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 第620章 旧剑重提?!

康王府内。

康王膝落在地,双手伏地,身躯如山崩裂。

这一跪,不是臣子拜君,不是子弟问礼。

而是——一条回家的犬,伏倒在它真正主人的面前!

“属下,回来了。”

他声音低沉,甚至带着一丝沙哑与……压抑的颤意。

墨染缓缓上前,一步步走到他面前,目光落在他额头紧贴地砖的姿态上,眼中却无讶色。

她只是抬手,轻轻撩起衣摆,在他身前坐下。

脚步轻巧,仿若山中雪落,毫无声响。

片刻之后,她才开口:

“城中之事,可还顺利?”

声音依旧温和,却与方才院外截然不同,宛如主人问犬,驯者问伏兽。

“回禀……回禀主子。”

“陛下之令,已传达汝南旧军。”

“十五万兵马,瞬间土崩瓦解,无人敢抗。”

“诸将俱降。”

“……一刀未动。”

他的声音低到几乎贴地,透着一种被彻底驯服的服从与取悦。

墨染静静听着,一语不发。

听完,她缓缓伸出一只手,修长的手指搭在他的发顶,像是在抚一头安静的野兽。

“很好。”

她轻声道,像是在夸奖,又像是在安慰。

“你是只好狗。”

“知道该怎么咬,也知道该怎么……回来。”

她手指缓缓下移,穿过他鬓边微乱的发丝,停在他颈后那处冷汗微渗的位置。

“只要你一直这样。”

“陛下不动你。”

“我,也会留你。”

萧康浑身一震,面色竟泛起一丝潮红,但他依旧不敢抬头,额头几乎贴入地砖的缝隙中。

“是。”

“属下,永远不敢忘。”

“这一身……是主子给的。”

“若非主子,属下仍困于宗室,沉于庙堂。”

“主子之恩,胜过……天地。”

墨染笑了。

她低下头,看着这位高高在上的宗亲王爷,语气仿佛春夜呢喃:

“你记得最好。”

“你该记得——”

“谁……才是真正教你走出‘王府’的。”

“谁……才是让你活成‘权臣’的。”

她的指尖缓缓撤回,扶着他的下颚微微一抬,让那张久藏威仪下的脸,露出臣服的神色。

“起来吧。”

“明日,你还有新的戏,要唱。”

“在圣上眼前,你要演得更像些。”

“演得像个忠臣。”

“像个……彻底被驯服的人。”

萧康缓缓起身,眸光晦暗,却隐隐浮现一抹狂热的光。

“主子放心。”

“臣,会演。”

“演得,比谁都像。”

灯火在二人影子之间晃动,墙上光影交叠。

一人居上,一人居下。

仿佛永不倒转的——主与仆。

……

屋内烛火,悄然跳动。

空气中那一瞬的静,仿佛将所有声息都凝固成一层无形的帷幕,遮住了这间屋里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墨染斜倚在软塌之上,白纱曳地,姿态慵懒,神色却从未有过半分松懈。

她的眼眸如水波不动,望着窗外那扇紧闭的隔扉,似乎正透过黑夜窥见着更远的棋局。

“你可知——”

她缓缓开口,语气低柔却极具威势:“此局能走到如今,凭你是走不到这一步的。”

康王站于她身侧,低垂着头,恭顺如犬:“属下明白。”

墨染轻轻拈起茶盏,指尖在盏口摩挲,那茶早已冷透,她却像是在把玩一枚信物,慢条斯理地续道:

“当初你去找晋王,说愿随淮北王起事,是谁替你挑了密语?”

“谁替你安排了徐州旧部为你奔走?”

“又是谁……在你父亲死后,为你留下了那封能打动陛下、保你无虞的‘投诚信书’?”

萧康身子一震,额上渗出薄汗:“主子。”

“属下一切……皆由主子安排。”

“你知道就好。”

墨染放下茶盏,指尖拂过塌沿,轻声道:“那你可知,我为何要你归顺淮北王,而我却亲自奔赴汝南?”

