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二十二章 奸臣是奸,不是蠢!

李太后非常清楚的知道,大明这次开海,在海外开辟了很多的总督府,这些领地要消化,之后的政策,一定是宗室分封,因为这是唯一的解法。

如果连宗室都不做表率,这些海外的总督府,终究也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

李太后知道,只要见到了皇帝或者潞王,结果一定是被说服,国朝大义在前,李太后也说不出什么,所以李太后直接选择了不见。

只要不见,就不会被说服。

“朝臣们呢,对于就藩之事,有什么样的看法?”朱翊钧问起了朝臣们的态度,如果朝臣们因为顶层的分歧,分成了两派,陷入类似于‘国本之争’的党争之中,那就不是朱翊钧想看到的局面了。

在原来的历史线里,不是张居正被清算后,大明立刻就变成了党锢,为了打倒对手,不分对错的争斗,而是漫长的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才让大明国朝陷入了完全的撕裂之中。

如果,大明朝廷、占据统治地位的官僚、士大夫阶级,因为就藩之事,为了争而争,那朱翊钧可以选择妥协,李太后不舍得自己的儿子,王皇后舍得。

“朝臣们没有意见。”王崇古代表官僚们立刻表态。

你皇帝家内部矛盾,自己去克服,朝臣们可以等,朱翊镠不行,陛下还有五个皇子,四位公主,绰绰有余。

这件事早晚要做的,李太后当然可以不答应,但其实最终付出代价的还是朱翊镠,潞王只能成为一个画地为牢的藩王,和十王府里的藩王没什么区别,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废物,藩禁会把人彻底异化掉。

也就是王崇古仗着自己年纪大了,有功于社稷,还敢提一嘴李太后,其他人连提都不敢提,你皇帝的刀那么锋利,皇帝的家务事,参与其中,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皇帝的确拿李太后没什么好办法,但对付朝臣,皇帝可太有办法了!

哪个臣子不开眼,敢蹚这趟浑水,那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

“那就再议吧,朕再想想办法。”朱翊钧听到王崇古这么讲,看了眼张居正,才点头说道。

解刳院最近出了一本十六卷的书名叫《复健书》,这是一本医书,是以张居正为首的朝中士大夫进行的研究。

《复健书》分为了牙齿、肠道、肝脏、肾脏、膀胱、胃、肺等十六篇,论述如何通过运动、饮食、作息、药物等方面的改变,全面复健,将身体恢复到最佳状态。

张居正身体其实很不好,常年案牍劳形,而且尽心于国事,让他的身体方方面都出了问题。

万历九年,张居正做手术之前,真的要动起手来,张居正真的打不过王崇古,张居正比王崇古小了十岁,但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体能,那时候张居正都不如王崇古健康。

王崇古能提着七斤重的七星环首刀,跑三条街要追杀逆子王谦,这事儿整个京师都多次目睹过。

但张居正那时候已经表现出了衰老的征兆,比如夜半惊起,刚刚睡下没多久,突然醒来,而且心跳加速,胸闷气短,之后反复睡不着觉;比如反应下降、记忆力下降,张口就来出口成章的能力变弱;比如眼花耳聋,眼睛偶尔会出现长时间的模糊,伴随着经常性的耳鸣等等征兆。

