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变革1854 > 一零二章 有的百姓还在吃草

变革1854 一零二章 有的百姓还在吃草

作者:东方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25: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艾尔莎真的信了邪,离开两江地区后,先坐空艇到了开封。此时的开封仍是几十万常住人口的世界级的大城市之一,艾尔莎要找的人被当地人成为蓝帽儿。常年住开封的人都知道。

见面后,虽然双方都只能用中文交流,可手中的同样犹太文字的经书是骗不了人的。这里的长老告诉艾尔莎,他们的祖先搬来这里已经有一千年了。因为这里没有人歧视迫害犹太人,他们的祖先就这样住了下来。

关于以色列建国的事情,开封的同族听说了也很高兴,流浪了几千年的民族,总是想回家的。这里的犹太人虽然不会全回去,但是可以派一批小伙子们回去,新诞生的以色列总是要有人当兵吗。

在开封做了一个礼拜,艾尔莎乘坐空艇来到了位于日本会津的学园都市。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宽阔的公路,巨大的风车发电机组,来回穿梭的电车和自动清洁机器人。乃至一路上免费的各种饮料和零食自动货架机,天空中漂浮的巨大空艇只有一个作用,报时和天气。

虽然有的东西已经在外面扩散了,可是如此规模的现代化都市,就是21世纪也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能力建设的――南非自从曼德拉上台后就没盖起过一栋高楼或者像样的建筑物。

如果说仅仅城市建设就让艾尔莎感觉来到神之城,这里学生们讨论的就让艾尔莎更听不懂了。

最近林海洋代替日本政府向学园都市捐赠了一颗运载火箭,格物高级班的同学正在讨论是用这个运载火箭发射一颗卫星还是搞人类第一次载人航天。

放卫星还是有些难度的,毕竟卫星需要联络以及随时准备变轨等,预计要几年才能造出第一颗人造卫星。载人航天难度反而比较低,设计一个载人仓就行了,最后回收载人仓的落点可能有难度,但只要算好落在海面上还是能捞回来的。

历史上,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前苏联1957年成功发射上太空的。美国人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1958年。第一次进入太空的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时间是1961年。

剩下的可信度就不高了,美国人在发射了第一颗卫星11年之后,就派宇航员登上了月球。留给世人的是一段你在月球的低重力下也跳不高的诡异视频。

至于,当年的土星五号运载火箭成功率之高让人乍舌,但是,上百所大学和上千家企业联合研制的土星五号卫星一张图纸都没有留下来。

按照美国速度计算,其实拥有举国体制的中国和前苏联能够更容易的登上月球才对,其时间为前苏联1960年登月,中国1981年登月。

而实际上则是1991年在太空竞赛上花费太多的前苏联解体,大毛二毛等暂时没有登月计划,而中国2003年送上第一个太空人之后,决定用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玩一玩载人登月――这个时期中国已经取代了美国作为世界工厂。虽然部分顶级科研水平不如美国,可绝对超过美国人五十年前的航天水平了――就一个小型计算机就是五六十年代不敢相信的。

按照林海洋的看法,如今是1870年,按照美国速度,今年不论是射第一颗卫星还是载人航天,十年后也就是1880年登月绝无问题――超越土星五号的运载火箭只要能设计出来,工业船就能造出来,没多难。

然后再用十年时间,大约1890年左右就可以派航天员登上火星看一看了,像美国人那样发展航空航天一旦利益不足说停就停,实在不可取。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定走下去,才是发展航空航天的正确道路。

地球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哪怕是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一但进行掠夺式破坏性的开发也就不再是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了。如果不能提前开拓新的殖民地子孙后代免不了又要走上受苦受穷的道路。

只有走上太空,走上对其他星球殖民掠夺的道路才能避免人类为了争夺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而进行战争。

艾尔莎当然不懂这么深的道理,但是送人上天或者送一颗人造月亮上天她还是能听明白的,虽然不大明白什么是地球轨道等专业术语。只是让艾尔莎觉得自己和这些人在思想上已经不是在一个层次了。大家都是一样的人类,为什么差距这么大腻。

其实运载火箭没有艾尔莎想的那么高端,21世纪朝鲜还在用固体燃料放卫星呢,理论上使用黑.火.药作推进剂造个超大号三踢脚也能玩载人航天或者放卫星,前提是你能算出怎么让这个三踢脚进入地球轨道,以及这个三踢脚每层该做多大。

这时候,艾尔莎才想起宋海平的话,如今中华民族的崛起已经是无可阻挡的,以色列现在能加入进来是赚大了。

至于如果有人指责宋海平和林海洋,如今中华联邦都准备放卫星了,可是中华联邦内部还有很多人民还在吃草的问题。那宋海平和林海洋一定会说:“我们已经给过他们机会了,如今去美国的,下南洋的(澳洲),去欧洲的,乃至和八旗在国外抢掠的,哪个吃不上肉了。他们自己不愿意改变而愿意吃草,这怪谁。”

哪怕就是最早进行改革的日本,如今仍有很多山民不愿意下山,虽然政府已经很大方的免了这些山区村庄的一切赋税,可是,山区嘛,本来就没什么土地,穷困几乎是没办法的事情。可就这样,也有人愿意守着山区的老宅子和祖上传下来山中的梯田坡地不愿意下山的。社会变革对他们而言是非常可怕可怖的事情,他们宁愿在一成不变的人生中生活一辈子,也不愿意或者说不敢进行改变的尝试,这是出于对未知的恐惧也是无知的悲哀。

对这样害怕变化甘愿受穷的,宋海平和林海洋只寄希望于几十年后搞生态游能让这些原始村落发展起来了――如今的日本人刚吃上几年饱饭,你让他们去村里受二遍苦遭二茬罪他们肯定是要骂娘的。等新一代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可能会喜欢山村的天源自然风光以及没见过的粗劣的纯天然食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