萧康一怔,旋即摇头:“不敢妄猜。”

墨染抬眼看他一眼,眸色淡淡,却如秋水穿骨:“因为,你唱的是‘归心似箭’,我唱的,是‘忠君难测’。”

“你是那条在外奔波、委曲求全的犬,而我,是那尊……被他最信的镜。”

她冷笑一声,继续道:

“我在汝南王身边,推淮北王上台,一步步将他送入那座戏楼。”

“你在晋王身旁,携旧部归降,让淮北王以为宗室归心。”

“他以为天下皆看好他。”

“他以为我们是他的‘左膀右臂’。”

“可他不知道——”

“我们,是他的‘推手’。”

“而且——推向死地的手。”

话到此处,她淡淡一笑,眼波中泛起一丝残忍的冷意。

康王低声应道:“主子妙算,远非属下能及。”

墨染却似不耐再听奉承,缓缓转开头,轻声喃喃道:

“如今五王之中,最桀骜的两个,已经倒下。”

“剩下的,也不过是些墙头草。”

“可要真正坐稳这个天下,还差最后一步。”

萧康眼神一凛,低声问道:“主子是指……陛下?”

墨染未答,只是缓缓站起身,行至案几前,从卷轴中抽出一封密信,轻轻打开,眉眼微垂,良久不语。

半晌,她忽然转身,望向康王。

“你知道这场‘比剑’,为何陛下未亲临?”

康王怔了怔,摇头。

“因为他知道,百姓的眼,是最难掌控的。”

墨染语气缓慢,却句句入骨:“哪怕他赢了淮北王,百姓也不会记得他如何平叛。”

“他们只会记得——他避战。”

“一个不敢面对秦玉京的天子,哪怕赢得再多,也终究少了——一分气节。”

“而这,便是我们下一局——”

“可动之根。”

康王听得入神,呼吸也渐渐急促:“主子之意是……”

墨染将手中密信轻轻折回,目光如冷霜般凝住:

“让他比。”

“比一场真正的‘剑’。”

“让他亲自面对秦玉京。”

“让百姓亲眼看见他能否接下那三剑。”

“若他输了——朝纲动摇。”

“若他不比——民心溃散。”

“而这两者,都是——我们想要的。”

话音一落,房间陷入死寂。

康王喉头微动,半晌才缓缓开口:

“主子……此计太险。”

“若他真接下三剑,那岂非更盛其威?”

墨染却轻轻一笑,语气冷淡:

“你当秦玉京是谁?”

“你以为他三十年称剑不败,是空口吹出来的?”

“别说接三剑——他一剑出,已足以让那小皇帝命悬一线。”

“而且……”她轻轻眯起眼眸,低声一笑,“秦玉京未必肯出剑。”

康王一怔:“为何?”

墨染缓缓吐出四字:

“旧约已失。”

“若无重誓,他便无法动剑。”

“这一步——便是你的任务。”

康王猛地抬头,眼中闪出一丝狠意与兴奋:“属下明白。”

“我会动用旧部,在民间激起舆论。”

“说陛下以权谋私,避战失节。”

“到时候,便是天子,也难不接此剑。”

墨染满意地点头,走近他,手掌轻抚其侧颊,低声道:

“你是我的刀。”

“也是我的狗。”

“这天下——该是我们主仆一起夺的。”

“你可愿?”

