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三十四章 大明的天,并非一直艳阳高照

张居正和皇帝的办法,其实殊途同归,只是张居正手腕更加狠辣、强硬,更加不留任何情面。

在他看来,王崇古身后名这个风波背后的真正矛盾,是私有制经济对公有制经济的全面绞杀。

如果皇帝让魏有山去挑起匠人心底的火气没有成功的话,停灵西山煤局,就成了兜底的办法。

这种全面绞杀,有许多原因。

朝廷掌控的煤焦钢铁烟草食盐等产业,掌握了物质的分配,可以说官厂的存在,是皇帝能够在各个方面能掀桌子的根本,比如面对天灾,如果弄到民怨沸反盈天,就执行军管配给。

这在过去,根本做不到,朝廷能够对地方予取予夺,就是因为掌握了这种物质的分配权力。

如果把大明看做一个人,煤炭、焦炭这些燃料,就是大明的血和肉,钢铁,就是大明的骨,驰道就是血脉和筋。

而烟草的利益之大,没有人能忽视,没有人不眼馋,朝廷的烟草,已经可以覆盖水师每年的支出了,而且增长速度极快,不出十年,可以覆盖大明所有军事支出。

其次就是王崇古建立的官厂制,是肉食者们的眼中刺,肉中钉,不仅仅是旧文化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同样如此看待官厂。

因为官厂匠人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

民坊里的工匠,都以谋求进入官厂为人生的最终规划,想到西山煤局做个普通学徒,都是削尖了脑袋,挤破了头。

只要官厂存在一日,想要在商品经济下,建立强人身依附生产关系,也就是把人变成奴隶,就是痴心妄想。

官厂的分配制度,官厂将利润向下分配了三成,这三成利润不仅仅是学堂、官舍、食堂,还有惠民药局。

只要这种分配还存在一天,肉食者们那一套感恩逻辑,就根本站不住脚。

无论是旧文化贵族还是新兴资产阶级,他们的本质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希望营造一种感恩文化,发几钱银子,就要成为匠人们的再生父母,让工匠们对他们感恩戴德,跪下磕头。

可是大家都是干一样的活儿,官厂匠人有学上,有病可以看,你这个民坊主,给这点银子,还要人跪下磕头叫爹?!

穷民苦力们是见识短,但他们又不傻,官厂的匠人们以厂为家,那是因为官厂给的真的很多,光是每年的开工银,都让民坊的匠人们羡慕的眼红。

你民坊主想要匠人跪下磕头,这开工银是不是同步一下?

除了物质分配、生产关系之外,就是肉食者们发现,自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匠人们正在慢慢取代他们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而且是全面取代。

在以前,大明皇帝要动武,必须要问问士大夫们的意见,因为兵源、粮饷、军备、力役都要靠这些肉食者们去解决,皇帝就必须要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否则你什么都做不成。

但匠人提供了优质的兵源、提供了优质的军械,还提供了大量的力役,让物资高速周转。

在以前,高度封闭的小农经济里,能够提供需求的只有肉食者们,穷民苦力一家人有一条裤子,逢年过节扯个红色头绳,已经可以称之为门户了。

而现在,有了一个强劲的需求集体正在出现,并且取代旧地主们,那就是匠人集体。

就是在旧文化贵族们最擅长的文化领域,匠人们也正在快速取代他们的地位,丁亥学制的雏形是王崇古提出的匠人三级学堂,三级学堂不拘泥于儒学经典,而是分科治学。

这种治学方式,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完完全全碾压了私塾。

比如蒙学堂,除了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之外,算学更是人人过关。

格物博士程登吉专门编纂了一本《幼学琼林》,全文都是用对偶句写成,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

而里面的内容,包含了天文地理、岁时人文、文臣武将、人事饮食、疾病死丧等等,五花八门,可以说是幼儿版的百科全书。

这里面很多内容,是老学究们连听都没听过的内容。

而格物院格物博士沈星言,则是编写了一本《蒙求再编》,里面四言韵文,这本书讲的是历史,从伏羲开天、女娲补天开始,一直讲到了隆庆年间,每四个字一个故事,一共2800个字。

