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三十五章 杀生为护生,斩业亦斩人

在绝大多数的朝臣眼里,大明的天一直是天大光,并无阴云,主少国疑的凶险,似乎在秩序的作用下,被彻底化解,皇帝在铁三角的保护下茁壮成长,并且成为了有担当的社稷之主,一切都是如此水到渠成。

皇帝的成长历程,符合士大夫们对君圣臣贤的最终幻想。

幻想是幻想,现实是现实,这一路的凶险,朱翊钧一清二楚,在皇帝的视角里,王崇古、王谦都是从龙功臣。

大明上一次主少国疑,是朱祁镇十岁登基,是大明江山整体秩序的彻底改变。

只有当事人、亲历者,才清楚的知道当初的凶险。

所以,当初的亲历者张居正,王崇古的最大政敌,在王崇古走后,选择了保护王崇古的身后名,他不仅没有带着张党落井下石,甚至准备停灵西山煤局,搞一波大的。

如果张居正真的带着张党对王崇古落井下石,大明国朝就会陷入皇帝和元辅撕裂的境地,王崇古的灵柩会在家里停很久很久。

至于皇帝和元辅撕裂、斗争,谁会获胜?没人知道,但大明一定会输。

不是当事人、亲历者的沈鲤,还是觉得王崇古被皇帝如此尊重,王崇古他不配,朱翊钧没有怪罪沈鲤的意思,沈鲤对一些情况,知道的并不是那么的清楚。

可是这个李世达就决计不能宽宥了。

刑部右侍郎李世达,陕西泾阳人,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三十五年进士,在很小的时候,李世达就已经有立场了,所有人都在传扬李世达天生颖异,少能读,日诵千言。

这种少年天才,在十二岁时候就成了秀才,而且被提学使设立为高等。

嘉靖二十五年,时任陕西按察副使的杨守谦听说了李世达的才名,礼邀至西安就学;石州太守,也就是知州胡有则,见到了李世达,和李世达成为了忘年交。

从成长经历来看,李世达甚至比张居正这个天才少年还要天才,毕竟很小的时候,张居正还在田埂之间抓蚂蚱,而李世达已经成为了日诵千言的神童。

不是李世达真的那么天才,只是李世达的家境好,他这个神童是人造奇迹罢了,杨守谦的礼邀、胡有则的忘年交,都是造势。

十九岁举人,二十三岁进士,李世达踏入了官场后,这种造势,就没停过,无论他在哪里做官,临行前都会获得万民伞,声名远播。

李世达就是这样一路顺风顺水的来到了大明权力中心,成为了可以参加文华殿廷议的廷臣。

王崇古对李世达很好,李世达几次犯错,都是王崇古庇护,才不断的一路过关斩将,几乎没有任何阻碍的向上爬。

出身不好、没有名师的进士们做官,是三伏天过火焰山,连个遮阴的地方都没有,李世达的仕途,可以说是烟花三月下扬州,鲜花锦簇。

万历十八年正月十八日,李世达锒铛入狱,本来李世达以为自己会和前几次一样逢凶化吉,但是他忘了,王崇古死了,朝中已经没有人庇佑他了。

人一死,连自己都保护不了,遑论保护别人。

二十三日,凌云翼出现在了北镇抚司衙门之前,师爷对镇抚司缇骑出示了官身火牌后,凌云翼龙行虎步的走入了镇抚司衙门,他这次是来提审李世达的。

“这位次辅,杀性比前任次辅要重的多。”一个缇骑对着另外一个缇骑小声的嘀咕着,这缇骑看得出凌云翼的杀性,从眼神上看出来的。

从战场尸体里滚出来的军兵,他们会把杀人当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人命并不看重,人命在战场上,一天就几千条,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可不像在大明腹地,出个人命官司,能热闹好久。

凌云翼的眼神,根本掩饰不住这种对生命的不尊重,或者说杀气,尤其是听到倭寇消息的时候。

“小声小声,凌次辅在朝鲜,下均田令,朝鲜田主不从,凌次辅只给了七天时间,不交田契者斩,杀的汉江水都红了几日!”

“我的老天爷啊,真的假的?这朝鲜田主就没造反不成?”

“造反了,被平定了,凌部堂亲自带兵去的,来年那地界收的粮食都多了三成,有一伙在押倭奴哗变,大约有一千一百人,被凌部堂下令给全杀了,全都堆了肥!”