康王缓缓跪地,再次俯首:

“为主子,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屋外,夜风起,灯火晃动,投下墙上一高一低的身影。

那一刻,光与影的交错仿佛预示着下一局棋的开局。

——血与剑的洗礼。

——民心与权柄的撕裂。

——以及,王座下,那从未停歇的博弈之声。

翌日。

朝阳破云,金光如箭,一寸寸洒落在太和殿前的青石御道之上。

今天的早朝,异常肃穆。

殿门大开,百官列班,自内侍宣召起,殿内鸦雀无声,唯有那一步步沉重而稳健的脚步声,自殿门外响起。

那是天子之步,摄人心魄。

萧宁,终于回归之后第一次于太和殿上,执柄临朝。

他一袭玄龙袍,步上金阶之上,于九重宝座前立定,目光环视群臣。

目光落处,百官躬身齐呼:“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如山呼海啸,荡破晨风。

御阶之上,萧宁缓缓落座,手中无玉笏,肩背不弯,目如星火。

他开口,声音平淡,却如寒铁铿锵:

“朕,不在朝之日,国中生乱。”

“朕今日在朝,要问一个‘理’字。”

“问一个‘正’字。”

众臣皆躬身屏息,不敢出声。

萧宁目光扫过朝班左列,忽然点名:“许居正、霍纲、郭仪,上前。”

三人闻声,缓步而出,袍角微动,鬓发斑白,却神色从容无惧。

“朕听闻,三卿于朕不在之日,力持朝纲,不屈不移。”

“汝等敢于抗声,拒奸言,救社稷于倾覆之危。”

“此等忠骨,朕记在心中。”

“赏!”

三人齐声谢恩,百官默然。

而在朝班右列,数位面色煞白的官员,已然脚步虚浮,冷汗涔涔。

果然,下一刻,萧宁话锋骤转,冷意顿生。

“再传——”

“刑部侍郎李鹤年,参政司左判赵宽,中书舍人柳珝——”

“尔等,于朕不在朝之际,擅传伪令,私扶乱臣,煽动百姓,蛊惑朝纲!”

“其罪可诛!”

“即刻,缉拿下狱,削职为民,抄没家产!”

话音未落,内廷禁军早已鱼贯入列,三人方才想辩,却已被拖出金殿,口中呜咽,只剩满地惊惧。

此刻朝堂,再无人敢言半字。

萧宁缓缓抬手:“此三人,只是始作俑者。”

“凡前日站于淮北王之后,借比剑之名抬声造势者。”

“今日一并记名,列入刑案。”

“朝纲需正,法纪需立。”

“朕,不养奸臣。”

“亦,不留暗党。”

声音不高,却如风入松涛,震得人心皆寒。

许多原先墙头观望者,纷纷低下头颅,不敢与陛上对视。

唯有霍纲与许居正、郭仪三人,站于御阶之下,双眸如炬。

他们知,今日不仅是肃清之日,更是皇权再立的起始!

……

紧接着,萧宁又令传旨于禁军内外两大统领——

“禁军统领蒙尚元,内卫统领荀直。”

“朕于危局之中,得卿等力守金阙,不退半步。”

“实乃大尧之忠,朕之栋梁。”

“二人皆升正三品,蒙尚元兼殿前都统,荀直为御前亲卫使。”

二人领旨时,面如铁山,目中却露出一抹激动之色,抱拳而拜:

“臣,不辱使命!”

全殿之中,肃然无声。

这一日,太和殿外日色明亮。

可金阶之上,却是一片森寒清肃,宛如秋霜初降,刮去腐叶,扫尽积尘。

而众朝臣,立于其间。

眼见陛下不言一语,却判忠奸分明,封赏惩戒,毫不手软。

那份摄人心魄的王者气势,终于如雷霆万钧,昭告天下:

——真正的帝王,已归!

……

当最后一缕朝阳映照在御阶之上,萧宁起身,衣袍拂动,声若金钟:

“朕归。”

“朝正。”

“乱定。”

“昨日动乱之局,至此为止。”

“退朝!”

