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零二章 群龙无首、大厦将倾之前的癫狂

戚继光并不想激怒皇帝,如果是陛下小时候,这些脏事,戚继光一定会在面圣的时候,仔细说说,告诫陛下,这都是奸佞的阴谋。

一定要小心,来自内部力量对军队凝聚力的解构。

但陛下已经长大,而且极其英明,现在他都是把事情彻底搞清楚后,再十分谨慎的找到重点,去汇报这个消息,并且给出一个折中的方案。

比如嫁娶要经过书记核准、把总级批准,才可以成亲。

这种制度,就是极力规避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

一个把总的年纪,终究是要比十六七岁的年轻人,阅历要深一些,有的时候,有些心怀叵测之徒,只需要看一眼,就能知道是否是过日子的人。

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就是军兵多数出身清贫,父母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万历年间,通常军兵自己无法去抗争。

而把总作为上级,说的话,父母反而极其认同,一句上级不准,父母就立刻担心孩子的前途,认可了把总的安排。

而且把总的地位更高,可以调动的人脉更广,但凡是军兵成亲,只要稍微问一问,这种已经成婚的情况,就可以知晓。

而且戚继光希望制度推行的时候,朝廷可以允许把总对军兵婚配对象进行审查,完整保护军兵利益。

朱翊钧看完了戚继光的奏疏,想了想说道:“审查是否是罪身犯案,是否婚配,朕以为极善,不必等了,立刻推行,不能前线拼命,后方还要吃大明军兵的绝户,朕不允许这种现象的发生。”

十二份案卷里,有一份案卷,有一名牺牲在前线山城攻坚、上了忠烈祠的军兵,而骗婚妻子披麻戴孝,哭成了泪人,并且发誓,要为丈夫守节,还要请贞节牌坊。

当这个妻子拿到了抚恤银之后,带着孩子,立刻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之中。

当镇抚司接到了报案之后,立刻开始了行动,很快,就发现这个妻子的所有身份都是假的,镇抚司甚至请缇骑出面,大海捞针也没有找到下落。

而窝案的爆发,反而找到了一些线索,从经纪买办、媒婆手里,获得了这个女子真实身份,在这个出任何远门都需要路引的年代里,找到了真实身份,就能知道下落。

最终缇骑抓到了这个妻子,孩子已经被卖给了人牙子,这名妻子正准备乘船下到南洋去,在松江府巡检司被抓获。

按照这个案子的恶劣程度,即便是跑到南洋,镇抚司也会穷追不舍,因为不抓到,没办法跟陛下交代,陛下盛怒,没有任何人可以承担。

孩子也被解救,居然被卖到了宣府,人牙行准备卖到口外去。

“军兵没有哗变,是在等镇抚司查案的结果。”朱翊钧总觉得心里难受。

差点就给案犯跑掉了!

任何人出海,都要海防巡检司进行审查,这个时间大约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只有获准,才可以离开。

而这案犯,以投亲为名义出海,审查了两个多月,差点就给案犯通过了。

“哗变倒不至于,但是处置不力,军兵有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就很难说了。”戚继光觉得倒不至于哗变,毕竟京营十万众,这些年清汰退役,京营退役也有五万余众,如此庞大的规模,就出了这么一个窝案。

毕竟不是谁都有胆子,骗到世间最强暴力组织的头上。

朱翊钧倒是颇为感慨的说道:“财帛动人心啊,大明军兵俸禄、赏钱都是格外丰厚的,地位上也在提高,用南衙逆党的话说,就是丘八翻身了。”

“而大多数的军兵出身穷苦,没有见过多少世面,再加上军营整体封闭,很容易上当受骗。”

其实南衙逆党的原话是死丘八翻身了,逆党对于皇帝翻身的认知是一时没看住,让皇帝得了机会。

而逆党对军兵、佃流氓力翻身,是非常不满的,一群底层边角料,居然也能成为比他们还要重要的人上人。

“这个女医倌的案子,怎么办?”戚继光提到了其中一个十分棘手的案件。

这十二个案子里,还有一个军户女医倌,也被骗了,受害的军兵可不仅仅男兵,连女兵都有一个。

女医倌还是太医院的学子,听了父母的话,跟假丈夫成婚三年,这个假丈夫在和女医倌成婚前,就已经成婚,并没有孩子。

假丈夫在和女医倌婚姻存续期间,生下两个儿子,整个过程,假丈夫并没有和之前的妻子断绝来往。

女医倌听说窝案爆发,总觉得丈夫平日里有些奇怪,稍微一查,就发现了端倪。

这假丈夫是两头骗,身份都是假的,而且都是图谋对方家产。

在这个年代里,男的三妻四妾也算正常,也按窝案的斩立决去处置?