万历九年做了手术之后的张居正,外科的确没有问题了,但内科的调养,持续了八年时间。

经过了八年的全楚会馆辣椒攻防战之后,张居正的身体已经恢复到了这个年龄最佳状态。

解刳院的大医官,围绕着张居正的复健过程,写成了《复健书》。

张居正是典型的威权人物,就是说一不二,他在朝中,只要不是他想掀起党争,就不会有人敢在皇帝的家事上说三道四。

潞王就藩的问题,不会和国本之争一样,让大明完全撕裂。

“陛下,宁远侯到底许诺了什么,陕西总督才没有满足?”张居正问起了李成梁和石星言之间的冲突。

李成梁被偷袭的原因,是石星言没有兑现李成梁给奴酋们的承诺,这和以前兴文匽武时候,实在是太像了。

将士们打生打死,文官在后面拼命的扯后腿。

收受武将贿赂,一心振武的张居正,以为李成梁需要石星言的后勤,所以才不敢生事,不敢过分追究,自然要问问具体的情况。

石星言被弹劾,也不完全是他和皇帝的意志相左,这次李成梁被偷袭是弹劾的主要诱因。

“没什么,宁远侯理亏,夸下了海口,这事不怪石星言。”朱翊钧都已经把密疏烧了,这件事过去了,只要没必要再提了,李成梁都把罪名扣在了奴酋不知感恩,甚至不说谢谢了。

密疏的具体内容,其实很简单,李成梁许诺了互市,只要奴酋肯纳头就拜,西域诸部,可以从互市获得充足的粮食。

重要的就是充足二字。

这套玩法在辽东可以玩得转,是侯于赵屯耕屯的好,也是自然禀赋,毕竟辽东的水资源不缺,一年熟一季,也有足够的粮食可以让李成梁这么拉一批,打一批。

问题是,陕西、甘肃的粮食自给率不足80%,剩下的需要从四川、河南、绥远、山西获得粮食,这也是陕西、甘肃稍微有点旱灾,就会饿死人的根本原因。

互市别说充足的粮食了,就是一石粮都没有。

朱翊钧不解释清楚,自然是要给李成梁留个面子,的确和文武矛盾无关,李成梁需要的粮草,石星言充足供应,但再多给互市,那真的是没有了。

张居正没有再继续追问了,论振武的决心,陛下比他张居正还要坚定,陛下说是李成梁理亏,那显然是真的理亏,不好发作。

皇帝下旨处斩了平凉府上下三十二位官吏,这件事廷议顺利通过,本身也是刑部判罚,大理寺审议,最终做出的决定。

除此之外,还廷议了几件贪腐案,这几件贪腐案最大的特征,就是子孙不孝,通俗来讲就是坑爹。

常例受贿、侵占公帑、职权徇私、科举舞弊、权钱勾结等等,是大明官场上屡见不鲜的贪腐表现。

在北直隶真定府灵寿县有一县丞名叫耿敬世,此人乃是本地势要豪右之家,也是真定府的举人,三次会试,耿敬世都未能考中进士,隆庆二年,四十二岁的耿敬世被吏部授官,回到了灵寿县做了县丞。

耿敬世前途无望,就一心谋求给子孙后代谋福了,他每年都要收灵寿县四个士绅之家的俸禄,每一家一千两白银,有人状告四家,耿敬世就负责摆平。

每年院试的时候,灵寿县秀才的名额,都被他给卖掉了。

耿敬世在灵寿县当了二十年的县丞,灵寿县县库里的银子,都被他用各种方式,中饱私囊了。

万历三年,灵寿县修了一座桥,七千银不够,最后花了一万四千银,这面有一万一千银被耿敬世一个人给拿了。

万历十四年末,已经六十岁的耿敬世致仕,但整个灵寿县县衙都是他的门生故吏,毕竟几乎所有的秀才,都是他卖掉的名额,这些秀才们,把持了县衙所有权力,数任知县事,都拿耿敬世没办法。

新履任的知县也要到耿敬世那里拜访,才能顺利做事,否则耿敬世做事能力没有,坏事的本事一等一的强。

本来,耿敬世都已经功成身退,他们耿家也成了灵寿县最大的豪奢户,耿敬世的孙子,闹出了一个大乱子来,最终被御史们给盯上了。

耿敬世一生未能中式考中进士,他就把希望寄托到了儿子身上,结果儿子也是个榆木疙瘩脑袋,几次训诫差点把儿子的腿打断,可儿子还是一事无成。

耿敬世有个小孙子,倒是颇有些天分。

权力就等于家族长久辉煌,耿敬世把小孙子耿玉春,送到了九江府白鹿洞书院就学。

这北方小县城来的学子,在白鹿洞书院并不受待见,为了维护同窗之间的关系,这耿玉春大手大脚,青楼花酒、出门游学、诗会、踏青等等,同窗消费,都由耿玉春买单!

同窗们全以为这耿玉春是北方豪奢大族出身,也是百般奉承。

但江西巡按梁祖龄正好真定人,他很清楚灵寿耿家,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才对,这香车美女排场如此豪奢,就引起了梁祖龄的注意。

本来御史梁祖龄也就是怀疑,但耿玉春在九江府因为一个娼妓跟人争风吃醋,开始斗富,御史立刻确定,这就是升转的指标!

最终,耿敬世六十三岁高龄锒铛入狱,按照大明连坐瓜蔓,这耿玉春也别考科举了,能混个流放南洋的下场已经是宽大处理了。

一共六起类似的案件,不是儿子就是孙子,坑爹坑爷。

朱翊钧朱批了这六个案件的处置结果,没有斩首,但抄没家产是必然的,家里膏粱子弟,基本都被流放南洋了。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王次辅在《自我修养》一书中,有四句忠告,王次辅都把事情说的如此明白了,难不成,他们都没看吗?”

