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九百三十一章 未雨绸缪

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九百三十一章 未雨绸缪

作者:要离刺荆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47: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元祐二年十一月壬子朔(初一)。

赵煦刚刚洗漱完,正准备吃早餐,童贯便来到他面前,低声报告了一些事情。

赵煦听完笑了起来:“看样子文及甫在刑恕那边,学到了不少啊!”

文及甫这个人,就不适合从政。

因为他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敏感性,完全就是0!

不对!

应该是负的!

赵煦记得,在上上辈子,车盖亭案的时候,作为文彦博之子的文及甫被刑恕鼓动起来,居然想给蔡确翻案!

文及甫被刑恕说动的原因很搞笑——他和蔡确的儿子蔡谓是哥们!

哥们落难不能不帮!

可话又说回来,这样的文及甫,在交朋友方面的能耐是无人能及的。

而且,他还真的能交到不少知心朋友。

因为,文及甫交朋友,从来都是真心换真心。

想当年,相州陈安民案爆发,为了帮文及甫捞陈安民,大半个汴京城的衙内二代,甚至包括一些新党衙内,都出手帮过忙。

这种该死的如同魅魔一样的社交能力,在赵煦目前所认识的人里。

除了刑恕,也就只有文及甫有了。

而这些日子来,刑恕混成了汴京瓦肆第一人。

作为刑恕的最好的朋友,文及甫焉能没跟着去学习学习?

于是,昨天,文及甫直接把宴请李资义的地方,放到了和桑家瓦子只有几步距离的樊楼。

根据探事司的报告,几乎是在樊楼宴请之后,文及甫就搂着李资义的肩膀,进了桑家瓦子中最高档的一个勾栏。

听说,文及甫把目前汴京最红的那几个厂牌,都请了过去。

什么李师师、徐婆昔、张七七、王京奴……

好家伙!

这是提前千年,让高丽权贵,开始感受财阀的滋味!

这一番操作下来,李资义就算是个铁打的汉子,也得被腐蚀掉。

何况……

赵煦早知道,李资义的膝盖软的很。

不然,也不会放着义天不选,选他来当买办的首领了。

想了想,赵煦就对童贯吩咐:“派人去把文及甫给我传召入宫吧!”

“诺!”

文及甫自然是不可能马上入宫。

他要入宫怎么着都得下午了

所以,赵煦在用过早膳后,就到了保慈宫和庆寿宫问安。

庆寿宫那边,最近消停了许多。

可能是知道,百官都不想她回来继续听政吧。

所以,她这些日子一直都在吃斋念佛,几乎没有过问过朝中的事情。

但她到底是真的死心了?

还是另有打算?

赵煦就不知道了。

但,赵煦不会给她机会。

如今,整个皇城司的掌兵者,都已经被赵煦,换上了自己人。

皇城司、内侍省和入内内侍省的关键位置,都被他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进行了换血。

而换上去的,不是当初在庆宁宫,护卫过赵煦的御龙直,就是在元丰八年,就早早的给赵煦效忠表态,并在这两年里,通过了赵煦各种测试的忠臣。

主打的就是一个能力不重要,忠诚最重要!

反正,这皇宫的差遣,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能力。

只要忠心就够了。

出了庆寿宫,赵煦和向太后,走在回保慈宫的回廊中。

今天的天气,又冷了一些。

“可能要下雪了!”向太后抬起头,看着阴沉沉的天穹。

“恩!”赵煦点点头。

向太后皱起眉头:“官家,近年以来,天象屡有变易……”

“是不是,应该准备一下南郊祭礼了?”

向太后如今是越来越迷信了。

她不仅仅崇佛,还开始和其他历代的女主一样,也信奉道家了。

赵煦甚至听说,她还曾派人去夷门坊,给在夷门坊的胡教寺庙的祭司、神甫、主教什么的下诏,命他们也举行仪式,为大宋社稷祈福。

当然了,向太后在供神方面,从不小气。

所有寺庙,皆赐钱千贯。

于是什么祆教、大食教、景教甚至以赐乐业教,都开始了乱哄哄的举行各种祭祀、仪式。

探事司那边报告说,夷门坊那边,近来颇为热闹。

好多汴京人,都跑过去看热闹。

而诸胡教则抓住机会,趁机开始传教。

只是,效果略等于无。

没办法!

