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变革1854 > 第十三章 银米(新书求票)

变革1854 第十三章 银米(新书求票)

作者:东方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25: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翁心存作为户部尚书,自然不会去牛街的银行门口排队领票,而是派人给日本正使于德谦下了一封帖子,求见面。

于德谦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明面上呢,于德谦是日本正使,宋海平是日本副使。可宋海平还有一个日本改革小组组长的身份领导着于德谦。于德谦拿到帖子之后,自然是找宋海平商量。

宋海平看了这位翁大人的官职之后,对于德谦说:“大清没钱喽。”

于德谦:“大人神机妙算,定是准的。”

宋海平:“给翁大人回信,晚上咱们去群芳馆赴宴。”

这群芳馆是位于八大胡同中的一座青楼,相对档次比较高,去一次花费几十两银子是正常事情――不计算养廉银以及灰色黑色收入这可是七品官一年的俸禄。

这边是宋海平和于德谦,另一方则是翁心存和他在京城读书的幼子翁同酥,带孩子来,也是为了让翁同酥长长见识,另一方便是为了出于保密,毕竟户部向东洋人的银号借款这还是第一次。

赴宴之前,林海洋在日本那边也传来好消息,本季幕府夏粮税收工作已经完成了,在减低了一成赋税并在收割前一个月施了全元素肥之后,幕府直辖农民的收成普遍增加了三到五成不等,加上减了一成税,并许诺连年降税一成到三成为止,并按照亩数免费加发增产用化肥。

这一下日本各地沸腾,幕府直辖的农户们纷纷向东京方向跪拜谢恩乃至忍不住高兴地嚎哭起来。

多少年来,日本农民为了一年多吃上几餐饱饭,不知历经了多少艰辛苦难。今年收成增加了不少,加上减了一成税,虽然还不能让全家全年都吃上稻米面粉,可是加上些土豆、红薯、玉米等杂粮,秋粮不闹灾的话今年吃饱肚子是没问题的。

另外幕府发现,虽然减了一成税收,但因为增产的原因,幕府夏粮收入仍然增加了两成,而且各村为了秋季和明年免费的化肥配额,将以往开垦出来的荒地――这在日本属于不在册幕府无税可收的隐田也纷纷据实上报,这在以往是不敢相信的。

除此之外,来自南洋的廉价稻米,来自中国的糖、茶、瓷器、丝、绵等极大充实了幕府的府藏,维持了幕府上下的人心稳定。

日本幕府治下的官吏们是接受银子和实物两种工资的,一般来说,就是银米。今年幕府则大方了许多,除了正常的银米俸禄之外,各级官吏按品级发放了生活用的丝绵糖茶乃至蜡烛、蜂蜜和各种南洋水果、海鱼、盐。

海鱼的丰盛一是日本原本就处在一个周边鱼类丰盛的海岛上,二是幕府新组建的联合捕捞公司用了蒸汽动力的大吨位钢铁渔船捕捞的是各种深水鱼。一艘船几个小时就能捕捞到几百吨渔获量让在海边生活了几辈子的日本渔民胆战心惊,

这些渔获除了每天在船上冷冻起来送到市集发售的渔获外,剩下的直接给各地官吏和各种幕府新开的企业员工们加餐。

日本幕府官吏们也是一个很具有购买力的阶层,如果银子不够花了,就要卖米换银接受商人的盘剥,现在幕府啥都发,一下让官吏们的购物**大大下降了,商人的利益当然是受到了真实的损害,只是在日本没人敢喊官府与民争利这句话的――在日本武士当街斩杀无礼平民是无罪的。

良好的大环境下自然也有不平声,和幕府直辖地接壤的村子就在考虑明年是不是投入到幕府将军的怀抱――至于大名们,在地方人心浮动的时候,亲番大名则好一些,大可以考虑交出土地管理权利接受幕府领导做幕府将军的好臣子,外样大名各种心思就多了。

在群芳馆一个水榭亭台中,翁心存父子和于德谦、宋海平四人听了一会大鼓书,然后喝酒吃肉,酒足饭饱后,茶水上来。这才开始谈正事――因为翁大人带着孩子来的,自然不能叫清倌人陪酒,不然父子四同(同吃同喝同乡同嫖)的名声传出去不好听吧。

翁心存翁大人先借着南方闹长毛的事情,将户部无钱的窘况说了。翁心存最后总结说:“若是平时,倒也罢了,不过是大家过几年紧日子。可现在万岁爷要加强武备补齐京营缺额,防备洋人。

这京营几十万人所需的银子一年就要上千万两,如今户部空空如也再怎么也变不出来啊,到时候京营闹起饷来老朽这户部尚书第一个就要跟着吃挂捞。到时候,就算圣上仁德,我辈也是难辞其咎的,少不得要辞官还乡。”

宋海平:“说起来这银子,我们手中倒是有,低息借给朝廷也无妨。可翁大人想过没有,其实京城漕运断绝后缺的不是银子,是南方的米粮。如果几十万两倒也罢了,几百万两上千万两银子突然出现在市面上,那会是个什么情况,翁大人想过吗?