“杀。”朱翊钧十分确切的说道:“既然是窝案,就要一体对待。”

这是维护京营军兵的集体利益,而且女医倌对欺骗自己的假丈夫,就两个字,恨绝。

即便是这个假丈夫和之前那个妻子断绝来往,她也要和离,作为军户医倌,她这点决断力还是有的。

“臣遵旨。”戚继光明白了皇帝的打算。

女医倌可以再婚,也可以不婚,京营对于这种情况,即便有出战任务,也可以选择让她留在老家照看病人。

劳动使人自由,更加高效的劳动,使人更加自由,本来女医倌就不想和那假丈夫成婚,父母之命,她无法抵抗分毫,婚后也是聚少离多。

现在,她是熟练的外科医生,没有丈夫,也可以让自己、孩子活的很好。

陛下素来不喜欢身份政治,对于泰西这样的社会,身份政治,可能是维持稳定的关键,但是对于大明而言,这就是毒瘤中的毒瘤。

陛下维护的是整个京营集体利益,所以要一体对待。

身份政治是典型的竖切,阶级政治是典型的横切,士农工商、上流、下九流等等表述也是横切。

自从万士和提出横切竖切这种社会政治构想之后,大明应用极为广泛,至今这种构型,唯一的对手是蒙兀儿国。

无论是横切还是竖切,都不能客观去描述。

那边因为宗教、种族、宗族等等制度,情况有点过于复杂了,以至于让大明明公,都束手无策。

大明观察了很久,最终放弃了继续简单概括蒙兀儿国的社会体系,有点难为人了,阿克巴这个蒙兀儿皇帝都搞不明白的问题。

“陛下,臣有些想法。”戚继光坐直了身子,在他看来,这案子,既然发现了,有了补救措施,就会避免情况的恶化,不会量变引起质变,防微杜渐做到平时,就可以维持京营的战斗力,不算大事。

接下来他要和陛下谈的问题,才是国朝根本。

戚继光正襟危坐,极其严肃的说道:“臣在阅江楼听闻了马三强案,这个案子,并非个案,如果和万历九年江南操戈索契的大案,联系起来,就会发现这种案子的普遍。”

“如果再和江南选贡案联系在一起去看,就会发现更加可怕的事实,大明陷入了一个极其危险的状态。”

“一个旧秩序崩溃,新秩序又找不到确切的方向的迷惘,而上一次,陷入这种不知道路在何方的迷惘,是在南宋末年。”

“皇帝无法完成专权、大臣互相掣肘、文武完全对立、豪族觉得自己交的银税多,却被处处为难、百姓生活困苦,怨念在心中堆积,从上到下,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世道为何就变成了这样。”

“甚至找不到一个明确可以背负这份罪责的集体。”

“是走私塞外的晋商吗?他们给了草原钢铁火羽,有了对抗大明的军事实力。”

“可嘉靖末年大明依旧可以拒虏,嘉靖四十年,俺答汗领兵九万,入寇山西,马芳领兵一万,一日夜驰五百里及之,七战皆捷。”

“一万对九万的骑兵野战,一共打了七场,俺答汗全都是大败亏输,自那之后,俺答汗再无力南下了。”

“是江南士人吗?为了私门之利,弄得人心浮动,养倭寇自重,弄得无法收场,还得朝廷收拾,可他们的口舌真的能有这么大的威能?”

“臣不以为如此,事实上,从万历九年的废除贱奴籍,到今天选贡案,这些江南士人,可谓是不堪一击。”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朕没听明白戚帅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万历维新之前,大明其实已经到了南宋的那种群龙无首、大厦将倾之前的癫狂吗?”