“那看起来,凌次辅对朝鲜人还是极好的,没把不从的逆贼堆肥,你看,这些倭奴就被堆肥了。”

“你这么一说,好像是这么回事,凌次辅还是有些宽仁之心,但是,不多。”

“杀生为护生,斩业亦斩人,朝鲜人都说凌次辅是忿怒相明王,以杀伐渡慈悲的菩萨,这些个田主不杀,怎么迎大明王化?”

“凌次辅的恩情还不完?”

“休得胡言乱语!你找死莫要带上我!”

……

缇骑们的讨论,没有影响凌云翼走入镇抚司衙门审案,他的身量颇为魁伟,肩背挺阔,多年的烽火狼烟,在他眉弓下,刻了两道深壑,眼窝似鹰隼深陷,眸光锐利如刀,扫视间带着杀伐决断的冷冽。

“凌次辅,案犯带到了。”一个缇骑押送李世达来到了审讯室内。

“李世达,别人都叫你李明珠,你幼时真的得太祖高皇帝授梦,有明珠一枚?”凌云翼看着桌子上一颗明珠,有些好奇的问道。

这是李世达的宝物,一颗明珠,也是他的绰号由来。

传闻李世达六岁的时候,做梦梦到了朱元璋,朱元璋给了李世达一颗珠子,让他‘善自珍之,异日当为国宝也’,这个传奇故事里,最有意思的是:真的有这么颗看着就十分昂贵的珠子。

这颗珠子鹌鹑蛋大小,表面十分光滑,看起来晶莹透亮,重四两二钱七分,是一颗没有多少杂质的金刚石。

“我高祖父花了一万两千两银子,从西域商人手里买的,最初的时候,没这么光滑,把玩的时间久了,才变得如此圆润了。”李世达看了眼那颗珠子,也没有过多的挣扎,选择了老实交代。

这颗珠子有人开价到一百二十万银,李世达都没卖。

李世达犹豫了下问道:“凌次辅,我什么时候能出去?”

李世达从来没想过,这一次,自己真的栽了,因为之前他的师爷、亲朋总是给他活动一番,他就出去了,只不过这次有点不太谨慎,被抓到了,没被抓到,付出的代价小一点,被抓到了付出的代价多一点。

凌云翼略微有些惊讶的看了眼李世达,有些不敢置信,还有些释然。

凌云翼颇为感慨的说道:“万历元年,元辅给陛下讲筵,陛下问了元辅一个问题,那时候陛下还小。”

“陛下问,如果打人一拳三文钱,十拳五十文,打死人一两银子,甚至一两银子都不用,打死人都无人惩罚,有人替他善后遮掩,作恶却不自知,那这个人,还会把人当人看吗?”

“显然不会,在这个人眼里,人还不如家里的物件值钱,打坏了物件还要被训斥,慢慢的这个人就会把所有人当物件。”

“人都是物件了,那还提什么矜肆骄纵,富而好学呢?”

“当是时,元辅不能答,至今日,元辅仍不能答。”

凌云翼这些年,把万历起居注翻看了几遍,皇帝提出的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时至今日,仍然没有答案。

穷生奸诈,富长良心这件事,大抵是个骗局,人的道德和教育强相关,家世只是给人提供道德基础,而不是因果关系。

凌云翼也思考过讲筵圣问里的问题,他也没有答案,他能给的答案就一个字,杀。

凌云翼现在见到了这样的人。

李世达从小到大,闯了这么多祸,都有人给他善后,让他免于惩罚,很小的时候是李世达的爷爷,后来是他的父亲,再后来是王崇古。

凌云翼摇头说道:“你这次恐怕难了,王崇古已经走了,这次,恐怕没人保你了,我很难理解,你为什么要弹劾王次辅呢?”

“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罢了!”李世达的情绪极其激动,他的手在空中挥舞了两下,用力的说道:“凭什么他要把晋党、工党都交给王家屏!王家屏算什么东西,一个泥腿子出身!”

王家屏会种地,他是山西大同山阴县人,祖上也阔过,但到了王家屏父亲这一代,家道早就中衰了,王家屏一直到嘉靖四十三年还在种地,那年他考中举人,才不再耕种。

王家屏也是朝中少数几个,能在种地这件事上和皇帝聊几句的大臣了。

隆庆元年末,王家屏得了葛守礼管家葛三的资助,入京赶考,第二甲第二名考中了进士。

大明的读书人一般分为了两种,一种是王家屏这种,早些年穷得叮当响,徐成楚的大瘤子,申时行的改姓,王家屏的务农,人生逆袭;

要么是李世达这种,天生异象、神童,如同开挂一样的人生,郡守青睐,名儒看重。

“哎。”凌云翼叹了口气,他其实和李世达的经历更像,但走着走着,他凌云翼就成了忿怒相明王。

李世达的父亲跟着王崇古发了大财,到草原行商,茶砖卖到瓦剌和林,票号做到了大江南北,倒腾私盐,李家赚的银子,有半数都给了王崇古。

政以贿成,李世达的家产,在李世达父亲这一代,快速膨胀了数倍!

