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九鼎风云志 > 第一卷 长安乱 第六章 一瓯香茗破天机

夜幕降临,浓浓的秋意随微风泛起,略有寒意。

杯盘已被仆役收去,厅上只剩一张宽几,若虚先生与杨熙相对而坐,寂然无声。忽然廊下泥炉滚沸作响,杨熙赶紧将炉上铜壶取来,又从怀中珍而重之掏出一个帛囊,从中检出几片干叶,放进陶杯之内,然后用滚水冲泡,顿时便有一股清灵的香气氤氲散开。

若虚先生将陶杯捧在手里,摩挲良久,待那茶汤略凉,便长吸一口,饮下半杯,不禁赞道:“这烘焙之茶虽炮制困难,但香气却是清灵弥远,跟烹煎的姜桂茶大不相同。”一杯饮尽,杨熙又连忙添上一杯,透彻的茶香再次弥漫开来。

透过茶杯中逸散的水汽,若虚先生能够看出杨熙脸上的严肃神情,不由笑道:“熙儿既有疑问,为何不问?”

杨熙恭恭敬敬地答道:“师长不言,弟子不问。”

若虚先生笑骂道:“以前有人对我说过一句话,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学而不问,则大道不行。身为学生,本就应勤于发问,若碍于师长面子和身份地位,有疑不问,闻过不非,怎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又怎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汉朝自武帝之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已成经世致用的显学。儒家之道,无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亲有过,子不言,师不言,弟子不问,才合乎中庸。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语,与儒家理念实在是大大相悖,一时间令杨熙惊疑不定。

若虚先生见他一脸惊诧,知道他自小研习儒教经典,却是无法接受这么激进的观点。想想当年,自己乍听那人说起这句话,不也与他一样惊讶么?

但是这懵懂少年,总有一天还是要离开自己,独自去闯一番天地。身在长安这个名利漩涡,有些事还是让他早一点知道的好。

想到此处,他又饮一口茶水,问道:“熙儿可知‘问鼎’故事?”

杨熙点点头道:“禹铸九鼎, 三代视之为国宝。楚君阀戎,问鼎之大小轻重于周疆,有取而代周之意。”

若虚先生抚须道:“不错,相传这九鼎是天下之宝,集聚华夏之气运,所以有个说法叫“得九鼎者得天下”。太史公在《史》中写道,禹铸九鼎,图画九州。遭圣责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鼎伏而不见。你可知道?”

杨熙以为先生在考教自己,连忙坐直身子,恭敬地答道:“学生曾经读过这段,就是说大禹铸造了九鼎,在上面记载了九州的图形。随着气数的更迭,鼎先后为夏朝和商朝所有。到了周朝末年,因为天子没有德行,鼎就丢失不见了,不知是不是这般解释?”

若虚先生赞许地点头道:“很对。太史公的记载,自然是正史。但是这九鼎下落,民间却有很多传说。有人说,秦朝丞相吕不韦得到了九鼎,将它们运到咸阳,融化并铸成十二个金人,以示九州归一。也有人说秦皇嬴政将九鼎分别放置在五岳四渎,以示永镇山河。但不管怎么说,九鼎象征天下气数的说法,世人都是深信不疑,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想要找到九鼎,梦想着依靠这神物取得天下。”

杨熙正色道:“我大汉一朝,开国高皇帝靠民心得天下,与九鼎并无任何关系,所谓气运,想必也是虚无缥缈之物。”

若虚先生听得杨熙的对答,微微颔首道:“熙儿能认识到此节,为师颇感欣慰。但气运之属,却并非虚无缥缈,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觊觎我手中之物?”

杨熙一怔,迟疑道:“先生手中究竟有何物?难不成是...九鼎?”

“哈哈哈哈!”若虚先生大笑道,“熙儿聪慧,一语中的!”

只听当啷一声,杨熙因为太过震惊,竟将手中铜壶摔落在地。先生方才只在谈论禹鼎故事,他只不过是顺口一说,没想到竟然歪打正着,说中了这个不可思议的真相。

若虚先生看着他震惊的样子,突然开口说出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来:“九坎九星,在牛南,西入斗三度,去北辰百三九度,岁余,人定三刻平西南,九度。”

杨熙听到,竟也是不假思索地接口:“玄戈一星,在招摇北,入氏一度,去北辰四十二度,正日,鸡鸣二刻及正北,三度。”

这段文字,正是先生让他从小习背的古册《星舆图》的内容,他对此书已然熟而及流,听到上句,连思考都不用思考,便能背出下句。这卷古册,大抵是在描述天星方位,然而每段话后,还附有一些日期时辰,不知是何意义。

若虚先生道:“我让你背熟此书,却从未对你说过原因,实在是因为干系太大,不敢让你知道。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来到长安,说不得要把这些隐秘说给你听了。现在我所说的,你要一字一句记在心里,千万不可透露给外人知道。”

杨熙肃然领诺,专注倾听。

若虚先生看着天上星空道:“此书为秦人所作,上应天星,下志地理,传说其中暗藏禹鼎所在位置。得到此书之时,我对这个传说也是将信将疑,但参详日久,竟然按图索骥,找到一些线索,最终寻获一鼎,方知古人诚不我欺也。”

杨熙奇道:“原来先生早已寻获一鼎,这禹鼎却在何方?究竟有何神异之处?”