如何做好一个奸臣,王崇古都写成了书,恨不得手把手的教了,结果这天下的奸臣,实在是有点掉奸臣的颜面,奸臣是奸,不是蠢!

王崇古四句忠告是:人情事密、财不外露、荒唐不言、不逞口舌。

一共就十六个字,非常容易理解。

人情事密,托关系、走门路办成的事儿,无论关系多好,要把秘密烂在肚子里,绝对不要对任何人说,否则就是给帮你的恩公招祸。

事情可能很小,但你的恩公可能已经节节高升,身居高位,这点小事,就成了政敌手里的利刃,关键时刻一刀捅到恩公的要害。

比如申时行和王家屏被弹劾,被官降三级的案子,事儿不大,但一旦在升转的关键时刻暴露出来,那就是仕途尽毁。

御史们弹劾申时行和王家屏,不是为了致他们于死地,而是为了让他们不要在皇帝南巡时,做的太过分。

财不外露十分容易理解,自己的门庭、自己家庭情况、自己家里钱的来路等等,如果干干净净,也要谦虚谨慎,不要轻易展现自己的财力,防止被盯上,容易招惹骗子、强盗。

如果不干净,就更要夹着尾巴做人了,否则就会给家里人招祸。

耿玉春就是给自己的爷爷招了弥天大祸,引起了都察院的重视,甚至引起了皇帝的侧目。

荒唐不言,如果做了荒唐事,千万不要对任何人说,把嘴巴闭紧,把秘密烂在肚子里,否则这些荒唐事,成为笑柄不可怕,可怕的是会成为把柄,被人要挟,最终滑入深渊之中,万劫不复。

不逞口舌,是不要跟人吵架,更不要为了几句逞口舌之利,胡乱的威胁、恐吓、炫耀自己知道的那些秘密,更不要说大话,说胡话,否则引起了非议,一上秤,千斤打不住。

这四个忠告,就是《五步蛇的自我修养》里,最重要的四个修养。

朱翊钧对这本书非常喜欢,看了一遍又一遍,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全都是如何在官场这个世间最大名利场上,保全自己的方法。

奸臣要保全自己,忠臣、贤臣更要保全自己。

大明皇帝还以为大明官吏们必然人手一本,日夜耕读,提醒自己,不要犯错。

但好像并非如此,类似的案件,总是在此起彼伏的不停发生。

他们好像看不起王崇古这个奸臣的经验之谈。

“陛下,憋不住的,必须要炫耀,不炫耀自己破坏规则的能力,怎么能显得自己与凡人殊呢?”张居正将六本都察院弹劾的贪腐案放在一起,由衷的说道。

炫耀秘闻、炫耀财富、炫耀家世、炫耀荒唐,本质上都是在炫耀自己破坏规则而不被惩罚的过程,这样自己就显得十分特殊,比别人高人一等。

可能一些个官场的老油条能忍得住,但这些子孙辈儿就不见得有这种忍耐的心性了。

这种炫耀,于公,违法乱纪,与私,德不配位,还会因为炫耀闯出祸来。

朱翊钧听闻张居正的回答,思索了一番,感慨的说道:“黑熊精被菩萨收为了落珈山守山大神,就问菩萨:都说这出家人尘缘已断,金海尽干,金池长老他为何偏偏放不下一件袈裟?”

“菩萨说:若不披上这袈裟,众生又怎知我尘缘已断,金海尽干?”

“诚如是也。”

人并不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指望人理性难如登天。

那件袈裟,或者说炫耀自己高人一等的执念,就是那么的重要,不披上,就决计无法甘心。

耿玉春读书很好,他本来可以通过考取功名,赢得旁人的认可,但他不,他就是要让人知道,他很富有,他觉得异地他乡,不会给自己的家人带来麻烦。

张居正、王崇古、戚继光、张学颜、沈鲤等诸多朝臣互相看了一眼,他们可不记得西游记里有这么一段,但道理通俗易懂。

你不让他炫,那简直比杀了他还难受。

“咎由自取。”朱翊钧下印,宣告着这六个贪腐案最终结果。

这六个贪腐案不是结束,这种事,今天有,明天也有,行之有效的监察制度,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下去,大明要持之以恒的反腐抓贪,打击贪腐的规模和影响。