南宋亡天下,怪谁?

怪两宋皇帝不肯放权?从宋孝宗之后,大宋皇帝和周天子已经没什么两样了,根本无法集中权力,已经不是与士大夫共天下,而是士大夫治天下;

怪两宋势要豪右们不肯为国效力?他们的抵抗已就该足够坚决了,蒙哥都死在了钓鱼城下。

怪两宋重文轻武,武备松弛?可是战场上,大宋军队依旧有极为亮眼的表现,甚至一度稳住了局面。

可就是这种大厦将倾之前的癫狂和迷茫,最终导致了亡国亡天下。

戚继光由衷的说道:“陛下圣明,从万历九年开始,废除贱奴籍到今天的选贡案,其实都是这种癫狂的延续。”

“从漫长的历史来看,我们不怕混乱,因为总会有人站出来收拾旧山河重塑秩序;我们也不怕外敌入侵,西晋两任皇帝被俘,永嘉之乱,五族南下祸乱北方,衣冠南渡;两宋更是把天下都亡了,但依旧有大明重开日月天。”

“但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路在何方,没有明确方向,如同一盘散沙,也没有人站出来,告诉所有人、所有集体,路到底在哪里,到底该怎么做,又能做些什么。”

社会各个集体的整体迷惘,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是最危险的时刻。

戚继光这番话,更加明确的表述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万民的行为、诉求,完全对立,没有任何共识,以此衍生的矛盾,最终会亡了天下。

“国朝的根本主体还是万民,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国朝根本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了互不认同的地步,就会造成这种迷茫。”朱翊钧总结了下这次奏对的主题,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戚继光真的很少很少讨论政治,他很多时候都是扮演好一个战无不胜大将军的角色,他也很少说政治上的事儿,平素里在文华殿里,除非涉及戎事,也是一言不发。

在朱翊钧的记忆里,这好像是戚继光第一次对政治、社会矛盾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且一开口,就是亡天下这个话题,戚继光不是不思考,只是不说而已。

“所以,陛下以辽东五间大瓦房为喻,提出了万历维新的五个总目标,臣以为甚善。”戚继光面色终于轻松下来。

他提出的这种迷惘、癫狂,正在逐渐褪色,因为已经有了新的目标,他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之后,是有些后怕的。

正如他说的那样,他以前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不知道为何,大明就变成了这个模样,万夫一力,自然天下无敌,可是这力气往哪里方向使?没有人能说明白。

陛下给万历维新设立了五个目标,这五个目标,一个比一个难以实现,但总归是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的希望。

“这次南下,比之上次,臣感受到最大的变化,就是共识围绕着五个目标,在重新凝聚,比较有趣的选贡案待斩的有两家,也是在南京师范学堂创建的时候,捐了两千银。”

“即便是江南的势要豪右,也对丁亥学制持赞同的态度,只不过,他们的想法是,既然花了钱,也要捞到名声,虽然功利了些,总比之前那种关起门来,只有自己家务事的时候,要强太多太多了。”

“还有这次费利佩要给大明加关税,江南势要豪右,先给他们加了价,一群来讨饭的蛮夷,也敢蹬鼻子上脸了。”戚继光表达了此次南巡,他完全不同的观感。

统治阶级和社会根本的万民之间,逐渐建立了新的共识和认同,这是人心凝聚的直接表现。

革故鼎新,最重要的就是鼎新,你这个鼎是新造的,但它里面究竟装着什么,要讲清楚,讲明白,并且获得天下的认同,就能鼎新。

说得容易,做起来,是陛下十七年如一日的辛劳。

“戚帅看的明白,洞若观火。”朱翊钧一愣,戚继光不说,他还真没注意到,他光顾着杀人了。

连浙江还田都能推行,无论是出于畏惧,还是出于认可,总之论迹不论心,政策得到了推行,代表着人心的确在凝聚,一盘散沙的乱局、迷惘、癫狂,正在结束。

“戚帅身体如何?朕听大医官说,前日戚帅也染了病。”朱翊钧问起了戚继光的身体状况。

戚继光笑着说道:“臣还以为自己年轻,这南方暖和,穿的薄了点,一阵冷风,便染了风寒,现在已然痊愈,劳烦陛下挂念。”