匠人学堂会分六年,把这700个故事讲完,这已经是精炼过的内容了,中国的历史确实源远流长。

受‘春秋之后无大义,史书唯记事耳’的风力舆论的影响,大明的贱儒们,大多数都不读史(165章详细解释了自朱程理学之后,为何读书人不读史的原因)。

也就是说,这些旧文化贵族们,在历史这块,连蒙学堂读完的小孩子都不如!小孩子都知道的历史故事,知道的历史教训,自诩士大夫的文化贵族却一无所知。

文化上的变化,造成了政治上的变化,匠户出身的举人、进士,已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且展示着自己的风采。

物质分配、生产关系和社会地位三个方面的原因,让崇尚所谓私有制经济的肉食者们,恨不得立刻马上把官厂给撕碎了,这也是王崇古身后事,闹出了如此大动静的根本原因。

但一切,都随着匠人下山戛然而止。

匠人爆发的力量固然让人胆寒,但最让人胆寒的就是皇帝陛下。

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皇帝把西直门的守军和校尉撤出了,城门大开!

“朕还是失算了,哎,就该让陈末把王谦锁在家里。”朱翊钧在张居正走后,仔细复盘了一下自己的计划,王谦这个意外,让匠人们的力量没有更加直接的表现出来。

除了魏有山这个格物博士之外,朱翊钧还委派了一群讲武学堂的庶弁将到了西山煤局,这种群体**件,除了主心骨魏有山指明方向外,还要有人带领匠人们,找到那群畜生的位置。

这些庶弁将,就负责将匠人组织起来,朱翊钧又不是十岁的孩子了,做事没那么没谱,任由匠人无序暴动。

算无遗策的大明皇帝,唯一没想到,王谦敢去拦,这一拦,就只能让缇骑出马抓人了。

不过也还好,整体达成了皇帝的预期。

“陛下,大宗伯入宫来了。”一个小黄门急匆匆的走了进来,俯首说道:“大宗伯要致仕。”

“宣。”

沈鲤入门之后,甩了甩袖子,五拜三叩首,将奏疏放在了身前,俯首帖耳说道:“臣沈鲤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臣此番面圣,特前来致仕,乞骸骨归乡,恳请陛下放归依亲。”

沈鲤是和海瑞齐名的骨鲠正臣,虽然继承了万士和投献路线,但不代表沈鲤失去了骨鲠的本色。

皇帝赐了王崇古文成的谥号,坚持不给王崇古谥号的沈鲤也没什么好说的,准备收拾下铺盖回家了。

“大宗伯免礼,起来说话。”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大宗伯没有和元辅聊过吗?这里面不是王崇古一个人的荣辱,而是官厂的兴衰。”

“王崇古不配。”沈鲤再拜,语气格外坚定,他思虑了下,才继续说道:“他贪墨宣大长城营造银,导致北虏入寇如入无人之境;他嫁女儿僭越使用金字;做京营总督军务,居然要把过往嫡系,都塞到京营来。”

“这三件事,绝不是受到了张四维这个逆贼的蛊惑,是他自己要做的,即便是王次辅还活着,他也要承认的事实。”

“不忠于大明万民,不忠于陛下,不忠于朝廷,逆举已彰,得陛下宽仁,侥幸为国效力,将功赎罪,已经是天幸。”

礼部要维持礼法的存在,忠这个字,要维持。

王崇古他不是不忠诚,是逆举已彰,这就是礼部如此坚持不给谥号的原因。

礼部没打算给王崇古扣个忠献恶心人,而是不给,王崇古做了这等事儿,已经是臭名昭著了,为了国事奔波,最后给个毁誉参半的评价,已经是礼部能够接受的底线了。

文成这个谥号,实在是太高了些。

“大宗伯起来说话。”朱翊钧斟酌了下,开口说道:“彼时主少国疑,各方蠢蠢欲动,可谓是风雨飘摇,连朕都被刺王杀驾,王景龙拿着长短两把刀,入了乾清宫。”

“大宗伯对当时的情况不甚了解,彼时并非此时。”

沈鲤的主考官是高拱,考中了进士沈鲤,应该去拜高拱为座师,但沈鲤根本看不惯晋党的做派,尤其是高拱包庇晋人,没有拜座师的同时,在隆庆五年,沈鲤对高拱庇佑晋党进行了连章弹劾。

