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 > 第四百七十五章马六甲战略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 第四百七十五章马六甲战略

作者:怕起重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44:0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另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控制马六甲海峡,这个战略支点真的很重要,张三只要控制了马六甲,那么就等于把东南亚的大门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到时候整个东南亚就成了中华的内海,所以张三对于马六甲的势力一直都很关注,经过调查让张三发现了一个很头疼的问题,马六甲现在被一个叫朱罗国的印度国家控制着。

这个朱罗国不仅控制了马来半岛甚至苏门答腊岛都是他们的国土,而且人家现在国力正是最强盛的时候,士兵素质都很不错,至少和宋兵相当。

这个国家不仅占领了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在印度也有大片的国土,整个印度东海岸从斯里兰卡岛到恒河三角洲都是他们的国土,控制人口超过三千万。

这样一个国家几乎和辽宋平级,常备军百万级,战争潜力巨大,更关键的是纵深太大,张三想要跟人家打,船开到人家家门口就需要一个多月,而且未必打得过!

但是并不是没有好消息,好消息就是朱罗国的马来地区和印度本土陆路上是不连通的,他控制这些东西靠的是强大的海军,也就是说朱罗的海军很强大。

对于这个张三就笑了,还有人会比琉球的海军更强大?所以张三决定这个事情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先建立前进基地,第二部占领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

要是朱罗国就这么算了,那么张三短时间内也不会打到印度去,两国就休战,要是朱罗不死心,那么张三就走第三步。

还是老办法扶持敌对国家,然后袭击沿海城市,打服他!像这样的海军强国没有了海军他就屁都不是,至于海军还是张三最有话语权。

所以现在张三就要规划的是第一步,建立前进基地,张三计划选取加里曼丹岛为基地,加里曼丹岛即是宋人所说的婆罗洲。

婆罗洲面积广大至少相当于四个山东省那么大,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超过一亿亩,虽说土地贫瘠但是大宋的山东东路能养活三四百万人,那么婆罗洲大四倍养活同样多的人口不成问题吧。

再说经过开发之后,这里未必不能改造一下,就算不能种树也好啊。要知道这里在后世可是有近两千万人,而整个印度尼西亚人口有两三亿。

所以张三把婆罗洲作为移民的重点,不过不是现在,这次张三从杭州湾地区迁移了大约一百五十万人口,现在全部集中在舟山地区,而想要把人从舟山送到婆罗洲那至少需要半个月的航程。

更关键的是,张三的势力还没有延伸到那里,那里还有国家存在,而想要消灭这些国家,张三需要出动至少三十艘船和两万的海军陆战队,显然现阶段的张三不能抽调这么多人去干这件事。

不过好在前期只需要建立一些定居点,这个事情从吕宋派一支分舰队就能干了,对大宋的第三步战争用不到这么多的商船,所以舟山的人会陆续的往南运输。

但是并不是一口气运到地方,为了安抚这些移民的情绪,张三打算先送他们到台南,然后在哪里修养几天参观那里的移民生活,学习一些种植和生活技能。

然后在从琉球运往婆罗洲,这样十五天的航程被改为一个五天和一个十天,也给了移民以生活的希望,所以这样移民也会减少闹腾。

前期的开发由于需要奴隶完成,所以现在张三除了要安排吕宋派出分舰队控制安置点之外,还要调一部分奴隶去先期开发。

不过从杭州湾移民的造船工人并不会大规模的往南运,第一个是南方还不具备建立大型造船厂的条件,第二个也是不需要保持这么强的实力。

正所谓强干弱枝,对于现阶段的琉球来说,造船是命脉,是核心竞争力,新船和旧船更是有着划时代的差距,而造船厂分散必定会增加技术泄露的风险。

所以具备战舰制造能力的船厂张三打算都放在琉球,而铸炮工厂则全部安置在淡水,这样即使有些地方反叛也不不能被中央迅速扑灭。

但是既然原本的琉球三大船厂以后主要改为军用,那么也是时候筹备新的民用造船厂了,这次对沿海造船业的破坏,使得大宋造船要陷入一段时间的停滞。

还有就是随着张三贸易越做越大,货船越跑越远,一些货物的运输对于时效性的需求开始增加,这就使得快速货船的需要变得迫切起来。

而却随着琉球战船的更新换代,琉球就不再需要船型的优势来取得胜利,那么东海型战船的船型就不再需要保密,东海型战船经过这两三年的使用,逐渐修改完善之后,已经趋于完美。

而且琉球和海鲨岛有大量的成熟工人,所以下一代的快速货船的船型将会以东海型战船为基础,商船的需求量是巨大的,所以用于商船建造的造船厂需求也是巨大的。

例如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顶峰时期保有超过一点五万艘商船,占据欧洲商船总数的二分之一,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欧洲有商船超过三万艘。

而十七世纪的欧洲尽管已经开始了海上争霸活动,但是和现在的大宋相比还是远远不能比的,仅仅是去年张三就从海船海商身上收取过路费近两千万贯。这还是放过了很多近海地区的商船。

张三曾经为了估算大宋的造船能力和战争潜力计算过大宋的商船数量,大宋超过两千石的海船至少有五万艘,古代海船包养的好使用三五十年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大宋想要保有这样规模的商船,那么一年至少需要下水两千石新船超过一千艘,大宋的造船业非常发达,这就导致了竞争激烈,所以很多船厂船坞开工都不足一半。

而两千石的船舶大约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造好,所以大宋至少有一千个两千石以上的船坞能造这种海船,张三曾经的杭州造船厂在杭州数一数二。

共计有两千石的船坞六十个,年造船超过一百五十艘,这个规模几乎已经到了一家船厂发展的极限,所以说张三要是用新船替代旧船仅仅一年造一千五百艘,那么就需要建十个那种规模的造船厂。

而造船工人则需要一百多万,这次张三从杭州湾获得的造船工人有八十万左右,全部投入进去都不够用,所以张三并不担心琉球的造船厂太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