“身体是一切根本,朕还指望戚帅再次挂帅,征战倭国。”朱翊钧说起了征倭之战。

确切地说,大明和倭国还没打够,矛盾还没有充分的碰撞,还得再打一次,才能让倭国彻底屈服于大明的意志之下。

最近倭国在丰臣秀吉的带领下,掀起了一股反对倭奴的浪潮。

丰臣秀吉在半个京都的废墟上,召见了所有大名议事,这个议事进行了整整七天,但最后得到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禁止倭奴、游女出境。

任何大名都不得做这等营生,若有发现,共讨之。

“一掐脖子就认怂,一松手,倭寇又觉得自己行了!”戚继光也是服了,神火飞鸦烧了半个京都,实在是失策,就该烧掉整个京都。

“其实,从大明律而言,倭奴、游女、南洋姐的生意,是违禁取利。”朱翊钧稍微跟戚继光解释了下丰臣秀吉为何敢这么做,能这么做。

大明并不承认三角贸易里倭奴生意的合法性,这会造成大明道德滑坡。

事实上,在大明,知道倭奴生意的人,都不是很多,因为所有的杂报,都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连长崎总督府每年汇报倭奴数量,朱翊钧都会涂黑。

不记录就等于不存在,这种生意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就是没有官文去记载。

就像捣巢赶马,在实录里,也是只言片语,也就是皇帝询问王之诰,王之诰回复,寥寥数语。

这就是个雷区,笔正们轻易不会涉猎,因为胡说会被人扣上同情倭寇的大帽子,成为通倭贼人。

没有哪个笔正愿意被陛下当街手刃,陈有仁的死,可是让北衙笔正们,胆战心惊。

皇帝如此公然出手杀人,朝中大臣不纠正,还给空白驾贴,笔正们人微言轻,索性不谈。

大多数百姓,都觉得这些倭奴,全都是战俘,而且,大明方面也禁止大明商人捕奴,但可以从大名手中购买,当然在海外,到底捕没捕,朝廷一般不会过问。

所以,丰臣秀吉,可以让倭国大名齐聚一堂,形成这种共识。

因为现在的倭国,尤其是青壮年,实在是太少了。

倭国丁口长期外流的同时,一场朝鲜战争,损失了十余万的青壮,对于眼下只有七百万丁口的倭国而言,十万青壮,是人口结构性的巨大损失。

大明开海十七年,倭国总丁口从九百万左右,已经降低到了七百万左右,这都是估算,但沿海人群聚集,是可以统计到大概人口数量的。

“一次矿产之战不够,还得再来一场人矿之战。”朱翊钧看了眼中书舍人叶向高,叶向高的笔都洗好了,聊到倭国,有些事儿就不方便记了。

今天万历起居注的内容,已经足够丰富了。

但叶向高没有去入厕的意思,他就是要听,而且看陛下的意思,也不打算赶他走。

叶向高是申时行之后,唯一还做了点事儿的首辅,虽然不多,但在没有了任何共识的晚明,能做点事,已经代表他有些能力了。

戚继光非常赞同的说道:“那就打,打到完全屈服为止!”

“陛下,绝不可让倭国坐大!看看英格兰,法兰西、神圣罗马、西班牙,都拿它没什么太好的办法,泰西各国,都恨的咬牙切齿,甚至费利佩不计代价的发动远征,都无可奈何。”

“绝对不能让倭国上岸,更不能让它坐大,实在是太危险了。”

要是让倭国挑拨到中原连大一统的共识都没有了,那才真正的完蛋!

泰西也不是没有人奋斗过,相反,想要统一泰西的奋斗者,层出不穷。

但只要英格兰人在,那就很难做到,英格兰的基本国策,就是里挑外撅,搅的泰西诸国,不得安宁,即离岸平衡。

“怕是得等几年,收回拳头,是用更狠的力气打出去。”朱翊钧表示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不能连年用兵,他要履行自己万历维新的承诺,最近这几年时间,他不会动武。

朱翊钧这是给戚继光一个承诺,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奉国公,依旧要领兵打仗的。

戚继光封无可封,可是在贵州领兵的戚继美,戚继光的弟弟可以继续封,戚继美没法封,就封戚继光的儿子。

一门两公爵,大明又不是没有!