在楚党晋党大决战的隆庆六年,沈鲤缺席了大决战,他的父母相继离世,沈鲤只能回乡丁忧,万历五年才回朝补了左赞善,万历九年成了礼部右侍郎。

沈鲤缺席了最动荡的时光,文字有时候又显得过于苍白无力,沈鲤未能亲身经历,就很难理解皇帝当时的决策了。

“臣遵旨。”沈鲤再拜站了起来,他没有执拗到顶撞皇帝的地步,而且皇帝给的理由,非常合理,他确实没有经历,不理解当时皇帝的决策。

按照传统士大夫的价值观,王崇古确实不配,但国势动荡的时候,又不能按着传统价值观去评判一个人的功过是非。

“陛下,臣斗胆,有疑虑,当初王次辅为何会幸免于难?”沈鲤终于还是问了出来,皇帝的杀性有多重,沈鲤一清二楚,皇帝对逆党是零容忍。

南衙监斩,622家逆党,皇帝一个没留,全都杀了。

王崇古居然活了下来,而且王谦也活了下来,这父子二人,还获得了难以估量的圣眷,这真的是太奇怪了。

“大宗伯坐,朕跟大宗伯说些旁人不知道的事儿。”朱翊钧看了眼叶向高,张宏把叶向高带了出去,这下御书房里的话,就不会传出去了。

叶向高是真的不想走,但陛下不让他听,他只能离去。

朱翊钧叹了口气,摇头说道:“大宗伯当时回乡丁忧,没在朝中,晋党盘大根深,当真是半朝晋党,现在没别人,朕就跟大宗伯说些实话吧。”

“不是王崇古反水,朕审判不了张四维。”

“王谦数次给张四维下毒,都没有药死张四维,朕也是知道这件事后,才确信,王崇古迷途知返了,才能,或者说才敢,去审判张四维的逆举,清算了一批晋党,否则,朕只能相忍为国,继续忍耐。”

冯保见陛下起了头,在御书房的书架上,找了半天,找到了当时缇骑发现的异常,张四维几次都侥幸躲过了不明来源的刺杀,后来张四维死了,这个案子,就没人在意了。

沈鲤看完了缇骑几份调查报告,直接瞳孔地震!

他真的是惊骇无比!

相比较王崇古怎么活下来这件事,皇帝怎么敢动手,能把张四维除掉,才是最大的悬案。

皇帝哪来的信心,对张四维进行清算?

皇帝贸然动手,别说万历维新、皇位这些,燃眉之急是保命,刺王杀驾、大火焚宫,再来一次宫女勒颈也不是不可能。

“首辅高拱、吏部大天官杨博、大司马谭纶、大司徒王国光、刑部尚书、总督京营兵务王崇古、总宪葛守礼,那时候礼部尚书陆树声是先生的人,陆树声看到朝中局势,立刻就投了晋党。”朱翊钧说起了当初,也是颇为唏嘘。

那不是羞耻,是来时的路。

皇帝敢在那个时候动手,是王崇古真的跳反了!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臣罪该万死。”沈鲤看完了案卷,了解了当初事情的全貌,赶忙下跪请罪。

他这番致仕,他要弄明白皇帝为何如此偏爱王崇古父子,根本就是在挑开皇帝的伤疤,看看陛下当初到底有多狼狈。

确实非常狼狈,皇帝要弄个不在朝的臣子,都是千难万难,哪像现在,说杀谁,缇骑直接踹门。

“免礼免礼。”朱翊钧示意沈鲤免礼,让冯保上了杯好茶,才继续说道:“王崇古父子,都是从龙之功,他们可能不忠于大明,不忠于朝廷,不忠于万民,但他们忠于朕。”

“当时葛守礼致仕了,朝中缺杆跟先生分庭抗礼的大旗,王次辅明知不敌,还顶上来了。”

“大宗伯还记得高启愚在南京做提学,主持乡试出的那道考题吗?《舜亦以命禹》。”

电光火石之间,沈鲤完全明白了!

张居正的确无意大位,但张居正当时在摄政!他不可能压得住下面所有人的心思,葛守礼扛起了尊主上威富之权的大旗,但葛守礼其实根本扛不住,他也斗不过张居正。

在人心启疑的时候,王崇古明知不是张居正对手,但依旧做了次辅,扛起了这杆旗,虽然扛的非常艰难,但他还是做到了。

“很长一段时间,王次辅都不在文渊阁坐班,也就后来先生归政了,王次辅才回到了文渊阁内。”朱翊钧补充了一个小细节,王崇古坐班。

一个次辅,常年不在文渊阁,他还是次辅,是有些原因的,王崇古一方面在避让,另一方面,他在避嫌。

沈鲤呆呆的思索了很久,如果那时候,万一,万分之一的概率,张居正和王崇古联起手来,皇帝还是皇帝吗?

