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二十八章 劫富济贫的合理性

拿到权力就能搞到钱了吗?其实不能,而且很难。

要是跟李文全和李文贵兄弟二人一样,什么钱也拿,被逮到的可能性很大,拿的越多,死的越快。

拿到权力想要搞到钱,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而且不能什么银子都拿,哪些银子可以拿,哪些银子不能拿,能拿的银子该怎么拿,不能拿的银子该怎么换成功劳、政绩,这都需要把持其中的度。

权力寻租是个技术活,一方面要把权力以某种合适的价格租出去,一方面要维持自己权力的稳固,保证自己一直能收到权力的租金。

如何把持其中的度,在王崇古写的五步蛇自我修养里,都有非常明确、直接的表述,所以,朱翊钧给会试举人的恩科大礼包里,就有王崇古的书,当然,看进去多少,就看个人的造化了。

贪腐,是杀不尽的,因为人性本私,掌握权力,金钱、美色唾手可得,没有几个人抵挡那种诱惑。

朝廷稽查贪腐的根本目的是竭尽所能的遏制贪腐的规模,不让贪腐办成制度化的贪腐,制度化的贪腐,而且所有人都不认为这种贪腐有错的时候,离亡国就不远了。

到底是谁让大明宝钞变得不那么方便,持有宝钞的势要豪右、富商巨贾,兑现宝钞的宝钞局、户部,大明内阁,其实都比较清楚,大家都在等着看陛下是否要追查。

陛下不进行追查,不进行处置,也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叫纵容,那宝钞再次失败,就不能怪势豪、富商们不配合朝廷的政令了。

皇帝愿意管,愿意处理,展现出一查到底的态度,这种态度叫大义灭亲,但这种态度,朝臣们也不愿意,因为李伟、李文全、李文贵、李文进是陛下的外祖父、舅舅,如果皇帝连这种血亲都要杀,那杀起朝中大臣,势要豪右来,更加不会手软了。

万事皆有度,陛下愿意追查的决心,是极好的,但闹到杀人的地步,无论是谁,都要心有戚戚。

李太后不能劝,甚至不能用潞王就藩去交换,因为这是后宫干政,是把手伸向了皇权;

张居正和王崇古想劝、能劝,但皇帝不肯见,直接把元辅次辅拒之门外;

勋贵们在看,看皇帝的处置是否严厉,如果不严厉,那就一起发财,如果严厉,就躲得远远的,防止引火上身;

势要豪右、富商巨贾有点怕,既怕宝钞新政失败,又怕皇帝太过于心狠手辣、薄凉寡恩,过于咄咄逼人,态度最是矛盾。

“我本来打算奔着抄斩的案子去办的,结果这7800银,我怎么办?”徐成楚一脸为难,按照海文忠海瑞留下来的反腐规则,一万两不到的私利,别说政治性案件,连削爵都够不上。

抄斩武清伯府,把皇帝外祖父、三个舅舅全都抄斩,这个想法,真的很大胆。

海瑞说徐成楚的问题是,过于骨鲠,过于刚强,海瑞看徐成楚就像是看到了当初的自己,并非虚言。

陈末在每一个案卷上用了自己的印,代表他的调查结果,对着徐成楚说道:“交由圣上处置吧。”

徐成楚还是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陈末带着监察御史徐成楚的奏疏和案卷,来到了通和宫奏闻了此案的详细经过。

“李文全、李文贵身为皇亲,恃权妄为,私设门禁、阻民兑钞,致宝钞失信、新政危殆。虽涉案仅七千八百银,然其行悖逆国策,动摇社稷根基,罪不可赦。”

“主犯李文全、李文贵、革除爵禄,削籍为民,流放哈密充军戍边,无诏不得返京。”

“从犯李文进、宝钞局知情不报、纵容包庇吏员、打手等,杖三十,革职永不叙用,发配辽东吉林充军。”

“武清伯李伟虽未涉案,然治家不严,纵子为祸,削爵为民,抄没清华园改建学堂,彰圣上兴学之志。”

“此案虽微,然如蝼蚁溃堤,不可轻纵;陛下雷霆处置,非为戕亲,实为护法;”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若不严惩,何以服众?陛下若舍公全私,新法必殆,若舍私全功,天下膺服,国策大业可成。”朱翊钧看完了徐成楚的处置意见。