祖宗喜欢胡闹就这般好处,事事都有祖宗成法,朱棣也干了。

朱翊钧和戚继光聊了很久,戚继光心情极好的离开了莫愁湖行宫。

大明皇帝看着戚继光的背影,对着冯保说道:“人活一口气,起初朕还不信,但朕刚看到戚帅的时候,戚帅的神情有点不对劲儿,虽然气色看起来不错,但缺了一股心劲儿,大抵是觉得,没仗打了,没用了。”

“对于常年征战的将领而言,最憋屈的就是这种时候,朕从俞大猷、马芳、刘显这些悍将的身上,都看到过这种落寞。”

“眼神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甚至连腰都弯了下去。”

“瞧戚帅离开的时候,神采飞扬,八成回去就开始琢磨,下次大明平倭之战,究竟该怎么打了。”

戚继光已经很满足了,陛下履行了承诺,封公后,依旧让他领兵作战。

但四夷已平,怎么看,飞鸟尽,良弓就该藏起来了。

朱翊钧又给了一个承诺,画了一个大饼,告诉戚帅,平倭之战,还要继续打,戚继光立刻就精神抖擞了起来。

“其实应对丰臣秀吉的行为,把矿山做据点,捣巢赶马。”冯保提出了一个方案,现成的经验照抄就行,捣巢赶马,他的潜台词是没必要再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

“还是得打,冯伴伴,你想的太少了,戚帅不喜欢给自己表功,但其实江南社会共识的恢复,和接连的战争胜利有极大的关系。”

“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就能凝聚人心,看得见的暴力,才是让这些虫豸,暂时蛰伏的根本原因!”

朱翊钧在没有外臣的时候,说话一点都不客气,对五个目标的认同?还不是怕他手里的刀。

没有京营这把刀牢牢地攥在手里,这些虫豸,绝对不会听话。

“还有,朕不灭倭,难道灭了南衙、浙江、福建、广州所有势要豪右、宗族的满门?当年的倭患,需要有人为此背负责任的,只要大明还在,这个仇就得报。”朱翊钧给了另外一个理由。

大明国势衰微,过去的帐,没法算;

但大明国势强横起来,这血仇若是不血报,他这个皇帝怎么当?

诚然,嘉靖倭患的罪人不止倭人,但灭倭,可以给天下一个交代。

“说起这个,臣最近听闻了一件松江府的大事,孙克弘花费了整整五十万银,亲力亲为,为牺牲在入朝抗倭战场的英烈,进行风光大葬。”冯保说起孙克弘的动向。

上次孙克弘面圣没有在陛下面前表功,就是简单的提了一句。

冯保了解之后,发现花费如此巨大。

“五十万银?”朱翊钧十分惊讶。

孙克弘这五十万银,能修一个先帝皇陵;倭奴一个才五银,可以买足足十万个倭奴、游女了!

松江水师的骨灰,都送回了松江府安葬,孙克弘对于松江府衙的安葬规格,表示不满,刚刚到任的李乐,还没完全掌控松江地面。

而孙克弘直接拿了五十万银捐给了松江府衙,而后以九品商总,亲力亲为,安葬了英魂归来的481名英烈,包括京都之战牺牲的长崎总督府牙兵。

除了风光大葬之外,整个大明最豪奢的忠烈祠,也在松江府,占地超过了三千亩地,是一整个完整的园林。

而且孙克弘还让人为这些英烈著书立传,所有人的生平进行了考证后,公开刊行,花钱让戏楼、茶馆将《东征记》和《英豪传》改成了话本、戏曲,传唱大江南北。

而孙克弘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因为大仇得报,他到了地下,也有颜面去见父母了。

在嘉靖倭患的时候,孙克弘全家死的只剩下他们两兄弟,孙克毅至今还在长崎。

如此血仇,不报枉为人。

朱翊钧看着奋笔疾书的叶向高,露出了笑容,叶向高母亲带着尚在腹中的他,背井离乡。

叶向高对倭人一样恨之入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