“所以啊,王崇古父子是从龙之臣。”朱翊钧站了起来,从书架上找了一番,拿起了一本没有发出去的圣旨,冯保看到那本圣旨,面色巨变,往前三步,挡住了沈鲤的视线,不停的对着皇帝摇头。

朱翊钧让冯保让开,冯保一把抓住了那份圣旨,继续摇头,冯保有些急切的说道:“陛下,万万不可。”

“你看你,都是过去的事儿了。”朱翊钧笑着说道:“朕都不在意了,你还如此在意。”

“臣要烧了它,陛下不让。”冯保紧紧地抓住那份圣旨说道:“不能让人看到。”

“行吧。”朱翊钧放手,看着那份圣旨,想了想说道:“你拿去烧了吧。”

冯保立刻让小黄门取来了火盆,当着陛下和沈鲤的面儿,烧掉了那份圣旨,才重重的吐了口浊气,他额头、背上全都是汗,紧张的手都在抖,火柴划了数次,才点燃。

圣旨燃尽,他倒了点水,搅拌着,才彻底安心。

沈鲤呆滞的看着这一幕,愣愣的说道:“这圣旨上写的什么?”

“大宗伯,有些事儿能问,有些事不能问!”冯保见沈鲤继续询问,发出了尖锐的爆鸣声,厉声训斥!

“没什么,就是些陈年旧事。”朱翊钧摆了摆手,示意冯保不必如此激动。

“臣不该问。”沈鲤知道,当初,还有他不该知道的秘密,这可能是皇帝如此坚持维护王崇古的原因。

“其实圣旨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朕给先生…”朱翊钧看着冯保在那儿不停的搅,想要跟沈鲤分享下圣旨上的秘密。

现在看,没什么大不了的,这道圣旨当初都没过司礼监。

“陛下!”冯保面对皇帝时候,可不敢大声吼,声音有几分哀求。

“朕不说不说,你看你。”朱翊钧伸出两只手,表示自己不会再多说了。

朱翊钧最终没有告诉沈鲤,圣旨上写的究竟是什么,圣旨上的内容,确实不宜公开,连张居正都不知道上面写的什么。

皇帝曾经亲笔写过,要尊张居正为明摄宗的诏书。

如果张居正是明摄宗,那朱翊钧这个皇帝是什么?明献帝?

可当时的情况,就是那么个情况,王崇古很清楚的知道,皇帝为了大明再兴,真的什么都舍得,皇位罢了,给了!但恰恰就是皇帝越是什么都舍得,这皇位就越稳固。

人世间这些事儿,总是如此的古怪且矛盾。

王崇古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扛起了跟张居正打对台戏的大旗,这是对皇帝的忠。

而且最后捣鼓出来了官厂,或者说公有制经济这个大道之行,终究是让皇帝度过了最危险的时间,成为了大明至高无上大皇帝。

“如果大宗伯执意不给王次辅谥号,朕只能自己下旨了。”朱翊钧深吸了口气,说起了最后的决策。

除了最重要的、最狼狈的那个秘密没讲,剩下的全都讲了,如果这样还说服不了沈鲤,朱翊钧只能换个大宗伯了。

“臣愧对陛下,不明旧事之复杂,在这里胡搅蛮缠,还请陛下恕罪。”沈鲤服软了。

文正?给,加官?给,都可以给,皇帝的伤疤不能揭,该羞愧的是大明朝臣。

沈鲤反对的理由简单,王崇古是个反贼,不能给美谥,但现在沈鲤看到了旧日迷雾的一角,不敢再多看了,王崇古不是个奸臣。

“大宗伯也是为了国朝体统,何罪之有呢?既然大宗伯来了,那朕就和大宗伯细细说说当年。”朱翊钧没有怪罪沈鲤的意思,而是又和沈鲤聊了许久许久,把当年的事儿,仔细的梳理了一下,详细解释了王崇古在朝的作用。

朱翊钧最后总结的说道:“王家屏做不了次辅,只能让凌部堂回来做次辅了。”