若虚先生笑道:“禹鼎神妙,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只有亲眼看了才知道。不过我在二十五年前找到的这尊禹鼎,现在却正置于皇宫之中,想看上一眼,却没有那么容易了。”

二十五年前?杨熙熟知历法,掐指一算,便知那年正是建始元年,也是天子初登大宝之年!

难道说......

看着杨熙逐渐睁大的眼睛中流露出震惊的神色,若虚先生欣然而笑。这个弟子虽然随自己隐居十年,但聪慧不凡之处却已显现。他低声道:“如果你能看到那鼎,你就会明白,得九鼎者得天下,并不是一句戏言。”

杨熙这才明白为何他们一回长安就麻烦不断,各方势力都想拉拢先生,即便不能拉拢,也用尽手段确保他不倒向对立一党。若能得到先生臂助,不仅可以影响天子决断,还能得到禹鼎秘密。若是能够寻得这足以影响气运的华夏神物,拥王立储又有何难?

只听若虚先生声音越来越低,生怕隔墙有耳,给人听去关键:“现在虽然有十几镇藩王,但是有资格竞争储君的,也就区区三人而已。一个是中山王刘兴,也就是当今圣上的亲弟弟,先高宗皇帝的第三子。《尚书》有云,‘商王无子,兄终而弟继’。所以从纲常旧例来说,中山王是继承大统的第一人选。”

“那么孔光大人一定是支持中山王了?”杨熙问道。

“正是如此。孔光大人官拜御史大夫,是三朝元老,也是经年宿儒,肯定是以古为纲,支持兄弟相继。”若虚先生点点头,继续说道,“第二个是定陶王刘欣,圣上的侄子,其先父恭王刘康是高宗皇帝的第二子,想当年恭王深得高皇帝喜爱,差点代替今上继承大统,亏得圣上气运在身,终是得了天下,也是凶险万分那!”

杨熙吃了一惊:“那天子难道不会心有芥蒂吗,定陶王想必没什么希望了。”

若虚先生摇头道:“恭王在世之时颇为安分守己,与天子私下关系一直很好。而且天子无私心,自然是看谁更适合继承大统,定陶王素有宽仁之名,也是太子佳选。”

他又接着说道:“第三个则是楚王刘衍,是孝宣皇帝的孙子。楚王才思俊敏,也颇得圣上的喜爱。其余诸王,均是多代旁支,虽不是全无机会,但朝中无人支持,也难成大事。”

杨熙道:“那么支持定陶王的,就是丞相了?”

若虚先生又饮一口茶,颔首道:“对,现在朝中宫内,共分为三党。御史大夫孔光,力主中山王为嗣,太常、司农、少府皆从其党。翟相方进,则拥定陶王为太子,廷尉、太仆、宗正皆从其党,且与宫中来往甚密。楚王一党朝中势单力薄,却是徐引、李敬两位州牧力荐保举,自有其影响力在。”

若虚先生一席话,听得杨熙连连点头,先生简直就像久在朝中一般,将其中形势分剖得明明白白,但其实他只是从方才与二位夫子闲谈的只言片语之中,便推断出了这一切,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先生身怀机密,被这么多势力夹在其中,岂不是非常辛苦?”杨熙道。

没想到若虚先生却摇摇头,从怀中掏出一小卷帛册,放到杨熙面前。杨熙打开帛册,顿时吓了一跳。这竟是一月之前,使者送到先生面前的诏令。但这诏书形制却大违常理,外观是一个帛册,像是正式的“敕”,但里面的言辞却像是书信,甚至称先生为“兄”,尾款自称为“弟”,若不盖着圣上御宝,杨熙都要以为这是先生与友人来往的书信。见他看完,若虚先生便将帛册凑近桌上油灯,须臾将其烧为飞灰。

“此物不合礼制,却是不能留下。”若虚先生笑道,“圣上行事向来从心所欲,做太子的时候,便与我等甚为亲密。即位之初,也常常私下出宫闲游,和陪同之人皆以兄弟相称。后来我因事遭贬,圣上屡次想召我回朝,我都没有回应。这次圣上在诏书中用起往年称呼,却是希望我感念旧情,回朝相助的意思了。我也知道此时圣上需要扶助,只得放下成见,回朝面圣了。”

杨熙知道先生曾是天子身边的要紧之人,但却没有想到,天子与若虚先生的私交竟然好到此种地步。像先生这样的臣子,才是真正的帝王心腹、扶龙之臣。所以,先生自然也无需倒向任何一派,只需按着圣上意思行事,便是屹立不倒。

骤闻这许多秘事,杨熙的惊骇、讶异已是无以复加,但是胸中却有一股豪气渐渐勃发。先生是天子心腹,又掌握禹鼎秘密,在这立储之际,可谓一人掌握整个汉家气运,在这暗流涌动的长安城中必有一番作为。少年心性,见猎而心喜,更不用说能够亲身参与这等大事之中,怎能不为之振奋,与有荣焉?沉浸在这复杂的情绪之中,品咂着先生所说言语,杨熙辗转反侧,直至深夜才迷糊睡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