在中国,哪怕是中古这会,宗教也是要讲实用性的。

迷信的愚夫愚妇固然很多,但你给他们画的饼,必须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从早期佛教东传直到现在,大和尚们除了**,都得兼一个医生的副职。

不然,传法工作就很难展开。

会治病,这可是大和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母后,南郊乃是国家大典,只有国家有喜事,方能举行!”赵煦轻声说道,他对南郊这样的大典,没什么兴趣。

主要是太繁琐,同时也太费钱。

一次南郊下来,循例宰执大臣、宗室近支以及三衙将帅们,都是要恩迁一官、并加食邑的。

这就起码要多几十万贯的支出。

更不要说,得给天下官员赏赐、在京禁军恩赏了。

一次南郊,国库不花个几百万贯,是不可能解脱的。

所以,在赵煦的上上辈子,他在绍圣年间,举行了一次南郊礼后,就坚决拒绝再次举行南郊礼。

这种事情,既折磨别人,也折磨他这个皇帝,还折磨国库!

能不玩就不玩!

向太后还想劝,赵煦就直接说道:“母后,天书的前车之鉴,殷鉴不远啊!”

向太后顿时哑然。

天书……

这是赵官家们都耻于提及的事情。

没办法!

一次天书事件,直接让曾经神圣的泰山,失去了自三王以来就不可亵渎的地位。

相关参与者,更是全体被钉死在耻辱柱上。

民间迄今提及此事,都是带着笑。

皇室内部,对此则是无比敏感。

所以,赵煦一提天书事件,向太后想要举行南郊礼,向上苍祷告,以求风调雨顺的念头,瞬间消失的干干净净。

没办法!

泰山已经脏了!

难道还要把南郊告天这个古老的传统也玷污一次?

这样的话,未来青史之上,难逃诛心之语!

赵煦见着,立刻给了向太后一个台阶:“何况,若遇灾异,则以南郊告天,此不啻于授人以柄,使草莽中豪杰,生出二心!”

向太后点头:“六哥所虑极是!”

“是吾多想了!”

说着,她便开始提及朝政:“对了,六哥,都堂今日上书言,龙图阁直学士、知郓州臣元发,任期将满,都堂欲将之任为知瀛洲……”

“六哥有什么想法?”

这个事情,她自然是要和赵煦商量才能答复。

因为,涉及到的人叫滕元发。

此人是范仲淹的表哥,范纯仁的同学兼表叔(皆曾在胡瑗门下读书)。

同时,他还是赵煦的父皇生前的爱臣,君臣关系非常亲密。

即使当年,滕元发被卷入赵世居逆案遭贬,但也很快就被起复。

一般人哪里有这种待遇?

“知郓州臣元发?”赵煦假作思虑,然后问道:“可是那位曾两中探花的藤元发?”

向太后点头:“正是此人!”

赵煦道:“皇考曾提及过这位大臣,言:论为臣以忠,治民以爱、治军以仁者,无出元发之右也!”

滕元发这个大臣,赵煦上上辈子没见过。

因为他在元祐六年就病逝于赴任扬州的路上。

但在现代,赵煦跟着自己的老师研究宋代人物的时候。

却对这位老臣,有着很深的好感。

因为,这个老臣,根本不像是大宋的文臣。

按照赵煦的老师所言——藤元发这个人,简直就像是我党培养的干部!

因为他的履历里,有太多的火线救灾的记录。

而且,他救灾的策略和办法,与现代官府的救灾方式非常雷同。

都是军民齐上阵,团结士农工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路子。

比如熙宁时,河北大地震。

滕元发主持救灾,他就亲自带着军队,奔赴灾区,亲自跑到了地震的废墟中去挖人。

甚至带着军队,将大量灾区的屋舍进行修葺,使之可以住人

但当时的人,担心余震,都不敢住,露宿在外面。

滕元发就带头第一个住进了那些危房改造的房子里,并公开说: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

于是,灾民才敢重新回到桑梓,住回故居。

在救灾工作完成后,滕元发在当地主持了一系列的灾后重建工作。

收敛死者、请求朝廷免除灾区的租税、重修堤坝、缉捕盗贼,维护治安。

于是,大灾后本该混乱的河北,迅速安定下来。

此后滕元发就成了大宋最强的救灾小能手。

几乎是什么地方有了自然灾害或者疫病,就把他丢过去。

而他每次都完成的很好。

想到这里,赵煦就道:“母后,淮南东路的赵偁去年救灾有功,儿以为当迁其官,褒其爵禄,以为天下知!”