李世达为了讨好王崇古,打算把小妹嫁给王崇古做妾,王崇古不肯续弦,没有答应。

仔细看王崇古的一生,他大多数时间,不是不光彩,是恶贯满盈。

他也没有对皇帝遮掩这种不光彩,临终,还把自己在草原放印子钱的欠条,都交给了陛下处置,皇帝真的要清算他,不用处心积虑的搜集罪证,他自己把罪证给了皇帝。

可以说,临死前,王崇古把一切都给了皇帝去决断,赌皇帝有良心,真的会履行诺言。

草原穷的叮当响,吃饭都没有锅的地方,两百多万银的欠条,鬼都不知道,这些欠条背后,到底有多少条人命。

“王崇古给了你最好的安排,没那个金刚钻,揽不了那个瓷器活,匠人下山后,王家屏现在在西山煤局组织生产,你有这个胆子吗?”凌云翼摇了摇头,不是他看不起李世达,李世达这双一辈子没干过活儿的手,就不是那块料儿。

王家屏在匠人下山的第二天,就去了西山煤局,安抚匠人,恢复生产,还把开了半截儿的匠人大会开完了,今年的开工银顺利的发下去了,正在组织匠人参加公审。

“我怎么不行!”李世达嘴角抽动了下,仍在嘴硬。

“就你?连奏疏都让师爷代笔,你还管西山煤局?”凌云翼嗤笑了一声,他就是在嘲弄李世达的懒惰。

李世达那双手,白白净净,连个老茧都没有,长期伏案,手上也是有握笔的茧子,但李世达没有,因为李世达的奏疏,都是李世达表明想法后,师爷编写,而后找人斧正后,再呈送,李世达只看一遍。

别说去管理西山煤局了,就连刑部这些事儿,李世达都没管明白过。

李世达的师爷来自绍兴,浙江文脉兴盛,科举的竞争太激烈了,很多本来能考中举人进士的士大夫,卡在了第一步,无法考中举人,只能给人当师爷去了。

李世达的前师爷,劝李世达不要攻讦王崇古,还要让李世达为王崇古请谥号,李世达大怒,把师爷赶走了,换了个听话的二师爷。

二师爷倒是准备了一份完整的计划,但这份完整的计划,最终没有达成目的,还把李世达给搭进去了。

“你和林烃是何时相识的?”凌云翼开始审案。

“万历元年,丁忧后,我补了南京太仆卿,在南京时候,认识了林烃。”李世达沉默了许久许久,才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低声说道:“当时,林烃送了我个女人,名叫曹端兰,现在住在秀锦街。”

凌云翼翻动着案卷,吐了口浊气,带着几分严厉语气说道:“一个商人玩剩下的艺妓,你都像个宝贝似的,养在外宅!”

“她不一样。”李世达犹豫了下说道:“我和她十七年了,时至今日,我还时常去,听箜篌、调鹦鹉,箕坐散发,哪怕是说话,也可以穷夜达旦,我说什么,她都懂。”

“不一样,她不一样。”

凌云翼嗤笑一声,将一本案卷递给了缇骑,缇骑交给李世达后,凌云翼才说道:“这个曹端兰确实和别人不一样,她从你这里拿银子,养了些相好,外貌非常清秀俊美,肤色白净,你要不要见见这些小白脸?”

查案的缇骑,将案卷放在了李世达的面前,这里面都是这个曹端兰养的小白脸儿,还不止一个。

这十七年,曹端兰还养了四五个这样的小白脸儿,银子自然都是李世达给的。

“这这这…”李世达惊骇无比的看着面前的案卷,声嘶力竭的喊道:“这不可能啊,她…她怎么会如此呢?怎么会呢?”

