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783章 天下事

明末之席卷天下 第783章 天下事

作者:金刀老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28:0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天下事共分四版,一版是大明皇朝的国内事情,比如九月官军剿灭张献忠,十月第一期报纸就有展现,写的还生动有趣,当然肯定略显夸张,把明军百战百胜,贼兵不堪一击,表现的淋漓尽致,战斗场面更是写的和似的,百姓们都看的津津有味。

结尾更写了个战斗英雄,第一个登上城墙,面对十余名贼兵,死战不退,身负重伤。

文章最后写着,兵士刘奋进,浴血奋战,悍不畏死,立下大功,虽然伤重退役,朝廷商议决定,任命其为家乡固安县主簿,另家中赏粮田三十亩,耕牛一头。

当时京城许多读多人看了哗然。

十年寒窗不如一个战兵?那我们读书有什么用?

结果这文章下面有当朝太子写的文章。

“论读书人和兵士对大明朝的作用”

太子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在文中把读书人贬的一文不值,更用先皇崇祯宾天前所说,诸臣误国,文人误国。

当贼兵进京时,读书人纷纷投降,只有兵士敢于决战,为保卫大明江山,保护京城百姓而出力。

最后言道:“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番话引起全天下读书人的愤概,大伙对太子都极为不满。

但天下间,最多的可不是读书人。

京城市井之中,也是有大量的市井之徒称赞太子英明。

太子的这篇文章,还捧红了另一个人,因为这句话是曹学佺所说的。

曹学佺也是大明忠臣,历史上李自成进京后,听到崇祯死了,他就投井自杀,被家人所救。

等后来清兵攻入福建后,曹学佺香汤沐浴,整顿衣冠,在西峰里家中自缢殉国,死前留下绝命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

丁毅进京后,升曹学佺为贵州巡抚,曹学佺在福建呆了好久,等丁毅兵马进贵州之后才去上任。

他的这两句话,原本知道的人并不多,因为太子的一篇文章,再随着《天下事》,很快红遍全国。

原本在大明高高在上的读书人身份,因为这文章,被天下百姓生重重的鄙视,受到狠狠的压制。

但丁毅并不是要打压读书人,打天下靠军队,治天下还得靠读书人,他只是给读书人一个警告,不要以为这天下离了你们就没有用,不要以为,个个都高高在上,可以免除税赋。

《天下事》包罗方向,军事、政治、民生、奇闻什么都有。

朝廷的政策,改革也在其中,世界形势更是让很多人感觉到新奇。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大明之外还有欧洲、美洲,非洲。

十月,第二期《天下事》发行一万份,其中有三百份由快马或水驿道发向天下各省,并让各省收到之后,加印。

十一月后,全国除了云南都有《天下事》,偏远地区可能远一个月以上,当月看到的是上个月,甚至上上个月的报纸,但百姓们还是趋之若鹜,非常喜欢。

当时丁毅的打算是,先把《天下事》弄到全国大火,人人爱看,到了一定时间后,突下重药,全国开始改革。

古代最大的问题是消息闭塞,但一旦以报纸和当地的宣传两种方试结合,打开局面,搞的人尽皆知,那些士绅地主们想反对也没有用,因为没人支持他们。

三月初二。

几员大将出现在武英殿。

“拜见王爷,王爷千岁千千岁。”

“哈哈哈,赵大山,尼娘的,肚子吃大了啊。”丁毅笑哈哈的跑上前。

从大员赶来的赵大山顿时眼睛都红了,声音也哽咽了:“王爷,俺想死你啦。”

两人重重抱在一起。

边上的吴三桂、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都奇怪的看去。

四人都算是降将,吴三桂一直被丁毅安排在京城,他还以为自己要被关一辈子了,没想到突然被叫到皇宫。

李定国三人被抓后,带到登州生活了几个月,看着登州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三人的心思也慢慢改变。

特别是李定国,当年去登州买过马,知道那边和大明其他地方都不一样。

他现在已经知道,这是镇北王丁毅成长的地方,也是全大明最好的地方。

“罪民李定国。”

“刘文秀”

“艾能奇”

“拜见王爷,请王爷恕罪。”

丁毅大笑,示意他们坐下。

众人都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听话的坐下。

“吴三桂。”丁毅先看向吴三桂。

“王爷。”吴三桂低头陪笑。

“听说你年轻时,有次为了救父亲吴襄,带着二十几个家丁就敢冲后金军队,可见你其实,还是很有勇气,很敢打的。”

吴三桂这事不知是野史还是什么,反正丁毅先帮他吹一下。

吴三桂满脸通红:“惭愧惭愧--”即不否认,也不承认。

丁毅马上语气又一转:“可大凌河之战,你父亲带着你,多次未战先跑。”

