官武将。

殿内众臣站定,窃窃私语,细弱蚊蝇,只有为首几人目不斜视,对那议论之声置若罔闻。

待众臣聚齐,司礼监随堂太监突然从侧殿走上高台,规规矩矩立于龙椅一侧,一声高唱响彻整个泰和殿。

“圣上到!”

殿内众臣闻声精神一阵,目露热切,纷纷朝着高台之上望去,只见一位身着龙袍,头戴御冠,精神矍铄的老人大步流星走到龙椅前,缓缓坐下。

老人神色祥和,面容平静,望着殿内众臣开门见山:“众位爱卿辛苦了!”

殿内众臣立马俯首拜谢:“为圣上分忧,乃臣等本分。”

老人坐在龙椅内,笑逐颜开,朗声道:“多日未见,朕是真的想你们了。”

高台之下,众臣惶恐齐声回道:“臣等对圣上亦是万分想念。”

话落。

老人轻轻抚掌,笑容和蔼道:“好!君臣一家亲,朕很欣慰,这几日朕也歇够了,今日找你们来就不客套了。”

台下众臣立马俯首,聆听圣训。

老人则稳坐高台,朝前挪挪身子将两肘支在身前御案的案沿上。

他拿起一根鹿毫雕龙金镶玉笔,一边摆弄一边开玩笑似说道:“回来的路上,偶听坊间传言,对朕南巡颇有微词,说朕这几年总往南边跑,那是打着南巡的幌子寻仙问道去了。”

陈悬静笑呵呵说完,突然闭口,他摆弄着那只御笔,朝殿下众臣扫视一眼。

殿内众臣内心一紧,纷纷低眉垂首,不敢与老人对视。

京兆府尹于廷安则立马出列,俯首拜礼道:“圣上南巡,乃是为了我大周黎民,坊间对此有所误解,乃是臣之失察,三日内臣定将此事彻查清楚,将那妖言惑众,造谣生事者绳之以法,绝不姑息。”

龙椅内,老人先是一笑,随即摆摆手说道:“算了算了,朕这几年的确往南边跑的勤了点,坊间有点谣言在所难免,此事不必当真,就此揭过吧。”

于廷安本是神色郑重,闻听此言心领神会下,知道圣上并非真有所怪罪,赶忙俯首拜谢退回到班列当中。

殿内瞬间鸦雀无声。

一众大臣心思敏慧,明白方才圣上所言无非是想引出个话头,并非真的想怪罪那散播传言者,所以一个个皆是默不作声。

高台之上,陈悬静稳坐龙椅,他忽然侧头看向御案一角,那里摞着三本已被提前放好的奏章。

一旁的随堂太监心领神会,立马上前将那三本奏折挪到老人身前。

陈悬静轻轻拿起最上面一本,翻阅片刻后,突然说道:“这折子朕刚回宫时便看过了,虽说这禁武令并非首次提起,不过既然又有人提出来了,大家不妨说说自己的看法。”

禁武令,一个在大周并不十分讨喜的条令,此条令并非当朝所提,历代先王在位之时,总会有人偶尔提起,奈何大周以武立国,这条建议被历代先王数次否决。

今日有人再次提起禁武令,而大周这位有史以来除高祖以外,在位最长的老皇帝居然拿到早朝廷议,这对一些有心之人来说,这莫不是一种别样的鼓励。

只是,前车之鉴,殿内众臣摸不清老皇帝对此事的态度,所以皆是缄口不语。

陈悬静原本神色祥和,他见众臣皆是缄口不语,眉头一皱有些不满,随意地捏着奏折一角朝杜景瑞问道:“敬亭,你是百官之首,你对此事怎么看?”

大周宰相杜景瑞人老成精,尽管圣上将此事拿到早朝上来廷议,但他仍旧不假思索的说道:“臣以为不妥。”

陈悬静微微颔首,接着问道:“有何不妥。”

杜景瑞缓缓回道:“大周以武立国,高祖圣训不可遗忘,武者,乃国之根本,臣以为禁武令不可施行。”

龙椅内老人闻言双目惘然,对这模棱两可的回答很不满意,他转过头看向其他几位辅政大臣,问道:“你们上书房其他人有没有什么想法?”