说起来,京城每年都能得到南方输送来的几百万两银子和几百万石粮食,粮食固然是吃掉了,可银子不能吃啊。这些年来。这些银子去哪了呢?是去了官绅家的银库、地下、墙里。这银子,必须在市面流通起来,才算的钱。”

翁心存没说话,其实已经想明白了,这么多银子出现在市场上米面等市价会提高很多,造成物价沸腾――也就是现代称之为输入型通货膨胀。

翁心存想好之后问:“二位大使,对于把这银子怎么流动起来有何高见?”

宋海平:“我们开的这银行的本钱不过几十万两白银,现在算上储蓄的,和有抵押借出去的,已经做了上千万两白银的生意了。这才几个月,利润也有十几万两之多了。其实户部也可以照样开家银行吸纳储户放贷生利还可以用来周转银子,只是不易太急,这事做起来若是只顾眼前则有大害。”

对宋海平的说法,翁心存是深以为然,朝廷只顾眼前闹出的乱子已经不少了。例如,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为了向英夷赔款就开始加税――结果加税加出一个太平天国来,到现在花了几千万两银子还没剿灭,不但如此,太平天国起义后仅看造成的朝廷赋税损失,何止数亿两白银。

例如,户部想要自己开银行吧,户部才多大官,能惹得起谁,来个拿着王爷、军机、或某大人的帖子来户部银行借钱,你借是不借?不借,得罪人,指定给你穿小鞋。借吧,这银行不就成了皇室和官员们的提款机,有多少钱够他们糟践的。而且这消息传出去,谁还敢来户部银行存钱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照着翁心存来看,户部成立银行的话,只能是大清皇家银行的下属银行,这才有能办下去的可能。

原本历史上这个时期,清廷是靠铸大钱(大面额的铜钱)和发型纸钞、宝钞来进行财政改革,结果,因为滥发宝钞又没有足额的银子进行兑换,让大清宝钞和它的前身大明宝钞一样成了废纸。

简单来说,就是地方官府用宝钞的面额在民间进行购物和消费,但又拒不承认这宝钞能抵税银,等宝钞沦为废纸后,再低价收入宝钞抵税给朝廷。你说告官,我大清民告官可是要滚钉板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在咸丰年间还没发生呢。

再说了,其实朝廷真在乎几个冤案嘛,小白菜一案不过是为了朝廷借故打击湘军势力罢了――和后来我大清朝廷借着甲午战争打击淮军势力一样。

翁同酥倒也不是书呆子,说道:“若是大量银子一下流入市面那京城市面上怕是要米贵银贱了。可现在漕运断绝……”

说起漕运,宋海平笑了:“日本没有运河,一年也从海上周转几千万石粮食。”

翁同酥:“自前朝起,就有漕运转海之念,可海运风波飘没……”

宋海平继续笑:“只有官船才会飘没――上报飘没了连船带粮可就变成自家的了。不过那也不妨事,可交给民间商人运营,粮食到津付银。至于眼前嘛,幕府联合海运已经算过成本了,南洋稻米到津的价格是四钱一石。”

在北京这些年翁同酥就没见过市面上大米价格低过一两一石的不由说道:“这么便宜,现在市面上一石大米超过三两银子了。”

宋海平看着翁心存说:“翁大人,我们日清银行可以按照五钱银子一石的价格,借给户部两百万石南洋稻米合库平银一百万两。利息一分。户部用这笔粮食平价卖出,平抑米价,然后将银子继续交给我们去南洋买米,我想几个月户部就可以周转过来,说不定还能大有盈余。”

翁心存点头说道:“若南洋真是有五钱一石的稻米,那可真是万岁之福、朝廷之福、百姓之福。”

这次借款就这么谈成了,翁心存当然不会和胡雪岩那么傻,和外人做生意还留下字据给人抄家。

这笔生意要等到幕府联合海运的运粮船将粮食运过来,到了京津后,交给户部和日清银行的人发卖后大部分所得银子存在日清银行――部分银米作为京营的俸禄发下去。

看似日清银行又是借款又是转运发卖的,可没有户部做后盾,日清银行敢在京津附近卖米这还不让人撕碎了――这年头粮食生意,不是你有粮食卖就能做的,就拿京津附近来说,粮食商人的后台多是亲王勋贵、至少也是个内务府,在这里平价卖粮的压力无异于虎口拔牙。

翁心存这个户部尚书也是穷疯了,才敢和东洋人做这个生意,要是有办法,翁心存才不想摸老虎屁股呢,可作为户部尚书拿不出京营的钱粮必然是死罪难逃,得罪那些皇商却也未必会死了,不大了被弹劾一本,回家养老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