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现言 > 女帝 > 第496章 沧海桑田 之壹

女帝 第496章 沧海桑田 之壹

作者:微云疏影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5-30 09:42: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杨繁回到长安的时候,已是深秋。r?a? ? n?en? ???.?r?a?n??e?n `o?r?g?

落叶铺在道路两旁,时不时便有一阵凉风吹过,带来丝丝寒意,远处连绵不断的钟声悠远而苍凉。

他侧耳倾听了好一会儿,才掀开车帘,问随侍一旁,前来迎接自己的管事:“最近几日,可是有哪位贵人不妥?”

岁月的沉淀,久居高位的生活,令他一扫年轻时的风流浪荡,变得深沉而稳重。哪怕是坐在不算华丽的马车上,都由一种如坐庙堂的感觉。

管事不敢怠慢,连忙低下头,回答道:“大人料事如神,当利大长公主于二十五日前无疾而终,圣人哀恸,厚赐了隋家。隋家也一心大办,非但大宴宾客,也请全长安有名的佛寺、道观都为当利大长公主做了水陆道场,遵善寺甚至为当利大长公主敲了三千钟。”说到这里,已是止不住的艳羡之情。

当利大长公主逝世时,已经七十有二,算是难得的高寿了。她没有受病痛的折磨,在睡梦中悄悄离开,这是喜丧,子孙无需太过悲伤。

生前显贵,福寿绵长,儿孙满堂;死后极尽哀荣,继续庇荫子孙。一个人若能做到这份上,才是真正值了。

杨繁对当利大长公主压根没什么感情,不仅如此,听到当利大长公主逝世的排场,他嘴上不说,心中却骂了一句“蠢货”!

太平盛世,奢华之风渐盛。本朝历代天子都以身作则,推崇清淡简朴,反对奢靡浪费,尤其在葬礼上。

由于世人皆认为“侍死如侍生”。即活着的时候享受什么待遇,死了也该有同等的待遇,否则就是儿孙不孝,九泉之下都不会安心,导致厚葬之风一日胜过一日,往往便宜了那些盗墓贼。

皇帝推崇薄葬,甚至以身作则,本朝传承至现在,已是第五位皇帝。可论及葬仪之盛大,陪葬品之多寡,只怕本朝的四位先君加起来都比不上前朝末期的一位皇帝。这种时候,隋家非但不体察上意,还将当利大长公主的丧事大操大办,圣人面上不显,心中怕是不怎么高兴。

当利大长公主的丧仪是这个规格,她的姐妹难道不会攀比?哪怕她的姐妹们不想攀比,儿孙也肯定是要攀比的,否则人言可畏,万一说他们没有隋家有孝心呢?姑姑是这种规模的丧仪,侄女呢?难道不会有学有样?就更不要说那些亲王、郡王了,这个风气一开,怎么止得住?偏偏圣人什么都不能说,不光因为当利大长公主是她的长辈,也因为这是传承千百年的风俗。

让皇帝吃这么一个哑巴亏,隋家也是了不起。

难怪这些年,隋家一直起不来,号不准皇帝的脉,怎么做都没用。

当利大长公主在世的时候,隋家勉强还能保持一流勋贵的地位,当利大长公主这么一去,哪怕圣人不会忘记隋家,明眼人也都能看得出来,这个家族已是沦为二流,关键问题上插不上话了。

他没回来倒还好,如今都回来了,少不得前去当利大长公主府祭奠一番。

不过……

在此之前,他得先面圣,面圣之后,再去赵国公府一趟。

赵国公玉迟官至宰辅,致仕之后,加封太尉,赠开府仪同三司。哪怕他已经不在朝堂上出现,圣人对他的信任却不会动摇半分,更不要说他的妻子新蔡大长公主了。哪怕圣人有好几个姑姑,但要论地位。诸公主之中,当利大长公主没了之后,新蔡大长公主便是独一份了。

正因为如此,赵国公府的门不是那么好进的,杨繁却不属于此列。

博望侯杨繁简在帝心,自打十年前开始,便接手了玉迟的部分工作,负责起了边境榷市的贸易。

近十年来,边境战争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迫使大夏最大的两个敌人――突厥与吐蕃,不得不向西扩张。尤其是突厥,西迁之后,对西域诸国进行了疯狂的进攻,以补充自身在与大汉战争中受到的损伤。

西域诸国国小力弱,不得不于铁骑之下,列国被横扫,给突厥带来了数不尽的金银珠宝,牲畜牛羊。

金银虽好,却养不活人,也就导致大夏与突厥的榷市越发繁荣。突厥人带着大笔金银与汉人交易,购买他们生活的必需品。杨繁所要做的,一是监管,不让过多的粮食和药品外流出去,顺便与突厥谈判,不光是金银,也要多捞些牛羊回来;二是维护秩序,省得榷市出什么乱子;三便是配合丽竟门,暗中对一些墙头草做一个全面的记录――在这样令人疯狂的利益面前,除了官方允许买卖的东西外,商人也是不吝于对突厥贩卖兵器,甚至更进一步的东西。