“。。”吴三桂脸更红了,低着头不敢说。

“松锦之战,王朴先跑,你也不甘落后。”

“末将死罪。”吴三桂大哭,跪下,身体颤抖不止。

他以为丁毅在清算了。

“其实你们都是能战的,为何要跑?”丁毅长叹:“我明白,你们对友军不信任。”

“怕自己不跑,友军先跑,大明各镇皆是如此,难怪遇到建奴,一败再败。”

李定国三人鄙视的看着吴三桂。

吴三桂瑟瑟发抖,不敢说话。

“你起来呗,本王不是要秋后算帐,算帐也不会等到今天。”

“你献山海关有功,本王岂能做出过河拆桥的事情。”

李定国三人听的惹有所思。

“多谢王爷,多谢王爷。”吴三桂哭着起身。

他哭道:“三桂愿带兵决战建奴,不胜不归。”

他以为丁毅叫他们过来,是准备打建奴。

而且最近朝中和民间已经有很多人在议论打建奴满清的事情。

丁毅之前说过攘外先安内,现在内部的李自成,张献忠两大巨寇已经被灭,后面都是一些零散的乱兵土匪,朝廷压力大减,是不是可以解决辽东的建奴?

赵大山等人也都以为丁毅要招他们打建奴,同时看着丁毅。

“建奴肯定要打,但不是现在。”丁毅却摇头:“本王正在准备粮草和调兵。”

丁毅原本只有二十多万兵马,开战之后,先后扫平李自成,张献忠,前后俘虏了几十万人,除去解散了一部份,仅天津附近,就有九万降兵在集训。

南京又有数万在集训重整。

然后他向全国各地派总兵,调出去大量的兵马。

现在四川那边,就有十几万丁毅兵马,刚刚打完张献忠,那边还在整训大西军的降兵。

“本王手上现在没多少兵马,一切要等兵马整训和调整完成,关键是粮草不济。”

丁毅如果现在打建奴,需要把西南的十几万兵马调过来,这就太远了,西南现在很多地方还没完全平定,当地也在募兵和招吏员,加上十几万兵马过来,一路上消耗的粮草不说,过来就要几个月,关键西南的兵马,丁毅有另作用。

所以丁毅的打算是,囤结粮草,准备兵马,在夏收之后,兵发辽东。

“本王在全国征招了十几万兵马,数万吏员,加上降兵十几万在集训,每天耗食无数啊。”丁毅心想,你们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丁毅的银子是花不完,但是粮有点不够。

明末全国都缺粮,丁毅也是自己囤田好,基础好,并在明末乱世到来之前囤集了大量的粮食。

但他先后发动了,对李自成,张献忠等的大战,从京城打到四川,几十万人的吃喝,已经把他的储存消耗的差不多。

并且现在每天都是巨量的消耗。

别的不说,仅看他分封出的总兵,就有几十个,每个总兵上万兵马,全国每天几十万兵马都是丁毅在养着。

还一次性增加几万吏员,都要丁毅养着。

全国的官员俸禄现在也是丁毅在发,他还没当皇帝,当然不能像崇祯一样拖欠,或少发吧。

你让满清现在养这么多兵马和官,只有抢老百姓,根本没有其他办法。

朝臣们和百姓以为打战很容易,你镇北王兵强马壮,全国几十万兵马,随便打打就能灭了满清,但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动员大军不要粮草吗?

特别是丁毅现在几乎人人骑兵的形势下,连草料也需要大量。

丁毅的粮草已经快打光了,只能夏收之后再行动。

“本王已经下了诏令,今年江南一带的夏粮优先往天津运,为灭建奴做准备。”

“济州也等春季好好割一波草料运到天津来。”

几人大喜,但丁毅马上道:“但打建奴,没你们的事。”

众人顿时无语。

丁毅这时向李定国他们:“你们当时造反,是因为活下不去,百姓生活艰难,家乡到处灾难。”

“朝廷治国无方,你们对朝廷和群臣失望无比,挺而走险。”

三人连忙跪下。

“现在你们也看到了,在本王的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即将太平。”

“如果你再反,受苦受累的,还是天下百姓。”

“王爷贤明,天下大治,罪民当永不再反。”李定国砰砰砰重重磕头,当场发誓。

“俺们替天下的百姓,多谢王爷。”刘文秀和艾能奇也道。

丁毅治下的山东,已经让他们彻底拜服,更能明白,丁毅是真正为天下百姓着想的人。

他们起兵之初都是为了百姓,为了想活下去。

张献忠重庆斩三万官兵手,历史上到成都又要屠城,他们都站出来阻止,证明他们都是心中有底线的人。

满清进关后,这三人都是浴血奋战,联明抗清的志士。

这也是丁毅为什么要留下他们,重用他们的原因。

丁毅很快把五人叫到一边,桌上放着一张地图,正是西南附近的地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