“带人证。”凌云翼挥了挥手,曹端兰和几个男子被带到,一五一十的交代了问题。

这些小白脸儿们,全都是戏班子里的角儿,颇为昂贵,曹端兰有点银子,都用在了这些角儿身上,长得都很标致,但有些过于阴柔了。

曹端兰被带走后,李世达失魂落魄,呆滞在了原地。

凌云翼看着李世达的样子,就知道攻心成功了,审案,动用刑具,反倒是下乘,攻心为上,他开始审问李世达,李世达的情绪已然崩溃,问什么也就说什么了。

李世达身上背负着三个命案,一个是李家的下人,李世达十七岁的时候打死了这个下人,这个案子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之久,李世达的父亲用了二十两银子摆平了这下人的家里,民不举官不究,没人去报官,自然没人管。

第二个命案,是李世达打小的书童,李世达沾了点娈童的喜好,这个书童和李世达的关系就有些奇怪了,李世达中举后,李世达家里安排了一门亲事,这书童有些不满,李世达打死了他。

第三个命案,则是在万历七年,李世达任漕运总督,扬州宝应县汜光湖的湖堤是李世达修的,但这段湖堤因为偷工减料,被洪水冲垮。

李世达一方面向下施压封锁消息,一方面上奏朝廷,今年水患严重,开越河以杀水势,再修条水道疏浚云云。

洪水毁堤的罪责,最终落到了宝应县知县的头上,知县自然不肯担这个罪名,要把李世达贪腐的罪证呈送朝廷,这个知县没有把罪证送出去,没过多久,畏罪自杀了。

“宝应县知县刘怀波被杀的案子,是王次辅为你脱罪吗?”凌云翼问起了这个案子的究竟,知县自杀、湖堤被冲毁,良田被淹没,这件十年前的大案,居然被压下去了,实在是让凌云翼好奇,究竟是谁在帮李世达脱罪。

李世达低着头说道:“是王次辅庇护,他让刑部压下了案子,又让我自行处置,不要让案子闹到御前,只要不闹到御前,他就能给我兜着。”

凌云翼一听,就知道不是王崇古包庇,李世达在攀咬罢了。

李世达平日里全指望着师爷干活,自己风流快活,凌云翼不是这样当官,他对权力运行的逻辑很清楚,他知道,如果案子真的到了刑部,王崇古就是天大的能耐,都压不住。

因为朝里有御史,有刑科给事中,这是朝廷的纠错力量,这么大的案子,王崇古身为次辅,往下压,当张居正不存在吗?

万历七年,是张居正如日中天的时候,那时候张居正还在归政。

“林烃倒是有些能耐。”凌云翼看了看案卷,对这帮逆党的实力,有了新的认知,当时南衙还没拆分,南衙有六部衙门,这个案子,要在南衙过一遍,最终被卡在了南衙,没有了动静。

这南京衙门,大明养了一百七十多年,就是养条狗,来了贼人还知道叫两声。

但南衙士大夫觉得自己不是狗,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才是主人,北衙在吃南衙的粮,至于北方的军屯卫所,都是南衙士大夫们雇佣来看家护院的奴仆。

这些士大夫,就是这么理解南北关系,而且这种奇怪的认知,在南衙存在了一百七十余年之久,甚至成为了一种共识。

对于这种现象,凌云翼认为,都是惯的,欠屠。

凌云翼亲眼见过在朝鲜,文武两班的思潮,和这些人没什么区别,在朝鲜文武两班这些贵族眼里,大明天兵就是他们请来的保安,结果这些保安来了就不走了,还要占领,简直是岂有此理!

甚至一部分文武两班的贵人,还觉得,不是大明军拖后腿,朝鲜军,早就把倭国给消灭,占领倭国全境了,大明军不让朝鲜军攻灭倭国,就是为了留下倭国,让朝鲜不敢反抗!