这是从严从重的处罚结果,如果是别的事,贪了7800银,根本不会闹到抄家流放的地步,但事涉宝钞大政,只能如此了。

“确定只有7800银吗?”朱翊钧眉头紧蹙的看着陈末,询问着陈末是不是有不察之处。

“陛下,目前查到的只有这些,当然也可以多一些。”陈末想了想,询问皇帝是不是要在案件规模上,多加一点,或者把一些无头公案,移形换影,扣在李文全和李文贵的身上。

缇骑就是干这个,脏活累活、扣屎盆子,皇帝有圣意,就要执行。

陈末保证办得天衣无缝,让朝臣们说不出话来。

“不用捏造,信实而已。”朱翊钧摆了摆手,赵梦佑跟着皇帝时间长了,知道皇帝从来不让缇骑给人扣帽子,这是为了保护缇骑本身。

从永乐年间到万历年间,缇骑衙门的起起落落,无不证明,缇骑这把刀非常的锋利,但不当使用,这把刀也非常容易折断,要小心呵护。

冤假错案、罗织罪名,就会让缇骑引起众怒,最终让缇骑衙门衰弱下去,而且很有可能一蹶不振。

一旦缇骑衙门衰弱,大明五品以上京官就失去了脑袋上那把利刃。

东厂、西厂、内行厂都不能代替锦衣卫镇抚司衙门的作用,因为东厂西厂这些内厂提督都是宦官,宦官带着番子查外臣,只会弄成为了反对而反对,朝臣和阉党的党锢。

朱翊钧点着案卷,怒气冲冲的说道:“这两个蠢货!蠢货!为了不到八千两银子,把武清伯府,全都搭进去了的蠢货!”

朱翊钧其实已经做好李太后枯坐佛塔,别说初一十五,就是逢年过节也不会见皇帝一面的准备了。

朱翊钧一方面气这两个蠢货,折腾这么大动静,就搞了这么点银子,多搞点,一死百了,还能杀鸡儆猴;一方面气他们不守律法,仗着自己身份为所欲为。

这股怒气,气他们干了坏事,也气他们坏事干得不够大。

武清伯这些年很老实,朱翊钧本来打算给武清伯晋升到武清侯,哄李太后开心后,看李太后能不能答应让潞王去金山城,本来都要封侯了,这两个逆子,灵机一动,想弄点钱花花,封侯别想了,爵位都没了,连家宅都不保。

连潞王就藩的事,都耽误了。

其实从陈末的调查来看,这两个蠢货,之所以干这种事,完全是因为李伟这个大家长,不给银子,有点银子都弄到自己的庄园上了。

武清伯府,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上手头并不宽裕,李文全和李文贵二人,灵机一动、一拍即合,就想到了好主意。