众臣退至阶前,整整肃肃,无人敢喧。

唯有晨风拂动衮服,似在回荡那四个字:

——乱已平,天已明。

御书房中,香炉沉沉,袅袅檀烟盘绕不绝。

一盏茶刚过,萧宁褪下了朝服,换上一袭素白常衫,坐于榻上,手中把玩着案前一枚雕龙玉印。

对面,郭仪、许居正、霍纲三人肃然而立,刚退朝不久,便被宣入御书房,显然陛下有要事交谈。

“诸位爱卿,今日朝堂之上,诸事既定,唯独一桩心事,尚未落定。”萧宁语气温淡,目光却深邃如水。

三人互望一眼,郭仪率先道:“陛下请讲,臣等洗耳恭听。”

萧宁将玉印轻轻一放,发出沉稳一响:“朕欲重定比剑之约。”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静。

三人俱是老臣,哪怕心头一震,也未立时表露,但那丝异色,终究浮上眉宇。

“陛下所言……是与秦玉京之比剑?”霍纲沉声问道。

“正是。”萧宁点头,“当日淮北王擅以皇命之名,应秦老之约,允割一州。此举乃叛臣行径,朕绝不承认。”

“是故,朕将另定剑约,择日亲征。朕为天子,自当亲手守护江山,不容他人以我之名擅为。”

此话落地,空气中仿佛多出一股冷凝之气。

三人皆是一震。

郭仪首先皱眉,缓步出列,拱手沉声道:“陛下之志,臣佩服。但恕老臣直言,此举非但凶险,更恐不妥。”

“如今秦玉京已离境,比剑之事本已划句号。”

“百姓与朝野皆知,此事为叛臣私议,现既伏诛,罪已落实。”

“倘陛下再度召剑,便等于亲自接下淮北王未完成的赌约,”

“若胜,自然万民归心,但若……”

郭仪语未尽,余意已明。

许居正紧随其后,道:“陛下之英勇,世间罕有,臣等素知。但天下非一人之命,天下苍生,需一安稳之君。”

“比剑之事若成,百姓尊主,士气归心。”

“可若不成,割地之责,便由淮北王一人之责,转至陛下之肩。”

“天下之口,岂肯再分青红皂白?”

“再者——”他目光一凝,语气转沉,“陛下乃一国之君,若在比剑中受伤……朝纲再乱,如今谁可力挽狂澜?”

“淮北王已伏,汝南王已俘,诸王未稳。”

“朝局正需主心,岂能轻身涉险?”

霍纲不善言辞,却也沉声道:“臣赞同两位之言。”

“比剑一事,若可用他人代之,尚可一博。”

“若由陛下亲征,实乃不智。”

一番言语,殿中气氛愈加凝重。

檀烟袅袅上升,在萧宁静坐的身形周围,勾勒出一圈圈不散的光影。

他却始终神色不动,只抬起头,静静看着三人,目光如玉石撞钟,虽轻,却铿锵。

“朕知你们担忧。”

“但也请你们记得。”

“割地之约,未曾由朕之口出,便不应由朕之身承担。”

“可若朕袖手旁观,让那秦老带着‘一州之功’归国,大尧颜面何在?”

“若他人嘲我大尧之君,仅敢藏身朝堂之后,任人割地,朝野信心又在何处?”

“朕是帝王,不是隐士。”

“朕有责任,亦有担当。”

三人听罢,俱是默然。

谁不知萧宁登基以来,力压诸王、平定内乱、扶民安政,其手段与仁政并行,深得民心。

可……这一次,实在太险。

“陛下真要亲自出剑?”许居正再度低声问道,语中已多一分无奈。

萧宁微笑:“朕会‘看着办’。”

“此事未定,亦未定下比剑之日。”

“只是先行准备。”

说罢,他轻轻起身,摆手道:“三位卿家辛苦,今日且退,朕,尚需独思。”

郭仪三人见状,只得拱手而退。

临出门前,许居正顿了一顿,转头望向那仿佛陷入思索的背影,轻声道:“陛下,若再有定议……还望,三思。”

萧宁没有回头,只抬手轻轻一摆:“去吧。”

御书房门扉缓缓关起,外头日色透过轩窗斜洒而入,映在那案几之上,落在那枚雕龙玉印之侧,光影交错。

而萧宁,站在光中,仿佛在与命运对峙。

……

门外,郭仪、霍纲、许居正三人并肩而行,皆无言。

直至御花园转角,霍纲方沉声开口:“他动了心。”