“陛下,刀揽胜已经三次请命觐见,已经在礼部磕了三天头了,要不要宣见一下?”沈鲤面色为难的说道,自从被陛下回京后,这刀揽胜吃住在礼部,吵着闹着要见陛下。

那哭的就跟亲儿子刀示恭死了,而不是老挝赢了一样。

“冯大伴,让小黄门把刀揽胜宣来吧,整天哭哭啼啼,成何体统?”朱翊钧笑着说道。

大明之前一直拦着不让刀揽胜面圣,是因为大明也搞不清楚,万象之战,到底发生了什么。

战报虽然说的很清晰,但大明内外谨慎起见,又仔细确认了战果,确定无误,才宣见刀揽胜。

事实也很清楚,就是一千二百军击退了东吁缅贼、安南两万众先锋。

戚继光曾经告诉过皇帝陛下,战场前线真实情况,一定会经历四个过程:乱象丛生,拨乱反正,迂回曲折,尘埃落定。

在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真真假假的消息出现,而后会有确定性的消息传回京师,但这个消息不见得是真的,要等待转折或者进一步确认,最终才是尘埃落定。

这个过程,反反复复的在战报上体现。

大明其实也搞不清楚是不是真的赢了,到底是怎么赢的,搞清楚后才宣见了刀揽胜。

“臣南掌刀揽胜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臣感激涕零。”刀揽胜入了文华殿就跪,十分的恭顺,俯首帖耳,不敢让自己的礼仪有任何缺陷,唯恐让圣上不满。

“刀同知这汉话倒是比之前利索多了,免礼免礼,不必拘谨。”朱翊钧笑着说道:“坐坐。”

“朕在松江府收到了捷音,不敢确认,后续的战报纷至沓来,确信为真,这才宣见了刀同知,刀示恭的亲笔奏疏在此,刀同知可以看看。”

朱翊钧收到了刀示恭的奏疏,才最终确定了战况。

“臣惶恐!”刀揽胜打开奏疏一看,就是两眼一黑,自己儿子的汉学其实不算太好,写的奇丑无比,旁边都是礼部抄录,防止陛下认错。

“能用汉文写出奏疏,已经是很有恭顺之心了,老挝一百七十年未闻王化,这才几年,能写汉文,朕已经十分欣慰了,重要的是信的内容。”朱翊钧挥了挥手,他倒是不在意,愿意用汉文,不出几十年,老挝就是大明的一个府了。

刀示恭作为战场的亲历者,写的内容属实是有些夸张了,在他的奏疏里,大明军就是天兵天将,会法术一样,弹幕如同烈龙扑向了敌阵,烈龙在敌阵之中翻腾,每一次甩尾都是数十人的死亡。

朱翊钧看了老半天,才明白,刀示恭说的是火炮开花弹爆燃的场景。

对于刀示恭而言,火炮、火铳、线列阵就跟天兵天将的法术没什么两样。

刀揽胜又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跪在地上,诚恳的说道:“这次真的非常危急,老挝在夹缝之中挣扎,其实就是东吁和安南之间的默契,他们不想直接接壤,否则纷争不休。”

“这次二者一起动手,就是要亡我族人,得亏天兵踏至,两贼不敢进犯。”

刀揽胜当了多久的南掌,就受了多久的气,他很清楚东吁和安南的目的,留着老挝,是防止二者直接接壤的冲突。

老挝这个缓冲区,在大明步步紧逼之下,已经没有意义。

“这次暹罗在作壁上观,拒绝了老挝奔逃百姓。”朱翊钧提到了战局之中的一个细节,暹罗的作用也不光彩,这可不是朱翊钧威逼利诱,吓唬刀揽胜,让老挝死心塌地的跟着大明。

暹罗王黑王子纳黎萱,是个很有野心的君王。

隆庆四年,东吁王莽应龙进攻暹罗,打入了大成城,俘虏了纳黎萱和大明赐予暹罗王的印绶。

纳黎萱在次年逃回了暹罗,带着暹罗军民反抗莽应龙,到万历年间,莽应里惹了大明,被大明暴揍,纳黎萱终于还复旧都,夺回了大成城,甚至还兵逼真腊(今柬埔寨),狠狠的啃下了一块肉来。

这次东吁王莽应里、安南四家进攻老挝,暹罗王纳黎萱还不得新仇旧恨一起算,出兵老挝,帮助老挝击退敌军?