凌云翼理解不了朝鲜文武两班的思维,他们甚至连粮饷都没付,一战灭倭这种暴论,大明军都不觉得能做到,但朝鲜这帮文武两班觉得可以。

凌云翼也懒得理解,他洗了两遍后,就再没人胡说八道了,他这种做法过于暴力了些,回到大明他改变了一些,至少他现在愿意查一查再杀。

李世达有些绝望,他连攀咬都做不到,除了三个命案之外,他身上还背负着其他的案子。

“双塘私市。”凌云翼开始审讯接下来的案子,双塘、横山港、鄞州、宁波,这条走私路径,在抄家的过程中,被查了出来。

双塘是舟山群岛的一部分,位于双屿私市的东南方向,自双塘交割货物后,船只走孝顺洋东屿,入象山县象山湾在横山港交货,车马至鄞州入宁波集散货物。

“不是我,是鄞州金氏负责,我就是拿点银子。”李世达赶忙说道,这个私市,他知道,但他不是主谋,是这个鄞州金氏三兄弟开辟并且维持运营,李世达觉得自己就是拿了点银子。

李世达的确拿了点银子,脏活都是师爷干的。

这个双塘私市,和双屿私市距离不远,海防巡检每年都会稽查,但每次去稽查,都有人通风报信,而且海防巡检几次查到了疑似走私贩私的活动,但案子很快被宁波府压了下去。

案子最终确定,还是凌云翼抄家抄出了证据,李世达保留了几封跟金氏三兄弟来往的书信。

审讯持续了两个时辰,多数都是证据确凿,询问口供,李世达不老实,说话遮遮掩掩,而且他真的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不就是拿点银子吗!

凌云翼让缇骑带走了案犯,带着案卷赶到了通和宫,奏闻了稽查的结果。

“陛下,这个李世达可能还有人会营救。”凌云翼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审讯的过程中,李世达有一种有恃无恐的情绪,显然,李世达不觉得自己会死,顶了天被皇帝褫夺官身功名,他还是李家大少。

“他想多了,王家屏带着晋党和工党的官员,跟李世达完全切割了。”朱翊钧摇头,将几本奏疏交给了凌云翼。

王家屏怒斥了李世达的行为,并且要求明正典刑,他让晋党和工党的官员一起表态,谁不愿意联名上奏,就跟着李世达一起蹲班房去。

至此,公开营救已经变成了不可能,暗地里营救,输贿凌云翼,恐怕要被凌云翼当成案犯给抓了。

“元辅呢?”凌云翼慎重斟酌了一番,还是在犹豫之后,才说了自己的担忧。

以前张居正还杀伐果断,现在年纪越大,张居正越来越保守了,万事都讲究个冲和。

三个已经固定证据的命案、一个私市案,李世达就是做了阁老,他都脱不了罪。

按照海瑞留下的反腐规则,贪不到五十万银,基本就是个革罢、褫夺官身功名,不会喊打喊杀。

贪点银子和做逆党,完全是两个性质,这私市犯了国法暂且不提,偷银子偷到了关税身上,这关税可是有一半要入内帑的,这根本就是偷陛下的钱!

张居正要是出来当端水大师,说什么求治过急,更张太骤,过激不近人情,事情会变得麻烦些。

“先生的确上奏疏劝朕仁恕,这个李世达的确也入了议贵,也就是三品官的范畴,但朕说服了先生,先生不会横加干涉。”朱翊钧点头,张居正确实说和了一番,但也就是意思了意思。

张居正作为首辅,他要维护高官利益,他也要站出来和稀泥,只不过诚意颇为不足,上了一份空话、套话的奏疏,被皇帝批示后,张居正就再没有说过了。

典型的例行公事。

“那臣就可以放心做事了。”凌云翼听闻皇帝说服了张居正,就知道这个案子没有阻力了,皇帝对逆党的态度,已经通过杀人明确表达了,公审流程可以安排了。

朱翊钧打量了一番凌云翼,想了想还是郑重的解释道:“凌次辅,朕和先生,没有不和,次辅有些想多了。”

凌云翼是带兵回京的,甚至在天津州、通州、朝阳门还和大明军发生了对峙,凌云翼在朝阳门见到了皇帝,才结束了对峙。

这里面有点误会,朱翊钧当面说清楚,省的闹出更大乱子来。

“臣原先以为陛下急诏臣入京,是元辅非要对王次辅落井下石,所以才带着客兵一千五百人回到了天津卫。”凌云翼避重就轻,他之所以要带兵,真的不是因为王次辅身后名。

凌云翼在朝鲜,只知道王崇古死了,还以为张居正终于按捺不住要篡位了,戚继光作为曾经的张居正门下,作壁上观,皇帝已经危如累卵。

虽然可能性很小,但凌云翼带着一千五百客兵,披星戴月,回京护驾来了!

凌云翼以为自己拿到了衣带诏,那真的是心急如焚,甚至做好玉石俱焚的准备了。

张居正做了十八年首辅,之前一副忠君的样子,现在要篡位?这猜测是不是有些过于儿戏了?

但其实真的很难说,因为司马懿在起事之前,也挺老实的,看起来也是忠臣。

他赶回京师,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个情况。

张居正别说篡位了,就是国事有了分歧,也是陛下说了算,戚继光这个奉国公,更是只接受皇帝陛下的命令。

在凌云翼看来,只要不是皇帝和元辅打起来,其他事,都是小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