“他已起意。”

许居正叹息:“他是个懂天下的人。”

“但有时候,越是懂天下的人,就越执着于亲手改天换地。”

郭仪望天,眼神幽幽:“陛下是想以剑,封此乱世。”

“只是——”

“这一剑,太重。”

三人并肩而去,背影沉沉,仿若朝局未来,皆系此一念之间。

……

而御书房中,萧宁却已缓步踱至窗前。

他仰头望着那一方暮云微动的青天,目中神色沉凝。

“秦玉京。”

“你来我大尧要一州。”

“可你要得……该是我亲口许的。”

“而不是……旁人代我。”

他负手立于轩窗之侧,风吹起袍角。

那背影,被金光镀了一层金边,仿佛一尊立于乱世之中的天子雕像——

孤绝、坚毅、傲然。

……

御书房中,夜香未散,暖炉犹温。

外头天色渐明,朝阳未破,天边仅是洇开淡金一层,如画卷初展,尚未勾勒细笔。

室中安静得几可闻心跳。

一道素衣身影悄然步入,裙裾无声,一缕长发自肩头滑落,青玉簪轻轻晃动,点出温婉气息。

正是皇后卫清挽。

她手中端着一盏温茶,稳步走至萧宁案前,眉眼如画,唇角噙着熟悉又温柔的笑意。

“夫君。”她轻声唤道,声音中带着几分打趣与几分柔意。

“你昨夜未歇,又遣三位大人谈了许久,连朝食都未动,可是太后附身,要把朝局烧穿不成?”

萧宁抬头,一眼看见她,面上沉郁一扫而空。

“挽儿。”他唤她,语声一落,如松风入心,似整座御书房都亮了几分。

他起身接过她手中茶盏,指尖微触,饮下一口后,才轻轻叹道:“茶是好茶,人也最好。”

卫清挽轻笑:“茶是太医院熬的安神雪片汤,入了薄荷与金丝黄菊,缓火养气。”

边说着,她边走到他案边坐下,掌心覆在他衣袖之上,轻轻道:

“你要重新比剑一事,三位大人已劝了,你心里其实早有定论。妾身不多说,只问一句,你已想好后手了么?”

“当然。”萧宁点头,眉宇从容。

“比剑不过是破势之法,不成常局。秦玉京是刃,世人敬之,却也怕之。前朝之所以压得下他,不是因为能胜,而是因为能稳。”

“如今局势初定,若朕避之,那他剑威之下,大尧便永无天子威仪。”

卫清挽凝视着他,良久,点头一笑:“夫君既有此志,那妾身便替你打点兵甲、安置礼仪。你去走龙门,妾身守你归来。”

萧宁转身,揽她入怀,低声笑道:“挽儿,你从来如此,让我心安。”

她靠在他肩头,语气平和如水,却也笃定如山:

“你是天子,不该惧剑。可你也是我夫婿,我不能不担心。”

“朕当不辱你心。”

卫清挽仰起头:“那便由你去比,我在这京中,护你江山。”

二人相拥片刻,天边阳光终于透过窗棂洒落。

这一刻,御书房宛若沐光,肃穆中添了一丝暖意。

萧宁忽而神色一转,眸中透出一抹意味深长的锋锐。

“传旨——”

“宣康王觐见。”

卫清挽微微扬眉,却不惊讶,只是轻声道:“你又准备落谁的子了?”

“子未落。”萧宁嘴角挑起一抹冷意,“不过是……收个局。”

卫清挽一笑,起身为他整了整衣襟:“去吧。”

“这盘棋,你还未赢完呢。”

窗外风过,撩动金丝帐帘,发出轻微的拂响。

御书房的朱门缓缓开启,内侍奔走,传旨之声自宫中回荡。

康王,再一次被请上了这棋局——

只是这一次,他再不是落子者。

而是——被落下的一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