“赵偁迁官,淮南转运使便空缺了下来,不如就任用滕元发去淮南路吧!”

“以其为淮南东路转运使,贴职从龙图阁直学士迁龙图阁待制!”

若赵煦没有记错的话,今年夏天的旱灾叠加马上要开始的雪灾,直接导致明年淮南路和京东路将爆发一场饥荒。

饥荒之下,死者无数,死者的尸体没有人收敛,于是又爆发瘟疫。

朝廷最终还是把滕元发这个救火队长,给送到火线上。

而他交出了一份在中古时代,近乎完美的答卷——通过隔离疫区,赈济灾民,发动地方士绅地主,参与救灾,建立收容所,将灾民和疫情都给控制了下来。

据说,仅仅是在淮南一个州,就活民数万。

向太后自是不觉有异。

毕竟,滕元发是先帝的爱将,同时也是赵煦近臣心腹范纯仁的表叔、同学。

他的任免,本就该是赵煦拿主意。

“既然如此,便依六哥的意思吧!”

“只是,赵偁当迁为何官?”

赵煦笑着道:“母后,儿臣以为,诏赵偁入朝拜为翰林学士,以酬其功,如此天下便可知,朝廷喜用爱惜百姓的大臣!”

“也好!”

……

回到福宁殿,赵煦解下貂衣,坐到温暖舒适的书房中。

“赵偁是个能吏……但他的专业是治河,而非是救灾!”

“提前换上藤元发,明年淮南路的饥荒的影响,当可将至最低!”

今年的旱灾,赵偁就差点没有支撑下来,还是赵煦紧急命宋用臣带着禁军南下,又在京东路招募了淘金的英雄好汉们一起参与救灾。

同时,发动两浙路和京东路的私盐贩子。

通过蚕盐法,给他们开一个口子,允许他们夹带着私盐,进入淮南路。

这才堪堪在大旱中,保住了淮南路的民生没有崩溃。

灾后,赵煦更是下诏,命都大江淮发运司,在沿运河的关键地区,增加转般仓的数量,将大量漕粮,储存在这些转般仓中。

另外,两浙路的海运漕粮,在旱灾后也没有结束。

反而,不断增加了海运的投入,大有要将海运漕粮,作为运河的重要补充手段,以防止大运河再次断流,导致汴京米价飞涨。

于是,赵煦下诏在海州、徐州、莱州、登州等地,都开始修建用于储存漕粮的转般仓。

如今,这些地方的转般仓中,起码有着数十万石稻米。

加上沿大运河所储存的稻米,等于赵煦手中,握着至少两百万石的稻米储备,可以用于赈济灾民。

就是……

若明年真的出现大规模饥荒,这些米都被用去救灾。

汴京这边就要出现一百万石以上粮食的缺口!

去那里,找这一百万石的缺口,就成为了赵煦现在必须就开始思考的问题。

“福建那边,蔡确前些时日上书说,市舶司诸事,已进入尾声,泉州港商船日多……”

“不知从福建调粮,海运入京是否可行?”

这还真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毕竟,过去还没有过,从福建大规模运粮,走海运北上到海州、莱州等地的例子。

即使能行,第一次海运,规模也不会很大。

加上福建并非粮食主产区,一年下来能运五十万石入京就算厉害了。

广东、广西那边,也可以考虑,让他们尝试走海路运粮入京。

至少,成本应该比河运低。

但第一年没有经验,规模也不可能很大,撑死了有个几万石就不错了。

这就还缺三四十万石的粮食缺口。

“高丽那边,不知道能不能凑个十万石,海运到登州?”

赵煦估计悬!

倒是辽国……

在辽阳府和高丽北方凑个二三十万石的米,通过海运运抵登州,应该没有问题。

就是,一旦赵煦提出这个要求,辽人可能会狮子大开口。

钱还是其次,麻烦的在于辽主可能会提出,要落实迎娶公主的事情。

“先谈一谈吧!”赵煦想着。

正好兴龙节很快就要到了,辽人应该会遣使来贺。

兴龙节后,就是正月,宋辽两国都会互遣使团祝贺。

这都是谈判和试探的空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