此言一出,众臣之首立马走出一古稀老臣。

陈悬静看在眼中,面露微笑:“陆爱卿有何见解?”

中书令陆谨修年过古稀,行动逶迤,他微微俯首,声音苍老道:“臣以为,禁武令上承天德,下顺万民,实乃功盖千秋之大计,完全可以施行。”

陈悬静闻言似乎很感兴趣,他神色有些迫切,半个身子都快伏到御案之上,笑着问道:“说说看。”

陆谨修似乎没想到圣上会对禁武令感兴趣,他面上依旧平静,奈何内心激动万分,甚至想到了另外一层含义,刚要开口,身侧立马又站出一人。

此人一动,文班众臣纷纷侧目,甚至有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

高台之上,陈悬静将这一切全都看在眼中,神色虽然依旧祥和但双眼微眯,他不动声色的看着那位大臣。

出列之人身形高大,但看朝服装饰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官,此人便是六部之首,尚书令楚言礼。

楚言礼迈步出列,先是俯首行礼,然后不等陈悬静文化,率先开口说道:“圣上,臣有话说。”

高台之上,老人微微颔首,示意但说无妨。

楚言礼见状挺胸抬头,昂然回道:“臣同样以为禁武令不可施行。”

此言一出,满堂皆静,然众臣内心哗然。

众所周知,大周宰相杜景瑞与那六部向来不合。

两者之间,可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六部之首尚书令楚言礼,更是自持儒家正统,自命清高,曾多次公开叫喧不屑与杜景瑞这等离经叛道的南儒同朝为官。

二人同朝为官数十载,虚与委蛇,暗中较劲不下百次,莫说二人之间有丝毫的交情,就是在这朝堂之上,二人之间的谈话也不超十指之数。

今日禁武令一被提起,尚书令楚言礼语出惊人,竟直接打破了二人之间多年隔阂,与那杜景瑞同仇敌忾站在了一起。

古稀老臣同样没想到楚言礼会站在杜景瑞一边,他猛然转身看向楚言礼。

楚言礼毫不畏惧,同样看向陆谨修。

泰和殿内,气氛骤然紧张。

高台之上,陈悬静稳坐龙椅,他眉头一皱,缓缓摘下御冠,五指插在花白头发当中,顺着发丝挠挠头皮,直至舒缓几分,这才缓缓开口:“元祐,这折子是你程上来的,你说说看颁布禁武令有何好处。”

此言一出,殿内众臣俱是一惊,此时再看向那楚言礼的目光,多少有些了然。

若此事是大皇子提起,那楚言礼宁肯打破僵局也要站在杜景瑞一边,就情有可原了。

众臣之首。

大皇子陈元祐闻声出列,先是俯首一礼,这才说道:“父皇励精图治,内政明修,大周境外无夷狄犯边,国内太平昌盛,儿臣以为我大周子民性情憨厚朴实却又不失彪悍,民间舞刀弄枪者颇多,私自械斗比武多会引起纷争仇怨,所以儿臣以为当下大周更应注重儒学开蒙,礼仪教化,故此儿臣请奏施行禁武令。”

大皇子言毕,退回班列当中。

陈悬静看着大皇子一言不发,脸上表情没有丝毫变化,片刻后突然朝楚言礼问道:“你怎么说?”

楚言礼则正色道:“大力推行儒学开蒙教化,臣不反对,然而圣上励精图治,广施仁政,大周律赏罚分明,乡野之间凡有纠纷仇怨者,皆是以朝廷府衙为主,地方官员也是凭借大周律判案公断,民间百姓对此也很是信服,私自比武寻仇者甚少,所以臣以为这禁武令不可施行。”

中书令陆谨修闻言突然转头,他看着楚言礼双眼一眯,冷声道:“甚少就是有了,回圣上,臣以为这禁武令势在必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