凌云翼这个任命,看起来有些突然,但其实仔细想想,这就是必然。

王崇古之后,朝中已然没人能和张居正分庭抗礼了。

对于皇帝而言,张居正可以掌握朝堂多数权力,但张居正不能掌控朝堂全部,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也不是制衡的问题,是秩序的问题。

“此番面圣,陛下训诫,臣谨记于心,臣告退。”沈鲤再拜,离开了通和宫御书房,他站在通和宫门前,回头看了眼,他还是被海量的信息,给砸的头晕目眩。

皇帝陛下现在的确如日中天,但以前不是,以前大明这片天,阴云密布。

至于那封烧毁圣旨上的内容,沈鲤已经有了猜测,他就是了解的信息不全面,又不是傻。

“别搅了,一封空白圣旨,人都走了,还搅。”朱翊钧看着冯保还蹲在地上搅火盆,笑着骂了一句。

“走了?”冯保抬头看了眼,确定沈鲤已经离开了通和宫的大门,才让小黄门把火盆收拾了。

冯保是个影帝,从来都是,虽然没有提前排练,但皇帝一动,冯保立刻搭戏,冯保和朱翊钧联手,把沈鲤给演了。

圣旨确实有过,但冯保早就把圣旨烧了,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可能有纸质存档?

沈鲤确实是个骨鲠正臣,是个硬骨头。

朱翊钧还年轻,他很喜欢这些硬骨头讲真话,而不是朝臣整天跟哄孩子一样,让皇帝以为大明真的鲜花锦簇。

礼部快速响应,高启愚领了治丧的事儿,王崇古的风光大葬开始了。

高启愚是之前礼部唯一一个要领治丧事的官员,他想立功,他想证明给张居正看,他当初就是一念之差,绝非是逆臣。

他之前就上奏,别人不干,他来干,但皇帝没有恩准,因为礼部的部议没有通过治丧,现在礼部部议通过,政如流水,立刻开始了执行。

凌云翼在杀人。

刚回京的凌云翼就展现了他的暴戾,他不是王崇古那个事事都避开张居正的次辅,凌云翼是广东、山东、河南、朝鲜杀出来的狠人!

凡是拒捕,一律以谋逆论罪,格杀勿论。

缇骑上门,你还要拒捕,不是谋逆是什么!

在朝鲜,总督衙门的政令,但凡是有人违背,第二天墩台远侯就破门了,讲个屁的中庸之道。

一天时间,凌云翼逮捕了一百二十余名骂王崇古是司马懿的笔正、监生、学正和翰林院翰林、学士。

拒捕的三个杂报社,被凌云翼直接轰开了大门,当天就死了数十人之多。

用凌云翼的话说,南衙国子监是个魔窟,这北衙的国子监也好不到哪里去!若非陛下有圣旨,把这北衙国子监给掀了,也不为过。

凌云翼甚至觉得皇帝有些过于柔仁了,皇帝的明旨都敢违背,居然没有出动京营!

“不是,这选贡案逆党余孽,不是个由头吗?怎么真的是选贡案的余波?”朱翊钧看着缇骑奏闻的几本案卷,大感惊奇。

选贡案余孽就是个理由罢了,这本该是一场对不臣者的清算,就像当初,朱元璋要杀人,就把蓝玉案拿出来,把罪名扣上去。

但缇骑查了半天,居然真的查到了选贡案逆党的身上。

“凌次辅杀性太重了些,吓出来这帮蠢货。”冯保啧啧称奇。

因为害怕凌云翼的刀子,有些蠢货反应过度,殊死反抗,反倒是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让凌云翼抓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这个李世达是晋党吧,而且是王文成王次辅的嫡系,他居然是这次倒王风波的幕后黑手?人心是真的复杂。”朱翊钧面色可谓是五味杂陈。

王崇古终究是错付了。

案子有些偶然也有些必然,这案子,本来没有刑部右侍郎李世达的事儿,他在整个风波中,保持了沉默。

但凌云翼带着缇骑封闭了九门,满城抓人,李世达立刻坐不住了,派了家丁要烧毁一些鸣玉坊的罪证,结果家丁被凌云翼给拿了。

按照王崇古的谋划,李世达是王家屏的副手,但李世达根本不甘心做个副手,发动了对王家屏弹劾,掀起了倒王风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