坏人处心积虑地谋算,步步为营、小心翼翼的经营造成的破坏,往往不如蠢货的灵机一动。

“就按徐成楚的意见办吧。”朱翊钧一字没改,直接照准,下章到了内阁。

到了内阁,张居正、王崇古合计了一下,还是改了一点,把李伟处罚里的削爵为民,给划掉了,希望皇帝能够稍示亲亲之谊,毕竟李太后的父亲,抄家的处罚,真的已经非常严重了。

朱翊钧想了想带着奏疏,来到了慈宁殿,见到了李太后。

李太后不得不见了,即便是她明确表态支持皇帝的一切决策,但她还是对案情十分的关注,而且有些急切。

支持儿子不是一个困难的选择,儿子亲还是娘家亲,李太后当然更亲近儿子。

“娘,这就是全部了,7800银,李文进拿了800两银子。”朱翊钧把案卷交给了李太后过目了一下。

案情十分清楚,缇骑没有栽赃嫁祸,徐成楚骨鲠正臣,已经用了全力去追查,武清伯府靠皇帝恩赏过日子,家里的银子都是赏赐,来源简单清晰。

“如此严惩,必然让狼子野心之徒,望而却步。”李太后认可了案卷里的内容,这就是李文全三兄弟的全部能耐。

三兄弟出自贫瘠之家,没有什么见识、也没读过多少书、没什么本事,更不用说弘毅二字了,鼠目寸光,把乡野之间的亲戚关系,硬往皇帝身上套。

皇帝,孤家寡人也,就连李太后这个亲生母亲,都要小心谨慎的守着边界,不敢有任何的试探。

登基越久的皇帝,在权力的异化下,就越是孤家寡人,或者说,皇帝和皇权融为了一体,不分彼此了。

“内阁的意思是,不必削爵,朕也有心宽宥一二。”朱翊钧拿出了徐成楚的奏疏,上面有皇帝的朱批,也有内阁驳回的意见,主要争议点,就在武清伯府是否继续保留的问题上。

清华园是不可能还回去了,皇帝盯着这院子,已经很久了。

朱翊钧这一句有心宽宥,李太后也听懂了,如果李太后这个时候点头,那潞王就藩的事儿,李太后就不能摇头了。

李太后将奏疏合上,十分肯定的说道:“皇帝啊,这有道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若是谁一开口,这律法就得给人情让路,那还有规矩可言吗?”

“一如行军打仗,娘可看了东征记,那马林是阳城侯,还是马芳的儿子,马林的娘亲也还在,马林在朝鲜战场披坚执锐,冲锋杀敌的时候,马林的娘亲,也没有让戚帅给马林找点轻松的活儿干,只能日日诵经,祈求菩萨保佑,儿子平安凯旋。”

“削,不把爵削了,不合规矩,这内阁也是,国策大政,不能如此稀里糊涂。”

李太后不答应,理由和她说的一样,国有国法,这个口子不能开,别看案子的规模小,但它影响大,她李太后今天为家人说情,那马林的娘,是不是也到京营,给马林说情去?

爵削了也好,省的因为有了个爵位,胡作非为了。

当然李太后坚持要削爵,更是表达,在潞王就藩这件事上,她不会妥协。

大儿子是儿子,小儿子也是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潞王跑去金山城遭这趟罪,李太后不答应。

朱翊钧离开慈宁殿的时候,略微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潞王就藩的事儿,还得再想办法,李太后这样子,根本不想管这些人的死活。

很快,李太后让慈宁宫太监拟了一道懿旨到内阁,告诉了内阁她的态度:爵削了,便没了念想,当初我就不准加封武清伯,还是削了好,省的再错下去,搅的天下不得安宁。

隆庆六年,两宫并尊,这武清伯的爵位,才落到了李伟的身上,当初的时候,李太后就不是很赞同,她太清楚父亲、兄长、弟弟的德行了,德不配位,会惹出祸来。

李伟惹了两次,李文全惹了一次,都在扰乱皇帝的中兴大业。

这次,无论内阁什么态度,这爵都得削了,再不削,下次真的是三尺白绫数条,全家都得跟着遭殃。

“看来,李太后还是不准潞王就藩之事。”王崇古看完了李太后的懿旨,看着张居正说道:“咱俩给了陛下理由,可惜太后不接。”

内阁封驳皇帝圣旨,划掉了削爵为民这四个字,就是为了让皇帝拿着内阁的浮票,去跟李太后讨价还价去的。

可惜,李太后听明白了,就是不准。

这也正常,武则天也是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而不是侄子。

公审,公开案情,公开审理,公开宣判,明正典刑,在皇帝的授意下,礼部在邸报上将案情进行了全面的披露,顺天府也公布了细节,案子倒是十分简单,削了武清伯的爵位,大宅被抄了改成了学堂,流放了主犯,从犯全都充军。

这个处罚,绝非是罚酒三杯。

宝钞民价再次大涨,追平了大明官价之后,没两天,就突破了官价,一贯钞兑一两二钱银,兑750文。

大司徒张学颜完全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无论如何武清伯府干的烂事,都损害了宝钞的信誉,如果讲道理的话,宝钞的民价,绝不会超出官价,在户部看来,信誉的损失,是永久性的。