但是纳黎萱没有,暹罗拒绝了老挝奔逃百姓。

显然,大明在中南半岛咄咄逼人的进攻,引起了纳黎萱的忌惮,纳黎萱也不想大明继续扩大在中南半岛的直接影响力。

“这种境遇,比臣想的还要危险的多。”刀揽胜再拜,现在想起来他还是有些害怕。

皇帝不骗人,刀示恭那封丑的不能见人的亲笔书信上,写满了对皇帝陛下的感谢,还有对暹罗背叛的痛恨。

暹罗被东吁击破的时候,刀揽胜收留了暹罗奔逃的百姓和吕、李两大家族的人,老挝很穷,但依旧给了他们吃穿,这才有了纳黎萱带着暹罗军民抵抗的后续,有了暹罗复立。

哪怕是暹罗不直接出兵帮助老挝拒敌,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就显得有点不地道了。

“幸好大明军兵威武,击败了来犯之敌,当然,你儿子刀示恭表现不错,带着军兵亲自冲杀,为侧翼掩护了正面战场,否则胜负尚未可知。”朱翊钧对刀示恭进行了表扬。

刀示恭要殉国。

这是刀示恭亲口对大明军、对万象人说的话,在最危急的时候,他没有请求大明军护他周全逃跑,而是要和老挝同生共死。

他不仅说,他还做,带着仅有的三十头大象,在两翼,阻止了敌人的夹击。

大明京营二百军,云南汉兵一千军,人人都有火器,火药充足,但是缺少轻骑兵的掩护,重骑兵的压阵,其实并不是那么无敌。

敌人蜂拥而至,战败的可能性极高。

线列阵不仅仅是火枪兵,还有炮兵、轻骑兵和重骑兵,缺一不可,这才是完整的体系,在万象作战的只是简化版的简化版。

而刀示恭做的就是以身作则,带头冲锋,自己披坚执锐,十二日未曾下战场,为火枪兵提供了掩护。

朱翊钧十分严肃的说道:“唯自强,有新生,老挝若是不自强,反反复复,瞻前顾后,首鼠两端,大明军就是再厉害,也无济于事。”

“朝鲜王一个月溃败,倭寇一月横扫朝鲜,转战一千八百里,就是典型的例子。”

朝鲜和老挝都是大明藩属国,面对的局面一样的恶劣,都是强敌入寇,但是其表现完全是两个样子,朝鲜王李昖贪生怕死,甚至要和倭寇媾和在一起,刀示恭从头到尾都奔着殉国去了,反倒是什么都没失去。

结局完全相反。

“臣谨遵圣诲。”刀揽胜听闻,再拜谢恩,他其实没听懂陛下的意思,但没关系,只要跟紧大明的步伐,陛下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便是,道理这种东西,大明拿准了就是。

刀揽胜再拜,离开了文化殿,他也拿不出什么东西感谢陛下圣恩,反正此战之后,老挝也不会有勐主再反对并入大明了。

在刀揽胜走后,沈鲤才开口说道:“暹罗每年朝贡,表现的十分恭敬,但现在看来,暹罗王似乎对大明在西南方向的扩张,有些不满。”

“可以考虑从暹罗进一点舶来粮了。”

沈鲤话没说全,真的只是一点点舶来粮吗?暹罗的特产是番奴。

暹罗每年朝贡,是贡象三十、番奴六十,苏木、胡椒、降香等共十七万斤。

暹罗一直想卖特产番奴,但大明商人很少前往暹罗,这个市场一直没有打开。

根据马六甲城市舶司的统计,每年红毛番商船,要贩卖一千到两千名身强体壮的番奴,到第乌总督府和莫桑比克总督府。

暹土瘠不宜稼,罗斛地平衍,种多获,罗斛强,并有暹地,遂称暹罗斛国。

暹罗的粮食产量主要集中在罗斛地区,在元朝的时候,罗斛越来越强,将暹地吞并,才有了暹罗。

暹罗的粮食产量并不是很高,大明的商贾前往暹罗,货仓里会长出舶来粮,也会长出番奴。

“照准。”朱翊钧没有反对。

万士和在的时候,就老是说,大明和番邦来往,要放弃那些弯弯绕绕的阳春白雪,而是要用蛮夷能听得懂的话,也就是蛮夷不听话,就抡圆了巴掌扇过去,蛮夷自己就懂了。

这种不符合国之九经柔远人的主张,其实从来没有获得过士大夫们的认可,但现实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