源源不断的金银流入,极大地填补了大夏因为战争而受到的创伤,并没有对国力造成特别大的打击。大军凯旋归来获得的荣耀、得到的厚赏,也促使了天下习武之风的昌盛,以及百姓对人口的渴求。

民间溺婴、杀子的风气,层出不穷,但谁又是丧尽天良之辈,想要杀死亲生骨肉?但养不活就是养不活,不光是吃喝,更重要的是,一家多一个人口,就要多承担一份赋税。可按照本朝的授田制度,国家并没有那么多田给百姓,更不要说还有世家、勋贵、豪强对土地的掠夺。

田亩不能增加,产出一年就这么多,如果家里人口多了,却要多交税。这对平民百姓来说,绝对是一项不轻的负担。

战争,改变了这一切。

本来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耕作一生的农民,纷纷选择参军。达不到参军条件的,惋惜之余,拼命生育。就连很多宗族也开出条件,如果哪家有孩子养不起,他们可以帮一部分的忙。

毕竟,朝廷已经下令,对外作战的军人,即便是残疾了,朝廷也有优抚,可以免去他们家中部分,甚至全部的租税。如果撞大运,有了军功,便有可能鲤鱼跃龙门!

一场又一场的大战打下来,不知多少家族因此受益,看得人眼馋极了,却苦于军队遴选越来越严格,没办法中选。好在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为今之计,当然是让孩子们多练武,并鼓励族人多养孩子。只要养的多,总有那么一两个能被高标准,严要求的军队选中,送上战场。

杨繁求见玉迟,不仅因为两人有“半师之谊”,更重要的是,突厥西进,各国自然而然地要找大夏求援。

鸿胪寺非常友好地接待了这些使者,但具体的方针策略,朝廷会商讨。这件事,杨繁肯定要参与,便要向玉迟卖个好。万一玉迟在西域的时候,有什么认识的人,想要报恩,或者报仇,他不就能顺带做了么?

杨繁面对玉迟,姿态摆得很低,谈起榷市,自豪之余,也有些忧心:“榷市之盛,如火如荼。”

从他眼前流过的钱,每天都是以千万来计,饶是杨繁见多识广,也不免有些胆战心惊。

卖国之类的罪名,他是不担心的,只要不是想不开,没人会把这罪名安插在他头上。他怕就怕自己掌握不好分寸,毕竟,仗已经打了这么多场,谁知道朝廷是怎么想的,秦琬又是怎么想的呢?

再说了,战争对粮草的消耗是巨大的,如果不是江南运河开通,东南运路修好,大运河彻底贯通。从晋中、江南甚至辽东的粮草,源源不断运往关中,也不可能支持十年来对突厥的战争消耗。

大夏从突厥手里抢来了牧场与牛羊,但这些,够么?

玉迟沉吟片刻,才问:“当利大长公主过世,景之可曾送了奠仪?”

“府上已派人送去,我也打算明日亲往。”杨繁不明白玉迟为什么会这样问,但他明白,玉迟不会无的放矢。

隋家……

杨繁心中存了疑虑,次日一早便前往当利大长公主府。

当利大长公主有三个儿子,二十余个孙子、孙女,曾孙子、曾孙女更是不计其数。

光是主脉便如此庞大,真正顶用的却没有几个。

这也难怪,圣人命勋贵子弟前往瀚海都护府的时候,隋家没有积极响应;圣人对突厥开战的时候,隋家也缩在后头。等到大捷之后,隋家看着眼热,倒是想出人出力。但那时候,踊跃为圣人效劳的人也更多了,就像一块肥肉,人人都争着咬上一口。

当利大长公主的面子够用不假,但面子够用的人还有很多很多,隋家唯一能打仗的瞿阳县公好容易“抢”到一官半职。只可惜,本次的大战还未拉开序幕,他就得回来丁忧。

正因为如此,瞿阳县公脸上的郁色,半点也不掺假。与一母同胞,看上去不过三十许的弟弟相比,不知苍老憔悴了多少。

杨繁不知晓,三十年前的瞿阳县公,名动长安,乃是无数春闺少女的梦中人。那时候,什么萧誉、叶陵、姜缘,全都被他压得黯然失色,更不要说他的弟弟。一天一地,万全没办法比。

只可惜,一朝踏错,便是二十载的沉寂。

玉迟见证了这对兄弟的过去,感慨良多。杨繁虽不知内情,但想到瞿阳县公对战功的渴望,心中若有所悟。

瞿阳县公尚且如此,其他人对战争的期盼,只会多,不会少。

大夏这台战争机器,一旦开启,就再也没办法停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