要不然洪武宝钞也不会被最终废弃了。

很快,张学颜就知道了究竟为何,因为钱荒,大明太需要钱了,最缺钱的时候,盐引都能溢价使用,民间铸的飞钱、薄铁钱都能大行其道。

万历维新后,就更缺钱了。

大明宝钞相比较民间的飞钱、薄铁钱,还是非常精美且权威的。

而且,宝钞比白银、铜钱方便的多,朝廷发行宝钞有限,不超发、不滥发,定期换钞,有条件兑现,这些都决定了,在大宗交易和携带上,宝钞更加方便。

宝钞兑现有限制,去宝钞局兑换宝钞,也有限制,所以才造成了这种溢价。

万历十七年腊月十二日,武清伯府案宣告结束。

自从十月末的一夜大雪之后,到十二月,一直没有任何的降水,不仅是京师,陕甘绥也是如此,而且今年冬天的温度也比去年要高了许多,是一个暖冬。

之前一直叫嚣着要严惩钦天监欺君的御史们,慢慢也闭嘴了,一场不太大的降雪,一整个冬天的暖冬,甚至连一下雪就是三尺厚的绥远,都没有大规模下雪,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钦天监说的阴阳失度,水旱不调,真的来了。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修建驰道的工兵团营,还在沿途凿了数千口井。”朱翊钧看着天空,这是唯一的好消息,这些井算是对抗干旱的一个手段,不能说是聊胜于无,至少能够缓解一些旱情。

工兵团营走过的地方,有了一些沟渠,有了一些水井,还有了一些水坝,用以调节枯水和丰水期。

已经临近年末,大明皇帝之前下旨,修建京广驰道和济南扬州府驰道,工兵团营已经组建完成,明年就可以开始动工。

格物院的地师们,已经用脚丈量了大明,考察了水文地理,确定了几条驰道的主干道规划,并且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京广驰道的规划甚至在万历九年就已经完成。

驰道的修建,就看皇帝什么时候给银子,什么时候就可以修建了。

对此,江西巡抚和福建巡抚表示了自己的不满,大明驰道修的哪里都是,为何没有福建和江西?

福建临海多山,那江西呢?江西一条驰道都没有,朝廷修了一条主干道,从湖广路过,和江西无关。

内阁回答了这些询问,轻重缓急之类的套话说了一大堆,就是没说什么时候给江西修驰道。

湖广、广东、江左、江右的工兵团营组建十分顺利,除了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抄之外,这些地方的人口,也能撑得起工兵团营,再加上京营派出了四千锐卒,前往调度,让工兵团营的组织度有个最低限度的保障。

王崇古的年纪真的大了,这些驰道,多数都是王家屏在主持,只有大事,才让王崇古把把关。

115个北方重工官厂的营造计划,不是特别顺利,因为朝廷没有足够的大工匠和熟练匠人派遣,在第一个三年结束时,能够投入生产的官厂,不足五十个。

这115个北方官厂,预计要用十年才能完成彻底营造,投入使用。

无序的扩产,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陛下,林博士和李博士送来了新一期的《逍遥逸闻》。”冯保将一本奏疏成呈送到了御前。

这篇逍遥逸闻,依旧是围绕着林辅成在南洋的视察写的,他和李贽在杂报里,讨论了利润的分配。

最近京师有一种怪谈,有人觉得:佃租是地主们组织生产的劳动报酬,毋庸置疑,这是绝对自由派搞出来的新把戏。

而林辅成这个有限自由派的魁首,在这种风力舆论刚刚形成的时候,就打算精准阻击,戳穿了这种谎言。

李贽和林辅成认为,佃租就是利润,压根就不是特殊劳动,比如组织生产、指挥、监督生产的劳动报酬,这是一种谬论。

这一点在南洋的种植园里,体现最为明显。

那些个奴隶们付出了艰难的劳动,连果腹的粮食都无法足额分配,农场主们会在农闲的时候,选择给奴隶配给更少的粮食,然后把粮食高价卖给总督府,或者大明商人。

不能在农闲的时候,给奴隶太多的粮食,人在饥饿的时候,只有一种烦恼那就是饥饿,吃饱了就会有无数种的念头,这就是农场主管理奴隶的办法。

绝对自由派想要把利润异化为劳动报酬,最终来证明地主们,或者说掌控生产资料的有产者,对利润分配占据主导地位,是合理的。

而南洋种植园的现实存在,让这一套说辞就像是个笑话。

利润的分配,与劳动报酬截然不同,利润和劳动报酬的分配,受完全不同的原则进行分配。

劳动报酬和劳动量、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工作内容相关。

从大明腹地的地主,到南洋的种植园农场主,他们分配到的利润,与所谓组织、监督、指挥的劳动量、强度、时间、智力根本不成比例。

这种分配原则根本上的不同,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利润的分配,只受生产资料所有权影响,谁拥有生产资料,谁就拥有利润的分配权。

“林辅成和李贽讲得很有道理,但这里面有另外一个问题,拥有生产资料即拥有对利润分配的绝对权力,这不对吗?”朱翊钧看完了第一篇,眉头紧蹙的说道。

冯保又拿过来一本杂报说道:“这是他们的第二篇文章。”

“有趣。”朱翊钧看完了第二篇内容,这一篇解释了皇帝的疑惑。

劳动赋予价值,这是景泰二年进士丘濬在《大学衍义补》里的观点,哪怕是大小金池城遍地黄金,当人们没有把它开采出来的时候,这些金子一文不值,这些金子,在大小金池城已经存在了不知道多少年;

田土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劳动,田土只会抛荒,野草丛生,无法收获粮食。

劳动赋予了价值,那劳动者就对劳动的产出,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利。

这就回答了皇帝的疑惑,生产者应当拥有对利润的分配权,至少是一部分,这才是合理的,劳动赋予价值这个不证自明的公理,似乎被人刻意隐瞒了,从来没有人去讨论。

而李贽之所以要说这个,是因为他们发现,南洋这个绝对自由的市场里,种植园农场主可以垄断所有生产资料。

在不接壤的南洋海岛上,越大的种植园,出产的货物就越多,就有越大的议价权,利润会越高,成本会越低,这样就会在竞争中胜出。

大的种植园就可以兼并小的种植园,最终一个岛上只会有一个种植园,即一山不容二虎。

而且相比较大明腹地的兼并,海岛上的兼并,更加暴力、直接和血腥,通常都是人数众多后,开始攻破别的种植园,抢走所有的奴隶,杀死庄园主。

绝对的自由,一定会产生绝对的垄断,这是林辅成在南洋观察时候,得到的又一个经过了实践证明的结论。

“大明的士大夫们可不觉得兼并、垄断是个坏事,林辅成的观点,无法引起人们的普遍认可。”朱翊钧看完了手中的第二篇文章,摇头说道。

林辅成的话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但大明士大夫绝对不会认为他的话是对的。

“这是他们的第三篇文章。”冯保又呈送了一本杂报,这是一个系列的文章,而不是单独的一篇。

金华府知府张问达被皇帝给斩首示众了,临死之前,张问达跟王崇古说了一段话,他发现了经济的潮汐,涨潮和落潮,是因为供应和需求不平衡导致的,即生产相对过剩,引起了经济的落潮。

林辅成的第三篇文章,也是围绕着张问达最后的观点进行。

如何让供应和需求之间维持足够的平衡,减少涨潮落潮的落差,防止经济大规模动荡,造成社会动荡,维持社会的基本稳定,这个话题,大明两京一十五省的意见篓子们,都有自己的看法。

而李贽认为,一个人的财富越多,一两银子对他的作用就越小;一个人的财富越少,一两银子对他的作用就越大。

为了维持供应和需求之间平衡,如果把一两银子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里,这一两银子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更多的需求。

因而要让每一两银子都产生需求、要维持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就务必要想办法把富人的钱,源源不断的转移给穷人,使得大家的财产水平相接近。

这样一来,就可以最大规模的规避掉经济潮汐对所有人的影响了。

朱翊钧揉了揉眉心“发刊吧,让缇骑保护好他们,别让怀恨在心的家伙把他们给杀了,在这个天变的关键时刻,他们说这个劫富济贫的合理性,势要豪右怎能不怕呢?”

三篇文章环环相扣,最终的导向就是劫富济贫。

劳动赋予价值,肉食者分配利润、劳动者只有劳动报酬是不合理的;

劳动者理当对利润享有分配权,而不是只获得劳动报酬;

兼并、垄断导致了市场失去活力,且总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经济潮汐;

想要让每两银子都创造需求,就要将银子从富人转移向穷人。

这就是林辅成和李贽这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这三篇文章里,把银子换成粮食,也是可以成立的。

如果朝廷不想阴阳失度、水旱不调,饿死更多的人,掀翻朝廷,那朝廷就要想办法把粮食从富人手中流转到穷人手里,而不是让粮食在富人手里酿成酒,或者在粮仓里腐烂、发霉、发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